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来说100元的手机,突然要再交1480元的话费,这显然是在欺骗消费者。小张和女导购争辩说:“你事先没有说明买这部手机要交这么多的话费,你要么把手机给我,要么退我100元,否则我就砸了你们的柜台。”女导购见无便宜可占,只好退还给小张100元。与此同时,在距离该柜台不远的另一柜台,也因为“捆绑消费”发生口角。由于消费者是一名女青年,她交的100元未能要回。
  该商场的经营者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自由选择权。通讯商场的强制消费行为,涉嫌强迫交易。另外,作为消费者本身也应该反思,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对于那些明显低于成本价的商品,一定要三思,要有维权意识。
  1.消费者有说“不”的权利  一些买车的消费者投诉,他们去车行买车的同时必须在车行买保险和上牌,否则车行不卖车。比如,何先生在某车行买车时,车都选好了,准备签购车合同,但车行未经他同意捆绑了2项收费服务。在购车时,类似何先生这样遭遇汽车捆绑销售的车主并不在少数。消费者委员会认为,对于这种捆绑营销行为,消费者有说“不”的权利。
  这种类似的“低价”宣传活动,很可能暗藏着捆绑消费、降低服务标准等陷阱。车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宁可放弃售车,其实是很愚蠢的。
  2.消费者应合理看待“捆绑消费”  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过日子,一样也不能少。可这些零打细敲的东西,一是价格低廉;二是保值期短,不能久存;三是体积大,超重,拎回家的过程很痛苦。尽管顾虑很多,但那20%现金券的诱惑力也大。
  其实,细思量起来可以发现,很多东西都可以实行捆绑消费,特别是购买那些平常很少打折的生活必需品。捆绑的群体,可以是亲戚,也可以是同事、朋友,也可以是扎堆购物的陌生人,只要目标一致,就可以口头约定捆绑,你实惠,我也实惠。再者,素不相识的过客,有了一次休戚相关的捆绑经历,兴许日后还能成为朋友呢。至于消费商品的种类嘛,就多了去了。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家用电器,只要需要,无一不可。
  当然,捆绑消费,并不是见便宜就一哄而上,去购物时,仍需左右权衡。一是要物有所值,擦亮眼睛,确认所购商品非次品;二是要物有所用,切忌买回一大堆用不着的便宜货;三是要精诚团结,和谐购物,分摊费用时,可能因零钱不够,出现你多出几毛,她占点便宜的情况,不能因此积怨,否则就失去了捆绑消费的意义。因为捆绑,除了共享实惠,还要共享快乐。
  作为消费者,当我们面对“捆绑消费”时,这种商家的戏法有时对我们有利,有时则属于欺骗行为。面对前者,我们可以择其利与商家共赢;但面对后者,我们则要维护作为消费者的权益,让这种玩弄“戏法”的商家没便宜可赚。
  

注意品牌效应——别认为东西越贵就越好(1)
什么是品牌?为什么我们愿意花费高于无品牌服装的价格去买品牌服饰?人们大多认为品牌服饰代表了一种精神,品牌的目标群体一定会认同这个精神,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一件某品牌的衣服之后我们会下意识地把这个人划入这个品牌对应的群体中。品牌用明星做代言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们认为如果穿上这个品牌的衣服之后会和明星属于同一个群体,这应该是影响力中的“社会认同”起作用。人靠衣装,就是你穿上什么品牌的衣服你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所认同的那个群体的一员,这样个人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日趋丰富多样,这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难以凭简单的经验和常识,对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等作出判断。此时,产品信誉和企业形象就起了决定性作用,而这些又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商标上。因而,名牌商标就起着一种导向作用,引导消费者的选择,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超凡的销售效果。
  现代大多数的年轻人喜欢“跟风”,喜欢享受“fashion”的生活,喜欢穿名牌,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殊不知,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决定与人的才智有关。能做出适当选择和决定的人是有才智的人。有些人自己做不了决定,就索性求别人出主意,偶尔自己做了一次主,却落得事与愿违,遭致失败。那么,我现在所说的选择,是自己选择,所要探讨的是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买件合适的东西是很伤神的事,一位朋友在买东西上就很在行,她能买来价格适中又很适合自己的东西。大多数人在购物时要靠样式及价钱来选择。我们总被这样一种观念束缚,即东西越贵就越好,事实并非如此,500元和100元的东西,它们的质量真的相差五倍吗?我的回答是NO!对多数人来说,当他们在商场买物品时,脑海里的第一直觉就是看这个物品的品牌,若品牌在市场上打得响虽然贵也愿意买,没有过多地考虑质量,认为质量与品牌是成正比的,品牌好价格贵的产品质量肯定不差,但价格便宜的产品质量就不敢保证。
  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通且现实的心态,“一分钱一分货”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也不敢否认有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态,自制“品牌”,虽然给商家的经营带来了可观的效应,但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却没有达到东西越贵越好的结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两种消费者要引起注意:
  (1)喜欢在专卖店购物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较注重品牌,对于那些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士,他们不会过多追究品牌效应带来的不好效果。我这里主要指的是那些喜欢追究品牌的中层社会人士,他们大可不必啥都追求品牌,可适当选择非高档品牌但适合自己的商品,因为有些非品牌的物品含金量也是很高的,要善于去发现。(2)偶尔在专卖店购物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较注重实惠,能够将“一分钱一分货”进行辩证地看待,他们能从非品牌的商品淘宝,买到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商品。其实这类人群大多数出席正式场合的机会不多,如大学生,他们大可不必样样追求品牌,年轻人讲的是“潮”、“时尚”,依据自身的条件,有两件品牌衣服是可以的,但不必争面子、装有钱人,因为有品牌的、贵的东西不一定好,质量好的也不一定是有品牌的、贵的。

注意品牌效应——别认为东西越贵就越好(2)
对企业来说,品牌效应是商业社会中企业价值的延续,在当前品牌先导的商业模式中,品牌意味着商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品牌效应是品牌在产品上的使用,为品牌的使用者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是品牌使用的作用。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最初的品牌使用是为了使产品便于识别,品牌迅速发展起来,是在近代和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得以迅速发展即在于品牌使用给商品的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品牌效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世界各国企业重视的。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品牌的魅力。品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结构,一种产品的象征,更是企业、产品、社会的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品牌有助于有效的推销。品牌在产品宣传中能够使企业有重点地进行宣传,简单而集中,效果明显,印象深刻,有利于使消费者熟悉产品,激发购买欲望。
  品牌,它表示着一件作品的“出身”,来自于何处,中途经过了哪些人的收藏?若收藏家的名气越大,那么品牌就越响,投资者对它的斥资也就越高。从历年拍卖的情况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经过大收藏家、大机构收藏的字画。如朵云轩曾推出上海人美藏画专场拍卖会,上拍的41件拍品全部成交,创下100%的成交率和1180余万元的成交额。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拍出高价,主要是因为它们有大收藏家和大机构收藏的经历,作品的来源相当可靠。
  二是有大名家的题跋也能为作品增色不少。如一幅吴昌硕的《碣石幽兰图》,画面十分简单,仅一块石一株兰。假若单是这张画,其市场价只能在5万元左右。可是,该幅作品裱有张大千的长跋:“打破有清三百年樊篱,另开新境……”由于两位大师手笔集于一幅之中,且海内独有,结果以万元拍出。
  三是作品曾出版发表过或获过奖。一般来说,能够被收入画册或是在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画家的精品或是代表作,这类作品一旦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露面,常会受到各路藏家的关照。
  还有一种就是需要题材独特。同一名家的作品,如题材独特,卖价就高。像海派名家倪田,他的作品市场价位一直徘徊在万元左右。然而2002年他的一幅《钟馗像》却被上海敬华拍至万元。因为在传统观念中,钟馗能避邪、压邪、驱邪,因而这类题材往往很受藏家的欢迎。
  名牌效应,当然可以带动商机,显示出消费者自身身价的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商家的品位,好让更多的高层次消费者光临店面。这只是针对小商家而言的,而对于大厂家,意义又有所不同。名牌也会伴随大量劣质的冒牌,因为他们永远相信中国的一句古话: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各种冒牌抢占市场,而真正的名牌,为了保住自己的消费市场,只好做出降价的选择,但这又正中冒牌商们的下怀,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用低价出售他们的所谓名牌,从中谋取暴利。
  企业的竞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品的竞争,在商品竞争中,商标形象一经确立,其价值也就随之而上升。具有吸引力的、被公认为高质量的产品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位。这种地位很难获得,但是如果认真考虑一下它的价值,你会觉得很值得为获得这种地位而努力。
  假设你打算购买一台新电视机,你正在一家家电专卖商店选购,你已将选择范围缩小到了两种类似的电视机。打开电视机,两台电视机的图像看上去完全一样。事实上,也看不出任何差别,只是一台标价为2000元,而另一台只要1500元。价高的那台是一个你常能在广告里看到的知名品牌,而后者是你从未听说过的品牌电视机。有多少人—包括你自己在内—会决定节约500元,冒险去买那台“杂牌”电视机呢?尽管大多数人喜欢买便宜货,但是此时绝对要买名牌产品。这就是商标形象的优势!
  任何商品都是如此。我们总是先入为主,购买我们知道的名牌商品,认为这些商品比那些不知名的产品质量好,而且我们还固执己见,我们不愿尝试不知名的产品,唯恐上当。商标形象影响着每一个人。一个从名牌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劣等生能轻而易举地在一家大公司谋到职业,而这对一位在当地鱼市上夜班,通过远程教育刻苦学习的优等生却很难。为什么?因为这些学院具有光荣历史,而且“××大学毕业生”这类的头衔会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毕业后没人会问你在校时的平均成绩,而人们却常问你毕业于哪所大学!
  

消费者剩余——别让商家掏空你的口袋
“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Jules Dupuit于1844年在一篇有关公共事业的价值的论文中提出的。他发现由于消费者剩余的存在,消费者为某种商品的实际支出要小于产品的价值,现在的效益估算就是建立在他的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消费者剩余”这个词,对经济学不了解的人乍一看上去有点难以理解,可能会认为是对消费者本身而言的。但这个词实际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他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经济行为者即购买者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从而使其决策行为面临着不确定性。既然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减少其不确定性就是一项收益—尽可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变“无定”为“锁定”就能获取比较高的收益。不少公司就是通过网络整合信息,把“不确定”的消费人群锁定了,把不完全的信息完全了,把消费价格之间的差异统合了,把消费者剩余发掘了。
  马歇尔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消费者剩余”:由于价格、信息、环境、心理诸因素的影响,更由于在生命的旅途中消费者对市场的长期贡献,实际上就存在巨大的“消费者剩余”。在多元竞争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剩余现象有助于生产者发现并且调整价格,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生产者剩余:生产者销售所得的收入减去实际成本所得的收益,它与消费者剩余构成整个社会“市场总剩余”。
  消费者剩余(S)=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V)…企业制定的价格(P)
  当企业的定价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时,消费者剩余为零。在消费者剩余为零时,消费者基本达到了满意,即物有所值。而在消费者个人偏好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企业无法完全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时,企业只能通过自我选择机制来不完全地榨取消费者剩余。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觉得物有超值,满意程度加大。实际上,消费者剩余与顾客让渡价值是等同的,只不过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消费者剩余”作为一种额外的效用,只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一种福利感或满足感。然而正是这种满足感或福利感,对消费者来说,如同亚当·斯密所说的 “看不见的手”一样,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影响着市场上的需求。
  事实上,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在现实的买卖行为中都存在着这样两种价格:一是由收入和偏好决定的消费者价格;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前者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后者则遵循着供求规律;前者之和体现了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之和的总量(对同一物品的购买),后者则体现了消费为获得一定的效用总量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量。消费者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就是体现消费者满足感或福利感的“消费者剩余”。
  因此,当消费者以低于消费者价格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心里会很舒服,有一种划算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占了便宜的窃喜。当这种便宜感很大、很强烈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完全可能再继续下去,直至购买到这种“便宜感”减弱、消失为止。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对价格变得便宜的商品自然多买的原因所在。当我们明白了消费者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解释虚假广告和不法商家雇佣“托”来害人的“原理”,
  我们在理解“消费者剩余”时应该注意,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因为消费者对此类物品的效用评价高,愿意付出的价格也高,但此类物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并不高。
  

信息的不对称—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1)
大家对“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想必都很熟悉,该寓言出自《韩非子·难一》,讲的是古时候楚国的一个人,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这时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是怎样?问得这个人哑口无言。
  现在,在手机普及的信息社会,手机更新速度之快,手机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因此有些商家利用各种价格策略,卖出“便宜”的商品。如在手机卖场里,有些售货员人手拿着昂贵的3G手机,但嘴里还吆喝着手机价格便宜,这就是厂商的尴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
  (1)媒体。一款新的3G手机在还没有上市之前,媒体就铺天盖地开始报道了。并且有“XX评测报告”、“XX心机体验实录”,图文并茂。这时候,一款功能齐全、令人向往的3G手机,就这样摆着广大消费者的面前了。媒体的夸张报道,让消费者难耐饥渴。这样他们在购买的时候,自然就不再犹豫不决了。 (2)卖场。卖场和厂商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所以,谁也不敢揭谁的底子。厂商可以宣传,刚刚推出了一款3G手机,物美价廉,而且要比同类产品便宜上千元。卖场迎合着,这款3G手机在我们这里,就卖这个价格,可惜的是,目前就是没有货。“3G终端缺货”,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消息。
  (3)厂商。为了推销产品,官方网站一般标出很低价格,被媒体广告后,价格更低。因为媒体是“卖空”,摩托罗拉是有1000元的3G手机,不过你来得太迟了,现在我这里没有存货了。用户不可能去厂商的库房里检查,所以无法对证。同样型号的一部3G手机价格相差数百,甚至上千元。挨宰、花了冤枉钱、甚至被忽悠了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可能每天都会遇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