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运-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再无别的案例。明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清末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要么昙花一现,要么割据一方,再无秦末农民军当初的盛况。
  和秦王朝相比,西汉政权有两个明显特点,对汉初的社会现状有着较大的影响。
  其一,有很多出身下层或中小地主的人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在推翻秦王朝、建立西汉政权的骨干成员中,多系秦代社会中的下层人物,如刘邦出身于“泗水亭长”,这个职务属于的一个基层小官吏。至于随从刘邦起事的、辅佐他开创汉王朝基业的大臣中,只有张良为韩国公子,属于贵族,张仓曾任秦御史,属于秦代上层官僚。其余诸将相、大臣,多出自社会底层,如萧何曾为“主吏椽”,曹参曾为“狱椽”,周勃“曾以屠狗为事”,灌婴曾以贩卖为生。此外,陈平、王陵、陆贾、郦食其、夏侯婴等皆是一般百姓。这些原来当过小官吏、小手工业者,或中小地主及出身社会下层的平民,在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的最高统治集团中,占用相当大的比重。汉初的这种“布衣将相之局”使得最高统治集团对民间疾苦有一定了解。因此,汉初对农民的压榨、剥削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休生养息”政策成为几代朝臣的共识。

第一章:秦砖汉瓦(2)
其二,更多的关东地主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刘邦原籍沛县丰邑,除最早随他一同起义的萧何、曹参、樊哙等“丰沛集团”外,后来陆续加入到刘邦军事阵营的,也多系关东地区人。因此,西汉王朝建立时,进入最高统治层的多是关东地主,来自关中的地主只是极个别的。至于被封为“功臣”的开国元勋,则全部来自关东。由于关东地主进入统治集团,改变了秦代以关中军功地主统治全国的状况,在客观上有利于消除春秋战国几百年中关中、关东长期对立而秦统一后仍没有解决的矛盾。入汉以后,这种地区间的矛盾已经消除。从地理位置看,沛县位于今天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交界处,即历史上韩、魏、齐、楚的交界地带,新的统治集团的形成打破了以往战国诸侯的分界线,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统一。
  3
  汉武帝统治西汉的50余年,是汉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但却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上个世纪中叶,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曾以一首《沁园春?雪》而轰动一时,诗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所提及的“汉武”,就是汉武帝刘彻。诗中所提及的其他四人中,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成吉思汗建立过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疆域、宋祖赵匡胤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而唐宗李世民创造过大唐盛世,将汉武帝刘彻和上述四人相提并论,足见其光芒已超过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公元前140~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武帝初年,经过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经济繁荣,府库充盈,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上、外交上都作了一些改革,他的文治武功有口皆碑,他的统治前期是西汉最为鼎盛的时期。
  汉武帝执政前60年,西汉王朝历经汉高祖、汉惠帝、吕后专权、文帝、景帝五个时代,其中高祖、汉惠帝、吕后执政时间均为七、八年,文帝执政二十余年,景帝执政十几年。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除了制定和恢复朝仪外,主要办了三件大事:其一是颁布“复故爵田宅令”,此举对恢复当时社会秩序、稳定民心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其二是对匈奴作战,但“白登之围”让刘邦领略了匈奴骑兵的厉害,此后,汉初定下“和亲”的基本国策。
  其三是着手铲除异姓王。刘邦在有生之年把他在“楚汉战争”中分封的异姓王如韩信、彭越等一一消灭,从而保证了刘氏独掌天下的局面。
  汉惠帝和吕后时期继续“和亲政策”,社会较为稳定,吕后末年,诸吕篡权,朝政不稳。
  周勃、陈平等平定诸吕叛乱之后,迎接代王刘恒登基,即为汉文帝。
  文帝时期坚定地执行和亲政策和休养生息的政策,整个社会生产、恢复、社会秩序稳定、国家财富迅速积累。
  景帝执政时,为了建立中央的权威,接受晁错的建议开始“消藩”,引发“七国之乱”。后在太尉周亚夫的指挥下,平定了叛乱。社会财富进一步增加。
  4
  汉武帝有两大“政绩”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件是“重农抑商”,另一件是“独尊儒术”。前者使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缺乏商业氛围,后者使儒家思想统治中国文化长达二千多年。
  汉武帝开始执政时,高祖刘邦时代的老臣都已逝去,就连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也因他事牵连而自杀身亡;丞相一职已失去萧何、曹参时代一言九鼎的份量,宫中惟一能牵制皇帝的是其祖母窦太后;对外,与匈奴依然实行“和亲”政策,对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思想信奉“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秦砖汉瓦(3)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首先从思想领域开始。
  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中分化出一支假托黄帝为名,以道家之“道”为理论基础,博采诸子百家的黄老学派。这个学派奉行黄老之中的文武并用、刑德并举的治国方略,尊崇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
  指导秦代政治的理论是法家思想,这种崇尚耕战、法治和集权的思想,既帮助秦统一了中国,又因为这种思想的极端发挥导致了秦朝灭亡。
  西汉建立后,面对饱经战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和生活遭到极大破坏的局面,为了安定民心、恢复生产、巩固统治,必须选择一种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政治指导思想。但是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却不是儒家思想、老庄思想和法家思想所能胜任的。这样,使得既主张文武并举,刑德并用,又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成为汉初以来的统治思想。文帝时,儒生贾谊向文帝提出了改变服色、封禅等恢复儒家礼仪的事情,但是遭到信奉黄老之学的大臣和窦太后的强烈反对。文帝本人也信奉黄老之学,就没有批准贾谊的建议。
  景帝时,黄老之学与儒学产生了正面冲突,双方就一系列命题展开了激烈辩论,幸亏景帝出面调停,才未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汉武帝即位后,这位从小就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少年天子立即起用自己的老师、信奉儒学的卫绾为丞相,卫绾认为,各地征举来的贤良,讲论法家的商鞅、韩非和纵横家苏秦、张仪之学的很多,这样容易扰乱国政,建议统统不用。汉武帝批准了这个建议,这便是“罢黜百家”的开始。同时武帝还诏令天下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也被武帝采纳。但由于窦太后以及部分大臣的阻挠,儒术曾一度陷入低谷。
  公元前135年5月,即汉武帝执政的第6年,窦太后病逝。弘扬儒学的主要障碍消失,儒学开始活跃起来。
  公元前128年,武帝下诏:命令各地考察孝子廉吏。两年后,汉武帝任命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又过了两年,公孙弘被任命为丞相,登上了官僚的最高位。此举在文人书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公孙弘的成功无疑刺激着更多的人模仿他的飞黄腾达之路,那就是学习儒学。
  与察举制度相关联,武帝在建立完善五经博士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太学制度。这样,独尊儒术又在教育制度中得到了保证。因为太学规定:博士官一定是要儒家的五经博士(五经即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才可以胜任,其他学派的学问不允许在太学中教授。
  自汉武帝即开始的尊儒活动,至此赢得彻底胜利。儒术在中国封建政治中,一直居于官方地位,虽经道、佛冲击而未改变,影响中国文化长达二千多年,其根子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代一系列独尊儒术的措施和活动。汉武帝的“文治”可见一斑。
  5
  “武功”卓越的汉武帝曾拥有东北的“朝鲜人参”和西北的“汗血宝马”。
  汉武帝的“武功”主要表现在:三次主动出击匈奴、平越、平定南夷、复通西南夷、打通西域、出击朝鲜、征伐大宛。
  公元前133年,即汉武帝执政的第八年,他听取大臣王恢的意见,设计攻打匈奴,但是计谋失败,汉匈断绝和亲,从此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此后,武帝接连不断地发动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在这场为争夺土地和荣誉的战争中,汉军将士奋勇拼杀,力克匈奴强敌,其中有三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使汉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将领的英勇事迹,至今广为传诵。这三次大战役分别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史称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

第一章:秦砖汉瓦(4)
汉武帝三击匈奴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边患尤其是北方边患为国家政权的头号难题,北宋、南宋、明朝均毁于来自北方的西夏、辽、金、蒙古和满清。历史上,汉民族主动出击北方边患的次数并不多见,多为被动防御,汉武帝*匈奴的胜利,为汉王朝的北部边境赢来了数百年的安定。
  但大规模的战争不仅将文景时代的积蓄消耗一空,而且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战争使大批青壮劳动力脱离社会生产或战死,都导致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平越的事情发生在他即位的第6年,即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向武帝上书告急。武帝于是派兵从豫章郡、会稽郡出发,夹攻闽越,结果不战而胜。后来武帝又灭了两越,平定了西南夷。
  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执政的第32年和第37年,汉武帝先后派兵征讨朝鲜和大宛。
  汉朝时期的东北边地包括现在的辽东、吉林西南至朝鲜北部。
  大宛位于今天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都城在贵山城,有大小城池七十余座。大宛人是土著人,从事农业、牧业、种植稻、麦,多产葡萄酒,并以出产汗血宝马最为著名。
  汉武帝的“武功”在保卫国土安全、加强汉民族和周边民族联系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西汉时,中国的疆域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但这种“多欲”的军事、政治举措也埋下了由盛而衰的种子。
  6
  董仲舒认为:接受俸禄的官员,不应靠力气谋食,不该经营工商业赚钱,这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但实际情况是:达官显贵身居朝廷高位,俸禄丰厚,却凭着即富又贵的资质和权势,与平民百姓争利。
  汉武帝执政时期还有很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比如通过削弱丞相的权力来加强和巩固皇权;通过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来削弱诸侯权力和巩固地方政权;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外交新途径;大规模治理黄河等。
  此外,汉武帝的“用人”策略也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
  公元前140年10月,即汉武帝即位的第2年,便诏举天下有识之士,亲自策问。儒学大师董仲舒应诏对策,就汉武帝提出的“天人性命之情、古今治乱之道”连献三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的“三策”分为:教化之道、人才之道和天人之道。
  在谈到教化之道时,董仲舒说:“道”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君主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天道,就会丧失统治地位。君主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以整肃朝廷,整肃了朝廷才能整肃百官,整肃了百官才能整肃天下百姓,整肃了天下百姓才能整肃四方的蛮荒之地。
  君主仁义但乱象仍生的原因在于没有推行道德教化,百姓没有走向正路。百姓追逐财利,就如水流向低处一样,不用教化来感化他们,就不能阻止追逐财利现象的发生。……要用礼来节制民众,用义来刺激民众,用仁来感化民众……
  在谈到人才选拔时,董仲舒认为:现在大部分官吏由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员的子弟担任,选任郎官又以家庭富有为条件,这样所选的人未必贤能。古代的“功”是按任官政绩的好坏来区分大小,现在却不是这样,累积时日就可以猎取财富,任期长久就可以升官晋级,因此很难判断廉洁和耻辱、贤能和不肖。应该定期从百姓中举贤,然后根据各人才能大小给不同的官职。

第一章:秦砖汉瓦(5)
在谈到天人之道时,董仲舒说:天对万物也有一定的赐予:赐予利齿的动物不让它再长犄角,赐给双翅的鸟类只让它有两只脚,这是让已受大利的,不能再让它取得小利。古代那些接受俸禄的官员,不许靠力气谋食,不得经营工商业赚钱,这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但现在的达官显贵,身居朝廷高位,俸禄丰厚,却凭着既富又贵的资质和权势,与平民百姓去争利。百姓逐日逐月地被削弱,最后陷入穷困。富裕的人奢侈成风挥金如土,穷困的人走投无路难以为继。百姓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就很难避免犯罪。朝廷命官是平民百姓观察效仿的对象,也是四方蛮夷观察中央政权的对象。一心只顾追求钱财,这是平民百姓的心理,而一心追求仁义,希望用仁义去感化百姓,这才是官员应有的境界。
  ……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武帝影响很大,汉武帝从即位开始,就大力提拔有才能的人,予以破格重用。当时向武帝自荐的人数以千计,其中很多人都受到武帝的重用。庄助第一个被提拔,以后又有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人东方朔等。除此之外,武帝时代,文有董仲舒、卫绾、汲黯、霍光,武有李广、李陵、卫青、霍去病等。但武帝对他们实行知人善任,量材使用。如司马相如只是以擅长辞赋写作而得到武帝宠信,东方朔喜欢幽默嘲讽,武帝只让他进谏,却始终没让他们处理国家政务。不象后来皇帝让亲信宦官或宠臣处理一切军机大事那样,避免了权臣擅权现象。这一点不能不为后人所称道。
  7
  汉武帝用酷吏来整顿朝纲,打击游侠和豪强,但令人生疑的是这些酷吏很多原本是无赖或流氓。稍有不慎,这些人便成为害群之马。
  汉武帝时的酷吏政治也值得今天的人们思考:
  公元前130年,即武帝即位的第11年,酷吏张汤被提升为太中大夫,自此后,朝廷用法越来越严苛。
  汉武帝任用酷吏的背景,一是朝廷出现了党争现象,*匈奴又刻不容缓,武帝需用酷吏整肃朝纲;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中出现了一些豪强,他们宗族强大,欺压农民,也破坏封建法度,与封建王朝形成了矛盾;那个时候,还有一些人以游侠为名。游侠逞雄于市井乡里、救急于人、以义标榜,但也有些游侠形同盗贼,他们在破坏封建法度方面与豪强类似。所以均为酷吏的整治对象。
  但值得深思的是酷吏的来源,有的酷吏本就是市井无赖或豪强游侠。如酷吏宁成罢官后变为豪强,酷吏义纵少年时为盗贼。这些人治郡,往往以当地的“豪杰”为爪牙,对百姓为非作歹。这就比如今天的无良保安或治安人员,任人不善,便会成为害群之马。
  汉武帝时期还发起了一场运动,即算缗和告缗运动。缗,是穿钱的绳子。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武帝出此政策,算缗就是规定纳税的办法,告缗就是举报逃税的人。
  武帝规定:凡是告发逃税的人,奖励被告人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凡是隐瞒财产或上报虚假数据的,全部财产充公)此令一出,因其奖金巨大,刺激了人们的贪欲,纷纷告缗,商人们纷纷破产,甚至一部分不是商人的有钱人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
  告缗运动使朝廷获得了大量财物,缓解了财政危机,但这种用没收财产的方式充实国库,实际上是一种抢劫政策。由于大商人往往身兼官职,因此凭特权可以逍遥法外,真正受害的是无特权的中小商人。告缗运动后,商业受到了摧残,人们不敢攒钱,只想吃喝玩乐,奢侈腐化,对于社会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与此相类似的,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蒋经国在上海的“打虎运动”,结果不但没能平息物价,反而使经济形势更加混乱。
  它给我们今天的启示就是:一项政策的实施必须考虑到它的连环效应。
  掩卷沉思,西汉王朝开国60年和随后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无不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武帝前期,西汉政权达到了它最鼎盛的时期,武帝后期,由于武帝的“多欲”和迷信,整个国家出现了纵欲成风和迷信巫术的活动、国家财政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