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祖师同行-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与信众交流的时候,常常有人拿自己的缺陷来做借口。他们往往用身体不如别人、知识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等等来为自己的不精进努力找托辞。这样很可怜,因为,老是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堕落到里面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自己就把自己分配到里面去了。

  所以,自己常常用“因为跪着所以矮”来鼓励他们,只要你站起来,就和别人一样高了。因为,法是平等的,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使用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在日记《法虽平等人行异》中有说过,见笔者博客“我要修行”)。这就是说,你花了一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一分;你花十二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十二分。

  所以,要勇猛精进地努力去做,时时刻刻想到他们为什么能行,我为什么不行?他们的眼睛是横着长的,我的也是;他们的鼻子是竖着长的,我也没有横着长,为什么他们能行,我就不行?这样你就会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你看佛陀在教诫他儿子罗睺罗的时候说:“彼既丈夫我亦尔”,可见精进勇猛之心是多么珍贵。

  自己在鼓励身边的人要勇猛精进时,常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只工作八个小时是不可能出成果的,要想拿到好成绩,就要每天用功十二个小时以上”。世间的小事况且要这样勇猛精进地去努力,何况我们出世间,了生脱死的大事,没有勇猛精进的努力如何能够成办?所以我们佛弟子更要勇猛精进。

  佛陀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讲了与众生数量一样多的方法,来对治我们的毛病。我们只要勇猛精进地去做,总有一条解脱之路可以到达彼岸的。比如参禅不行我们就念佛,念佛多简单多好啊,万善同归,万人修行万人去,不分根性利钝。所以,不要把自己归纳到矮的行列中去,只要你站起来了,就和别人一样高。

  祖师中说勇猛精进的公案很多很多,在《禅关策进》*里面有很多关于勇猛精进的公案。教诫我们为什么要勇猛精进的祖师也很多,下面看看庐州广慧冲云禅师是怎么说的。

  
  庐州广慧冲云禅师,僧问:“如何是广慧境?”师曰:“古柏含烟翠,乔松带雪寒。”云:“如何是境中人?”师曰:“一瓶净水一笼烛,童子念经僧坐禅。”乃曰:“法界性海非三界可观,解脱法门绝一尘可视,盖由性灵不等,根器差殊故。诸佛出兴随缘设教,或茶坊酒肆徇器投机,或柳巷花街优游自在,种种施为尽入萨婆若海,恁么说话耻他先圣。不见古人道:‘赤肉团上壁立千仞,百尺竿头如何进步。’”良久,曰:“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珍重!”

6
自信不及入禅难

  
  各个祖师大德都说参禅不得其妙,病在自信不及。可见建立自信是参禅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自信不及,不肯从本分上下手,老是寄希望于他人,以为师父会传给他一个“一用就灵”的妙法,却不知佛法不从人得,这就是参禅入门的第一个困难。因为,如果师父能帮你证到禅的话,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帮我们证到了。

  所以功夫上不了路的人不要着急,从自己日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上去下功夫。年久日深,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禅无处不在,无处不可得入,因为禅本就是自性的妙用。所以关键是要念念歇却分别心、驰求心,当下便契入。否则总是偷心不死,把希望寄托于师父,那么与禅转修转远,自然不得而入。

  所以师父的教导往往是:“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一呼一应,如影随形,如镜照物,历历分明,却不着痕迹。而我们却不明白,把这些教导当作日用琐事。这样参禅不得而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所以要信得及,放得下,守得住。

  这些例子在祖师的公案里面多得不得了,我们下面举几则实例。

  
  汾阳无德禅师*云:“诸上座那个是海底人,还出来也未?与尔唤出欲识海么?只是一切众生,从无始劫,直至如今,妄想颠倒,贪嗔、我慢、邪见、嫉妒,一切处明不得,唤作欲海。莫向四天下觅,快须了取罢游驰骋,免被诸尘惑乱。所以古人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无业和尚云:‘莫妄想。’还信得及么?自信不及,遂即难逃生死。如今直下信取,有什么事?”

  
  临济祖师云:“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的路。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尔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

  
  汝州首山念和尚云:“诸上座,佛法无多子,只是你诸人自信不及,若也自信得去,千圣出头来你面前亦无下口处,何故?只为你自信得及,不向外驰求,所以奈何不得。直饶释迦老子到这里,也与三十棒。然则如此,初心后学凭个什么道理?且问你诸人还得恁么也未?”良久云:“若得恁么,直须恁么。无事,珍重。”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7
世智辩聪归八难

  
  自己学佛有一个很大的体会,那就是世智辩聪不是什么好东西,是没有福报的体现,所以被佛陀归纳到八难之一去了。八难:“一、是地狱;二、是畜生;三、是饿鬼;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长寿天。”此话有点像当年世间说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这里不这么提倡,但是,不正确的知识(邪见),的确是越少越好。

  《摩诃止观》里面也说:“习学者未得无生忍,而修世智辩聪种种分别,皆是瓦砾草木非真宝珠。若能停住水则澄清,下观琉璃安徐取宝。能知世间生灭法相,种种行类何物不知。以一切种智知以佛眼见,欲行大道不应从彼小径中学也。”所以,只有到了无生忍后,世智辩聪才能真正利益世间。

  自己很羡慕那些阿公阿婆,他们不用理解,就能虔诚地对佛教产生信仰。而自己却要经历种种的障碍,吃尽千辛万苦,才得以明白佛教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这一关。不过,有一个好处,是祖师说的“从缘入者永不退失”,有了坚定的信心。回过头来看,身边还有很多人像自己以前一样,在吃苦,很为他们着急,但又无能为力,所以总是没完没了地叨叨。

  有一个很好的朋友,非常能干,人也非常热情,为佛教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是他自己很痛苦,原因就是堕入到“世智辩聪难”里面去了。整天发短信说这个人怎么怎么着,那个人怎么怎么着。知道了与他现在知见不相应的事情,没能明白什么叫“平等”;没能明白什么叫“无生”,所以总是堕入分别知见的烦恼中。

  真希望他糊涂点,所以,一再地鼓励他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少参与佛教的事务。等到他明白了“无生”再来为佛教出力,就像祖师说的,到了“从缘入者永不退失”的时候,再来为众生服务,那才叫自利利他,真正地开始行菩萨道。若现在就把他推入利他的行列,会害了他,会让他失去初发心。

  所以,很希望他能早日证得“无生”,脱离这“世智辩聪难”。古代圆悟佛果禅师有段开示,是有关消除“世智辩聪难”等知见的内容,也是一个用功的好例子。列举出来供养各位。

  
  此个*,三世诸佛同证,六代祖师共传,一印印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句,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若涉言诠露布,立阶立梯,论量格内格外,则失却本宗,辜负先圣。要须最初入作,便遇本分人,直截根源,退步就已,以铁石心,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到底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裸裸赤洒洒处,豁然契证。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谛信得及,明见得彻,此始为入理之门。更须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二六时中纯一无杂。才有纤尘起灭,则落二十五有,无出离之期。抵死谩生咬教断,然后田地稳密,圣凡位中收摄不得,始是如鸟出笼。自休自了处,得座披衣,真金百炼,举动施为,等闲荡荡地。根尘生死境智玄妙,如汤沃雪。遂自知时,更无分外底,名为无心道人。以此自修,转开未悟,令如是履践,岂不为要道哉! txt小说上传分享

8
开发自己的“灵光”

  
  接待了很多的学生,发现一个很普遍的情况。年轻人就是想早点独立,早点工作,早点赚钱。所以,常常抱怨在学校学不到东西,想不学了,或者换个学校。这是典型的向外追寻的例子,没有把心安在当下,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

  在《宗门武库》*里面记载这么一则公案:

  
  五祖和尚一日云:我这里禅似个什么?如人家会作贼。有一儿子,一日云:我爷老,后我却如何养家?须学个事业始得。遂白其爷。爷云:好得。一夜引至巨室,穿窬'1'入宅,开柜,乃教儿子入其中取衣帛,儿才入柜,爷便闭却复锁了。故于厅上扣打,令其家惊觉,乃先寻穿窬而去。其家人即时起来,点火烛之,知有贼,但已去了。其贼儿在柜中私自语曰:我爷何故如此?正闷闷中,却得一计,作鼠咬声,其家遣使婢点灯开柜。柜才开,贼儿耸身吹灭灯推倒婢走出。其家人赶至中路,贼儿忽见一井,乃推巨石投井中。其人却于井中觅。贼儿直走归家问爷,爷云:你休说,你怎生得出。儿具说上件意,爷云:你恁么尽做得。

  
  从这则公案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大成就是怎么学出来的。尽管每天学的都是很平常、很基础的东西,但是,正是这些最平常最基础的东西组成了奇特,组成了不可思议。只要你用心,在你将来自己一个人独立承担任务的时候,你所学的基本技巧,就会放光动地。

  这让自己想起小时候玩的积木,这就是多年的教育学家设计出来的玩具,让我们从小就知道建筑的原理。再回头想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尽管拿到了大学的优秀毕业设计奖,但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这个设计是多么的可笑,就像开着汽车,想起儿时的玩具汽车一样。

  因为老师不可能知道你将来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手段。即使再高明的老师,教给你当时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到了你使用的时候也必定过时,何况他还不能教你一辈子呢。所以,他教给你的,只能是这些最最基础的知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也是平常所说“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

  所以,不要小看学校中所学的东西,也不必抱怨所学不实用,学校教我们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只有打好了这些基础,你才能结合自己的“灵光”去设计、去开发、去落实自己的想象力。所以,要把心安下来,把这些基础打好。尽管这些基础看起来像个玩具,但是你的智慧就是在玩这些玩具中得以开发,你的思路就在玩这些玩具中得以成长。

  “灵光”每一个人都具足,这就是我们的佛性。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佛性或者说“灵光”,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开发我们佛性或者说是“灵光”的使用方法。只要具有了使用这些佛性或者“灵光”的基础,一切的放光动地都是轻而易举的。

  
  
  

  '1' 窬音yú,门边小洞

9
法门无量源自心

  
  佛陀是个大医王,是个最好的心理医生,而且历史久远。所以,佛教就是一个最大的心理医院,治疗我们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凡夫。到了祖师这里更加明确,所谓即心即佛,把如何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推到了无上的高度。那么在佛经里,佛陀是如何譬喻我们的心呢?这里列举出十种譬喻来说明我们的心。

  心如猿猴难控制:佛佛祖祖以“心猿意马”形容心,说心就像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心如电光刹那间: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毫无障碍。譬如动念想去某个地方,心中马上浮现那个地方的景致,仿佛身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就是电光也赶不上。

  心如野鹿逐声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四处追逐,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心如盗贼劫功德: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古人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其归化柔顺,就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体受苦受难。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

  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的烦恼。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自在。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

  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心如泉水流不尽:我们的心就像活水,汨汨地流淌着,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能泉源,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心如画师描彩画:《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画出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就是此意。

  心如虚空大无边:心的本体犹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天地万物。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至广,无有涯岸,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取。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便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那么无边无际,无牵无挂,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盖一切众生。

  佛法就是心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离此心。古德曰:直心是道场。

  光严童子问维摩诘:“何者是道场?”维摩诘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面说“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六祖坛经》里面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可见直心于修道的重要性。

  我们平时总是戴着面具生活,所以感觉很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力要比道人付出得更多。我们在付出一般的劳动的时候,还要付出表面的伪装,要维持表面的“形象”。这么大强度的劳动量,没有办法不累。所以佛佛祖祖左说右说,横说竖说,要我们把这层表演放下,我们总是舍不得。

  我们要“行善”,所以要保持我们的“善良形象”;我们要领导大家奋发向上、向善,所以我们要保持“精进形象”;我们要有包容、要能忍辱,所以我们要保持“面不改色心不跳”;我们要……再要下去要活不成了。那么是不是就不要修行,不要善了?这又堕入另外一个极端。我们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中苦苦挣扎,不得出离。“善”到死或者“恶”到死。

  佛佛祖祖知道我们这个德性,所以一会儿说:“直心是道场”;一会儿说:“要理行不相违”;一会儿说:“行直何用修禅”……真是苦口婆心。这里所举的例子还都是直接开口说的,还有很多暗示、比喻等等。无非是想让我们脱离这二元对立的两边之苦。在祖师的文章里面更有意思,往往说完后告诉我们,如果不明白,那就刻苦行“善”。

  所以赵州和尚说:“拜佛是好事,好事不如无。”所以青原思禅师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这些都是前辈圣人们了达了“善”、“恶”之法,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局限。“善”事都不做了,如何还会去做“恶”事呢?下面列举几个公案。

  
  洞山良价禅师问云岩:“某甲有余习未尽。”云岩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