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穿耽美]清和-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道是要挖沙子吗?更奇怪的是,这么做的商人并不是一个……”
  半本之后,字迹变得模糊,并且出现缺失。
  翻过残页,便是易卜拉欣同家人在明朝生活的点滴。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易卜拉欣对生活十分满意,并在他三十岁时,考取 “功名”,成为一名官员,这让家人倍感荣耀。许多父亲的朋友都希望将女儿嫁给他。
  至此,手记戛然而止。很显然,后边还有许多内容,但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可追寻。
  但是,这些资料足够西方学者对当时的大明发起攻讦,他们声称,“当时的明政府,有计划的…掠…夺…易卜拉欣生活的土地,打着商人的幌子,实行可…耻…的掠…夺,和他们在交趾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
  持相反意见的人却表示,这种推论完全是无稽之谈!
  “掠夺土地?一片沙漠吗?”
  “那不是沙漠,那下面是石油,总储量居世界之首!”
  “石油?几百年前,连蒸汽机都没有的时代,明朝人就知晓荒芜的沙漠下埋藏着石油,并为此发动战争?别开玩笑了,在当时人的眼中,这些黑色的液体甚至比不上一棵枣椰树。”
  攻击者无言以对,却仍不愿死心,继续在浩淼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证据。
  可惜,真相就在眼前,偏偏没人愿意相信。
  能看到几百年后的预言家没有,闯入历史的兴宁伯却有一只。
  答案就是这么简单,但最富于想象力的学者也无法相信。即便有人提出疑问,也多会被嘲笑,“这是历史,不是幻想出的神奇故事。”
  后世学者为几百年前的强盛王朝争论不休时,掀起风…暴,改动历史轨迹的孟伯爷却在头疼,为赵王的礼物头疼。
  船队每次归来,朱高燧都会送给孟清和一份“土产”,相当特别的土产。灵感源自永乐帝赏赐给孟伯爷的一只羊驼。
  狮子、鸵鸟不稀奇。
  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在孟伯爷名下的草场中悠闲吃草。
  花豹和猎豹能组成一个足球队。
  羽毛绚丽的天堂鸟,占满府内整个花园。
  每日在鸟鸣声中醒来,孟伯爷都要捂住脑袋,不知该感谢朱高燧的“好意”,还是撺掇国公爷以比武的名义,同赵王殿下打一架。
  不久前,朱高燧又给孟清和送来一对袋鼠,偏偏还是一对雄的!自那以后,每隔几日,伯爵府内就要上演一出拳击赛。动静大到引来朱瞻壑兄弟围观,顺便蹭饭。
  “皇祖父又出征了,父王火气大,皇祖母说这几日天气不错,孤该领着瞻圻多到宫外走走。”
  年画娃娃已是翩翩少年,相貌综合父母优点,格外清俊。与之相伴的,是直线攀升的腹黑和皮厚程度。
  吩咐家人准备午膳,孟伯爷仰天长叹,美好的三头身岁月,果真是一去不复返。
  如果后世人知晓,堪称“大明第二奇人”的兴宁伯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知会否幻想破灭。
  为何是第二奇人?
  华夏自古讲究尊师重道。第一名属于兴宁伯的师父,道衍。
  当然,关于道衍的传说,那又是另一段历史了。

第237章 番外三

    明史记载,孟清和;大兴县人,本农户子。年十四;父兄皆亡,弃文从军;戍开平卫。

    初为步卒;后献戍边之策,逐升小旗,总旗,百户,佥事。从沈瑄麾下;屡建奇功。献敌堡图;得燕王赏识。时高僧道衍见之,曰:“子何异!眉远山,胸怀千机,必为能臣。”遂收其为徒。

    及太……祖崩,建文立;燕王三子入京朝拜,清和以机谋多出,行事多诡,护卫同行。

    经山东,献遇险出京之策,并议海外事,得世子郡王赞誉,“此岂贤人语耶?”

    自京还,至北平,道衍语于燕王,“此子非凡。”

    燕王喜,授王府护卫。

    后建文听奸臣言,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

    燕邸,故元宫。时为官兵所围,成祖旦夕获罪,于是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坠地,众人色变。道衍曰:“祥兆,飞龙在天,以风雨从。瓦坠,将易皇也。”成祖大喜。

    燕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靖难之师”。

    其年十月,袭大宁。孟清和献策,得朵颜三卫,成祖兵势大盛。

    李景隆围北平,守御甚固,以坚城击退攻者。守军夜袭,伤官军。援兵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是时,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

    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师劳顿,乃还。复攻东昌,败绩,亡大将张玉。沈瑄、朱能等力战,方得还。

    师惶然,成祖意稍休,道衍趣成祖,孟清和见营中大火,言有祥瑞,军心遂稳。

    后得中官密报,京师势单,战可下。

    成祖大喜,师绕济南,连败诸将于淝水,灵璧,渡江入京师。

    入皇宫,孟清和与杨荣共语曰:“先拜帝陵。”

    成祖继位,以靖难功臣,授孟清和一等兴宁伯,后赐国姓,史称朱兴宁。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孟清和屡有计策出。转战河北、山东,在军三年,或胜或否,每有军心不稳,清和皆有言定之。

    成祖拥天下,论功在诸武将之前,仅次数人。

    永乐三年,拜行后军都督府佥事,镇大宁。其间献佛郎机炮,开互市,安边民,屡有功,多得封赏。

    永乐五年,升行后军都督府同知,复镇大宁。

    后兵出鞑靼、瓦剌,皆从,立奇功。

    帝念其功,赠其父爵,并封其兄官爵。

    永乐年中,皇次孙出阁就学,清和说书,言海外事,每有惊世之语。圣孙呼其师,言多称我而不道孤。

    永乐十年,成祖迁都。

    永乐十一年,交镇守印。

    永乐十五年,拜中军都督府都督。赐大兴县宅邸,帝亲书匾额,言其诚厚。

    永乐二十年,从大军西征欧罗巴。时定国公掌帅印,兴宁伯为副。大军所到之处,各城邦闻风而降。

    永乐二十五年,以痼疾辞官,帝不许。

    永乐二十七年,再上疏,帝从之。

    帝崩,后经两朝,宣武十一年,年七十有六,病甚。帝车驾临视者再,语甚厚。赐以金水壶,金香炉。

    同年十一月,殁。帝震悼,辍朝三日,命有司治丧。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兴国公,谥敬恭。赐陪葬皇陵,与定国公同墓。

    帝亲制碑志其功。从其生前所请,不继嗣子。然未收其家宅,与定国公同,仍悬伯府匾额,以宗室礼祭祀。

    史载,时御史上疏,非宗室,非先太宗高宗义子,何能葬入皇陵。且与定国公同墓,此乃夫妻之仪,更为不可。

    帝斥之:“兴国公乃朕之家人!与定国公之情谊,岂汝等非言!”遂命下锦衣狱。

    清和少好学,性宽厚,尊长纯孝,有孝友名。未发迹,族中有老,名重九,多有助。拜官后,多襄助族里,并语族人,耕读、武勇,皆为传续之道。

    洪德元年,加赠太师,配享高宗庙庭。

    洪德九年,仁宗谕阁臣曰:“兴宁伯佐命嗣兴,助先祖平定四夷,功盖于世。当进宗室之礼,位比郡王,以太常春秋致祭。”

    群臣顿首,遵帝命。

    《明史…功臣本纪…兴宁伯传》

    公元21XX年,国家考古队展开对北京郊外一处陪陵发掘。

    因墓室未遭大肆破坏,多数陪葬品仍完好如初。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工作人员无不激动振奋。

    打开主墓室之后,众人却陷入疑惑之中。

    两块墓志铭,两具棺木。

    按照墓室摆放,这应该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但据墓志铭所载,安葬在这里的分明是一位伯爵,一位国公!

    这个发现,让在场工作人员均困惑不解。

    陡然间,一个历史学者发出惊呼。

    “朱兴宁,兴国公……兴宁伯!这是定国公沈瑄和兴宁伯孟清和的合葬墓!”

    兴宁伯?

    众人同时精神一震。

    兴宁伯,六百年前,助永乐帝成就大业,助大明开疆拓土、寻找海外之地的传奇人物。

    虽史料有载,然他的一生,仍充满谜团,显得扑朔迷离。

    他一生没有子女,也没有成婚记载。所得封赏,更让后人感到疑惑。翻阅史料,他同命妇一并封赏的记载历历在目。

    此中争议持续了几百年,历代学者都有论述。学术著作甚至多于建文帝失踪之谜。

    谜团未解,主持发掘工作的学者突然接到通知,发掘停止,回填…墓……穴。

    “老师,马上就能开棺,真要……”

    “不必多说,照我说的做!”

    众人再不甘心,也只得收拾工具仪器,退出主墓室。之前发掘出的文物也被留在墓室中,随着墓门关合,永远尘封在历史之中。

    南京

    落地窗前,一名男子负手而立,俯视芸芸众生。

    刀削般的轮廓,长眉入鬓,冰冷的瞳孔映出窗上倒影,不带丝毫温度。合身剪裁的西装,愈发显得肩宽腿长。

    “杨总,朱总来电,发掘工作已经停止,这是您要的资料。”

    年近三旬的纪助理,将一份精心整理过的传真件放到桌上。

    “好。”

    男人的声音低沉,仿似大提琴音。

    纪助理退出门外,男人回身,拿起桌上的文件,翻开第一页,手指轻轻擦过一张半身照。照片右侧清晰写着一个名字,孟清和。

    于此同时,一个旅游团抵达金陵文化路。

    这里多是明朝王公侯伯府邸,三十年前,经部分府邸拥有者同意,发展成旅游景点。自那以后,清净的街道变得人…潮…涌…动,川流不息。

    “大家请看这边,这座宅院便是永乐朝所建的武阳侯府……”

    领队举着喇叭,详细介绍武阳侯府建成时间和来历。

    多数人听得津津有味,队伍最后末尾的一个人却显得心不在焉。

    白衬衫,套头毛衫,休闲裤,俊秀的面容上架着一副银边眼镜。嘴角微翘,即使没在笑,也会让人觉得亲切。

    “孟头儿,好不容易出来一趟,给点精神。”

    “想让我精神?”

    孟清和挑眉,似笑非笑,说话的男人立刻闭嘴,呵呵干笑两声,头儿心情不好,莫要打扰为妙、万一他要挖坑给自己跳,理都没处说去。

    耳边的嗡嗡声没了,孟清和仍不显得轻松。

    自从年会当日,他莫名其妙的摔了一跤,在家里躺了两天,脑子里时常会闪过一些奇怪的画面。

    古战场,皇宫大内,黄沙漫天,碧波千顷。

    如火龙一般的军队,云帆蔽日的船队。

    还有手执长刀、身披玄甲的将军……

    若不是看过心理医生,得到肯定答案,他一定以为自己疯了。

    压力太大?

    去X的压力太大。

    驻足半晌,同队伍已有一段距离。

    孟清和给助理发了一条短信,随即转身,自走自路。

    穿过长街,人潮渐渐稀少。好似从喧闹世界瞬间回归平静。

    路边一块牌子上写着游人止步。

    孟清和向远处张望,看到门上的匾额,“兴宁伯府……”

    喃喃念着三个字,用力捏一下额角,总觉得格外熟悉。

    脑海中仿佛有个声音在告诉他,过去,走过去,前方一定有什么在等着他。

    上前两步,悬有兽首的大门忽然开启,伴着门轴的吱呀声,一个修长的身影闯入视线。

    玄色风衣,勒出劲瘦腰线。身姿挺拔,仿佛一杆长枪。

    浓墨一般的眉眼,挺鼻红唇,行动间,好似有无形的煞气在蔓延。

    男人侧首,正跟身边的两名黑超说些什么。说话间,突然眉峰一动,笔直向孟清和看过来。

    捂住额头,孟清和低……吟一声,再抬首,男人已大步向他走来。

    越近,心跳越快。

    “沈……瑄?”

    两字出口,孟清和愕然。

    不及思考,温热的掌心已覆上面颊,随即,是将一切湮灭的冷香。

    陌生,却又无比的熟悉。

    “好久不见,清和。”

    回忆的闸门打开,历史穿过百年。

    记忆好似洪水,一幕幕,一页页,瞬间充斥脑海。

    良久,孟清和伸手,用力扣住男人的手腕,望入深潭一般的眸子,清晰看到,那片深黑中有自己的影子。

    “清和?”嘴唇弯起,“我记得,你喜欢叫我十二郎,国公爷……”

    余下的话,再不能出口。

    唇被堵住,眼却未闭。

    时光卷过历史的沙尘,尘封的记忆开启,凝眸间,刹那即是永恒。
 


第238章 番外四

    杨铎放下文件,扯松领口;疲惫的靠在椅被上,捏了捏额头。

    一缕额发垂落;压在眉尾,黑色的双眸更添一抹冷色。

    人前;他极少露出疲态。前世如此;今生亦然。

    唯一的一次,已深埋在记忆中,每次想起,都如生生撕开一道血痕,痛彻心扉。

    宣武十一年……

    杨铎站起身;走到窗前;俊美的面容映在窗玻璃上,双眸黑沉,神秘,却也带着一丝黯然。

    “该下雪了。”

    低暔声音流淌在室内,像是开启记忆的钥匙。

    岁月像一条沙河;缓缓流淌,将杨铎的思绪带回遥远的几百年前……

    云层低压,鹅毛大的雪花洒落,纷纷扬扬,染白北疆。

    兴宁伯府前,白幡高挂,白色的灯笼,被卷在风中的碎雪砸中,发出一阵闷响。

    诵经声同木鱼声交杂,伴着飘渺的烟雾,萦绕在灵堂之前。

    杨铎一身素服,伫立堂前许久。通身的冰冷,发已雪白,身姿却仍挺拔。

    “侯爷?”

    杨铎已不是锦衣卫指挥使,受封侯爵,享双倍俸禄,仍辖北镇抚司事。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不过是他手中的一把刀,正如他之于天子。

    这把刀,没有刀鞘。

    上前一步,即是地狱,退后一步,更会万劫不复。

    刀不能有思想,只能依照持刀人的命令劈砍、杀戮,直到刀身折断那一天。

    手探入怀,紧紧攥住一只荷包,力气大到几乎将里面的木哨捏碎。

    杨铎脸上没有泪水,双眼却是赤红。刚刚出声的锦衣卫指挥使忍不住打了个哆嗦,退后半步,不敢再言。

    祭拜的朝官员来了,又走了。

    只有杨铎,久久立在灵前,像是一座塑像,不出声,也不离开。

    “杨侯。”

    苍老的声音,略显伛偻的身影,终于引得杨铎转眸。

    “白厂公。”

    白彦回推开—欲—搀扶他的小官宦,“咱家还没老到那份上。”

    “白厂公来祭奠兴国公?”

    “是,咱家拼一条老命从南京赶来,就为见国公爷最后一面……”白彦回的声音变得哽咽,“不承想,还是没见着啊。”

    说着,似禁不住悲伤,泪洒衣襟。

    “郑公公走了,侯公公走了,前年,王公公也没了。如今,跟着先帝起兵的老人就剩咱家一个孤鬼……他们走,咱家好歹还说上两句话,国公爷这一走,却是……”

    触景生情,说到伤心处,白彦回泣不成声。

    杨铎没有说话。

    见多了生死,已有些麻木。

    家人,同侪,宿敌,对手,一个一个离去,只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寂寞。

    成国公,魏国公,定国公,武阳侯,武安侯,兴宁伯……多少威名赫赫的勋贵武将,没有血洒战场,终究敌不过岁月。

    太宗,高宗,平王……余下赵王,年过古稀,仍执意出海,今上多次劝说也无济于事。

    或许,赵王才活得最洒脱,最肆意,也最快乐。

    白彦回没有离开,和杨铎一起留在灵堂,像是在悲伤,又像在缅怀。今天来送兴国公,明日,说不准就轮到自己。

    勋贵武官,熟悉的,不熟悉的,逐一在堂前走过。

    文官来的不多,却十足的有分量。

    六部天官,三位阁臣,内阁首辅杨士奇亲书一篇悼文,不经他人之手,亲自送到灵前…焚…化。

    “兴国公一走,人生将何等寂寞。”

    同杨铎一样,杨士奇极少在人前失态。从永乐朝至今,纵观朝中大员,能同他一般历经三朝而屹立不摇,不能说没有,实是少之又少。

    在文臣中,除了前户部尚书夏元吉,只有杨士奇“敢于”同孟清和真心相交。

    现如今,永乐朝的武官逐渐凋零,只余英国公等寥寥数人。文官也多是新面孔,如杨士奇一般的老人已是凤毛麟角。

    等到他们离开,永乐朝的辉煌,终将沉入历史,被后来者取代。

    悼文在火舌中化为灰烬,杨士奇行礼,转身离开。

    自他之后,来祭拜的文官渐渐增多。

    不耐烦看这些人作态,白彦回起身离开,杨铎也没有再留。

    临走之前,他松开手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