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到古代的教书匠-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免贵姓陶,你叫我陶大郎就是了。”陶姓的青年大大咧咧地问,“我想学到能入白云观的程度,要多长时间,要交多少钱帛?”
  负责接待的少年郎面皮稍微抽搐了一下,然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说:“那个程度比较难,恐怕得花两年多吧。”
  “没事,我是要求长生的人,不怕耽搁这两年。”
  “那两位居士,”那少年郎看了眼刚刚追过来的胖胖的陶老爹,邀请道,“请随我来。”
  陶姓青年走的是侧门,接待的青年边走边给他们介绍道:“这东轩是给十来岁的小孩子的,西轩则是给像郎君一样大气晚成的人的,每天辰初就要开始读书;这一进的后面就是住处,相对来说简陋了些。”
  沿着中轴往前走,迈过一道仪门,便见到一些八九岁的小男孩儿握着根白腊杆子在那里挥舞,少年郎还没来得及介绍些什么,一个小童子打扮的孩子苦着脸走过来禀报道:“夫子,四门学的郎君们又来了,据说是来听我们讲故事的。”
  “好啦,能将口耳相传的故事记来了以飨子孙,这也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情,别皱着一张脸给人看,太失礼了。”
 

第121章 实习
  那个陶小郎君见那小童子苦着一张脸,又见三个书生打扮的书生走进仪门的时候步履匆匆,便以为那四门学的学子倚势欺人了。他急走两步拦到前头,皱着眉头喝道:“你们三个大男人欺负一个小孩儿,还欺负到学堂里来了,还有王法没有?”
  那三个书生一愣,停住了脚步,疑惑地看向旁边负责接待的夫子,有些羞臊地一拱手:“学生未经通报便进了内院,莽撞了,还请夫子原谅则个。”
  陶老爹听着话音不对,一扯儿子的胳膊,打了个圆场道:“小儿是个粗人,还没正式入学,不知道规矩,有冲撞之处,还请郎君莫要见怪。”
  “陶小郎君也是好心,”那个夫子笑道,“这几位四门学的学子常来学堂里,有些熟不拘礼了,造成些许误会,不值什么。”他笑着弯下腰,摸摸刚才报信的小童子的后颈,见没有什么汗湿,才拍拍他的肩膀道,“这位大哥哥也想来学堂里念书,你帮夫子领着这位陶哥哥四处看看好不好?”
  那小童子本来就因为陶郎君帮他说话而对他极有好感,又听说要帮夫子做事,还不用再给这些郎君讲故事,欢喜的小脑袋点得和小鸡啄米似的。
  “陶哥哥,陶伯伯,你们跟我来,我带你来看学堂。”小男孩儿边倒退着走边招呼他们。
  “稻谷,走路看路,要不然我晚上和你爹告状。”正和几个书生寒暄的夫子抽空提高了声音提醒道,然后还急匆匆地拜托了陶家父子注意照应一下孩子。
  “你叫稻谷啊?”陶姓的小郎君好奇地与那男孩儿搭话道。
  “是啊,哥哥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陶宗代,没有字,那玩意儿还是读书人才叫得起,你叫我陶大哥就行了。”
  “好的,陶大哥,”稻谷点点头,用手指了指刚才他们经过的那个校场,“那儿就是校场,平时进行演武习礼的地方。刚才夫子是从侧门接你进来的吧,那边是书斋,平时自己读书和夫子检查功课的地方。现在这边比较好玩,”小男孩儿笑得眼睛里闪着星星,“今天夫子请了面人刘教我们做面塑呢。”
  出现在陶家父子眼前的应该是这五进宅子的第三进,极宽敞的院子,院子的墙边栽了几丛竹子,几棵树,一边的窗台上摆了一个猴行者的彩色面塑,还有几坨奇怪形状的面团。西厢房的门是开着的,里面有不少锯刨凿锥之类的东西,陶老爹甚至在墙角发现一个打铁炉,真是很特别了。
  “嘿嘿,我们今儿这面塑做的不咋样。”小稻谷摸了摸自己后脑勺,有些脸红地说。
  “人家传家的手艺还真能传给你们了?”陶老爹不可思议地说。
  “那哪成啊?”稻谷毫不犹豫地反驳道,“就是请师傅们教教我们工具怎么用,至于怎么做的好,有灵性的等从学堂出了师再拜山门就是,省得到师傅家去,师傅管吃管喝的,自己手笨学不到东西,两下落埋怨。”
  “那这边是什么啊?”陶宗代小郎君指着东厢问。
  “那儿是道士伯伯的法器,”小稻谷神秘地说,“每旬会有一位道士伯伯来这里教我们两天天地间的道理,据说有灵根的人,出师后就能到白云观里当道童啦!”
  陶宗代一听到“道士”“法器”这些词眼睛“噌”地一下就亮了,他迫不及待地问道:“仙长什么时候来?他教你们长生的本事吗?”
  “每二六都来,不过陶大哥,你现在可能不能来听课。”
  “凭什么呀?”
  “喏,这种题要全部及格道士伯伯才许人进门哩。”小稻谷“噔噔噔”往前一重院子跑去,很快又跑了回来,手里还多了一卷纸,“我在二进的藏书库里拿的,陶大哥你看看。”
  陶宗代看着那张卷子上分门别类的格物之学、易数之学、天演之学、造化之学的题目,和在白云观里看到的道典一样,完全不知所云。
  “陶大哥,不要紧啦,你在这里安心读书,这张试卷不难的,我小弟才八岁,学了一年道长伯伯就许他进门学习了呢。”
  陶宗代看着东厢靠窗的一个玻璃瓶中生长的青绿色的叶芽儿,心中又涌起了万丈豪情:这些仙长连一片残叶的生机都能恢复,让人长生,恐怕也不是多难的事吧。
  #
  不提陶家小郎君跟着小稻谷四处参观学堂,留在仪门处的四门学的学生也正与这里的夫子商量事情。
  “所以,你们这回来不是来记录故事的?”夫子问道。
  “张小祭酒给分的活儿,小学学识扎实的都被选派到崇文殿了,听说官家已经搜罗到了八面石鼓,还寻到一些三代时期的竹简、龟甲还有兽骨,如今正在尝试认读,正是需要人手翻阅典籍的时候,他们去那边正好,算做修史;而我们,按张祭酒的说法该学习至圣先师的事迹,不论是学习《诗经》进行民间采风;还是钻研《礼记》,修正我朝的律法,引导民风;抑或是学《易经》,卜算天地;或是与孔夫子为师为友,得三千弟子而教育之。”
  “你们来此,打算如何?”那夫子疑惑道。
  “我们想记录一些民间的工艺、诗歌,顺便教化教化学生,也是一项德政。”
  “你们来此,是想教化学生?”
  “是,给夫子添麻烦了。”三个人拱手到底,“还请多多包涵!”
  四门学的这批书生都是张雷一手一脚教出来的,自认为自己可能比国子监的学生弱些,也只弱在家世背景上,其它方面他们不输其他任何人。
  当天下午,陶宗代小郎君的第一节 课,也是这群书生初为人师的第一节课,教的就是数术与识字。拼音这东西识字的人学起来还是挺快的,不识字的学起来慢一点也有限。书生人志得意满,觉得自己特别像孔圣人第二,而和陶小郎君也觉得茫茫仙途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数术课就比较惨了,陶小郎君对道典里那些扭曲的像麻绳一样的文字印象极为深刻,觉得这是修道成仙的关键法门,学习的非常认真。但认真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常规的加减乘除运算难不倒这个商贾之家的孩子,可神奇的叫作应用题的题目却让陶宗代觉得有些晕头转向。
  “笼中养雉兔,上有头三十五,下有脚九十四,问雉兔各几只?”
  “这个我知道,兔十二、鸡二十三只,以前我爹教过我。”
  “看来你是会了,那么看下一题,匣中养蜘蛛并蛐蛐儿共十一只,腿76条,问蜘蛛和蛐蛐儿各有多少只?”
  “这都有数清这么多条腿的功夫了,还不能数清各有多少只?也是盐吃多了,真够闲(咸)的。”
  “别唠叨了,你不是想修仙吗,这是推算的基础哦,你见哪位老神仙不是能掐会算的?”书生哄着他学,顺便想起自己刚听到这种题目的无力感,不知为何,却觉得心中有些快意了。
  “修仙的人这么闲?”陶宗代开始怀疑自己能否修仙了,不过此时他还是挺有动力的。
  作者有话要说:
  注:
  小学:古代指训诂、音韵之类对文字进行研究的学问。
  关于石鼓,推荐看上周起热播的央视综艺《国家宝藏》,超级棒。
  ##
  蜘蛛那里是在知乎上看一个关于科学家的子女生活状态的问题时原,很有趣,化用一下


第122章 六安重游
  不说小学堂里书生和学童们的互相伤害,也不说这群书生要费多少口舌才能让手艺人们相信记录下他们的手艺并不是为了外传,不会给他们带来损失,这些都是四门学里的儒学生们需要烦恼的事情。
  白云观里崔瑛带着皇家爷仨参观了尽兴,什么植物培育,机械构造,金属冶炼,一样样新奇的事物将他们的感官冲激到麻木,然后将这些东西的应用问题扔给这群皇家人,如何平衡现在发展与子孙后代的利益,也只有这个国家名义上的主人才最为关心。
  不是昏君的帝王必然要考量这些有限的资源如何使用的问题,他们最怕的不是国家如今有多少困难,这个都可以克服,他们怕的是千秋之后子孙的埋怨,周礼儒思,人们最在乎的就是身后的祭祀了,所以他们一定会谨慎的使用这些力量的,不需要崔瑛多操心。
  崔瑛安排好观里和控鹤军里的琐事,就打算带着张雷回六安了。从中秋之后启程,到过完年后回来,可以在六安呆上小半年,正好可以安抚一下早已经年迈且思孙心切的老村长了。
  “张彬,你这一路上好生服侍你师父、师兄,好好看看这铁壳船怎么样,要是好用,那蜀中、辽地、南越都可以不必放在心上了。”张永德拉着自己的儿子殷殷叮嘱,而在汴河码头,许多百姓和官员都在围观这艘极大的舰船。
  这艘船内里的龙骨还是木头的,所以并不十分的长,但底下加了小间的密封舱,保证即使船底破损,也不会让船迅速沉没。而船的外壳,则是由铁皮包裹,而在控鹤军的船坞里,全铁的军舰也已经在试制,只是钢铁的强度还不太可靠,白云观研究“外丹”的道士们正在研究。
  “铁还真能浮在水面上唉,这仙长的手段真是了得。”
  “不知道是得了哪位仙长的指点,我家那小子还说什么浮力什么的,反正就是铁能浮水是正常的,啧啧啧,真是学得多了,昏了头。”
  “我看老哥你是高兴昏了头吧,能得仙长指点,你儿子以后少说也能到白云观里当个童子,那时候才是老哥你的好日子哩!”
  不懂得道理的百姓在下面议论纷纷,崔瑛邀了陈柱子、带着张雷,还允了一些往返六安与汴梁的商人搭个便船。
  “祭酒,这船真的不会沉?”两个四门学的学生有些胆怯地点在岸边。
  “你们怎么这点胆子都没有啊?”张彬站在船头不耐烦地想让他爹快点下船,听到这话嘲笑道,“真给你们祭酒丢人,你们师爷门下哪有这么怂的?”
  那两个学生被他这话激的面上一红,喃喃地不敢讲话。
  “还没出门嘴就开始犯贱!”张永德气地一拍儿子的脑袋,“谁告诉你四门学的学生是你师侄来着?德华的门第是这么好攀的吗?”
  张永德的嗓门响亮,中气十足,更是让那两个书生羞得抬不起头来。
  还是崔瑛笑道:“别担心,这船的载重我与白云观的道长都算了好几回,绝对符合天道要求,不会沉的。”
  被崔瑛温和的笑颜迷惑了的学生背了自己的行李,带着两个同样害怕的小厮,颤颤巍巍地走上了船。
  船一声长长的鸣叫后缓缓地驶离了码头,官员们经历过夔龙的龙吟,对这船的咆哮还有些抵抗力,普通百姓早就被吓软在地上,不住得磕头祈祷了。
  “莫要笑他们,”崔瑛见张彬看着下方百姓鄙夷地笑,转过身严肃地说:“你想想你第一次见到火……夔龙时的样子,腿都软了,好悬没尿裤子,比这些百姓又强到哪去?他们现在不懂不好笑,往后就懂了,若是往后还不懂,”崔瑛点了点自己,又点了点张雷、张彬和两个四门学的学生,“那就是你我的过失了。”
  张彬听懂的崔瑛的话,与张雷和两个学生一起恭敬地一礼,谢过崔瑛的教诲。
  好奇的张彬拉了两个胆小的学生,直奔舱底,看那轰鸣的机器是怎样拍打着水面溅起如碎玉般的浪花,感叹五行的完美交融。
  这条吃水并不深的船在汴河上实在是独领风骚,崔瑛自在地看了一会儿两岸的景色便回到船舱里休息了,好奇心起且精力充沛的张彬则上上下下地玩个不停。
  有蒸汽为动力,不用考虑风向,又有明灯挂在船头、走老了航线的老人领着航路,不怕夜行搁浅,除了补充煤石与食水,这船便日夜不停地行进着,很快便到了庐州的码头了。
  由六安带动,安德裕这个庐州知府也是各种行方便,如今整个庐州发展不亚于江南、河北繁华之地。但再繁华的地界,这冒烟轰鸣的巨船还是没见过的,庐州码头也是一阵荒乱,还是早就得了信的安德裕提前安排了衙役来维持秩序。
  “头儿,这不行啊!”一个衙役哑着嗓子道,“都说了不是怪物,但老百姓不听啊?而且……”他有点抖地说,“这机……机器真的不吃人吗?”
  “看你怂的,崔县尊可是菩萨身边……”那个衙役头头话说一半,见面前乱跑的人流,把心一横,吼道,“跑什么啊?崔善财御了个坐骑回来祭祖而已,这怪物早就皈依了,不伤人!”
  在他左近的人群瞬间安定了下来,然后一阵乱七八糟的传话后,岸边的百姓终于绷住了点家乡父老的尊严,站在那里伸着脖子往那船上望。见那船上走下了船夫、小厮、读书人,都很正常,没有缺胳膊也没掉了腿,样貌也算得上正常,百姓终于淡定下来,仿若无事地散开。
  按崔瑛的行程,今天晚上在合肥住上一夜,天一亮便租车起程前往六安,到傍晚就应该能到家了。
  如今从合肥到六安的路途被修得平整宽敞,这是六安特产走向天下的必由之路,跑这一路的商人与驾车的马夫也是多得不胜枚举。崔瑛他们在车行的推荐下择了一个口碑不错的老汉驾着新式的马车前往六安。
  “郎君们是来六安游学的吧,可惜你们来的有点不是时候。”老马夫非常有后世北京的哥的风范地说道。
  “怎么不是时候了?”
  “崔善财不教了,进京当大官了,张小先生如今到京城教别家娃娃了,成教谕这两天又带着学生下乡做什么记录,你们恐怕谁也不碰不到。”
  “那如今私塾可还有人代课?”
  “有,是草儿丫头,那可是个能干姑娘,教得可好了,蒋老头是个有福的!”老头回应了一下崔瑛的问话,然后又继续闲扯道:“要我说咱们六安就是块宝地,你不信啊?我跟你说,你看咱们崔知县,早年间命就不大好,丧父丧母丧亲人,到咱六安之后,身子也养得好了,还积攒了好多功德,几年功夫就升到了京城首善之地,到如今更是不得了,了不得。”
  那老头忽地压低了声音,神秘地说道:“我听说啊,他在京城还降住了一条恶龙,能用打神鞭打得它服服帖帖,不知道和昨天那条水龙是不是那条。”
  车内所有人都强忍住欢笑,除了崔瑛。


第123章 六安新景
  “不是,那条是旱龙,这条是水龙,差得远了。”坐车里的张彬强忍住笑,故意逗他道。
  “那县尊就有两条龙啦?真不愧是仙人转世呢。”赶车老汉的语气里充满了敬畏与羡慕,还有一点莫名的,自家孩子出息了的骄傲,“那两个大家伙看起来胃口就不小,不知道吃荤吃素,不过都皈依了,应该是吃素的吧。”
  老汉一路上都在絮絮叨叨着想象拥有两条龙的仙人应该怎样生活,崔瑛用力地瞪着那几个寻到乐子的同行者,想要用眼神制止他们逗赶车老汉瞎想的问话,但只是徒劳,等他们到六安城外的时候,老汉已经连一整套崔瑛怎么收服两条恶龙的故事都已经编完整了,其细节之栩栩如生,真是有如亲见。
  “老丈,”崔瑛临下车时极无奈地说,“这几个顽童故意逗你的呢,莫当真了,那不是什么怪物,和你赶的车、江里飘的船一样,就是个东西罢了,铜锣一敲还震天响呢,还有什么神异不成?”
  “晓得、晓得,老汉一定不乱说,一定不乱说。”刚刚知道崔瑛身份的老汉躬着个身子,一脸“我知道你想隐瞒,我会帮忙”的表情答应着。
  崔瑛实在无话可说,狠狠地瞪了挑事儿的张彬一眼,磨了磨牙道:“赶紧进城吧,晚了你就在城门根睡好了。”
  张彬终于想起来他这师父虽然因为挺忙,教他们东西大多不强求还都很有趣,但依然是他师父的事实,摸了摸鼻子,特别殷勤地上前递了钱帛,然后撒腿往城门前跑。
  等崔瑛他们到城门前的时候,张彬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