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桓容-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康公主摆摆手,笑道:“属猴的,坐不住罢了。”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轻笑,殿中气氛更显得轻松。
  “让这两个坐不住的去学院,不晓得要闯出多少祸来。”南康公主叹息一声,道,“日前听官家提起唐公长孙,知其年少有为,性子沉稳,也是上学院的年纪。我就想着,可否让几个孩子做个伴?”
  话到这里,意思已经十分清楚。
  对唐家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只要把握好分寸,必能成为起身的助力。
  “谢太后恩典!”
  “哪里就提到这个。”南康公主笑着摇头,“夫人可先归家,将此事详细告知唐公。凡唐氏子侄,年龄合适皆可入学。”
  “诺!”
  唐夫人带着一肚子心事而来,又怀揣着满腹心事而去。
  回到家中,将事情告知唐公洛,后者思量许久,召来几个孙辈,仔细叮嘱一番,拍板道:“都去学院!”
  几个小少年双眼圆睁,不明白大父为何突然做出这个决定。偷眼看向亲爹,发现亲爹也是满头雾水,不明究里。
  想不出缘由,只能听从大父之言,老老实实的跟着家人往学院报名,等着参加考试。
  待小少年们离开,唐公洛扫视几个儿子和侄子,语重心长道:“唐氏在建康没有根基,是否能重立门楣,全看后辈是否出息。尔等需要牢记,唐氏不是士族,亦非外戚,我等侍奉的唯有官家!”
  简言之,从今天开始,唐氏将独立于士族之外,成为建康朝廷中的另一股势力。
  如今尚且渺小,但有天子为后盾,早晚会壮大起来。
  对于桓容的意图,唐公洛能猜出两三分,却不可能完全猜透。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桓容的意思行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太元六年,十一月
  天子下旨,封唐公洛尚书右丞,兼忠武将军。其子侄俱授给官职,或留在朝中,或往边州驻扎。
  尚书右丞为正四品下阶,品位不及刺使。唐公洛没有半分不满,叩谢天子隆恩,叮嘱奔赴边州的子侄,“务必要兢兢业业,不可有半点马虎,方不负陛下重用。”
  同月,唐氏长孙唐敏及从弟入建康学院,与桓伟桓玄一同学习。
  几名小少年见面,言语间颇为投契,很有一见如故之感。
  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只要有机会,桓伟桓玄就要讲海上趣事。虽未亲眼得见,却能讲得栩栩如生,仿佛画面就在眼前。
  唐敏等人听得如痴如醉,很是神往。一段时间之后,纷纷被拐带得“不务正业”,向往着随船出海。
  知道这种情况,唐公洛没说什么,只是让孙子自己想好,唐氏儿郎说一不二,立下誓言不可更改。今日说要出海,明天就改变主意,凡事三分钟热度,落得个一事无成,必定家法伺候,打死不论。
  桓容有些不好意思。
  本想着同唐氏兄弟接触,能让两个弟弟改改性子。哪里想到,桓伟桓玄半点未改,反而把唐公洛的几个孙子一同带歪。
  这且不算,连学院里的士族子弟都受到影响。
  每逢上朝,面对满殿文武控诉的眼神,桓容实在是压力山大。
  可压力再大又能怎么样?
  “闯祸”的是自己的兄弟,没得辩驳,只能当做看不见,继续受着。
  眼光扎人不假,脸皮足够,扎着扎着也就习惯了。
  太元六年,十二月
  郗愔的书信送到京口。
  读过信中内容,郗融终于不再犹豫,放弃求稳的打算,调兵遣将,配合幽州刺使荀宥,在边州拉开架势,准备抢人抢地同北边扯皮。
  秦玦很快发现不对,迅速命人在边界设下重防。
  起初有一定效果,奈何时入隆冬,百姓的存粮越来越少,饥民越来越多。有出身当地的低级军官和士卒,不忍见族人和乡人受苦,竟冒着杀头的风险,主动放开道路,容许饥民南迁。
  情况愈演愈烈,有两座靠近边界的村落,竟在里长和散吏的带领下,全村投向桓汉。
  这两个村子靠近淮南郡,东晋初立,曾归南地政权管辖。后被鲜卑抢走,一直未能夺回。至秦策入主长安,自然归入秦国版图。
  遇北地灾祸连年,村人实在支持不住,夏秋尚能以野菜野物果腹,冬日实在难熬。壮起胆子入山,野物尚未猎到,人怕已落入狼腹。
  纵然有秦璟送来的灾粮,依旧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更何况,长安下旨,为留得春种,至明年三月,不许各地再开仓,百姓的日子更加难过。
  见到对面的百姓衣食丰足,自己只能混个水饱,众人凑到一起,商议之后,狠狠一咬牙,投向桓汉!
  等到秦兵发现情况,村落早已是空空如也。
  荀宥得人回报,当机立断,集合两千兵力,由熟悉当地的村人带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第一块地盘。
  得知情况,秦玦没有迟疑,立即点兵出战,意图抢回失地,更有意进攻淮南。
  斥候上报秦军进兵的方向,荀宥不得不承认,秦氏兄弟皆为难得的将帅之才,想要顺利实现计划,必须加倍谨慎。
  战火在边境点燃,彼此互相试探,既展示出不让寸土的决心,也在排兵布阵时加以克制,避免战局进一步扩大。
  究其根本,双方都没做好决战的准备,这时扩大战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边州烧起战火,火势没有燎原,却也没有熄灭的迹象。
  建康和长安先后得到消息。
  对桓容来说,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中途出现波折,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秦策早有预料,事先有所提防。只是没有想到,桓汉会这么快动手。
  朝会之上,面对文武群臣的目光,秦策正准备发下诏令,突然眼前一黑,没有半点征兆,当场跌落龙椅。
  “陛下!”
  光明殿中一片混乱。
  事情传到后宫,刘皇后放下漆盏,和刘淑妃对视一眼,眼神中传递着同样的情绪。
  该来的终归是来了。


第二百九十四章 野心
  病来如山倒。
  秦策这一病,更是非同小可。
  自在光明殿晕倒; 秦策再未能苏醒; 连续三日未升朝会。医者陆续奉召入宫; 只进不出,至今未有一人离开。
  刘皇后和刘淑妃守在内殿; 翻看医者记录下的脉案,详细询问秦策病况。
  医者面带难色,又不敢加以隐瞒; 只得硬起头皮道:“官家年过耳顺; 精力本就不比从前。国政操劳; 未能养生,且用了些助兴之物……”
  医者说得十分隐晦; 神情间颇有闪躲。
  不是他心怀他意; 故意卖关子; 实在是秦策的情况特殊。
  直白点说; 就是秦策白天处理国政,晚上就找美人寻欢; 六十多岁的人了; 本该养生修身; 偏偏反其道而行。不禁美色不说; 更用起助兴药物; 精力愈发不济,身体差点被掏空。
  幸亏秦策武将出身,身体的底子强; 方才能撑到今日。换成别人,体质稍微差一点,恐怕早已是一命呜呼,压根等不到医者救命。
  医者说完,没有半点轻松之感,只觉得头皮发紧,背后冷汗直冒,压根不敢看刘皇后和刘淑妃的表情。
  半晌,得知可以离开,医者如蒙大赦,立刻脚底抹油,一溜烟跑出内殿,借熬药的机会躲去偏殿。
  兰林殿和九华殿的美人闻听消息,各个如遭雷击,噤若寒蝉。
  秦策昏迷不醒,宫门紧闭,外人不能入内。刘皇后的势力遍及整座桂宫。无论她想捏死谁,都是轻而易举。
  “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美人们不敢踏入光明殿,只能独坐垂泪。想到家人送自己入宫的目的,又想到秦策的病况,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前途再也无望。
  秦策昏迷三日,药食难进。
  医者言明紧要,刘皇后和刘淑妃不假他人,拿起喂药的器具和竹勺,不顾溢出的汤药脏污衣裙,轮番守于榻前。
  “快,掰开陛下的下巴。”
  宦者小心上前,几次三番,始终不敢用大力,自然掰不开秦策咬紧的牙关。
  “退下。”
  刘淑妃皱眉,挽起长袖,素手捏住秦策的下巴,使了个巧劲,终于打开秦策的嘴,轻声道:“阿姊,可以喂药了。”
  刘皇后没有耽搁,用竹勺压住秦策的舌苔,勉强将汤药喂进秦策口中。
  见他还能吞咽,殿中众人皆松了口气。
  一碗汤药喂完,刘皇后打开绢帕,擦过秦策的嘴角。
  见秦策眼皮微动,手指也在微微抽动,似醒非醒,刘皇后和刘淑妃交换眼神,当即俯身道:“陛下刚用过药,恢复精力需要时间,且先休息。宫中有我和阿妹,朝中有夏侯将军和张司徒。”
  不知秦策是否真有意识,听到这句话,竟渐渐平静下来。
  刘皇后直起身,向刘淑妃点了点头。
  姊妹俩十分清楚,秦策暂时不能死。就算要死,也必须撑到秦氏兄弟赶回长安。
  无需全部归来,只要回来一个,朝中局势就能掌控。任凭有人心怀叵测,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不过,秦策醒来之后,知晓长安被亲子掌控,难保会做出什么反应。
  想到某种可能,刘皇后摇摇头,起身往偏殿更换衣裙。有刘淑妃守在内殿,她自可以放心。
  刚刚走进偏殿,就有宦者上前,禀报前朝情况。
  “官家晕倒在朝会上,消息瞒不住,长安城起了流言,说是……”
  “什么?”
  “说是官家无道,不怜百姓,为君无德,这场病咎由自取。之前的天龙食日就是佐证。”宦者一边说,一边瞅瞅左右,声音压得更低,“仆觉得事情不对,流言未免传得太快,太有针对性,让人暗中去查,果然发现,背后有人推波助澜。”
  “哦?”刘皇后长眉轻挑,眼底尽是冷意,“查明是谁?”
  “证据确凿的有五家,都是官家定都后来投的豪强。还有两家,是从西河带来的旧部,似是对官家早有不满,借机生事,只是没有明确证据。夏侯府内也有端倪,老将军是否牵涉其中,仆尚不敢断定。”
  “夏侯?”
  刘皇后大吃一惊。
  诸事尽在掌握,唯有此事出乎预料。她想过有人会催生野心,趁机生乱,万万没有料到,夏侯氏也会牵涉其中。
  没有确切的消息,刘皇后不敢断定,生出异心的是夏侯鹏本人,还是他的几个儿子,亦或是在军中的孙子。
  唯一能确定的是,跟在秦璟身边的夏侯岩,必然没有牵涉其中。
  “继续查,盯住这几家。”刘皇后斟酌片刻,命令道,“你出宫一趟,请张司徒入宫,切记小心行事,不要惊动他人。想要稳定朝局,等到阿子归来,必得张司徒出面。”
  “诺!”
  刘氏部曲多数给了秦璟,刘氏姊妹所能依仗的,唯有宫内的禁卫和长安守军。
  之前,刘皇后并不担心桂宫的安全。现如今,事情牵涉到夏侯将军府,她不敢有半点大意,更不敢怀抱任何侥幸。
  夏侯将军自平州归来,奉旨领司隶校尉。不同于前朝,秦策不只予其司察、举使之任,亦有徒兵之权。其三子俱在军中,其孙肩负守东城之责,认真算一算,夏侯氏竟掌控了长安近半数兵力。
  之前有秦策压制,忌惮天子之威,夏侯氏从未敢轻举妄动。
  如今秦策病重,在群臣面前跌落龙椅,潜藏的野心迅速被催生,继而如野火燎原,顷刻间蔓延开来,再也无法收拾。
  “自古以来,权力二字困住多少英雄。”
  刘皇后叹息一声,转身回到内殿,遣退宦者宫婢,在刘淑妃耳边低语几句。
  “阿姊所言确实?”刘淑妃的惊讶不比刘皇后少。
  “确实。”刘皇后站在榻边,看着陷入沉睡的秦策,叹息道,“从西河到长安,变的又何止是官家。”
  刘淑妃沉默下来,轻轻握住刘皇后的手,许久不发一言。
  姊妹俩互相依偎,似在给彼此力量。
  “陛下,你防备阿峥几个,可曾想过他人?”刘皇后看着秦策,低声道,“想想胡族南迁后的事,若是被夏侯氏得手,你可知秦氏会有什么下场?”
  秦策沉沉的睡着,没有任何反应。
  刘皇后闭上双眼,轻轻摇了摇头。
  “罢,如今说这些又有何用。”
  “阿姊,郎君定会及时赶回。”
  “嗯。”
  刘皇后点点。
  依她看来,如今的情况虽然危急,却不会立即致命。夏侯氏终归是秦氏旧臣,虽然行事染上胡风,遵循的终归是汉家的礼义廉耻,君臣之义。
  “为绝天下人之口,夏侯鹏不会妄举屠刀。如他有意造反,最大的可能围住皇宫,逼官家禅位。”
  “禅位?”刘淑妃沉吟片刻,“仿效桓汉天子?”
  “八九不离十。”刘皇后突然笑了,笑容里带着讥讽,“只不过,无论夏侯鹏还是夏侯硕,都没桓氏的能耐。”
  桓容之所以能顺利登基,和东晋特殊的政治形态分不开,也和桓大司马的“积累”分不开。
  桓温早就想着造反,言行举动无不让人联想到司马昭,算是提前给世人打了“预防针”。
  加上晋室不得人心,司马曜又有昆仑婢血统,桓容接受禅让完全是水到渠成。纵然有人挑刺,也成不了多大的气候。
  夏侯氏则不然。
  全家被视力秦氏的忠臣良将,多年来名声在外。在世人眼中,夏侯氏压根不该和造反沾边。遇上有人造反,更该是带兵平叛之人。
  如今却好,夏侯氏煽动流言,明显生出反意。
  刘皇后很想看一看,盖子揭开那天,世人的口水一并涌来,夏侯鹏当如何自处。
  “陛下,您可是看走了眼。”
  疏远血亲,几近父子反目。
  信任旧臣,却要面临被逼禅位的风险。
  “一饮一啄,早有因果。”
  刘皇后看着秦策,看着他斑白的头发,苍老的面容,再不见早年的意气风发,难言心中是什么滋味。
  可怜?
  或许。
  夫妻亲情早被消磨,如今剩下的,只有对英雄垂暮的惋惜,对一代枭雄即将落幕的可怜。
  莫名的,刘皇后脑中突然闪过一幕旧影。
  光影渐渐清晰,竟是年少时出嫁的场景。
  那一日,她在铜镜前梳理长发,姊妹围在身边,清脆的笑声环绕耳际,驱散了即将离家的忐忑。
  那一日,她被大兄送出坞堡,登车之前,看到策马立在面前的秦策。
  眉目俊朗,壮怀豪情。
  刘皇后愣住了,不是为秦策的英雄气概,而是这人迎亲当日还穿着铠甲,纵然更添威武,却难免让人觉得奇怪。
  秦策见到她,当即翻身下马,大步走上前,二话不说,将来不及登车的刘皇后抱了起来,直接送上马背。
  诧异的惊呼之后,是爽朗的笑声。
  “天色不早,为免胡贼生事,当速速归还坞堡。”
  “细君莫怕,为夫骑术甚好。”
  “细君如有不满,待回到坞堡,为夫给细君牵马驱车赔罪!”
  马鞭扬起,马蹄声渐渐远去。
  陪嫁的姊妹坐在车内,望着前方的夫主和主母,一时间面面相觑,不知该作何反应。
  良久之后,随车轮压过官道,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听到北地汉子豪迈的笑声,眺望被夕阳染红的一双身影,禁不住轻笑出声。
  笑声之后,女郎们击节而歌。
  夕阳中,迎亲的队伍一路飞驰,踏过空旷的平原,融入落日的余晖之中。
  笑声和歌声渐渐远去,一切的一切都变得模糊,最终沉入心底,埋在记忆的最深处。
  刘皇后出神许久。
  她以为自己忘了,可是……
  想到这里,一声苦笑溢出红唇。
  刘淑妃似能猜透她的心思,倾身靠近,紧紧握住刘皇后的手。待后者稍微放松,举臂环上她的后颈,手指探入发间,轻轻用力,任刘皇后靠在自己的肩头。
  “阿姊,该歇歇了。”
  刘皇后没说话,合上双眼,轻轻点了点头。
  姊妹俩互相依偎,似交颈的天鹅。
  室内寂静许久,榻上忽然传来一声轻响,继而是秦策沙哑的声音:“细君……”
  太元六年,十二月
  辍朝四日之后,光明殿又响起乐声。秦策终于升殿,在百官跟前露面。
  文武入殿奏事,离远尚不觉得,离近都能看到,天子的面容愈发,精力显得不济,目光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冰冷,隐隐透出几分凶狠。
  仿佛暮年的狼王,失去尖牙利爪,威严始终不减,足以令宵小胆寒。
  “传朕旨意,召四皇子归长安,行册立皇太子大典。”
  诏令出口,满殿寂静,落针可闻。
  群臣都没有想到,秦策昏迷数日,上朝后的第一道旨意,就是召秦璟还朝,册立皇太子。
  夏侯鹏坐在殿中,看向高踞龙椅的秦策,目光深沉,十指攥紧,几将朝笏捏碎。
  随着圣旨传出,长安风雨渐起,整个中原大地为之震动。
  消息传到建康,群臣引论纷纷,都在猜测秦策为何会突然立皇太子,莫非病愈仅是幌子,上朝不过是强撑,一切都是回光返照?
  如果真是这样,蚕食边州的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