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在边关搞建设-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被太阳晒得有些迷迷瞪瞪的,就听到马蹄声传来; 老远就有人在呼喊着说什么“走水了”。
  陶倚君放下书简,起身看去; 下马的骑士疾奔而来:“大娘子; 城南走水; 现在不可控制了。”
  边城的南边都是普通人和流民聚集的地点,房屋多且杂乱; 街道也狭窄; 有些人家为了能多一点点活动的空间; 还在原本的小道边儿上搭了茅棚; 这样一来,窄处仅能让一人侧身而过。
  此番走水不能控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连去河边担水灭火都挤不过去。
  “县令大人呢?”陶倚君当即领着人骑马要走,安排了莫娘子等护着阿满暂时住在庄子上。若是城南火势无法控制,就怕会蔓延到城东城西。
  城北还好; 有个小湖,加之是县衙和大将军府,建筑没有那么密集,护卫也多,可城东是商户居多,仓库等也在此,若是被波及,损失绝非小数目。
  陶倚君一路走一路看到有好几个大农庄都奔出来人马,看方向也是冲着城里去的。
  他们家的庄子离城不远,而且离东边大营也近,在靠近城门时,已经能看到守城的将士们有组织的运水入城灭火了。
  陶倚君没有回家,直接去了大道口,在那里看到了守城的副将和李县令。
  李县令整个人都不好了,他才到任没多久就遇到这样的事情,若说得不好听,是他德政无能的表现。上一任县令在这里十余年,虽然也经历过诸多灾祸,可这样无法控制的走水却是没有发生过的。
  陶倚君靠近之后又看到了牛家郎君和其他几位主事的家主,人人脸上都是凝重之色。
  “现在情况如何?”陶倚君靠近了牛三郎,低声询问,“我过来的时候看到西南角那边浓烟滚滚,莫不是从那里开始的?”
  牛三郎点点头:“最初是油溅起了火星,不知怎的就燃大了,那一片原本少有人住,去岁多了不少流民,就沿着那边搭了些窝棚,今岁流民离开后,窝棚未拆,这下子燃起来就有些控制不住。加之本来就路窄人多,连个水桶都送不进去。看样子那一片是保不住了。”
  才经历了天灾又来人祸,陶倚君心里也是戚戚然莫可名状。
  这个时候,城西和城东的瞭望台送来了情况报告,西南角肯定保不住了,现在最好的结果就是把东南角和靠东的部分保留下来。
  然而还没等县令发话,就看到一阵巨大的爆裂声,跟着一朵蘑菇云似的的烟雾腾空而起。
  “完了,那是东南市坊的毛皮和药草仓库!”这里站着的也有东南市坊的老板,在看到那浓烟之后,有两个中年男人当即就倒了下去。
  “秦老板!”
  “白老板!”
  周遭的商贾们又赶紧围了过去,掐人中的掐人中,灌水的灌水。
  “这两位就是东南市坊最大的毛皮商和药材商。”牛三郎看了两眼,摇摇头叹息不已。
  他家也经营很多皮毛和贵重物资,但是牛家的货物大部分都存放在庄子单独的仓库里面,需要的时候再运送过来,所以即便商铺遭灾,受到的损失也不大。
  “县令大人,不能再等了,需得把部分房屋推倒,阻隔开来,才能避免火势蔓延。”守城的副将冉将军脸皱成一团,急声劝道,“与全数烧光相比,虽然推倒一部分未燃的房屋很可惜,但是这样也不至于什么都保不下来。”
  其余几个受灾还不重或者还未被波及的商贾大户也齐声劝说,李县令也是个颇为果断的人,一声令下,让人先推了那些火场边缘的房屋,若是有人阻拦,全数拉开看管起来。
  “西南角那边离护城河近,不若先开一条水道,让人可以将水龙送进来。”
  这水龙就是古代版的消防水管,用木车推行,末端有数个阀头可以放水。这样就避免了每接一桶水就得往河边跑一趟。
  城里只有三辆水龙,而且东南角跟西南角也相差不大,虽然不是人住得密集,却大部分被仓库占用,一时半会儿也搬不走。
  李县令下了令之后,西南角那块儿很快被平出一条路来,两架水龙虽然慢腾腾的,可有序的接放水总比之前一团乱来得好,加之那边也多是茅草棚屋,烧完了就没有了。相反东南市坊货物繁多,有些东西烧起来慢,可一旦烧着就难以熄灭。
  一场大火折腾到半夜才算熄灭,其间晕过去不少商户,更不用说那些贫民了。还有不少因为逃不出来而葬身火海的老人和孩子。
  陶倚君家这片还算好,没有被波及到。她留下了护家守院的必要人手后,便让家里的男仆们全部加入了救灾的行列。
  房屋被烧毁的贫民们一个个要么悲痛欲绝,要么僵若木质,虽然已是春天,可到底夜里寒凉,加上衣物家财全数被焚,好多人都不想活了,一个个往河里跳,救灾的人还得分出人手来救人,那场面恍若地狱。
  傍晚的时候,陶倚君就已经让人从农庄里运送了十几顶帐篷过来,虽然每顶帐篷面积不大,只能挤七八个人坐着,但也比露天席地的好。
  这些还是她当初开荒的时候,赶制出来让老兵士们在荒田旁边过夜用的,已经有小半年没动过了,翻出来看看也还好,没有被虫蛀鼠咬。
  在河堤对面的平地,陶倚君让人将帐篷一字排开,又使人熬了些稀粥分发下去。
  也是运气,今年李家商队送粮来得早,若是照约定的时间送过来,怕还赶不上这场灾难。
  陶倚君做出了表率,其他几个富户也跟着做了些安排,但是帐篷不多,其他人家也不会准备这个东西。只有施粥还能赶着趟,至少让被救出来的人能暖暖肚子。
  除开这些,陶倚君也让自己药坊的学徒们全数出动,帮着处理一些受伤的百姓,另外还派了几个手艺好的学徒协助城里的郎中处置救灾官兵衙役的伤情。
  也不是没有趁乱抢劫的,但冉将军是个火爆的性子,专门去大营借了人手,将那些趁火打劫的家伙全部揍个半死然后捆在路边。边城的民风本就彪悍,有些遭灾又被打劫的老妇人和小娘子,都抡起棍子要跟地痞流氓拼命。
  “火势控制住了,不过春日本就多瘟症,此番遭灾说不定还有疫情发生,大人可都安排妥当了?”
  牛三郎也忙了半宿,好不容易歇下来,找到李县令说了几句话。
  李县令已经一脸憔悴,眼袋黑青嘴皮发干,闻言只是点头:“已有准备,然……”
  他摇头长叹,牛三郎也明白他没有说出口的话是啥,毕竟这次火灾,南市三分之二都被烧毁,受灾的人数占了整个边城的四分之三,一个不小心只怕会造成动荡。
  “当务之急是要先安置好灾民,另外还得安排人将废墟清理出来,官府还要统计受灾的具体情况报至上级,诸多事宜迫在眉睫,大人若是需要只管开口,三郎不才还有几分人面,也能帮忙做些事儿。”
  李县令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拱手做谢。
  “大人也不必如此。”陶倚君一直陪坐在旁,看到李县令颓唐的样子眉头微蹙,“虽然此番遭灾必然会被追责,但也不是没有将功补过的机会。所幸受灾的人虽多,死亡的人却不算多。走水是在白日,很多人都在田地间劳作。失去的钱财虽不可挽回,可只要大人给与他们机会,也未必不能生活下去。”
  “哦,大娘子可有甚建议?”
  李县令闻言一震,抬头看向陶倚君,目光充满急切。
  “其一,大人可使人重新丈量土地,然后做建城规划,与灾情处置一并报予上峰,以示大人并没有乱了阵脚。其二,之前的水利工程还没完结,只是以前招用的多是流民,这次可优先招用受灾的人,男女皆可。其三,动员富户将田地租给受灾的人耕种,并严令不许加税。其四,大人正好可借此机会重设坊市。”
  李县令闻言先是愣了一下,他能理解前三点,虽然觉得不好办,却也不是没有办法实施,倒是这第四点是个什么意思,他一时半会儿还想不明白。
  “大人今日已经累了,不若早些休息,剩下的事情明日再议也不迟。”牛三郎已经看出李县令的迷惘,抢着出声并拉着陶倚君告辞,其他几位商贾和家主也跟着告辞离开。
  在出去之后,便有家主朝陶倚君发难,盖因第三点可是短了他们的财源。
  “齐家主勿急,今日时间短,也来不及与诸位细说,不若等明后日找个时间,某细细跟诸位解释解释?”陶倚君也不气恼,反倒出声安抚,“此番受灾也有好几家商户,平日也跟我陶家颇有来往,我这建议也绝非是‘劫富济贫’,毕竟我陶家也还有那么多人要吃饭,不可能纯做善事。”
  陶倚君说得明白又在理,加之还有几位在旁边劝说,那发难的齐家主便哼哼唧唧的住了口,只说等着陶倚君的解释。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有不少小可爱已经上班了,还有不少远程办公的,希望大家多保护自己,熬过这段日子就是胜利!


第六十一章 
  折腾了快一天; 所有人都累了,直到第三日上; 陶倚君邀请了城中有头有脸的人聚会。
  聚会的位置选在胡小娘子夫家的园子; 就在东门出去不多远,依山傍水风景绝佳的地界。
  因着陶倚君是女郎; 所以也顺带邀请了诸家掌家娘子一同赴宴。跟陶倚君同时现身接待来客的; 还有李县令的娘子。
  李县令娘子姓毛,是陇西大户,长门嫡女; 嫁与李县令是低嫁了,但十数年来两人感情依然如蜜里调油。此番陶倚君接待诸家主事人; 而县令娘子则接待诸家掌家娘子。
  “今日请诸位来; 是关于前日某予县令大人的那三条建议的说明。”陶倚君上来就直接硬核的开口; 目光投向左手方齐家主,“第一条与我们暂且没有太大关系; 就不多说了。第二条其实不过是将做工的人限定了个范围; 我们给出去的工钱并没有增加; 这一点大家没有异议罢?”
  众人齐齐摇头; 就一位年轻郎君有些忍不住,开口说他庄子上的水渠都是庄里的雇工做的,并不需要在外请人。
  “那便照旧即可。这只是给那些灾民多一些活计,实在没有也无妨。”
  毕竟不是谁都有那么多钱,在座的商贾世家里面,面子光的也不少。
  “第三条; 别看我拦着大家不给多收租金税钱,实际这里面的得失,绝非一点散碎银钱就能抵过的。”
  齐家主冷哼一声,呛声道:“哦,大娘子此话是何意思?难道我们不多收佃租反而赚了?”
  “自然是赚了。”陶倚君却没有客气,应声接下,“齐家主单看不许多收佃租似乎吃了亏,但是边城从来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力。此番遭灾,城中富户世家仁善以待,传扬出去,一是父母官教化有方,二来也是诸位仁慈,这得到的名声可是拿钱都买不回来的。”
  齐家主哼哼几声冷笑,斜睨她:“你说得天花乱坠,实际还不是我等吃亏。”
  “我既然说不会吃亏那肯定就不会吃亏。”陶倚君并不着急争辩,转头看向牛三郎,微微颔首,“三郎君,今日你去与县令大人和将军商议的事,可有结果了?”
  “互市一事事关重大,想要立即开建不太可能,倒是大娘子说的坊市,将军言卫大将军也曾提过一二,李县令也道天子未曾下过禁令。”
  牛三郎是知道内情的,陶倚君花了一日的时间与他和李县令细说过,只不过涉及到铁器,需得天子行令才可开建。
  “那就好。”陶倚君笑起来,“我与诸位说的挣钱,就是这个坊市。”
  陶倚君使人拿了一张大图出来,羊皮绘制的,有一条案大小,专绘的城南。
  “这个只是我的设想,还需要大人们商议后才能定下。这个坊市,就是在座诸位来钱的渠道。”
  陶倚君在图上画了一个圈。
  “坊市顾名思义,是专做器具的地方。诸位可能就说了,之前也有,都是些匠人自己做来卖的,与我等何干。”
  “可不是嘛,我们虽然有些生意,但没有几家有工坊的。”
  陶倚君没有急着解释,转而介绍起了工坊的大概划分。
  “农具坊,纸浆坊,膳食坊,还有金银坊。目前我想到的就这几类,大家若是有其他想法也可以提出来。”陶倚君又取出单独的一张羊皮卷,“农具坊是制作生产农具的,属铁匠和木匠。纸浆坊是集合了造纸跟印刷两种。膳食坊最为简单,是专门制作可储存食物的地方,如酱、干肉、豆青一类都可以归入此坊。最后一个金银坊则是接受首饰和金银器具定制的。不过我请教过甘家主,他家所经营的首饰器物都是从关内送来,另有就是靠近关内的几个大城里制好了送过来的。”
  甘家是城中经营首饰饰品独一份儿的家族,从有了边城就有了他们家族,其他的生意很少掺和,就这一行绝对被他们所把持住了的。不过甘家这一代的家主是个中年面瘫,不管何时何地,都没有表情显露,旁人也看不出他心里的打算。
  “为何没有织造坊?”有布商周家和皮毛商同时出声询问。
  “这一点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二位解释。”陶倚君露出一抹苦笑,“诸位应知,我陶家在城外造了一座织坊。之前我向大人献策的时候,就提过在城内建一座织造坊,可大人却说不用。”
  陶倚君叹气,无奈的看了一旁的牛三郎一眼,对方也苦笑着摇头。
  他们俩都心知这是李县令在给陶倚君好处,就指望霍桐能在上峰那里帮自己多说几句好话。毕竟他一来就出了这么大一场事故,搁其他地方,绝对是革职的结果。也是这儿是边城,大家族的人不乐意来,愿意来的上头又担心为了蝇头小利就私通外族,择来择去好几年才选定了他来接任。
  “其实,县令大人说的也不错,大娘子的织坊已经是边关一带独一无二的了,再来一个织造坊未免浪费,倒不如将之归入格物坊,所有毛皮、刺绣、家具等与日常有关的,都归入此坊。”
  旁边有家主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家就是经营家具类的,如果有这个格物坊,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占一席之地了。
  除开几个脑子转不过弯的暴发户,其他人在陶倚君提出坊市的时候,就明白了她的打算。这小女郎人小心不小,是想将他们这座不起眼的小边城打造成边关重镇,商路往来行商云集的地方。这坊市听上去没啥要紧的,可真的把持住了相关坊市,就相当于把持住了这个行业的话语权。难怪陶倚君会说这是来钱的门道,若是真的以后开了互市,日进斗金都不在话下。
  几个大商贾大家族的主事人围起来小声商议如何划分,另有一些自知无法分一杯羹的则找上了陶倚君,问他们可有好处。
  “自然是有的。”陶倚君给牛三郎使了个眼色,示意对方来说,毕竟她因着霍桐的身份,不太方便插手城建,至少是不能明目张胆的插手,这时候牛家就起到了吸引目光并出头领路的作用。
  “诸君可看到这两处了?”牛三郎用扇柄点了点地图上的两个地方,“此两处就是大人考虑重设的集市,西南这处离西门近些,可交易日用杂活和粮食青菜等等,另一处就专门是交易贵重的物资了。从这里有一道侧门可以直接通往城外,有专人把手,是修建来运送货物的。而城外这一片荒地,大人打算召集诸君划分土地建成仓库。”
  “为何要建在一起?”
  “方便啊,再有这里靠近官道,以后商队不需入城便可将商品入库。并且新建的仓库多了防火防水的保障,即便是再来一场大火,也不会使诸君的货物付之一炬。”牛三郎似笑非笑的挑了挑眉,果不其然看到其中几位脸一白,眼中充满痛惜。
  作者有话要说:  开启城市建设第一步。
  为了以后不搞混,我今天手绘了一副城市地图,给自己点个赞


第六十二章 
  “大娘子这一招用得不错; 城里大部分的富户都乐意出资,如果李县令再能请到一笔赈灾款; 重建边城也不是太难。”
  相比牛三郎的乐观; 陶倚君却不这么觉得。
  “此次是人祸非天灾,想必上面是不肯拨赈灾钱下来的; 只怕最后还是要落到百姓头上。”
  一个边城小县; 又没有特别的税收来源,府库的钱财是不能挪用的,想要修城; 最后还是得在老百姓身上刮油。
  牛三郎也不是不知道这点,只不过他从未为了钱财发愁过; 是以一时之间也想不到如何充实一个县城的银库。
  在他们谈论此事的时候; 李县令也正在跟霍桐和冉将军谈及此事。虽然建城不要军队那边提供支援; 可到底霍桐是本地官衔最高的长官,于公于私; 李县令都觉得他应该就这事儿知会两位将军。与他们一通讨论的还有县丞; 此人一直掌管县里的税收; 被李县令一番追问下来; 整个人都跟蔫吧脱水的萝卜一样,皱皱巴巴的。
  “小方城虽然往来商队不少,可这里毕竟不是大市,且每年秋冬深受草原威胁,还要自筹一部分军饷,县衙能有这点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