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快穿之二十世纪日常-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冰兰给董凤荣擦眼泪:“妈您先别哭,咱们不是没办法吗?现在能通信了,然后咱们再想办法见人”
  “哦,对,我应该给你姥姥舅舅他们准备些东西,看你姥姥舅舅表兄妹瘦的,他们日子一定不好过”董凤荣找到了新的目标,开始在家翻腾找东西。
  冰兰笑着看她忙活,董凤荣一收拾就是一大堆,“这咋办?怎么给你姥姥?”想起还在香港的儿子不由生气道:“兴国那个臭小子!让他办点事这都多少年了?一点事都没办成!这还亏了你梁叔叔了,不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跟你姥姥那边联系上呢!”
  “我想咱们先少稍一点东西过去,多了你让那边怎么带?再给老家多拿一些钱,我看就给美元或港币吧。大哥不是在香港吗?不知道那边能不能去香港,就是到了广州,宝安也行,听说不就隔着一条河吗?怎么着也有机会吧”
  董凤荣一听更来了精神,“让你哥在香港买房子,我出钱!以后咱们或许可以在那儿见到你大伯和你姥姥舅舅”突然又想起什么,“冰兰,你最好过去,让你大哥办事我不放心。你去问问你李伯伯,他不老是惦记老家的媳妇孩子吗?要是能联系到不也放心了?还有你孙伯伯,徐妈妈家,胡伯伯家……”
  得!冰兰一听,敢情整个村子都快被她老妈数了一遍。忙将董凤荣制止住:“妈,咱们这是偷着的事,你这样咱们还不被抓了?上面下令不允许以旅游方式去港澳,现在过去很麻烦,真要去只能是二妹作为艺人去香港参加什么活动”
  董凤荣忙打住,是啊,现在能自由活动的只有拿到绿卡的儿子。秀妍倒是可以去,冰兰将秀妍夫妻叫来。现在不管李庭瑄在外面如何应酬,做为刘家的姑爷还算是合格。
  这次就姐妹俩过去,李庭瑄拿到了两张香港明星演唱会的邀请函。确定后,董凤荣和冰兰将相熟的一些人家老家的资料和信件都收了一下,有机会还是要帮他们一把。
  村子里有了一种诡异的气氛,隐隐的透着激动,好像有什么天大的喜事要降临。就是身体不好的人都精神起来,要打起精神等着那么一天。
  冰兰与秀妍去香港,海关检查的很仔细,没发现什么违禁的,两人被放行。台湾去香港很近,一千多里地,飞机一个多小时就到。秀妍手心里冒出汗珠:“吓死我!”
  “不是告诉你放心嘛!有我在就没人找到东西”
  刘兴国亲自去接,嫂子家住在九龙尖沙咀,好在不远。
  “先住酒店吧,家里地方窄,晚上一起吃顿饭“刘兴国道。
  “大哥你是想留在美国还是香港?”
  “这次回来就是看看这边的工作,如果条件不错就留下”
  刘兴国已经小三十,不适合再打比赛,最近两年都是在球队做管理工作。嫂子有美国的工作经验,回来更好找工作。
  晚上与大嫂一家吃顿饭后,第二天冰兰兄妹去见梁子霆的朋友。对方姓陈,明面是一位港商,冰兰觉得对方就是做此等工作的。
  对方看似很了解他们,问了很多眷村是事情,冰兰一一作答。“多少人都希望回家看看,想家,想老父老母,想妻儿。我们希望早一日两岸能自由来往”
  “有机会钟夫人会不会去内地投资?”
  “当然,如果可以,我们也许会定居老家,更愿意去建设老家,将先进设备带回去,让家乡父老过上富裕生活。”
  “能认识你们十分荣幸”
  “一样很荣幸认识陈先生”
  几人心照不宣相视而笑,陈允浩将冰兰带来的信和东西都拿走了。冰兰留下大嫂家的住址和刘兴国的联系方式,以后怕是少不得有信件往来。
  此行目的结束,刘兴国的工作定下来,夫妻决定留在香港。既然留下就安家吧,秀妍很大手笔地出钱给大哥买房。弄得刘兴国怪不好意思,自己这个大哥没帮到妹妹们,倒是妹妹一直在帮他。
  刘兴国在这里安家很多事就简单了,老娘要看儿子,那不是旅游,是探亲。
  眷村的人慢慢手里多了一封封带着乡土的来信。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愁,有人接受不了现实面向家乡跳入汹涌的大海。
  他们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原因让亲人遭了罪,蒙受不白之冤,老父老母和最亲的人因自己没了,自己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
  大老李过来道谢,“我没想到她还等着我,看看我的两个儿子,我孙子都这么大了!”
  “李大哥,你这也是算苦尽甘来了,等有机会就可以一家团聚了”董凤荣收到了不少感谢。
  大老李这样的确是很少,董凤荣每天就像听故事一样,听着最新的消息。最多的是两难的,很多老兵回不去都在这边娶媳妇生了孩子,而老家那边还有人在等着。
  有的是一个痴情女人,有的是老妻带着孩子,还有的是这边等着回去团聚,那边已经找了人家结婚生子。人生就像一场戏舞台,时时刻刻上演着一部部悲欢离合。
  有希望有寄托的人开始想着怎么补偿多年没见到的亲人。来找董凤荣的人更多了,“我们就想弄点活,你大姑爷那边不是一直要做手工的吗?我们年龄大些,还没老的什么也干不了。就想着能不能拿一些活在家里做做,赚点钱,等回去了给家里人买些东西,我们亏欠孩子和家里的兄弟姐妹啊”
  董凤荣一听,受不了了,她能不理解吗?满口答应就去找姑爷,找女儿或许不行,找姑爷那是一说一个准。果然刚一开口,钟正雄就答应了,增加眷村的供给量,而且手工钱还给涨了,大家明白,那是照顾他们的。
  仁善啊!冰兰听后只是感叹一声,新工具来了后,每件雕刻工艺品时间节省了多一半。做出来的效果比以前更好,他们要积累财富,更多的财富。李庭瑄的电子厂做的有声有色,而且研发出新产品后那就是暴利!
  没事的时候两人也在琢磨某天回家了去办什么厂,难道还是老本行?那样原材料要从这边运到内地,产品再运出,成本要跟着增加。
  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就是加工厂,赚那些廉价劳动力的钱,那不是他们的初衷。冰兰知道此时的国内最需要的是技术,是先进的设备工艺,基础建设同样重要。
  他们的钱还是太少了,经历过一次次改革浪潮的冰兰知道。最初时期就是海外无数华人将资金技术带回祖国,才使得国内经济迅速飞跃。
  从现在起,出口的高档工艺品回笼资金不再回台湾,而是打去香港刘兴国账户。因为台湾对外汇流出进行管制,她怕到时候麻烦。
  老兵在躁动,我们真的很想家!想我老娘,再不回去还能不能看到她来人家!
  董凤荣在与家里通了一年多信后终于在深圳见到了年迈的老娘,刘兴国见到了自己的叔叔和舅舅。
  年迈的老人抱着闺女哭了很久,“谁承想你这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啊!想死娘了!”
  老人哭,众人跟着一起哭。
  刘兴国先给爷爷奶奶的遗像磕了三个头,随后又磕了三个头,“这是兆新一直念叨的,临走他还说要是自己不能给爹娘磕头就让儿子替他磕了”董凤荣道。
  “造化弄人啊!谁能想到你们这一走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音信皆无,爹娘都是念叨着儿子走的,他们死不瞑目啊”刘家人看到侄子心酸又欣慰。


第337章 生在眷村  18
  总算看到人了; 董凤荣陪着老娘待了十天才回来。老家日子刚刚温饱,董凤荣心疼老娘,更心疼老家的人。
  老家缺什么?一问才知道老家什么都缺,物资匮乏; 就是老娘的衣服还是来的时候特意做了一身新的,里面的却打着补丁。这还幸亏他们给老家捎去了钱,董凤荣一看又落泪了,给老娘从里到外全换新的; 老娘看上的都买下来。各家算算人口; 给什么?
  “给他们买一些布吧,你不知道我们这一来将家里的布票全花了; 你给的钱舍不得花; 想将家里的破房子翻盖翻盖。你要是富裕就给你侄子他们买几双胶鞋,孩子穿鞋费; 大冬天的脚趾头都露在外面”老娘跟闺女聊天后知道闺女日子过得不错,就帮儿子孙子要点东西。
  这算啥?董凤荣让儿子回香港买了不少布料、衣服和胶鞋、袜子。她发现老娘的袜子都是用布做的。没想到老家的日子这么难。
  刘兴国用美元换了两万块钱人民币,一边一万; 回家盖盖房子,添置添置。对他们来说钱比什么都重要。董凤荣单独给老娘两千块,人老了; 自己不能在跟前尽孝; 手里有钱了做什么方便。
  董凤荣见到家人了; 心里少了一份牵挂。没见到亲人的坐不住; 有找上门的董凤荣都不知道怎么帮; 不帮不忍心,尤其丈夫关系很好的几个老乡。
  最后还是李庭瑄出了主意:“内地我帮不了,要是到香港我或许可以,等我们的船出去了就跟船走,在船上打杂,到香港就留下。回头我报一个暴毙就行”
  这主意好,但是每条船每次只能走三五个。不能每次出去就暴毙好几个吧,出海的遇到风浪是有落海的,但是那只是极个别。不过对于李庭瑄来说应该很好摆平。加上钟正雄那边的船,倒是可以安排一些人。极个别的跟着走私船直接可以到广东沿海,但那只能是秘密的做着。
  大老李和孙老头先走了,那边的妻儿等着他们呢!
  宋达带着自己多年的积蓄也走了,他要去看看自己的家,给爹娘上柱香,磕三个头。再不去他怕再也去不了了,他的身体快到极限了。多年的伤痛折磨去了半条命,他要留一口气去看看老家,将自己埋入祖坟。
  一个人想家可能没人注意,十个人想家没多大的影响,那么百万人都想家是什么概念?
  一个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组织成立了!直接挑战国民党权威,他们举办座谈会,进行集会。老兵们穿着白衬衫,正面写着“想家”后面写着“妈妈我想你!”
  对家,对母亲的呼唤想念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不管多坚强伟大,他们对母亲的感情亘古不变。
  每次集会响应者甚多,往往哭声一片。想用各种办法回去的更是举不胜举。
  钟正雄同样去见了自己的亲人,唯一遗憾的是自己父母的骨灰不能回去。
  87年12月1日,《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终于实施了,种地的老兵将锄头扔了,做手工的老兵颤抖着站起来,随后跪下痛哭,等待死亡的残疾人扑倒在地:“终于可以回家了!”
  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公布第二日凌晨就人山人海,他们都是听到消息就来的,有的已经来了一整夜还多。红十字会大门几乎要被挤破,十万分表格很快被索取一空。
  第一批登上大陆的返乡人奔向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家乡。
  钟正雄命人连夜给那些做工的人结账,他们等着拿钱去买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回家!
  “我看针对那些困难的老兵再给一份补助吧”冰兰道。
  “都听你的,咱们也准备一下去香港,然后转到回家”他们这样的家属想通过正当渠道过去还要等着。等不了就通过其他途径走。
  “好,带着爹娘的骨灰”冰兰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只是等待太久。
  厂子照做,阿昌和文浩已经能独当一面。钟正雄也有意将这里的事脱手,他想更多的陪妻子孩子。
  董凤荣早就准备好要动身的行李,文艺青年刘忆青带着照相机是一定要跟着的,秀妍连续生了三胎,最小的还太小没办法跟着走。李庭瑄出了一笔钱算是替妻子尽尽心意。刘家人集体出发了。
  刘兆新的老家和钟正雄的老家都在山东的青岛,但是在不同地方。钟正雄要先去安葬他的父母,众人在中途分开了。
  经过最初的改革,农村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温饱是解决了,除了基础设施没太改善,百姓的精神面貌已经不同往日。街道上能听到港台歌曲,随处能看到传喇叭裤花衬衫带着大蛤蟆镜的小青年。
  两个孩子感觉什么都新鲜,就是钟正雄一样一直往外看。他们这些特殊人以来就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记者和有关领导热情招待,跟着进村的就是一大群人。
  小汽车进村又引来村里一群人围观。钟正雄与家里前几年就有了联系,村里人一听就知道了。老钟家的孙子回来了,带着儿子儿媳骨灰回来了!
  钟家已经建起了新房,一排新房。男女老少簇拥着一位老人出来迎接。钟正雄见到老人知道那就是自己的爷爷。一家人上去先给老人跪下,没等磕头就被泣不成声的老人抱住:“孩子,我可怜的孩子,终于回来了”
  钟正雄一样泪如雨下,将抱着的骨灰紧了紧:“爷爷”
  老人随后将目光落到孙子怀里的两个骨灰盒上,抚摸着盒子,就如抚摸着自己的孩子,呜咽着念着儿子的名字。
  后面跟来的将冰兰等人扶起来,众人劝说着老爷子簇拥着进宅子。
  钟正雄带领妻儿郑重地给老人呢磕头,给死去的奶奶上香后一家人这才能好好坐下来说话。
  这一天钟家开了流水席,一直热闹到晚上才散去。
  一路劳顿疲疲惫的一家人休息一晚后才正是与家人好好说话。
  夫妻两的骨灰要入祖坟,这是大事。找日子入土一忙又是几天过去。
  剩下的就是实质性的谈话,老爷子希望孙子能带着家人和村民过上好日子,不都说从海外回来的都有钱吗?国家也在招商引资什么的。这是县里领导过来跟他们说的,孙子本事,一定能让家乡的父老富裕起来。
  钟正雄将县里和村里的人聚在一起,先问问他们什么意见。
  “我们需要支柱型企业,以前的设备太老化了,都应该更新设备,钟先生不管选择什么,我们都会支持配合”
  临来钟正雄与冰兰大致构想了一下“修路修桥和支持教育事业是我们首选,但是县里村里没工厂企业发展会受到限制。这样吧,我们选一家纺织厂进行联营,我们负责更新设备。乡里我们根据此地资源和条件会建一座机床厂,设备还是我们负责引进世界最先进的。
  这样村上年轻人就可以去上班了,村上我们支持养殖和果树种植。我尝过村里的水果味道很甜。果苗引进优良品种,以后走出口,针对我们对面的韩国。这是我们初步打算,要是你们觉得合适,咱们就坐下来谈细节”
  众人没想到能收到这么大的意外惊喜,太意外!细节、合同、文件一系列谈下后又过了一个月。村里给他们批了一块地建房,以后来了有地方住,这里也有他们的家了。
  最先动工的就是村里的小学,孩子还在破房子里读书,桌椅板凳残破不全。剩余的除了设备都有人去做,他们只需要拿钱。
  刘兴国账上的钱几乎全部带来了,那些只够修路和建学校,建厂房的。大头购买设备的钱还是要动他们的全部家当。即使全部怕是都不够,他们要的是最先进的设备,美国人英国人都不会给。还是要从德国意大利进。
  “后不后悔?我们又变成穷光蛋了”钟正雄问冰兰。
  “没什么后悔的,大不了我们从头开始,何况我们赚了厂子。”
  “是,我只恨自己太穷了,能做的事太少”
  “去看看姥姥吧,还有上海的姥姥”这边的姥姥是冰兰的,上海钟正雄姥姥家也要去看。他们到董凤荣那边的时候刘兴国已经走了,刘忆青带着表弟跑出去拍照了。
  夫妻拜访了冰兰父亲那边和姥姥那边。刘兴国和董凤荣手里没那么多钱,也办不了那么多事。还是二姑爷给的一笔钱。董凤荣以刘兆新的名义给村里修了一条路和盖一所小学。董凤荣留下陪老娘,老娘已经到了风烛残年,能陪就多陪陪。
  上海的姥姥家还在弄堂住,钟正雄给的钱只是让他们住房稍微得到改善。
  为啥不去浦东住?以后那边才是发展重点啊,但是老上海人觉得他们这边才是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那边就是郊区。一家人在上海留了没几天就要离开,他们要带着纺织厂的技术人员去德国订购织布机、印染提花机等。
  好在不是全款付清,这给两人一个喘息的时间。台湾厂子的收益几乎全部投入到青岛这边。像他们一样做的并不少。签下合同的很多,虽然最后落到实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总之有人在做。
  只要做,就是一大进步。刘忆青写的大陆见闻游记很快被报刊连载,内容很丰富,不但有风土人情,更有自然风景,地方饮食特色。很多对内地一点不了的台湾人和还没过来的外省人开始对对面的大陆关注起来。
  冰兰也在写东西,因为她看到有些人将国外淘汰下来的设备卖到国内(买进国内),有的将旧的设备重新翻新卖到国内,不管什么时候,总有利益熏心道德败坏的人。如果不重视,买方不但遭受重大损失,卖方更伤了国人的心。摸索前进的中国伤不起。
  她将调查到的资料都交给有关部门,能做的她尽力了。
  两人的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