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能挑拨是非,也不能无中生有的去中伤太子哥哥,怎么办呢?嗯,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在父皇和母皇面前刷存在感,多在他们面前表现自己。

    才十岁多一点的李泰孩童此时尚未开府,身边也没有什么詹事,参谋之类的人存在,他想争宠,完全只能靠自己,思来想去,最后也只找到这么个办法。

    于是,自太子李承乾去了粮草营之后,李泰往长孙皇后的立政殿就跑得格外勤奋。

    他每日下学必会到立政殿呆个把时辰,不时陪着幼弟玩,就是说宫外各种好玩的事给长孙皇后听。

    李世民几次过来立政殿,都看到妻子和幼子被四子给逗得哈哈大笑的情景,这让原本就很喜欢李泰的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愈发的满意起来。

    李世民身为帝王,一高兴就免不了会考校儿子,面对他的考校,李泰总能对答如流。

    即便李世民偶然问起北伐之事,这个尚不满十一岁的少年也能给出几句颇有见地的见解。

    “不错,不错,青雀,你和恪儿最近进步都很大,你在文史方面的造诣,更让许多中了举的人都有些望尘莫及。”李世民听了之后,大为欢喜,忍不住连连赞叹。

    最近他几个儿子学习都很用功努力,每次考校的时候,明显看得出来较以前大有长进,其中李恪和李泰的进步最为明显,对此,李世民是深感欣慰。

    他本身就是个很自负很有才华的人,自认龙姿凤貌,自然不喜欢自己生的儿子是蠢货。

    为此,儿子们越出众,李世民心里就越欢喜,与他心事不同的是长孙皇后,她初见李泰来立政殿来得这么勤,每次来都要呆上老半天,才依依不舍的离去,心里是颇有几分感动的。

    她以为次子是越大越懂事,眼见太子哥哥去了粮草营,不能时刻在她面前尽孝,他就多担待了一些,多陪陪自己和幼弟。

    可紧接着她便发现,只要皇帝过来,李泰的注意力立即就会转移到李世民身上去。如此几次之后,哪怕她不愿去想,儿子小小年纪,就这么多的心机盘算。

    但她骗不了自己,她知道次子这段时间的表现是在刻意在讨好自己,讨好皇帝。

    而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事情很简单,因为太子被送到粮草营历练去了,这孩子里心里不忿,他要证明自己不比太子差,不仅是他不忿,兰秀宫和芷曦宫那边只怕心里都不太舒服。

    古往今来,太子的位置可以说是最不好坐的位置,纵观今古,能顺利上位的太子可谓是屈指可数。

    他们不仅要面对庶出兄弟们的明枪暗剑,哪怕是一母同胞的兄弟,长大之后,为了帝位自相残杀的也不在少数。

    高明早早被立为太子,到底是福是祸,实不好说。

    只不过这种念头长孙皇后只能在压在心里,对外她是半点都不能透露的,包括丈夫。

    “青岚啊,以后青雀再过来请安的时候,就把雉奴带到出去,没什么事让他请完安就回去吧。”九月底的一天,待次子和丈夫一起喜笑颜开的离去之后,长孙皇后淡淡的吩咐了青岚一句。

    “娘娘,你这是?”青岚吃一惊。

    “没什么,按我的吩咐做即可。”长孙皇后没有多做解释。

 第二百五十七章 高阳出世

    李泰、李恪他们此时都很年幼,即便有争宠之心,最多就是在李世民面前卖弄一下才学,刷一下存在感,掀不起什么风浪。

    李承乾此时尚是冰雪聪明,尊师重道的五好少年,太子之位稳如泰山,长孙皇后虽对未来略感忧心,可瞧着长子现在的模样,倒也不甚焦虑。

    时间继续向前滑行,转眼就到了十月中,北伐大战已经打响一个多月,战事进展并不算顺利,突厥确实块难啃的骨头。

    大唐的兵马到达前线之后,双方已打了数仗,各有胜负,一时之间,大唐尚看不到什么胜利的曙光,战事暂呈胶持之态,李世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暴躁起来。

    北伐是他上位以来所做了最重大的一个决策,为了这个决定,他秣兵历马,苦苦隐忍了三年,若这一仗不能胜,李世民都不敢想象接下来他要面对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可时光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心情而停止流淌,哪怕这个人是帝王也一样。

    十月底的时候,长孙皇后再次查出身孕,脾气暴躁的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情绪顿时平复了许多。

    孕事代表着新生,新生则代表着新希望,皇后在这个时候有了身孕,也许是意味着北伐的战事会有新的转机出现。

    不过他的期待的新战机没有到来之前,他的后宫倒是发生了一起让他颇有些尴尬和没面子的事。

    一个被充入后庭的宫女,在十一月初为他诞下了一个女儿。

    这个宫女是贞观元年因家人获罪而被没入宫廷的,在尚衣局那边做事,相貌甚是美丽,鉴于她平日不多言也不多语,此事没有发生之前,她并不引人注目。

    今年年初,李世民有一次喝多了点酒,感觉有些燥热,就出来吹风,无意间与这位宫女撞上。

    当时本就有些醉醺醺的他瞧着这位宫女袅袅的身影和秀丽的姿容,心里不知怎么突然就生出了一股邪火。。。。。

    甚少打野味的李世民当时就宠幸这名宫女,事后些接受不了自己孟浪的行为,也就没给这位宫女何名分,像什么事没发生一般,让她走了,他万没有料到,春宵一度,这位宫女竟有了身子。

    没有名份的宫女有了身孕,在后庭的日子无疑是难过的,不过大家都知道她肚子里怀的是龙种,虽有各种冷言冷语,却也没人敢动她肚子里的孩子。

    就这样,十月怀胎,这名宫女于尚衣局内诞下了一女,并在产生的时候,不幸发生了血崩,又没有太医及时抢救,最后导致身亡。

    之前因皇帝宠幸之后一言未发,没有给她任何名分,宫里也没人敢和长孙皇后说。

    现孩子生出来了,她的生母又没了,这事就必须报给长孙皇后了。

    长孙皇后听完事情经过之后不由微微一呆,她着实没想到一向守规矩的丈夫竟干下了这等糊涂事。

    他是帝王,宠幸个宫女本不是什么大事,问题在于他宠幸了人家,又当成什么都没发生一般,把人家丢在一旁,不闻不问,这实在是。。。。。。

    这一瞬间,长孙皇后都找不到什麽合适的言词的形容自己的丈夫。

    不过她身上背着贤后之名,这种事又已经发生,再追究已没有任何意义。

    长孙皇后只能压下心头那古怪的不适之感,主动和李世民说起此事,想和他商量,将此女放给某个没有子嗣的妃嫔好生养起来,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他的血脉。

    李世民突闻此事的时候颇为尴尬,当时只顾一夜风流,清醒之后觉得自己这事做得很不成体统,就没吱声,现听说那名宫女给自己诞下了个公主,还血崩身亡,心头顿生愧疚之情。

    “抱歉,皇后,这事,朕确实做得不妥当,韦嫔膝下尚无子嗣,这个孩子就暂交给她扶养如何?”李世民尴尬愧疚之余,又觉得颇有些对不住妻子,他悄然瞄了妻子一眼,有些不意思的开口道。

    “其实陛下真看上了哪个宫人,大可给她们个位分,让她们随众姐妹一同伺候陛下即可,这并不违制,但像现在这样,反而不美,若被有心人渲染,说不定还会连累陛下的名声。”长孙皇后看了丈夫一眼,不轻不重的告诫了一句。

    “这事确是朕做得不妥。”李世民被妻子挤兑,也不好意思翻脸,只是愈发的尴尬。

    “罢了,左右不是什么大事,这孩子就按陛下说的,交给韦嫔抚养,韦嫔也是老人了,出身也不低,这孩子给她扶养的话,她的位分也应该升一升了。”

    “依臣妾之见,就升她为昭容如何?”长孙皇后是聪明人,自然不会让李世民太过难堪,不轻不重的挤兑了丈夫一句,就将话头引到主题上。

    “这个你安排吧,朕没有意见。”李世民点了点头。

    “那臣妾就这样安排了,另还有个事想和陛下说,这位小公主的出生提醒了臣妾,陛下的后宫确实该添新人了。”

    “只是今年已经不合适,现离过年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了,北伐之事又进行得如火似涂的,依臣妾之见,等明年开春再看,如战事顺利,有大捷传来,届时正好开宫为陛下选秀,陛下意下如何。”长孙皇后点了点头,复又问了一句。

    “咳咳,观音婢,朕,朕真的没有这个意思,那个她,实在是个意外。”李世民以为妻子意指自己贪花好色,私下里贪吃,宠幸宫女不说,完事了还不认帐,这才想到要为他开宫选秀,不由急出一脑门子的汗。

    他在某些方面的需求虽然旺盛了些,但绝不是那种荤素不忌,一味乱来的人。

    这个宫女事件,纯属意外,说白了,就是喝多了酒,误了事。

    “陛下,臣妾说的是真心话,纵观各朝帝王,哪个后宫里像陛下一样,才这么几个人呢?此事等明年再议,现陛下安心处理国事即可,小公主的事,我明日便和韦嫔商量。”长孙皇后摆了摆手,道。

    就这样,这位出刚出生就失了母亲的小公主,日后声名显赫的高阳公主被拨到了韦嫔宫里。

    韦嫔是韦贵妃的族妹,长孙皇后将这名刚出生的小公主交给她之后,又向皇帝谏言,升了她为昭容。

 第二百五十八章 北伐大捷(上)

    十二月中,右仆射杜如晦积劳成痴,一下子病倒了。

    病到之后,他上书皇帝,言明此时正值国家紧要关头,不能让他一个病人占驻宰相之位,请皇帝免去他宰相之职,另选贤能,帝允。

    此时北伐战事仍持胶持状态,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再加上杜如晦又病得不能上朝了,李世民的心情愈发的不好起来,几乎每天都在发脾气。

    哪个大臣大凡有半点错处被他纠住,就会狂喷一通,所人大臣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对待公务,不敢有半分懈怠,就怕被皇帝抓住把柄,一刀给咔嚓了。

    时间步入十二月后,李世民一连十数日都没有再入的后宫一步,他现在心情很不好,生怕自己进了后宫,乱发脾气。

    他的妻子怀孕不久,本来那个小公主的出生就让妻子心里不舒服了,若再无端向她发脾气,夫妻关系怕真要搞僵了。

    “玄龄啊,你说突厥这块骨头怎的就这么难啃,这一仗怎么就这么难打呢?”杜如晦病倒辞去仆射之职后的第三天,李世民办完手头上的事,去尚书省那边走动,看到正低着头忙碌的房玄龄,抬步走到他身边坐了下来,一脸怅然的感慨了一句。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战事僵持不下,他心里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北境十分寒冷,突厥人一直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早已习惯。

    而唐军骤然过去,自然不易适应,也就是说,一入冬季,北境的战事天秤自然而然的就会倒向突厥,天越冷,战事对唐军越不利,一想起这些,李世民的心就像油煎似的。

    “陛下,自古成大事者从来没有一个是容易的,我相信咱们只要坚持,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房玄龄从堆积如山的公务中抬起来,朝着皇帝笑了一笑。

    “你说得对,只要坚持,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大唐,是朕太过于急躁了。”李世民瞧着房玄龄因近一两月熬夜太多,愈来愈黑的眼袋,心头忽然生出一股愧意。

    “臣理解陛下的心情,快到年节了,陛下忙走不开,就不多说了,等过了年,陛下可以去玉华山那边转转,泡泡温泉什么的,放松一下。”

    “北方那边有李靖坐镇,即便暂时没有什么喜讯传来,也不会有什么大患。”

    “不管自么说,这一仗打到现在为止,咱们大唐的收获还是颇丰的,别的不说,之前与突厥交界的那些边境村镇,都被收回来了。”

    “根据前两天传回来的边报,臣估计近期应该会有不少被突厥掳去的汉人,还有一些小部落的居民,都会归附到咱们大唐。”房玄龄道。

    他其实很理解李世民的心情,北伐这一战可以说是倾尽了整个大唐的国力,同时也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换任何坐在他这位置上人,都不可能不紧张。

    “是么?这事朕还不知道,现咱们大唐的人口可是十分紧缺,若果真有这么多人添进来,那可是天大的好事。”李世民一听,顿时大喜过望。

    与突厥交界的村镇收复了许多这事他知道,但有这么多人口归附大唐的问题,前线还没有传边报回来,他尚不知情。

    “咱们也不能高兴得太早,有人口虽是喜事,但咱大唐近些年消耗巨大,粮食也就去年今年收成还不错,可今年这场大战,对粮食的消耗十分惊人。”

    “若回来的人口不是太多也就罢了,若人口太多,咱们的粮食不足,在安置这一块做不好,也是个大问题。”房玄龄则没有李世民那么乐观,他看了李世民一眼,道。

    他身为大唐宰辅,自然不能只报喜不报忧,现虽还不知归来的人口有多少,但他却需要先将一系列有可能产生的后患和问题都考虑进去。

    “你所言不无道理,不过不管怎么艰难,人口接收这一块都不能有半点马虎,明日我便召集户部,查查国库中的余粮,看看除了军粮之外,还能抽调多少出来。”

    “实在不足的,再从各世家大族、和商贾大户手中征调一些,等过了年我就去一趟玉华山,正好到辅机那看看,瞧瞧咱大唐还有多少粮食可用。”李世民点了点头。

    玉华山离京只有百里左右,那地方是个天然的练兵场,此次北伐的粮草大营就设立在离玉华山只有二十余地的地方。

    “这,这从世家大族和商贾大户手中征粮,陛下想让什么人去征啊?”房玄龄闻声先是一怔,紧接着脱口问了一句,他身为宰相,虽然不是主管户部,但对国库里还多少粮食心里还是清楚的。

    “怎么,看玄龄你这样子,你对国库存粮情况是很清楚了,知道此次归附的人口若太多,粮食根本供不上,是么?”李世民听得眼一眯,朝他看了过来。

    “陛下,北伐之战,人力物力都消耗无数,咱们的存粮确实不多,在没有外耗费的情况下,再供应半年战事问题不大,可此次归来的人口,若超过五十万,咱们的粮食就会很吃紧。”房玄龄沉默了一会,才接口道。

    “朕知道了,明日就让人去调查关中大户手中的情况,不日将从他们手中征调粮食,至于派什么人去,就让侯君集去吧,北伐的时候,他受了伤,上不了战场。”

    “最近已经能下床走动,这征粮也不像打仗,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以他的手段,朕相信不会征不回来粮食的。”李世民道。

    “陛下,让侯将军去,这。。。。。。”房玄龄闻声吃了一惊。

    “我知道你担心他手段太刚,容易引起大家的逆反心理,我没准备让他做主官,让温彥博为主,侯君集为辅,温彥博仁慈稳重,由他打头,礼在先,兵在后。”

    “朕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会先派人去摸一摸大家的底,只征调他们手中多余的粮食,不会动他们自己的口粮。”

    “这些人享着荣华富贵,若在此国家困难之际,连这点忙都不帮……那就怪不得朕心狠手辣、不讲情面了。”李世民道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将一个铁血帝王的手段和心性表露得淋漓尽致。

 第二百五十九章 北伐大捷(中)

    竖日,李世民让人去查调关中大户手中存粮。

    三日后,边报传来,与突厥接壤之地被掳去的汉人,以及周边一些小部落因草原大灾意属归附大唐的人数加起来共有百万之众。

    李世民看到这个边报,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么多人口进来,能大大减缓大唐人口不足的压力。

    只要把这些人安置妥当,待他们安定下来之后,再组织他们去开荒垦田,从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有极大好处的。

    他忧的是突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光是粮食这一块的需求就十分惊人,而国家因北伐之战的巨大消耗,手中存粮并不多了。

    他沉思了片刻,召来大臣商议了一番,先下了一道旨意,让各地官员好生接收这些人口,给他们上户籍,办置田地,荒田和良田搭配分拨。

    至于粮食这一块,他告诉当地官员,除了他们想办法自筹,朝庭也会想法子拨粮下去。

    接收人口的旨意下去之后接下来就是筹粮了,去年光景还算不错,今年却很一般,加上打仗,今年的税赋比往年加了两成,百姓自己的日子已经过得十分艰难,不可能再从他们手中征粮。

    从百姓手中征粮行不通,李世民就只能考虑从各地大族商贾手中征粮。

    他一开始只打算在关中征粮,但看了归来的人口数量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