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虚,一股作气八下长安。”

    “可现在我们的想法显然是错的,李世民的防卫远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虚弱,长安城易守难攻,若我们作战的时间持续太久,后续的补给又跟不上,等到大唐援军赶来,后果不堪设想。”颉利道。

    “可是,大汗,我们也不能试都不试,就。。。。。。”阿史那思还待再说。

    在他看来,不管攻不攻得下来,二十万大军都来长安城外了,总得全面性发起一两次攻击,试探一下,说不定李世民布的是疑兵之阵呢?

    “好了,我主意已定,不必再说了。”可惜,阿史那思摩的话没说完,就被颉利打断,

    不说颉利等人的心事,但说李世民从便桥离开,安然无恙的回到皇宫后,满朝文武大臣们提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若是李世民在这个时候有个好歹,大唐危矣!

    “陛下,没想到颉利真被你给吓住了,臣自认不是无胆之辈,可刚在便桥之上,心里是真捏了一把汗呐。”进入皇城之后,房玄龄才悄然擦了把额际的汗珠,一脸后怕的开口道。

    “颉利此人确是枭雄,他不见得完全是被朕吓住,只不过心中多有些顾虑,他一是把不准朕的脉,二则是不信任他的部属,担心一旦打起来久攻不下,对他不利。”

    “不过即便不打,明日谈判,他多半也不会让我们好过,对了,今日的战事结果如何?”李世民问。

    “侯将军那边取得了不俗的战果,斩杀了敌军近万人,敌军的右翼几乎被冲垮了,不过阿史那思摩赶过来后,他们的防线很快就稳固下来,我军的伤亡也不小。”

    “侯将军带了一万人出击,活下来的已不足四千,冯立带出去的两千人,更只剩几百人了。”杜如晦匆匆赶了过来,接口道。

    “我知道了,玄龄啊,明白的谈判就由你和萧瑀、封德彝一起去吧,具体怎么谈,我相信你心里有数,这一仗,我们确实打不起。”李世民听完,沉默了半晌,才接了这么一句。

    这个战果显然让他高兴不起来,不仅是他,在场的臣子们没有一个高兴得起来。

    这个战报乍一听,敌军伤亡在我军之上,我军还差点击溃了敌人的防线,显然是一场大胜。

    实则不然,唐军今日出击的全是精锐部队,而突厥军的两翼多是其它部落的人。

    他们的首领怕遭了颉利的道,打仗的时候多是出功不出力,结果双方的伤亡差距也不算大,最重要的是敌人有二十万人,而唐军只有三万余人。

    八月二十九,李世民派出房玄龄、萧瑀,封德彝等人去颉利大帐商谈议和之事。

    三十日,唐太宗与颉利可汗在便桥会盟,宰马歃血,交给他大量金帛,史称渭水之盟,此事也被李世民当成人生最大的一次耻辱。

 第二百一十一章 罗艺造反

    他身为马上帝王,登基不到一个月,就被敌人打上门来,逼着几乎倾尽了国库,才得保平安。

    这种憋屈和耻辱让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寝食难安,虽有众臣和妻子在一旁不断开解,效果也不明显。

    渭水之盟结束,突厥大军退去之后,他跑到宰马歃血的拴马桩边站了许久,更用刀在上面刻了几个字,用以时刻提醒自己,身为帝王,不能有片刻懈怠。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自己招来千古骂名,渭水之盟对他而言,绝对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耻辱,若不能一血此耻,他将有可能被钉入历史的耻辱柱。

    他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登上帝位,显然不是为了遗臭万年而来的,突厥退去之后,他加快了治理国家的脚步。

    一边秣兵历马,委任李靖练兵养马,积蓄力量,准备报仇血恨。

    一边劝课农桑,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令。

    先于十月初八,封了嫡长子中山郡王李承乾为皇太子,十月二十五日,萧蠫、陈叔达而治家不严,被御史参奏,被免职。

    十一月初五,李世民为了节减开支,同时也为以后削爵做准备,属先从自己家开刀,将李家没有建立功勋的皇族郡王一律降为县公。

    此举惹得李氏宗亲极为不满,不少人前来找太上皇李渊哭诉,李渊对此也颇为不满,这些人当初都是他封的王,李世民此举等于是打他的脸。

    他将李世民召到面前,黑着脸责问:“皇儿,你登基不久,就拿宗亲开刀,此举是否有些不妥?要知道,我们能有今日,起事之初,我李家宗亲帮了不少的忙。”

    李世民理解父亲的心情,耐着性子解释:“父皇,现乃多事之秋,突厥一事,几乎清空了我大唐府库,而现在我朝爵位太多,分赐的田产财物无数,此事对国对民都大大不利。”

    “可我李唐建国不久,那些凭着功劳受封的爵位,实在不好动,但是我们自己的宗人,没有功劳的,却受享王爵,却是非常不妥。”

    “我们起事之初,他们出了力不假,但现享县爵的地位和俸禄,也足算对得起他们,最重要的是,儿子对待自己的宗亲都如此,日后封爵的臣子中,若有人犯了事,儿子再要削他们的爵,他们也无话可说。”

    李世民都把话说到这了,李渊肚子里有再多的话也吐不出来,此事只能到此打住。

    十二月十九日,太宗询察记录囚犯的罪状,发现有冤错过可能的案子,一律让人重审重判。

    年底,敕封第三子长沙郡王李恪为汉王,宜阳郡王李泰封为楚王。

    等过完年,时光的指针滑向公元627年的时候,时年正月初一,李世民更改年号,是为贞观。

    贞观元年,燕地燕郡王罗艺,年前在长孙无忌的那张巧嘴之下,没有与突厥里应外合,干出什么谋反之事。

    但突厥退去后,这家伙不知是出于什么心里,开始不安分起来。

    尤其是当他得知李世民几乎是倾尽了国库才让突厥退兵,紧接着又拿宗亲开刀的时候,生怕他要动自己,反意更坚。

    贞观元年正月十七,他趋李世民命他驻守幽州之机,一举占驻幽州,占地为王,坚起了反旗,

    李世民听闻这个消息,勃然大怒,在朝堂上发了好大一通脾气,大骂罗艺忘恩负义。

    紧接着命尉迟敬德为幽州道行军总管,长孙无忌为副总管,率领三万大军征讨罗艺。

    尉迟敬德与罗艺打过几回交道,当年征讨刘武周的时候,双方还并肩作过战。

    他对此人印像颇深,行军的途中,尉迟敬德颇有些忧心对长孙无忌道:“长孙大人,这罗艺可不是好对付的,咱们这一仗不好打啊。”

    “而陛下自渭水结盟一事以来,心情一直不太畅快,要是这一仗咱们打不好,回去可交不了差。”

    “胜负乃兵家常事,咱们身为领兵之人,但求尽职尽责,陛下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只要咱们尽了力,他不会怪咱们。”长孙无忌则显得十分平静,一脸风轻云淡的接口。

    尉迟敬德一脸狐疑的看着他,长孙无忌这只狐狸,什么时候,看事情看得这么谈了?长孙无忌显然没有再解释的意思,闭口不言。

    尉迟敬德问不出所所然,只能闭嘴不言,结果才赶了一半的路,就得到军报:罗艺麾下将领赵慈皓与杨岌闻罗艺造反,不仅没有跟随,反而企图一举将他擒拿。

    结果被罗艺察觉,双方打了起来,罗气匆忙造反,麾下愿与他同谋的不多,而赵慈皓与杨岌又是罗艺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双方交手没多久,罗艺就大败。

    罗艺兵败之后,带着几百亲卫逃向突厥,结果到了宁州这界,经过经过乌氏驿站时,被其左右随从斩杀,将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

    “长孙大人,原来这一切都是你的计谋,你瞒得我好苦啊。”尉迟敬德先是一呆,紧接恍然大悟,他这个时候已经记起来,云年突厥围城的时候,李世民将长孙无忌派往燕地。

    以长孙无忌那死人都能说活的口才,想必当时就收卖了罗艺麾下的将领,只待他一露反意,就将他缉拿。

    虽然被罗艺跑了,但最终没有逃出长孙无忌的手掌心,而陛下发的那一通火,显然也是作戏。

    “尉迟恭啊,不是我想瞒你,而是燕北那边的人,性多难训,我也不能肯定当时定下的策略就一定有效,更不能担保赵慈皓与杨岌一定会背叛罗艺。”

    “这一切没有发生之前,是不能透露消息的,一旦透露,就不灵了。”长孙无忌抚须而笑。

    不说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的心事,但说罗艺的人头被送回京都之后,李世民将其悬于市集示众,以敬效尤。

    通时命人拘捕了罗艺之弟,利州都督罗寿,打下大狱,不久也判了死刑。

    贞观元年二月初四,李世民再下诏书:庶民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以上没有夫婿的,由州县官府安排按礼节仪式订婚、迎娶。

    家穷不能自行聘娶的,由同乡的富家与亲戚资助聘娶,鳏夫六十岁以上、寡妇五十岁以上和已有子而愿守节的孤孀,不强求婚嫁。


 第二百一十二章 封妃

    “观音婢,现政事基本稳定,封妃事宜将要提上议程,对此你可有什么建议?”二月底的某一天,李世民忙完朝堂上的事回到后宫的时候,和妻子长孙皇后商量封妃之事。

    他是武德九德登的基,至今过去已近半年时间,皇后和太子都已经册立,而他的几个妃嫔都是秦王府跟过来的老人,没理由这个时候还不给她们一个位分。

    “这是应该的,韦家妹妹,燕家妹妹,阴家妹妹,杨家妹妹和杨侧妃,都系出高门,又是秦王府的旧人,陛下确应该给他们一个位分了。”长孙皇后听完之后,笑了一笑,一脸温和的接口道。

    “你,一点都不吃味?”李世民有些不满的盯了她一眼。

    “吃什么味?陛下,咱们都老夫老妻了,诸位妹妹也都是府中老人,封妃本是她们应得的荣耀,臣妾若连这个都要吃味,又有何资格担当这一国之母?”长孙听得哑然失笑。

    “你呀,无论什么事都能看得这般透彻,既然你不在意,不妨帮我出出意见,这几个人的位分,你觉得该怎么定为好?”李世民瞄了她一眼,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这事还是由陛下来定比较好,我若出主意,只怕会惹诸位妹妹不快,不过以她们的家世为人,位份都不宜太低。”长孙皇后闻声微微顿了一顿,才接口道。

    “罢了,府里一共也就六个人,四妃之位都给封了吧,小韦氏和杨氏不曾诞有子嗣,她们俩封个嫔位足矣,至于四妃之首,就由韦氏领任吧。”李世民想了想,是这么个理,没再要求长孙给意见,自己沉吟了一会,道。

    “你要封韦氏为贵妃?”长孙皇后听得一怔,她以为李世民会封杨氏为贵妃,毕竟杨氏的出身特殊,在秦王府的时候就是侧妃,还诞有子嗣。

    “嗯,韦氏是难得的聪明人,安分又会做事,她在秦王府的时候,就帮着你打理宅务,一应事务皆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宫里,有她帮着你搭把手,你会轻松很多。”李世民点了点头。

    “多谢陛下,陛下,如今朝局已稳,后宫的姐妹就这么几个人,宫里是不是该选秀了?”长孙皇后听得十分感动,她看了李世民一眼,略略犹豫了一下,又道。

    “观音婢,咱们做了这么多年夫妻,你难道还不解我,我不是贪花好色之人,去年为了让突厥退步,几乎清空了我大唐的府库。”

    “这个时候若选秀,即便朝臣和百姓不骂我,我自己也过不了这一关,这事以后别提了,”李世是有些不悦的看了她一眼。

    “是臣妾的不是,这话臣妾以后不提了,封妃仪程繁琐,陛下先去拟章程吧,她们各自的分位定了之后,再告知我一声,我安排内务府根据他们的位分定制服饰和印册。”长孙连忙认错,随后话锋一转,将话题转到封妃上。

    李世民从皇后宫里离开之后,又在御书房思量再三,终下定决心,封韦氏为贵妃,阴氏为德妃,杨氏为淑妃,燕氏为贤妃,小杨氏和小韦氏为嫔。

    待这道圣旨发到各宫的时候,大家都呆了一呆,其中最为惊讶和意外的是韦氏和杨氏。

    韦氏着实没想到以自己出身,竟然会被封为贵妃。

    因为心里太过惊讶,韦氏听完圣旨后,人愣愣在呆在那里,半天都没有回神,也忘了去接旨谢恩。

    还是她身边的宫女春睛在旁边轻轻扯了扯她的衣袖,她才回过神来。

    “臣妾领旨谢恩。”韦氏回过神来,这才发现眼睛不自不觉间竟被泪水迷住,她连忙擦了擦,躬下身去,双手交合,接过圣旨。

    “恭喜娘娘,贺喜娘娘,娘娘,看样子您的用心陛下和皇后都看在心里呢。”待宣旨的人离去之后,她宫里的宫女都上前祝贺。

    “嗯,陛下和皇后都是真正的明眼人,春睛,秋喜,你们一会随我去皇后宫里谢恩。”韦氏缓了缓情绪,接口道。

    “是,贵妃,您说您封了贵妃,兰秀宫那位会晋什么妃位?”春睛,秋喜点了点头,随后比较活泼的秋喜忍不住又好奇的问了一句。

    “这是陛下和皇后娘娘的事,我们不要多问。”韦贵妃看了两个宫女一眼,低声警告。

    不说韦贵妃这边的事,但说兰秀宫的杨侧妃接到圣旨的时候也是愣了一愣,她被封为淑妃,那贵妃之位为何人所有?还是说陛下没有封贵妃?

    心里揣着这样的疑惑,接过圣旨谢恩之后,杨淑妃转目对蓝翊道了一句:“蓝翊,你让人去打听一下,其它各宫的动静。”皇帝既然已经封妃,就绝不可能只封一人。

    蓝翊去了,没多处就带回了消息,青萝宫的韦氏被封了贵妃,芷曦宫的阴氏被封为德妃,昭平宫的燕氏被封为了贤妃。

    杨淑妃听完之后,愣愣的站在原地半晌没有吭气,蓝翊见状有些不安,小心的看了看她的脸色,开口劝道:“娘娘,您也别生气,陛下对您和汉王殿下还是很爱重的。”

    “去年年底,陛下刚封了太子不久,就敕封了咱们殿下为亲王,现有此殊荣的除了皇后的次子之外,也就咱们殿下了。”

    “我不生气,其实,对于这个结果我心里早该有数,以我的身份,能封个淑妃,已是极限,我又怎能奢求太多了,恪儿该下学了吧,一会把他带过来,我要还着他一起去向皇后和陛下谢恩。”杨淑妃有些自嘲的笑了一笑,接口道。

    封妃大礼虽不如封后那般繁琐,却是同样不简单,四妃是仅次于皇后的一品宫妃,她们的服饰和妃印,等等都要按照规矩制定,只有等这一切都弄好,由皇后亲授宝印,封妃仪典才算正式完成。

    三月初六,四妃的封妃大典同时举行,四妃身着一品妃装,向帝后行礼,再受皇后受印,这礼仪章程才算正式完成。

    在受印的过程中,还差点出了小差错,阴德妃不小心踩到了韦贵妃的裙摆,差点让她摔倒。

    李世民当时就沉下了脸,阴德妃也吓白了脸,后还是长孙皇后轻轻握住丈夫的手,意示他莫要在这样的场合动怒,这事才有惊无险的过去了。


第五卷 第二百一十三章 蚕事之礼(上)

    封妃过后不久,就到了蚕事礼的日子。

    先蚕礼是中国古代以女性为代表的最浩大庄严的一个祭典,通常由皇后主持,率领宫妃和京都一应命妇祭祀蚕神西陵氏、行亲桑之礼,以示劝勉蚕桑之事。

    蚕事礼的祭祀人和被祭祀人物均为女性。每年季春(阴历三月)的吉巳日,由皇后亲祭或遣人祭祀蚕神,有祭先蚕、躬桑、献茧缫丝三个部分。

    武德年间,鉴于中宫没有皇宫,蚕事礼一次都没有举行过。

    现李世民登基,中宫正位,百废待兴,这蚕事礼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再不举行了。

    早在二月初,长孙皇后就和李世民商量过蚕礼祭祀之事,李世民也深知蚕事礼的重要,但鉴于这个祭礼的规矩男子不好过多插手。

    听完长孙的建议后,他只开口道了一句:“皇后,蚕事礼乃利国利民的大事,父皇在位期间,因中宫虚悬,蚕事礼一次都不曾举行过。

    “现你已正位中宫,这事自然不能再拖,我乃男子,不好插手此事,一应事务你主持即可,有什么需要我配合的,你尽管和我说,至于祭祀吉日,我会让钦天监提前帮你选出来。”

    “臣妾谢过陛下。”长孙皇后微微一笑,坦然将此事接了下来。

    她虽正位中宫还不到一年时间,在此之前也从未有过祭祀的经验,不仅如此,大唐诺大的宫廷,都找不到有祭祀蚕事礼经验的人。

    但这难不倒她,她饱读史书,古籍中关于蚕事礼的记载很详细,她只需按章程来办即可。

    得了李世民的许可,长孙皇后早早便将祭祀一应需要准备的事宜都安排了下去。

    只待吉日选定,届时再领一应宫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