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十七章 议亲(中)

    唐国公府有意与右骁卫将军府结亲一事,目前仅仅唐国公府的女主人窦氏与将军府的女主人高氏隐隐透了那么点意思,并未摆到明面上来,长孙姑娘对此自然一无所知,她现在很忙,每日除了读书习字、学习女红等活计之外,还要分出半个时辰随哥哥学射箭。

    因长孙晟的支持,高氏允了她习武一事,但合适的女教习可不是那么好找的,没有合适的女教习,长孙姑娘只能缠着兄长长孙无忌先教她一些基础功夫,长孙无忌向来疼爱这个妹妹,自然无法拒接她的要求。

    他每日下了学,都要先抽出半个时辰出来教妹妹射箭,随后再去做自己的功课,好在长孙姑娘之前虽没有学过射箭,但每日煅练身体,身子骨不错,再加上这姑娘生来聪慧,拿着自己幼时用的小弓,学得有模有样,这让长孙无忌这个做哥哥的颇有成就感。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上元节,因大年初六那日的遭遇,在上元季这个人流如织的日子长孙姑娘选择拒绝出门,过完上元节后,隋炀帝杨广就让各部人马准备北巡启程的诸项事宜,长孙晟是早已定好的随行人员,每日忙得不可开交。

    当然,这些大人们的事与年仅六岁的长孙姑娘没有什么关系,她每日在府中读书习箭,日子过得充实又平静,正月十八,唐国公府的李秀宁给她下了张贴子,邀她正月二十二过府去玩,长孙姑娘接到贴子颇为雀跃。

    到了正月二十二这一日,穿戴整齐的长孙姑娘带着丫环婆子高高兴兴的去了唐国公府,她到了国公府门口,递上贴子后,很快被人迎了进去,刚进门不久,便见李秀宁笑吟吟的迎了出来,李秀宁看到穿戴一新的长孙姑娘,双目不由一亮,脱口赞道:“妹妹今个儿这打扮真好看。”

    长孙姑娘身上今个儿穿的正是大年初二随母回舅家拜年时穿的那套服饰,鲜丽绚丽的色彩衬得她如同仙宫里的小仙女一般,着实美丽可爱之极,不过我们的长孙姑娘面皮较溥,被自己崇拜的偶像这么一夸,顿时羞红了小脸:“姐姐莫要取笑我,你才真正好看呢。”

    李秀宁仍是一袭红装,她相貌相明丽照人,肤色又白,再加上性格洒脱大方,热情张扬,特别合适穿红色,她今日穿的是一套火红色的留仙裙,仙气十足的裙服中和了她身上的英气,并为她增添了二分少女特有的娇柔,确有种让人移不开眼的美丽。

    “噗哧,小丫头,你这嘴是越来越甜了,走,随我去见见其它客人。”李秀宁被她逗得噗哧一声笑了起来,伸手轻轻捏了捏她漂亮的小脸蛋,随后十分自然的牵起了她的小手,朝内行去。

    “姐姐家里今日还有其它客人么?”长孙姑娘一听,不由好奇的问了一句。

    “嗯,今个儿是我满十岁之后首在家里宴客,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些年纪和我差不多的小娘子。”李秀宁点了点头,当朝贵女年满十岁之后,大多每年都会在家里举办一到二次的茶会或花会,邀请的人都是同一个圈子里的贵女,与此同时,她们也会经常参加别人的茶会花会,一起打马球或赏花赏词,这是当朝贵女们主要的社交活动方式。

    李秀宁与一般贵女不太一样,她五岁就拜了隐一师太为师,大半时间都跟随师父习武,性子比一般的小姑娘要野很多,因经常随师父在外行走,见识过无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疾苦,又读过无数各朝历记书籍,她的视野和眼光远非一般同龄人能比,自然对这些聚会也没多少兴趣,为此,长到十二岁,她一共只参加过三次京都贵女们的聚会。

    两次打是打马球,一次是去赏花,打马球的两次倒是她自己主动去的,赏花那次则是被母亲逼着去的,至于在自己家举办聚会这样的事,她以前压根没有这样的念头。

    今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动,是听母亲隐隐向自己透露,她很喜欢长孙将军府的小娘子,有意为二弟求亲,想听听她的意见,窦氏知道自家这个女儿的眼光见识远非普通小姑娘能比,为此,很多事都会征求她的意见。

    李秀宁一听,果然认真思考起来,她虽与长孙姑娘打交道不多,但那小姑娘是她为数不多的第一眼瞧着就非常顺眼的人,为此,听完母亲的意思后,李秀宁不期然就想起了正月初六那日自己与长孙家那小姑娘相见的场景,那确实是个聪慧美丽又不失可爱的小姑娘,她的出身也足以匹配二郎。

    意念落到这里,李秀宁便将自己对长孙姑娘的印像告知了母亲,窦氏本就对长孙姑娘的印像极佳,此刻再多了女儿这一层保证,心头再无犹豫,只待寻个合适的时机便去将军府提亲。

    李秀宁既然知道了长孙姑娘日后会成为自己的弟媳,自然要对她多照顾一些,她虽然不怎么参与京都的贵女们的聚会,却也有几个不错的朋友,长孙姑娘聪慧不假,年纪到底太小了些,再加上回京的时间不长,日后想在京都贵女圈中立足,还得有人照应一二。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才有了今日这场聚会,她想通过这场聚会将长孙姑娘介绍给自己的几个朋友,并向圈中所有人表明,这小丫头是我李秀宁护着的人,日后你们若谁想为难她,得惦惦下自己份量,是不是抗得住我的怒火。

    闲话不说,言归正传,李秀宁牵着长孙姑娘来到今日宴客的花厅时,里面已有了十一名少女,这些少女年纪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十岁,像长孙姑娘这么大的则一个都没有,为此,长孙姑娘随李秀宁进来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皆不约而的落在了她身上。

    “秀宁,这漂亮的小姑娘是你什么人?”与李秀宁关系不错的窦家表姐走到她们面前,颇为好奇的看着长孙姑娘问一了句,窦表姐乃李秀宁母亲娘家的侄女,在家排行老四,人称窦四娘,现年十三,比李秀宁大一岁。

    “我新结识的好朋友,右骁卫将军府的小娘子。”李秀宁开口答道。

 第十八章 议亲(下)

    李秀宁此言一出,现场顿时一静,倒不是说长孙姑娘的身份没有资格参加她们的聚会,而是像她年纪这么小的娘子,以李秀宁的性格居然如此认真的向大家介绍这是她的好朋友,不说别人,便是李秀宁的表姐窦四娘闻声都不由呆了一呆。

    “呦,原来是右骁卫将军府的小娘子,如果我记得不错,长孙将军去年十月份才携家眷回到京都,以李秀宁你的脾性,居然会对一个刚回到长安的小娘子这般青睐有加,实在令人惊讶,却不知长孙二娘子有何过人之处?。”开口说话的是宇文府的五姑娘宇文绮,她双目一转,抬步走到长孙姑娘身前,带着三分讥嘲,七分审视的打量着她。

    宇文绮和李秀宁同岁,是柱国大将军宇文述的嫡孙女,宇文家不论家世还是朝中影响力都丝毫不在李家之下,宇文绮的相貌才情在同辈姑娘中也颇为出色,可自她们这一辈出了个李秀宁开始,其它京都贵女在她的光芒之下都成了陪衬,面对这样的情形,自诩出身高贵又心高气傲的宇文绮自不可能会对李秀宁有什么好感。

    她不喜欢李秀宁,偏偏又从来在她手上讨不到任何便宜,心里不知不觉间对李秀宁的积怨越来越深,两人只要碰在一起,往往就如针尖对麦芒,按理说来,这样两个不对付的人,李秀宁办茶会,完全可以不邀请她,但宇文家是京都顶级豪门,李家也不多让,李秀宁平日不举办聚会也就罢了,若她难得举办一次聚会,却偏偏把宇文绮排除在外,得罪的就不仅仅是宇文绮一人了。

    门阀子弟的社交往往与家族的利益分不开,李秀宁的性格虽比较独特立行,却绝不会因一已喜好而给自己的家族竖敌,为此,哪怕李秀宁再不喜欢宇文绮,她举办聚会,却不得不给宇文绮下贴子。

    宇文绮今日是客,又素知李秀宁的手段,本没打算在李府找李秀宁麻烦,却不想李秀宁突然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出来,郑重其事的向大家介绍此人是她的朋友,宇文绮心头的火气嗖的一声便冒了出来。

    哼,你李秀宁平日何等高傲,京都这么多贵女,能被你当成朋友的根本找不出两个,现你突然指着这么小的娘子告诉大家此人是你的好友,这岂不是公然打我们这些人的脸?我奈何不了你李秀宁,难道还奈何不了眼前这个五六岁的小奶娃?你想抬举她,我偏生要狠狠踩她,待这小姑娘被吓得眼泪汪汪不知所措,我看你的脸往哪搁。

    不说宇文绮的心事,但说李秀宁眼见宇文绮这么大个人,开口无端就将矛头对准一个年仅六岁的小姑娘,心头颇为恼怒,面色一沉,正待开口,却见被自己牵着手的长孙姑娘抽回自己的手掌,她先规规矩矩的朝在各位贵女行了一礼,然后不卑不亢的开口:“长孙见过诸位姐姐,我年纪尚幼,又初回京都不久,实没有什么特别过人的地方,能与秀宁姐姐结识相交,纯属缘份,初次与诸位姐姐相见,若有失礼之处还望各位姐姐多多包涵。”

    长孙姑娘年方六岁,在场的贵女们最小的都比她大了四岁,一个年方六岁的小姑娘突然出现在这种陌生场合,面对刁难,非但没有任何怯场,反能不卑不亢的反击了回去,她的反击柔和得体,丝毫不会给人下不来台的尴尬和难堪,这等行事手段,实不得不令人惊讶。

    为此,她的话音落下之后,现场又是一静,众女看着她的目光已由好奇变成了探究,原本打定主意想刁难她的宇文绮则被噎得呼吸微微一滞,接下来的话一时竟是无法再吐出口,就在她神色变幻莫测的当口,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脆笑朝孙长姑娘走了过来:“长孙妹妹是吧,你小小年纪,便如此聪慧可人,怪不得秀宁姐姐与你一见如故,我一瞧见你,亦是喜欢得紧,简直恨不得拐回家去给我当妹妹,我姓韩,你若不介意,可称我为韩姐姐。”

    这姑娘姓韩,乃新蔡郡公韩僧寿的嫡长孙女韩大娘,韩家姑娘现年十一,身为将门之女,她性格爽直热情,弓马娴熟,是李秀宁为数不多的好友,她初见李秀如此隆重介绍长孙姑娘,心头亦颇有些惊讶,不过待宇文绮出来找茬的时候,她已经想站出来救场了,没想到这小姑娘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惊喜。

    不管是基于她和李秀宁的交情,还是眼前这小姑娘留给自己良好印像,她都不会眼睁睁再看着宇文绮继续找长孙姑娘的麻烦,今日李秀宁是东道主,不便与宇文绮争锋相对,但她却没有这份顾忌。

    原来就被长孙姑娘一句话给将得进退不得的宇文绮眼见韩大娘站了出来,只能冷冷盯了长孙姑娘一眼,默默退了下去,京都贵女可以骄纵横蛮,却不能没有基本的审时度势的本领,在目前这种情形下宇文绮如果继续闹,丢人的就是她了。

    “韩姐姐过誉了……“长孙姑娘被韩家大娘这么一夸,粉嫩俊秀的小脸不由微微一红,颇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

    “哈哈,哪里过誉,我所言句句出自本心……”韩大姑娘被她的可爱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起来,边笑边忍不住伸手轻轻捏了捏长孙姑娘漂亮的小脸蛋,心情分外愉悦。

    李秀宁瞧着自己最好的朋友与长孙姑娘对上了眼,唇角不自觉的跟着上扬,看着长孙姑娘的目光愈发的满意,她一开始还担心长孙姑娘年纪太小,突然随自己进入这种场合会有羞怯不安之感,原已做好准备,走哪都把她带在身边,没想到这姑娘的表现大出她的意料之外……

    这场聚会结束后,时间转眼就到了二月,二月初六,隋炀帝正式出京,长孙晟随军护驾,长孙晟离开之后,长孙安业夫妇时不时的会跑来找找高氏的麻烦,不过高氏是聪明人,行事进退有度,府里真正掌管生杀大权的人又是长孙晟,只要长孙晟活着,长孙安业夫妇就不敢过份,一时半会,高氏母子自然是吃不了什么亏。

    府中生活安稳,长孙姑娘每日除了习文练武,偶然再去新结交的朋在家窜窜门之外,日子过得很规律,一晃数月时间就从手指缝里溜了过去,五月底的时候,随炀帝出行的长孙晟回京了,他回来后告诉家里一个消息,陛下没有回长安,他的帝驾留在洛阳,如果没什么意外,今年下半年大概要迁都。

    这件事皇帝虽未未正式宣旨,不过朝中有份量的大臣多半都知道了皇帝的心意,很多大臣都在和家里交待着此事,唐国公府在年初的时候就有意与长孙府结亲,只是当时正月刚刚过完,长孙晟和李渊皆伴驾出行,此事只能暂且搁着,现两家的主事人都回来了,这门亲事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长孙晟回到将军府一周之后,唐国公府的窦氏就和长孙炽的妻子杨氏一同上了门,李家乃当朝数得上的世族豪门,那李家二郎又是少见的优秀小郎君,长孙晟夫妇自是没有不同意的道理,这门亲事可谓是一拍即合,月六中旬,李家和长孙家正式结下亲事。

 第十九章 迁都

    大业三年秋(公元607年),隋炀帝颁布明旨,帝驾正式入驻东都洛阳,大凡身具实职的文武百官皆随驾迁行,除文武百官外,较受帝宠的妃嫔和皇子皆在随行之列,至于那些没有实职,只挂着虚衔、领着朝庭俸禄的勋贵以及不受重视的公主皇子和贵人,一律留守长安。

    (备注,隋炀帝迁居洛阳应该是大业二年的事,咱们这毕竟不是正统的史书传记,而是人物演义式的小说,某些事件的时间与正史略有出入实属正常,望书亲们谅解。)

    现年三十有九的隋炀帝杨广膝子女不少,不过顺利成年并受炀帝宠的并不多,其中最受重视的自然是嫡长子杨昭,杨昭为炀帝元配萧皇后所出,自幼稳重聪慧,性情谦和,对长辈谦恭孝顺,对弟弟妹妹友善照顾。

    这样的一个孩子,不仅极得他的祖父文帝的喜爱,杨广同样十分重视自己这个嫡长子,杨广即位后立即就下旨册封他为太子,只可惜这位太子受封之后,不知是他的命盘不够贵重,还是帝心难测,总之,自立了杨昭为太子后,原本对儿子哪都满意的杨广再看他时候,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

    杨昭不知自己哪惹了父亲不快,心头惶恐之余愈发的想彰表自己的孝心,一心想在父亲面前侍驾,(隋炀帝登基后,没事就喜欢往洛阳跑。)炀帝不准,太子在长安和洛阳两地来回奔波又加心事郁结,没多久就患了重病。

    太子患了病,隋炀帝不仅没找太医给他医治,反听信馋言,找了个巫医来为其看病,结果可想而知,病没看好不说,没多久,太子就一命呜呼。(史书记元德太子杨昭逝于大业二年八月。),炀帝眼见嫡长子因自己无端猜疑病逝,心头既内疚又悲痛,亲书赐其谥号“元德”。

    元德太子逝世后,隋炀帝许是心头内疚难安,不仅自己不再提立太子一事,也不许大臣们提,并将满腔内疚之情移到太子的三个儿子身上,分别将太子三个年幼的儿子一一封为亲王,并经常将他们带在身边。(杨昭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燕王杨倓,越王杨侗,代王杨侑。)

    炀帝迁都洛阳,别的子孙不提,杨伙,杨侗和杨侑这三个孙子他肯定是要带到洛阳去的,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皇二子杨暕,杨暕只比杨昭小一岁,同样为萧皇后所出,他的性情相貌酷似其父杨广,俊美聪慧又好色,幼时颇得炀帝喜爱,成年后因喜好美色而一再犯炀帝的忌,逐渐不受其父待见。

    不过杨广虽因某些原因对这个酷似自己的次子有些不喜,却没到厌恶的地步,再加上他方方面面都很像自己,面对这样的一个儿子,炀帝心里多少有些特别的感情,为此,随行的皇子自然少不了他。

    至于公主,得杨广喜爱的公主只有两个,一为南阳公主,一为如意公主,南阳公主早在开皇十八年就嫁给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女儿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人,杨广再喜欢她,却也不好时时将她带在身边,不过宇文家是重臣,炀帝迁都,南阳自然会随夫一家迁入洛阳。

    如意公主年方七岁,聪明伶俐,活波可人,颇受炀帝宠爱,年初炀帝北巡的时候,就把她带在身边,不多说皇家琐事,但说右骁卫将军府,长孙晟要随驾迁入洛阳,高氏母子等人自要随行,长孙安业等已经成了亲的儿子们则留在长安的将军府,不过鉴于洛阳是长孙家族的祖地,长孙晟离京时特意交待儿子,过年的时候,让他们回洛阳过,一家人去祭拜祖宅。

    皇帝迁都,绝非小事,不仅帝驾要迁,满朝文武和军队也要跟着搬迁,其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计量,不过帝意已决,大家也没什么法子,过完中秋后,搬迁就正式开始了,长孙姑娘现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搬迁中繁杂与困难和她没什么干系,她需要做就是等着丫环婆子收拾好行礼,与父母一同登车上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