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贤后-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渊现是西征大军粮草的总调度官,西征大军已经出发,他这个时候请罪上折子自请辞呈,皇帝应该怎么办?撤他的职把他关进大牢?那谁来接他的职?误了战机又让谁来背锅?不撤职,李渊这般挑衅君威,皇帝心里肯定咽不下这口气,李渊就不怕皇帝打完仗回来后再找他算帐?杨暕把牙咬得格滋格滋作响。
可事已至此,生气已经无济于事,李渊已经豁了出去,他杨暕却不敢陪他赌,若皇帝回来后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将李渊一家押进大牢定了罪,自然一切大定,可万一皇帝要追查事因,发现这一切都是自己和宇文智及联手设的计,……意念落到这里,杨暕的冷汗刷的一声就流了下来,他对隋炀帝的了解比一般大臣更深,隋炀帝现在猜忌的不仅仅是朝堂大臣,对自己这个儿子的猜忌比他们还要更重几分。
“岑管家请起,唐国公严重了,我把李四郎带回来,亦不过是看他和我五弟闹得有些不像话,并无其它意思,既然岑管家你已经来了,我便将他交给你,岑管家回去后烦请即刻禀报唐国公,这事就是一场孩子间的闹剧,万没到他要去递呈辞请罪的地步……。”杨暕和宇文智对视了一眼,很快稳住心神,杨暕亲手将岑管家扶了起来,缓缓开口道。
第八十二章 教弟(上)
李元吉本就是个暴躁的性子,他根本没有偷赵王的玉佩,却被赵王这个小屁孩污蔑,一怒之下打了皇子也知道自己不对,可齐王过来后,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他抓起来关了两天两夜,却让他极不为服,这娃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一时间哪能接受得了。
刚被关进来那会,这娃怒火冲天,差点忍不住破口大骂,好在他不算太蠢,知道在齐王的地盘上惹怒了他,绝没好果子吃,这才生生忍了下去,这两天两夜的时间,他一个人被关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心头的无助和惊惧几若让他崩溃,等到被人放出来,看到站在大厅中岑管家后,这娃的眼泪哗的一声就流了出来,口中几乎中呜咽着唤了一声:“岑叔。”
“四郎君,过来和齐王殿下道个谢,我们回家。”岑管家瞧着脸上黑一块紫一块,面容憔悴的李元吉,心头一紧,面上却是神色不显,指着齐王开口道。
元吉闻声面上顿时闪过一抹怒意,他恶狠狠的瞪了杨暕一眼,紧抿着嘴一言不发,脚就像定在原地一样,一动也不动,岑管家见状微微皱了下眉头,齐王杨暕亦是面色一沉,不过旋即又笑了起来:“好了,没多大点事,四郎还是个孩子呢,我关了他两日,他心里对我有怨气是应该的,岑管家,你带他回去吧。”
“这唐国公家的大公子、二公子都是有勇有谋的人物,唯有这四子,冲动易恼,又受不住诱惑,却是平庸得紧。”待李元吉随岑管家离去之后,宇文智及终忍不住出口点评了一句。
“唐国公李渊有嫡子四人,死了一个,剩下的三人,老大和老二皆乃人中龙凤,即便老四不成器一些,也不怎么打紧。”杨暕的心情不太好,自然也就没了和宇文智及说笑的心事,不咸不淡的刺了他一句。
不说杨暕和宇文智的心事,但说岑管家接了元吉,上了马车之后,忍不住开口道了一句:“四郎君,你这次行事真的是冲动了。”
“岑叔,我……”李府的几个孩子对岑管家都十分尊敬,将他当成长辈,元吉眼见岑管家斥责自己,心头颇为委屈,张口就欲辩解。
“四郎君,我知道你没有拿赵王的玉佩,无端被人栽赃,还被人给关了起来,心里委屈,可你怎么就不想想,你怎么会遭遇这一切呢?被栽赃之后,你又是怎么处理的呢?罢了,我不过府里的一介下人,并非你的老师,虽说你们都把当成长辈,我却也没资格教育你,待你回储之后,多听听两位娘子的教导罢。”岑管家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接下来一路无话,等把元吉送回府之后,岑管家就匆匆离去,他回府本就是有点急事,现在家多耽搁了一晚,已是不妥,相较这边的小打小闹,粮营那边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经此一事,他相信有二娘子在,府中的平安已无大碍。
不说岑管家的心事,但说郑氏和长孙看到元吉无恙归来,心头自然欢喜,尤其是郑氏,更是急急迎到了花园,待她看清元吉的狼狈模样,顿感心疼不已,急忙让人带他去梳洗,眼见元吉被下人领去梳洗了,长孙小娘子才走了过来:“嫂嫂,这一次,你可不能再心软了,元吉这孩子,必须得好好教导一番。”
“我知道,我只是,哎,我嫁过来的时候,他才那么一点大,没事总喜欢缠着我玩,在我心里,他和承宗也没太大差别。”郑氏叹道。
“我理解嫂嫂的心情,你若不忍,这次的事就交给我来处理吧。”长孙小娘子道。
“也好,你年纪虽小,可行事却比我稳得住,考虑也比我周全,这次的要不是你,又恰逢岑管家回来,最后还不知会发展成什么样。”郑氏看了长孙小娘子一眼,点了点头。
等到元吉梳洗妥当出来后,发现大嫂郑氏已经离去,留在他院子里的是二嫂,二嫂嫁到府中的时间还短,元吉和她打交道的时间不多,只知这二嫂性情温婉柔和,人又生得十分美丽,与她相处起来让人感到很亲切,很放松。
可此刻不知为什么,他迎着二嫂温和中夹带着几许严肃的目光,忽然感觉在面对当年生气的母亲一般,莫明有些怯意,长孙小娘子瞧着他站在离自己尚有十数步距离的位置停住了脚步,不由出言道了一句:“四弟怎么了?可是感觉困倦或身体不适?我已着人熬好了粥,一会就端上来,你吃过之后,先去睡一觉。”
“我,我不困,二嫂,你,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元吉挣扎一会,终一梗脖子,硬着头皮朝她走了过来。
“噗哧,瞧四弟这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老虎,要吃人呢。”长孙小娘子瞧着他的模样,忍不住有些好笑。
“二嫂,我知道自己错了,你要训就训吧,不要给我留面子。”元吉低着头开口。
“四弟,既然你自己开了头,我也就不客气了,如今父亲,你大哥,二哥都不在家,我这个做二嫂的,有义务和责任代他们教导你,我听李普说,你最在学院,下了课后经常溜出去,可有其事?”长孙小娘子面色一整,接口道。
“二嫂我……”元吉脸不上自觉的掠过一抹愧意,他玩性重,受人一蛊惑,就管不住自己的退,却不代表他真的不知道自己行事不对。
“看你这模样,显然是知道自己做法不对的,四弟,你年纪尚幼,有些管控不了自己的行来,我能理解,但是,有些事,你一旦越过了底线,很可能给家里引来的就是灭门之祸,你可明白。”长孙小娘子见状忍不住轻叹了一声,继续开口道。
元吉闻声有些愕然的抬起头来,显然不相信事情有她说的那么严重,长孙小娘子见状又道:“你觉得我危言耸听对不对?你可是觉得皇帝陛下对我们李家宠信有加,父兄皆受重任,你即便顽劣一些,也无伤大雅?”
“如果真是如此,赵王一个九岁的孩子,怎懂得设下这么个计策污蔑你?齐王怎会不闻是非原由就将你抓回去?要知道,他们都是皇子,若非知道皇帝不喜我们李家,他们怎么敢无端算计朝堂重臣?还有父亲,你可知他接掌的这个西征粮草总调度官一职,看似风光,实则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的大罪,你是父亲幼子,尚处于母孝之中,这般随意放纵自己,一旦被人以此为把柄攻击父亲,你可知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第八十三章 教弟(下)
“二嫂,我,我错了!请你责罚!”元吉脸上不以为然的表情在长孙小娘子一句重似一句的责问中消散得无影无踪,再想起自己被关在齐王府的两日的遭遇,目中不自觉的闪过惊恐,额际隐有冷汗渗出,双腿一软,噗通一声就这么跪在了长孙小娘子面前。
这孩子生性好玩,耐不住性子,却不代表他真是个傻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十一岁的他早有了基本的分析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前由着性子来,不过家里的事一向用不着他操心,再加上他也没干过什么真正的坏事,心里从未想过富贵逼人,父兄都十分有才干的国公府竟有这么大的隐患,如今被嫂嫂点醒,这娃被吓出一身冷汗的同时,心头只觉又羞又愧,说话的声音都不自觉的带上了哭音……
“四弟,你这是干什么,快快起来。”长孙小娘子吓了一跳,伸手虚托了一下,连连开口道。
“我说这些并非要责罚你,或者引起你的愧疚,而是你希望你明白家中的境况,之前没人和你说这些,是大家都认为你还小,不需要承担这些事,但现父亲,你大哥,二哥都赴了战场,现咱们李府的男丁,就你和智云两人,你们年岁虽小,在父兄不在的情况下,却也要承担起一个国公府郎君应担的责任。”待元吉起身之后,长孙接着又往下道。
“嫂嫂,我,我真的知道错了……”李元吉愈发的愧疚,与此同时,心里还有一丝不舒服,李智云是庶弟,比他只小一岁,性情却与二哥类似,沉稳好学,两人一起在国子监上学,可两人在国子监的风评却截然不同,元吉是反面教材,这让元吉心里对这个庶弟颇有些排斥,家里两个兄长出征之后,年仅十岁的李云智没有继续上学,却申请去了军中历练。
“元吉,你性情好动,又天生臂力过人,不喜文途,不妨多在武路上多用点心,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日后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长孙嫁入李府已有大半年,自然知道元吉与智云关系一般,眼见自己不过顺口提了智云一句,这孩子的神色不自觉的就多了一丝阴霾,自不会再多提智云,转而换了一个这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头。
“嫂嫂,大哥和二哥向以勇武称著,你觉得我弃文习武,能比得过他们?”元吉听得心头一动,又有些犹豫。
“你为何一定要和他们比?武将亦分善谋和善战,就以臂力而言,你们五兄弟中,唯有三弟强你一筹,你惹有心在武途发展,日后成就未必就比你两个哥哥差。”长孙鼓励道。
“谢谢嫂嫂,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元吉想起比自己还小了一岁,却已跑到军中历练的弟弟,尚带着稚气的面庞顿时变得坚定起来,他比不上两个嫡亲的哥哥也就罢了,难道还要被一个庶出的弟弟给比下去,这一刻的李元吉心里冲满了斗智。
“好了四弟,这两日想必你了没休息好,厨房里给你熬的粥应该也差不多了,我让人端给你,用过之后,你先去好好睡一觉,睡醒了再去想其它事也不迟。”长孙小娘子见状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她虽不知道这孩子迸发的热情是一时的斗志,还是真的从今往后就开始变得懂事和发奋图强,但只要他能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能有改变之心,就是好事。
李元吉喝了粥后就去睡了,被关在齐王府的这两日可谓是备受煎熬,几乎没怎么合眼,齐王命人给他送的饭菜也没敢吃,之前心里一口气支撑着,倒不觉得,这到了熟悉的环境,一放松之后,顿觉疲惫如潮水般袭来,几乎是头一沾枕就沉沉睡了过去。
他这一觉睡到次日清晨才醒过来,醒来梳洗完皆,吃过早饭后,李元吉就跑去找大嫂和二嫂,告诉她们不去国子监上学了,要去西营的那少军营历练。
“元吉,你,你才十一岁,西营那边虽有少年军营,可那些孩子多半也是十三岁左右才过去……”郑氏闻声微吃一惊。
“五弟才十岁,一月前就过去了,我为何不能去?”李元吉撇了撇嘴。
“四弟,这事我们做不了主,要听父亲的意见。”郑氏看了长孙一眼,稍稍思考了一下,才答道。
“好,我等两位嫂嫂的结果。”李元吉说完这句话,很快就跑了出去。
“二娘,元吉怎的突然就想到要去军营了?”待元吉离去后,郑氏这才转目看着长孙小娘子开口。
“我昨天和他聊了一会,这孩子喜动不喜静,国子监里的学生都是世家子弟,他和那些勤奋好学的学生玩不到地起去,倒是被一些纨绔带着跑,去军营确实更合适。”长孙小娘子接口道。
“可是,公公……”郑氏仍有些迟疑,以元吉的性子,确实不合适长期在国子监上学,可是他在窦氏所生五个孩子中,年纪最小,家人待他不免偏爱了几分,亦不舍得让他吃苦,如今他不过十一岁,就让其去军营……
“今日不同往日,有岑叔在,我相信公公会同意的。”长孙小娘子却要果断得多,如今的国公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正站在刀尖上跳舞,容不得一点意外发生,西营那边的指挥官和李建成是同僚,与李府关系相当不错,元吉过去,有人照看着,反而不易惹出事端。
“也罢,你行事比我想得周全,这事便按你说的办吧。”郑氏亦非愚昧无知之人,只不过她嫁到李府的时间长,与元吉的感情更深一些,像天下的父母一般,有些舍不得孩子吃苦,却非不知道怎样才是对孩子好,稍一犹豫,便同意了长孙的建议。
妯娌两坐在了起商量了一会,写了一封信,派出府里得力侍卫将信送到粮草营,三日后,唐国公李渊便同意了她们的提议,派岑管家回来,让他亲自将李元吉送到了西营。
第八十四章 夫归
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率领的东征大军达到辽东城,炀帝因去年杨玄感反叛、导致东征半途而废,心里憋了满肚子怒火,再加上与杨玄感合谋的斛斯政兵败之后逃到了高丽,对他而言更是火上浇油,为雪此耻,大军刚刚抵达辽东城,炀帝便亲率大军展开猛烈攻击。
高句丽守将颇为了得,眼见隋军来势汹汹,并不惶恐,严阵以待,双方一经碰触,就产生了极大的伤亡,隋炀帝铁了心要雪耻,拿不下辽东城自不会罢休,他不顾伤亡,一道道铁令颁布下去,严令各军不惜一切代价,拿打辽东,打到平囊城,活捉高丽王,擒回斛斯政。
高丽王自不甘就此被灭国,高句丽的军民也没人想当亡国奴,抵抗愈发的顽强,这一打就是几个月,双方反复交战,彼此死伤惨烈,辽东边境一带,血流成河,高丽军民虽然悍勇,可国力与隋相比,尚有些差距,在隋炀帝不惜一切代价的猛攻之下,开始节节败退,时年八月,隋军终于打到平囊城下,可到了平囊城,隋军已是强弓之末,再也没了进攻之力。
不过隋军虽没了进攻之力,高句丽大军的伤亡却比隋军更加惨重,同样没有反攻的能力,彼此僵持了一段时间,高丽婴阳王主动服软,派使求和,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将逃到本国的斛斯政绑了,一并带过来交给了隋炀帝。(除此之外,任何好处都没给。)
隋炀帝见已挽回去年之耻,再加上隋军已无再战之力,只能顺势接下婴阳王递过来的梯子,班师回朝,此次东征死伤无数,劳民伤财,从真正的战略意义上来讲是失败的,但对隋炀帝而言,虽未能真正拿下高句丽,却让高丽王服了软,即算雪了前两次失败之耻。
也就是说,这一战在隋炀帝看来,是胜利了,为此,大军尚未班师,大胜的捷报已传回了洛阳城,等到大军抵达洛阳城的那一日,整个洛阳城可谓是万人空巷。
不说隋炀帝和文武百官的心事,但说唐国公府中的郑氏和长孙小娘子,在得知东征大捷,东征大军即将班师回朝的消息时,两人几乎忍不住喜极而泣,她们留守洛阳的这几个月日子并不好过,那齐王杨暕和文宇氏一计无效,自然不肯就这么算了,随后的数月时间,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找茬,尤其是长孙小娘子得到戒贤发师的赠言,端午沐兰节这一日,李府诸人闭门不出,不访客,亦不见客,就连龙舟赛也没有参加。
这给了杨暕和宇文家找麻烦的机会,一边利用亲王的身份给李渊施压,一边鼓动宇文智及,让他想法子说服其嫂宇文化及的妻子义城公主,和宇文士及的妻子南阳公主,让这对在娘家是姑侄,到了婆家却成了妯娌的两位公主,不惜屈尊降贵,联袂来到李府刺探消息,若非长孙机警,还不知会生出什么样的祸端。
如今这一段难熬的时间总算过去了,就在这对妯娌翘首以盼的时间里,东征的大军终于抵达了洛阳城,不管别人怎么看,在皇帝心里这一仗是胜了,打了胜仗皇帝心里的气出了,情绪自然也就没那么暴躁,许多提心吊朝臣们也暂时安了心。
尤其是身领东征粮草总调度官的的李渊,他眼见大军得胜归来,皇帝想必一时半不会再找自己的茬,这数月以来,他一直紧紧提着的一颗心终放了下来。
九月十六,国公府的中门大口,长孙小娘子和郑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