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外戚之女-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陪着明老夫人用过午膳后不久,宫中就已派了马车过来,接姐妹几人一起去宫中。
  姐妹三人并非坐同一辆马车,明琇是未来皇后,身份尊贵,她带了她的大丫鬟坐了前面的马车,而明珞则是和堂妹明瑗一起坐了后面的一辆马车。
  明琇是明家自幼就打算定给小皇帝为后的,所以她是由承恩公明老太爷亲自教导读书习字的,平时的功课和其他姐妹也并不一样,因此相较明琇,前世最初的时候明珞和比她小两个月的明瑗更为亲近。
  上了马车,明瑗就关切地问候明珞道:“三姐,你身体好些了没?先时还真担心你今日去不了宫中。”
  说到这里她想起什么,冲明珞眨了眨眼,抿嘴带了些亲昵的揶揄笑道,“不过今日肃王殿下会去宫中,我想三姐若不是真的非常不适,定还是会去的,不然可就太可惜了呢。”
  明珞看着明瑗的笑容,脑中就闪过前世她和亲远嫁之时对自己说的那一番话。
  因为即将和亲远嫁,明瑗显然已经再没什么顾忌,她一改往日温柔好姐妹的样子,对她冷冷道:“你来看我,是来看我的笑话吗?收起你那副假惺惺的样子吧。”
  “你对肃王爷那样差,却偏偏还要占着肃王妃的位置,其实除了嫡出的一个身份和一张脸,你有什么强过我呢?就是你那张脸,也没能拢住肃王爷的心 … 姑母和祖母为什么那么偏着你,定要将你嫁给肃王,还要千方百计护着你,不让你去死。我知道我是庶出,不能直接嫁给他,但也并非全无可能,只要你死了,继妃就没那么多要求,我仍是可以嫁给他的。明明我比你有用的多,可我却被当成了一个弃子被逼着和亲远嫁。”
  那时明珞才隐约猜到,自己数次遇险,怕也有这位妹妹的手笔。
  既然你觉得你比我有用的多,你更适合做肃王妃,那就如了你的愿吧 … 不过我却不愿做你的跳板,让你踏着我的尸体上位。
  明珞垂下眼掩住了自己真实的情绪,再抬眼时眼中已是一派平静,然后带了些冷淡和无甚兴趣的神情道:“四妹想见肃王殿下?可是今日姑母接我们过去不过就是因着过几日就是女儿节,我们两都是第一次过女儿节,所以这才特意召我们过去问问话 … 听说肃王殿下虽会去殿中,但他们谈的是公事,说完也就走了,我们在后殿,可见不着肃王殿下啊。”
  大魏朝民风开放,女儿们满十五岁就可以过七七女儿节,即是参加女儿节的各色宫廷或民间的活动,赢些好名声和彩头,也方便日后择一门好亲事 … 京中那些才女美人的名声就多是女儿节传出来的。
  明瑗看着明珞明显有些冷淡的表情就是一呆,这是什么状况?… 难道不,明瑗自认自己掩饰得很好,明珞根本不可能察觉她的心思,而且就算是察觉了什么,以明珞的性子,也不该是这样的反应。


第3章 做戏
  明珞虽无父无母,但却是明老夫人和太后娇养着长大的。
  明家因着太后娘娘的缘故,并不像其他勋贵人家那般重儿轻女,反而对女儿格外看重些,明家女又多生的妍丽,明珞更是格外出挑些,因此不单止是明老夫人和太后娘娘疼宠明珞,就是长房那边也从未亏待过明珞…明琇是要嫁入宫中为后的,将来多些权贵姻亲,对明琇总是个助力。
  所以明家女儿在教养上明家也是费了很多心思的,不像其他人家只注重女红女德,管家理事,就是诗文史学她们也都是学过的,只不过每个女儿打算不同,教得重点也不同。但首要的,自然是要将明家摆在第一位,明家才是永远支持她们的基石,然后姐妹们也要同心一心,讲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十分注重她们的感情培养。
  所以明珞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性格就被养成悲悲戚戚敏感心思重什么的,相反,她虽聪慧,但却被养得娇憨大方又重情,平日里行事更不会遮遮掩掩,和姐妹们去行什么小心思的…大概也正是因为她无母,除了明家想要教的,也没人在她耳边嘀咕别的,心思便也少些。
  所以习惯使然,明瑗并不疑她,只是奇怪,明明之前谈起肃王,明珞都是崇敬期待的样子,现在这样冷淡是为哪般?
  明瑗心中沉吟,面上却是现出了几分忐忑和委屈的神情。
  她道:“三姐姐我,三姐姐你这是怎么了?说什么妹妹我想见肃王殿下,三姐姐应当知道,家中和姑母的意思,三姐姐现在说这样的话,是故意让我难堪吗?”
  明珞心中冷笑,她有些疲倦的摇了摇头,眼睛有些无神地盯着马车上的木雕花纹,低声道:“四妹妹,你听说了我们大魏要和北鹘和谈的事了吗?我听说,这和谈就是肃王爷一手促成的,肃王爷竟然还有让朝廷和北鹘和亲的意思。”
  “四妹妹,你知道我父亲是怎么死的,我之前敬肃王殿下退了北鹘兵,杀了奸贼,可是现在却觉得,也不过如此而已…我,是没有办法接受和北鹘和亲的。”
  做戏,她前世是不会,但现在看来其实也并非是多难的事。
  明瑗莫名其妙的看了一眼明珞…这是个傻子吗?就因为朝廷要和北鹘和谈所以她怪上了肃王爷?
  随即她的心又砰砰跳了起来,她昨日意外地在外书房偷听到父亲和兄长闲谈,隐约知道什么和谈其实根本就是太后姑母的意思,因着北鹘一战和周昌的叛乱,现如今西边和北边的兵马已尽在肃王之手,太后姑母不可能再往那边拨粮草拨兵马,壮大肃王的势力,就是再战赢,提升得也不过是肃王的威信而已。
  可这事她可不会跟明珞说。
  她按捺住心中莫名其妙的喜意,面上露出了些难过和同情的表情,然后伸手握住了明珞的手,柔声道:“原来是这样,三姐姐,是我浅薄了,你勿怪我…你是因为这个原因今早才身体不舒服的吗?”
  明珞摇摇头,苦笑道:“这如何关你的事,其实我也未尝不知道,现下的情况,和谈可能才是对边境百姓最好的,可是理智归理智,我和北鹘有血海深仇,这一关在我心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越过去的。”
  明瑗点头,道:“我懂,如果我是你,定也是一样的。”
  说着就叹了口气,然后皱了皱眉,欲言又止道,“可是三姐姐,我,我观祖母和姑母的意思,可是有意要将你许配为肃王妃的三姐姐,其实那些都是国家大事,他们总有别的考量,你还是,唉”
  明珞瞅了她一眼,勉强笑了一下,点头道:“嗯,我就是再不愿去陷在那些事当中…所以我也知道姑母她们是有些意思让明家女儿和肃王结亲,不过只要是我们明家的女儿即可,却不一定是我,四妹妹”
  明瑗的心又是扑腾一跳,眼中划过一丝喜意,但很快就又黯淡下来,她低下头,喃喃道:“三姐姐,我们明家就我们几个姐妹,二姐姐是要入宫为后的,我的出身不可能为肃王正妃,除了你还能是谁呢。”
  明珞轻嗤一声,似有些厌烦道:“肃王正妃…谁说一定就要肃王正妃,听说北鹘人有意和亲,说不定还有想要把北鹘公主嫁给肃王的心思,难道北鹘公主肯为侧妃不成?不过正妃也好,侧妃也罢,我是万万不可能和北鹘公主互称姐妹的”
  明瑗一怔,这,和亲历来不都是嫁公主或者宗室女,或者别国的公主嫁给皇帝的吗?怎么会说要嫁给肃王爷?
  她心里惊疑,就问道:“三姐姐这,这是何说法?你是哪里听说的这些?”
  明珞似是非常厌倦这个话题了,她微皱了眉道:“现在外面不都是在传和亲的事…至于嫁肃王,我胡乱猜的,北鹘人既然提出嫁公主,若是嫁到宫中,谁都知道表哥的皇后是二姐姐,而且我们大魏可从来没有娶异国公主为后的例子,所以她只能为妃,届时表哥将她扔到冷宫,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嫁给肃王爷为正妃。”
  “不过这些也不关我的事,四妹妹,这些事情我也是胡乱听说,一知半解的,反正我半点不想和北鹘人拉上任何关系,四妹妹若是有什么想问的,就去问二姐姐吧,她懂得比我们都多,你问她肯定能得到更多的消息。”
  说完就闭了眼假寐,再不肯出声。
  明瑗心中惊疑不定…只来来回回盘算着明珞话中的意思,倒是忽略了明珞态度不好的事…她思来想去,突然想到,若是肃王真的要娶那北鹘公主为正妃,那姑母和祖母八成是不会将明珞嫁去为侧妃的,一来名声上不好听,二来她们向来偏疼明珞…那么自己就未尝没有机会,难怪,难怪今日姑母和祖母也让自己好好打扮了去宫中
  北鹘和他们大魏有血海深仇,和谈不过几年又总会再起冲突,几十年来都是如此,那个公主若是为正妃,也不过只是个摆设而已。
  明瑗心中来回盘旋着这事,真是一时喜,一时忧,哪里还顾得上理会明珞。
  之后一路上两人都各自想着心事,再无人出声。
  慈寿宫。
  明珞三姐妹到了太后的慈寿宫之时,太后犹在前殿和庆安帝还有肃王议着事,领着三姐妹的掌事嬷嬷便直接领着三人穿过了园子里从后门入了后阁,在那里三人还能隐约听到前殿众人的说话声…说的正是和北鹘和谈一事。
  其实和北鹘和谈一事本是前朝之事,奈何和谈之中却牵扯到了一些后宫之事,例如北鹘上了书,请求互结姻亲一事,肃王刚理朝政,这种事情他并不愿沾手,太后说要寻了他商议,那便商议好了。
  在辅政大臣车禄和大将军周昌里应外合,叛乱谋反之前,朝廷朝政大事是由车禄和明太后共同把持着,明太后倒是没有垂帘听政,但辅政大臣和内阁批复的奏折却全部要经过她的手才能发出,每隔一旬她还会在临西殿召见几位大臣,听他们汇报朝中要事…这也是车禄还有内阁和明太后多年较量达成的一个平衡。
  及至肃王率兵平定了叛乱之后,又血洗了一番朝堂,现如今朝堂上基本上是肃王说了算,但肃王也没封自己做什么辅政王,摄政王,而是直接提出遵照先帝的旨意,让已经年满十五岁的庆安帝亲政…此举赢得了宗室一致的好评,原先还担心肃王此番归来权势过大的一些宗亲们总算都放下心来。
  至于明太后…她更是不能说不的…因为那要亲政的是她亲儿子。
  然后以前的那些什么奏折要经过太后的手,还有每隔一旬太后就要召见重臣议事的旧习也随着庆安帝的亲政自然就取消了…太后想反对都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反对。
  且说前殿中。
  太后道:“六弟,这些细则条款陛下和你们在前朝都已经议定,哀家看也很妥当,并也更多意见了。只是互结姻亲一事,北鹘竟然异想天开,想将他们的公主嫁予陛下为后或者六弟为王妃…他们道此举是他们最大的诚意,但哀家看却是痴心妄想。他们北鹘不过是荒蛮之国,就是公主又能尊贵到哪里去,更何况此次他们还是战败之国,还妄想我们大魏朝的后位和你的正妃位。六弟,这事你怎么看?”
  太后这话一出,前殿的人是什么反应明珞三姐妹是不知道,但后阁中明瑗的心却是猛跳了起来,她偷偷去观身边明琇和明珞的反应,一个面带微笑,端庄明丽,和平时并无两样,另一个神情蔫蔫的,隐约还透出些厌恶来。
  竟真是如此,明瑗按捺住心跳,更竖起了耳朵小心听外面的话。
  然后她便听到一个低沉的声音道:“北鹘使者已在途中,想来那几位北鹘的王室女也已经是在途中了,太后既说他们是战败国,这些人如何安排,届时太后见到了,想要如何赐婚和下旨就由太后和陛下定夺即可。”
  声音温和,却干脆利落,让人莫名觉得一锤定音之感。
  明瑗听得心跳…她没听过肃王的声音,只在月前肃王入城之时远远看过他一眼,只能仰望着,这还是第一次,离得这么近,听他说话。
  明瑗是心跳激动,明珞则是打了一个寒颤。
  她听到他的声音,都觉得一股寒意从四肢涌出,手脚冰凉,她既有转生重新来过的机会,这一世,她是无论如何再不要跟他有任何瓜葛。


第4章 旧事
  明珞几人在后阁中并没有待多久,掌事嬷嬷领了她们坐下后就去了前殿跟太后禀告。
  太后听说侄女们过来了,就点了点头,对掌事嬷嬷道:“她们兄长正在骑射场,我这里正忙着,让她们先去骑射场陪兄长说说话去吧,一会儿让皇帝也过去。”
  说的正是明珞的二堂兄明绍桉,他是庆安帝的伴读,今日这个时辰本该是庆安帝在骑射场学习骑射的时候,因着肃王过来议事,这才特意过来慈寿宫的,不过他过来了,并不妨碍其他几个伴读仍在骑射场该干嘛干嘛。
  掌事嬷嬷领命退下,太后这才冲肃王点头道:“你说的也是,这事也不必着急,待她们过来了,再看情况安排好了,不过说到这个”
  她笑了起来,神情和蔼了许多,态度也更像是家人闲谈了。
  她笑着慢慢道,“说起来六弟你从成武二十八年就藩到此次回京已经有十几个年头,当年父皇曾给你赐过一门亲事,可惜那位姑娘无福,竟是病逝了。六弟年纪已经不小,不说正妃,就是侧妃也没有一个,这才连北鹘王都盯上了你王妃的位置。”
  太后口中的父皇正是先帝和肃王的父亲成武帝。
  肃王面无表情,不置可否,太后便又道:“前些日子凌太妃还跟哀家提起过这事,道是你母族,凌家二房的二姑娘正待字闺中,也还尚未许人家,哀家观太妃之意,似是有意想将凌二姑娘许配于你,想请哀家赐婚之意。”
  “不过凌二姑娘虽说是六弟母族的女儿,哀家也见过,是个蕙质兰心的好姑娘,又是凌太妃亲自开口,但这事事关六弟的终身,哀家还是觉得应该听听六弟的意思才好。”
  这边话还在说着,就有嬷嬷上前禀告说凌太妃带了凌家的二姑娘和三姑娘过来给太后娘娘请安。
  太后听了就笑着对肃王道:“说曹操,曹操就到。说来六弟这次你回京一直顾着国事,可能还尚未见过凌太妃吧,我看不若你就留下见见她好了 … 也看看这位凌二姑娘。”
  凌太妃和凌家。
  肃王的母族是凌家,但这位凌太妃却并非是肃王的生母,肃王的生母是成武帝的皇后凌皇后,这位凌太妃只是凌皇后的堂妹,肃王的堂姨母。
  当年成武帝和凌皇后感情甚笃,只是凌皇后在生长女之后伤了身子,太医说再难有孕,调养了两年仍是无望,便从一个妃嫔手中抱养了先帝,结果不想十多年后竟然又意外有了肃王赵铖,但当时皇后抱养的养子也就是先帝已经被封为太子,成武帝虽想改立太子,但当时他的身体不好,在凌皇后的劝说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之后凌皇后于肃王七岁的时候病逝,成武帝便又纳了凌皇后的堂妹照顾肃王 … 也就是这位凌太妃,但成武帝在两年后也病逝了,他这几年虽然一直想改立幼子,但也知道幼子太小,当时大魏外忧内困,北边有北鹘,西边有西域诸国,南边有南越,边境时有战乱,朝内异姓藩王西蕃王府坐大,幼子虽然十分聪慧又有习武天赋,但到底年幼,而太子并无不贤,若是废太子改立幼子必会引起朝廷动荡,因此权衡再三后仍是让太子继了位。
  不过此举对幼子却十分凶险 … 太子虽然还算忠厚,对凌皇后也算感情深厚,但幼子的出身就是一根刺,就算太子不想拔,他身边的人也定会生事。所以成武帝在临终前册封了幼子为肃王,封地远在西宁,并且继西蕃王府之外又是一个唯一可以有兵权的藩王府,然后派了亲信大将亲自护送了幼子就藩 … 而在西宁,那里是对抗西域重地,坐拥了大魏朝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兵权,首领大将都是成武帝的亲信大将,并且下诏让先帝无故不得召幼子回京,如此以保幼子无虞。
  成武帝知道自己此举可能会引来什么后患,但为保得幼子周全仍是这么做了。
  至于凌太妃。
  当年凌太妃说是照顾了肃王两年 … 但其实因着出身,为让幼子有自保能力,成武帝和凌皇后都对肃王要求十分严苛,从他会走路时就已经开始拖着剑习剑,凌太妃入宫之时肃王已经七岁,每日里习武射箭读书,身边都是高手侍卫,凌太妃几乎都没什么机会近他的身 … 凌太妃入宫照顾“病弱”的小皇子,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罢了。
  所以肃王和凌太妃还有凌家都算不得亲近,此次回京,也并无去特意去看望凌太妃和招呼凌家。
  但凌家却想亲近肃王 … 这么多年来,从先帝开始,凌家就受到压制,境况一日不如一日,若是再不能起来,凌家很快就要从京城的勋贵世家中退出去了,因此当太后试探凌太妃,可有意将凌二姑娘许为肃王妃之时,凌家和凌太妃虽心中有所疑虑,但仍是喜大于虑。
  且说回前殿。
  太后说完这话看肃王仍是不动声色,就笑了笑,把目光调向了庆安帝。
  庆安帝神情蔫蔫的 … 这几年来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