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以农为本[农]-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云青:“入川炎军方才五万,凤翔府内就还剩了十万炎军。有叛将姚青云镇守凤翔府城,夏简戟老母妻子亦是留守,虽然夏简戟走后炎军应该不会进取扩张,但若有兵进犯,炎军定会拼死守卫夏简戟的家眷,固守是毫无问题的。
  能以老母和妻子为质,稳定北地炎军的军心,逆贼夏简戟也称得上一声‘枭雄’了。
  先前夏简戟若是将川蜀十万壮丁全都带走了,那北地炎军就只余五万之数,倒是可以尝试先行剿灭凤翔府的叛军,断了夏简戟后路。可惜了……
  因此为今之计,还是应该要先行发兵剿灭邺城军,这样就解了长安府的左右夹击之危势,才好自如地谋划日后。”
  云青所说的,解了长安府被左右夹击的危势,真是正好说进升和帝的心坎儿里去了!
  “云爱卿言之有理!朕在这长安行宫也待够了,若剿灭了邺城军,朕便可起驾回去北京皇宫。届时再发兵南下,平叛了宛陵米谷军,就能将乱贼夏简戟困在川蜀瓮中当鳖给捉了!”
  两年大旱刚过去一年,元气还未恢复,而且南有米谷军、北有邺城军和炎军,如今天下已是乱世了。
  升和帝居于邺城军和炎军两面夹击下的长安府内,日子早就没有先前那般好过了,他穷奢极欲惯了,哪里受得了苦日子?可不就是‘待够了’,住厌烦了,想走了吗?
  升和帝此言,是把他迁都长安之举,直接说成了游幸行宫,并直言在剿灭邺城军后,就又要迁回故都‘北京’去。轻描淡写,何其儿戏?
  但如今的朝堂上早已没了敢言帝王过失的诤臣,就算升和帝把都城迁出、又迁回的行为再怎么儿戏,也没人去撞柱劝谏了,如今即
  便有人劝谏,也已是无力回天。
  就连一心报效大昭的云青这样的年轻朝臣,也不得不承认,这会儿趁夏简戟不在北地时,迅速剿灭了邺城军,搬回故都‘北京’重振旗鼓以后再来收拾山河,比在长安府这里受两面夹击的惊吓,要来得好。
  炎军攻占了涪陵!炎军攻占了巴县!炎军拿下了重庆府!蜀地已全落入炎军掌中!
  消息一个个传来,只叹炎军这破竹之势实在太猛,虽然大昭朝廷早已放弃了川蜀,却又怨怪川蜀的驻守府军太无用,没能把炎军拖住更久一些。
  大昭朝廷着急了,再不赶忙出兵剿灭邺城军,怕是夏简戟就要从川蜀回来了!
  升和十八年七月,炎军进军川地之际。大昭朝廷发出讨伐檄文,集结陇西、关内和山西兵力,并狠心从长安府内抽调两万京兵,拼拼凑凑组成十万大军,东伐邺城军。
  同月,大昭朝廷大军与邺城军战况激烈,死伤对半,最终邺城军稍逊一筹,弃了邺城,败退许昌。
  消息传回长安,升和帝喜不自胜:“邺城叛军既已败退让路,那朕起驾回朝的时机也到了!”
  “邺城叛军轻易败退,恐怕有诈!”状元云青劝阻道。
  升和帝甩袖不理:“我大昭大军死伤近半,邺城军也死伤过半,朕的大军还剩五万,邺城军或许还剩不了五万呢,能有什么诈?!”
  升和帝归心似箭,邺城军败退半月之后,就结束游幸长安‘行宫’之行,起驾出了长安。
  相比来时车马绵延百里之远,升和帝回程时车架才绵延五十多里远,可说是轻车简行了。
  他满心欢喜地走了,比来时还欢快许多,哪怕来时百姓们都给了‘贺乔银’,回程时却没一户人家送‘践行银’。
  升和帝满心以为,只要回去故都、一切都会好转的,他依旧是大昭皇帝,万万人之上的天子。
  然而,随后的发展竟果如云青所言,邺城军真的只是佯败,他这天子也做不成了。
  要知道,炎军的十万大军是真的有十万,甚至还有多出来的,夏简戟说带五万大军南入川蜀,就真的带足了数——甚至还没把将领算在内,这也是出于扮猪吃老虎,降低各方势力尤其是大昭朝廷的戒心考虑。
  但大昭朝廷的十万大军,却是大打了折扣的。
  其实也不稀奇,古时候在报战力时,不管是为提振己方士气,还是打压敌方气焰,报战力都是报的虚数——还是往高了报。大昭朝廷的十万大军,实数能有六七万就很了不起了。
  而且大旱两年还没缓过气来,大昭朝廷又是沉疴日久,东伐大军的军备和粮草都没能力给足。而能够吃饱喝足的两万京兵,又养尊处优地被养废了,总之战力实在是让人看不上眼。
  这样的大昭大军,去打同样号称十万大军的邺城军,除了后者佯装败退外,还真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解释大昭大军的战胜。
  河南地界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形,邺城军‘败退’许昌之后,想要北上也容易得很。
  升和帝东出长安北回故都的半道上,邺城军悍然出兵北上!
  大昭朝廷那些占了长安至邺城一线的大军,就像是纸糊的不顶个什么事,不过两日功夫,邺城军就追到了升和帝御驾之前……
  ……
  升和十八年,八月十五中秋,升和帝被邺城军所杀。
  同日,邺城军首领言武威,就地称王,建国开元。
  割据河南和山东等地,北与后昭以黄河为界,南与米谷军以淮河为界,史称后燕。
  同月,大昭皇室后裔升和帝堂兄魏国候,于故都‘北京’复立
  大昭旗帜,在大昭留守旧臣的拥立下登基为帝。
  坐用故都京畿、山西和辽东,史称后昭。
  ……
  在此之前,升和帝被杀的消息被火速传入凤翔府之后,姜秾、葛蕤、诸葛评和姚青云等人聚首商议。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时便是首领所说的‘必要之时’了!夫人,末将请求趁此机会出兵,一举攻下长安府!”
  姚青云虽有里应外合策反川地壮丁,协助赢下大散关之战的功劳,但在无知世人眼中,却只看见了那一战中首领夏简戟的勇谋双全,他依旧还是那个大昭朝廷的叛将。
  他想趁此机会,立下夺得长安府的功劳!
  夏简戟南入川蜀之后,北地炎军之中权柄最高者就是姜秾。
  虽然她没有具体官职,但以夏简戟表现出的看重态度,可以将她看作炎军首领之妻,由她做下决定才是名正言顺。否则即便是葛蕤,也难免有擅作主张之嫌。
  姜秾不擅长阴谋阳谋,她深知自己不是个政客,也做不来乱世枭雄。只是秋播还剩下一点收尾的才算忙完,结果就要打仗了,也不知道会不会被践踏到,影响田里收成……
  “葛师、诸葛先生,您二位怎么看?”她不擅长的事,就去询问擅长而且信得过的人。
  “世事变化无常啊……”葛蕤感叹道,“之前我们谁也没想到,升和帝会自个儿出了长安,送到邺城军的嘴里去,还想着大昭朝廷能撑到首领北归呢。”
  “姚将军言之有理,此时于炎军来说,确实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若我们不先占下长安府,邺城军就会来占下,若是如此我们便会受制了。因此,不若我们先收下长安府!”
  诸葛评也表示同意:“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既然都已经送到手上来了,那长安府我们便笑纳了?夫人,您以为呢?”
  “那便出兵攻下长安罢。”姜秾最后决策道。


第91章 
  升和十八年; 八月十八日,炎军出兵三万,一日之内便攻入了长安城。
  五日之后; 便拿下了整个长安府。
  随后,袁家举全族之力,献粮两百万斤。
  深知首领夫人姜氏培育出的高产粮种是何模样; 袁十二曾在劝说袁家族长时说:“袁家要想献粮,眼下便是最后机会了。一旦等到明年夏收,我们袁家再想进一步有功于炎军; 便如登天一般难了。”
  于是便有了袁家举全族之力; 献粮两百万斤,以助炎军拿下关内和陇西之地。
  葛蕤:“既然粮草充足,按说便能进一步招兵买马; 或者一路攻打一边招兵,把陇西和关内之地拿下,修筑好边城,防御北方外地。否则等到明年开春后,北方草原上和西域戈壁上的蛮夷,前来劫掠时; 便会如入无人之境; 届时凤翔府或许也会遭到殃及。
  且我们中原汉人之间打便打; 外族蛮夷想要趁虚而入,却是绝对不行的!”
  “那便先行准备起来,等首领的回信到了; 再行商议罢。”姜秾下了决策。
  既然都已经吩咐让准备起来了,还有什么再行商议?主要是已经料定,夏简戟那边的回信,多半会是趁此机会拿下陇西和关内的。但还是要等到他的回信到了,得了命令之后,才能名正言顺地出兵。
  先前出兵长安,是因为时机稍纵即逝,等不及送信到川蜀、再等回信再采取行动,这才一边攻打长安、一边送信入川蜀。
  这次出兵陇西和关内就不同了,不是非常紧急,那还是要夏简戟最后做决定才好。
  夏简戟的回信,果然是命令姚青云带兵,只是又还点了葛圭章监军,进攻陇西和关内。
  ……
  升和十八年十月初,八万炎军出兵陇西。
  陇西和关内的大昭驻守府军,早已在东伐邺城军时就差不多被抽调空了,在升和帝被杀后更是四逃溃散了,或者聚集起来劫掠百姓,这对炎军大军来说绝算不上拦路石,一路平推过去就完事了。
  但是,陇西四座边城里的边军,那就不一样了。
  他们常年与叩边劫掠的蛮人打交道,练就了好一身骁勇善战本领。炎军攻占陇西和关内两地的主要拦路石,就是最后这些边军。
  也是因此,葛蕤等人才没有托大、没有兵分两路去直取两地,而是全力击破其中一处。最先计划击破的,便是最难打的陇西边军。
  陇西边军再如何善战,四城边军又在大昭大将卫疆的统领下互为犄角,然而两万边军遇到八万炎军,且其中还有两万炎军配备了弓力不俗的长弓,陇西边军也是无能为力了。
  试探性地交战了三次,双方都没有太大伤亡的情况下,卫疆就投降归顺了。
  对,大将卫疆没有以死报效已亡的大昭朝廷,而是归降了炎军。
  “……我不管龙椅上坐天下的是谁!我只管活得像我父母给我取的姓名一样,卫疆——戍卫边疆!
  既然我们边军如今归你们炎军管了,那是不是给弄点粮草来?我们的肚子吃饱了,才有力气戍卫边疆啊!
  你们用的那种长弓也给配上两三万张来,那玩意儿估计能用来在城墙上射杀进犯的蛮夷,或许马匹都能一箭射死!那以后兵士们就不用去和蛮子们短兵相接,以命换命了。
  来来来,给点粮草!弄万把张长弓来!”
  归降炎军后,卫疆就开始要粮要弓了,看着一点都没有不适应。
  姚青云他们都怀疑,即使炎军不来攻打,或许要不了多久,等边军没了后方粮草支援,光靠自个儿屯田产出也无法支撑时,甚至会主动回来归降
  。好像他们兴师动众的耗费粮草前来攻打,有点不划算的样子?
  不过想是那么想,但迟则生变,他们不放心等到他们主动来归降的时候,出兵来打这一趟倒也没什么后悔的。
  而给予边军粮草支援,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炎军给边军留下十万斤粮食暂时应急,又承诺后续会陆续运来粮草之后,就把陇西边城的防卫重任,重新交予了卫疆。
  或许是听见了风声,在炎军一路打破了整个关内,打到关内位于长城沿途的边城关口时,那些边军连意思一下打上一场都没有,只喊着:
  “卫将军那厮都归降,我们也归降!我们也要粮食!要长弓!”
  ……
  升和十八年腊月,在夏简戟全部拿下川地之时,北地炎军因为捡漏捡得好,彻底拿下了长安府、陇西和关内三地。
  至此,炎军便占据了西南川蜀,西北陇西,北部关内、凤翔府和长安府,好大一块地盘呢。
  从炎军地盘再往西北和北边去,便是草原和戈壁上的蛮夷地盘,往东边和东北便就分别是邺城军和后昭。
  至于南边的米谷军,也趁着动荡时候迅速向外扩张,占据了江南和荆湘大片肥沃的地盘。
  与炎军相比,米谷军得的实惠要大得多了,毕竟早在前朝——不、该说前前朝了,经济重心就已经南移完成,大昭时的经济重心就已经完全在南边了。
  南边地盘才是好地盘啊,炎军还不说,米谷军的近邻邺城军(燕军)早已是垂涎三尺了……
  ……
  升和十八年八月十五,大昭灭亡,之后的年号便乱了。
  翻过年坎,(后)昭国境内可称景秀元年,(后)燕国境内可称武元元年,但米谷军境内和炎军境内,就没个正经年号了,总不好用别国年号纪元吧?
  于是,开年春天,等夏简戟回到北地后,就有人劝谏:建国称王的时机已到。


第92章 
  夏简戟南入川蜀时; 是奔着在南边待上个一两年时间去的,趁此机会也让百姓去休养生息,养得炎军兵多粮足。
  在这期间; 就让大昭朝廷、邺城军和米谷军相互之间去争斗,他们炎军先歇上一歇也好。
  奈何时局变化万端,总有人心不能提前尽数算计明白的事。
  因为升和帝迫不及待的; 要结束游幸‘行宫’之旅回去故都,结果就直直的送到了邺城军嘴里!
  一发既动,则全身动!随即言武威就地称王。实则与称帝也无异了; 毕竟都立国号为燕; 还定下‘武元’为开元年号。
  立即的,故都‘北京’有大昭皇族在旧臣拥立,复立大昭旗帜; 登基为帝,改元景秀。
  期间北地炎军捡漏捡的好,趁机就拿下长安府、陇西和关内三地,至此西南和西北大片地盘,便已尽归炎军。
  此种时局之下,夏简戟若还依照原计划滞留在川蜀; 就没有必要了。
  风起云涌的升和十八年过去; 来到第二年春天; 夏简戟和张武壮从川蜀回来了。
  南下时有五万大军,北归时就只带回来两万。
  并非是战损了,实际上攻打川蜀之地的伤亡不大、甚至伤亡不到万人; 余下那两三万兵力,是布防在了川蜀驻守。
  夏简戟的胜利北归,炎军上下是一片欢腾!
  尤其是姜秾,那真是由心而发的万分高兴。
  姜秾是再也不想有人来找她做决策了!攻城略地这事真的做起来,可不是一句话就能带过的,出兵策略、粮草调运、大军践行、后勤支援……虽然这些事情都不用她去定策,葛蕤他们都事先有商有量地商议好了,再才来找她下令,但是事情一多吧,就很恼火!
  真是很打扰她做正事!巡看田间庄稼,指导百姓耕种方法,这些事都不能专心去做了。
  如今夏简戟回来了,那她这个象征意义上的决策者,就再也不用去发号施令了,终于能去专心种田(指导农事)了。
  西南和西北这么大一地盘里的农田,可是都归她管了,先要好好琢磨一下:那些田要怎么耕种呢?
  陇西的大片荒地戈壁,可以试着播种旱稻,或者‘耐旱三代’杂交小麦也能种。首先以陇西百姓和边军,实现自给自足为目标去努力吧……
  姜秾这个人的本性,众人是都看穿了。
  葛蕤他们见她,为终于不用再发号施令而高兴万分,那样子就像是甩掉什么大麻烦一样,也是心中莞尔。
  而夏简戟哪怕知道,她欢喜地迎接他的归来,只是因为终于能卸掉麻烦了,并非是纯粹为他这个人的归来而感到高兴,他也觉得受宠若惊了。
  可不得受宠若惊吗?难得她竟出城去迎接了他,甚至听说前两天知道他就快到了时,她都日思夜盼到茶饭不香了呢!
  他们夫妻之间,现在到底只是虚假情深,虽见过面都闲下来了后,难得都有话说,甚至‘热聊’到半夜,但终究只是在她睡熟之后,他给变成了相拥而眠而已。
  成为真正夫妻的契机,也是可等不可求啊――是天意非要等到她十八成年不可。
  ……
  “……升和帝亡后,言武威谎称得升和帝禅让,就地称王,立国号燕,并定元‘武元’;随即升和帝堂兄在北京登基为帝,复立大昭国祚,改元景秀;趁此之机,米谷军大胆出兵侵占南地沃土,如今南方大部已入其囊中。不过转眼之间,时势就已经巨变。
  因而臣下斗胆奏请,首领您是否也可顺应时势,择日称王?”
  在葛师葛蕤之后,诸葛评、姚青云、葛圭章
  和张武壮等,文士武将也纷纷上书,奏请夏简戟称王。
  炎军本就是起义军,揭竿而起反的很分明,称帝建国也没那必须名正言顺的顾虑。
  当然,像后昭那样复立大昭,言武威杀了升和帝却谎言得了禅让,打着名正言顺的旗子称王称帝,也不失为一种可行途经。
  炎军作为起义军,首领称帝再正常不过,然而,夏简戟却迟迟为应下这事。
  原因就在于,当初太白县起义之初,他亲口说过:‘解救天下万民于水火之时,方为夏某称帝之日。如今尚且只踏出一步,不敢称王享乐,待夏某能护佑天下之民于安稳之时,才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