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嫡女谋嫁-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来老天爷也要把外祖母留在这里吃一顿饭啊。”夏梓晗就抿了唇笑。
曾氏就看向张姨娘,挥了挥手,吩咐道,“去吧,做一道红烧雪鱼端上来,其余菜随意。”
吃摆饭,外面的雨就开始下大了。
曾氏每日必须要睡午觉,张姨娘就把她安排进她给许氏准备的房里。
那房里,正好新换上的被褥。
夏梓晗站在窗口,眺望外面的雨水。
突然,她心一紧。
她貌似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就在她十二岁的这一年,江南一带连续下了三个多月的雨,从七月中旬一直下到十月末,把将要收割的粮食也全都浇烂在了地里。
百姓们颗粒无收,连饭都吃不饱。
一开始,百姓们还以为会跟上次受灾一样,朝廷会尽快开仓赈灾,并派发冬日可种的小麦给大家,这样的话,等过了冬日,来年三月份,地里还能收一茬粮食,百姓们也就不会饿死了。
可是,百姓们在家里焦急的等了又等,等到九月份,中秋节都过去了,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了,一家人都快要饿死了,百姓们这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
会怜惜百姓苦难的楚阁老死了,现在朝廷已经没人把他们百姓的命当一回事了。
他们若继续等下去,最后不过是一家人全都饿死的下场。
后来,有很多人纷纷离开家乡,想去外面找活儿干,赚点银子买饭吃,不至于一家人活活饿死在家里。
可干活的人多了,请的人少,粥少人多,一些黑心商家就开始压低工价,到最后,给两个馒头,都有人抢着去干。
你不去干,有的是人干,人家干了活,还赚到了两个馒头,你嫌工价低不干活,别说馒头,就是水,你也赚不到一口。
很多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街上要饭的叫花子多了,要不到吃的,活活饿死在街头,有的人饿急眼了就开始抢,很多的酒楼,饭庄,面馆,糕点铺都被人抢了。
后来,甚至有人开始抢房子,抢珠宝,抢女人……见到什么抢什么,吓得江南那一带几大城市的铺子都不敢开店做生意。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老百姓们乱了,大盛朝也乱了。
第219章 收购大米
后来,流民渐渐的窜到了京城,朝廷这才知道江南情况有多严重。
朝廷立马下旨给江南吴总兵,派兵镇压流民,还杀了一批爆乱的百姓,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雷霆之势,才把疯狂的琉氓镇压了下去。
然后,朝廷又下了旨意,全国的富户都要捐粮捐物,赈济灾民,还根据富户们的情况,规定了数量。
因有了之前朝廷凌厉狠辣的手段,倒也没哪一个富户敢偷奸耍滑不捐或少捐东西的。
只是,救济的晚了些。
那一次的水灾,饿死了江南五万多百姓,这还是地方上报给朝廷的数字,而实际数字,恐怕比这多多了。
可死了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
等满心悲痛的百姓们返回家乡后,领到了救济粮食和冬麦种子时,都已快进入严冬季节,
江南冬日虽没东北这边冷,地里能种东西,可冬麦生长期长,严冬种冬麦,就得来年五月份收割,到时候就耽搁了四月份种水稻。
水稻种晚了,会影响收成,收成不够,百姓们一样要挨饿,百姓们就不敢种冬麦,闹上了地方衙门。
朝廷只好又发了一批土豆种子下去。
土豆生长快,收期短,还能当主食吃,百姓们这才热火朝天的种了下去。
来年,土豆的价钱最便宜,往年三文钱一斤的土豆,在那年一文钱能买两斤。
而当时,江南虽是水灾中心,但京城这边也被波及到了,粮食价格疯了一样的增长,平日里八文钱一斤的大米,一个月就长到了三十文钱一斤。
最贵的时候长到了五十文钱一斤。
而且,有银子也买不到。
最后,是朝廷下了圣旨,商户们才不得不把米价降到十二文钱一斤。
这个价钱,是朝廷统一规定的。
那也比平时贵了三分之一。
而现在才七月中旬,这雨就下下来了。
……
雨一直下到了傍晚才停了一会儿,夏梓晗和曾氏趁雨停之际,匆匆赶回楚宅。
夏梓晗回了房,就写了一封信,派楚枂连夜送去给田庄头。
又派了楚琳去找祁玫祁兰过来。
没多一会儿,祁玫和祁兰就赶来了。
夏梓晗也没废话,直接问二人,“现在铺子里能调动多少银子出来?”
“我那儿月初才交得帐,前儿个又进了一批货,调不出多少银子,大概五六千两。”祁兰坐了下来,捻了桌上碟子里一块点心吃。
祁玫在祁兰身边坐下,看向夏梓晗,“主子,你这么急匆匆找我们来,就是要银子,需要很多吗?”
“嗯,越多越好。”
从重生后,她就不是一个良善之人,她不会傻乎乎的以为凭她一个人就能拯救世界,解救穷苦百姓们于水火之中。
她没那么大能力。
那些百姓,虽然值得同情,但她也有心无力。
她只会赚银子。
别说她黑心肝,赚灾难钱。
那些银子她不赚,有的是人赚。
那一场水灾,吃苦的是百姓,可做米粮生意的商户们,腰包却赚的鼓鼓的。
再说了,米粮商户们赚的也不是老百姓的钱,老百姓们哪儿来的银子买粮食,他们赚的都是大户人家的银子。
那些有钱人见天灾了,害怕别人会把大米买光了,自己会买不着,他们就多多储存粮食,也因此哄抬了米价。
夏梓晗道,“我问的,不是京城里两个铺子,是我们所有的铺子。”
“江南那边的铺子,给暖香去一封信,先不要进货了,把银子都调到京城来,月末就把那边的铺子全都关了。”
八月下旬,街上就有了流民,九月中旬,大街上就开始乱了,拦马车,抢银子,抢劫路人等。
到了九月下旬,街上的铺子都不敢开了,开一家,抢一家,有的关着的铺子也被人砸了。
翠玉轩和玉纱阁那么赚钱,到时候,恐怕也免遭劫难吧。
与其去跟一帮不怕死的流民做对,不如早早关店。
一家空店,随他们砸。
听说,当时还有打死人的。
官府的人都管不了。
人是聚众打死的,对方还是一帮流民,官差们怎么管?
那些流民巴不得被官差抓去,至少在牢里,还有一口饭吃……
其实,在水灾后,朝廷就下旨各地搭棚施粥,可各地的粮仓里粮食不多,粥少人多,根本不够百姓们吃。
一人吃一顿,一顿只吃一碗水一样的白粥,也不够他们吃的。
流民太多了啊。
夏梓晗无视目瞪口呆瞪着她的祁玫祁兰,继续吩咐道,“给江南铺子里的伙计和掌柜们放假三个月,为了弥补他们,掌柜一人发六百斤大米,四百斤白面,一百两银子,伙计一人发三百斤大米,二百斤白面,二十两银子。”
“记住,铺子里的东西全都清空,在月末之前全都买光,卖不完的,运送到京城来。”总比放在那儿被人抢了好。
特别是翠玉轩的东西,随便一对耳坠子,就得几十两银子。
等夏梓晗吩咐完,祁玫祁兰二人还愣愣的,祁玫甚至站起身,一手贴在夏梓晗的脑门上,“没发烧啊,主子怎么在胡说八道啊?”
夏梓晗都急死了,祁玫还这个态度。
她叹了一口气,无奈道,“我很清醒,没疯没病,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那你怎么会突然想要关掉江南的铺子?”
江南有八家铺子,要全都关掉,还是关三个月,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一向喜欢赚银子的主子,突然把银子往外推,这不是疯了是什么?
“我说过,我要用银子,有急用,江南那边的铺子开了三年,就算是关几个月,等再开店也不会影响多少生意,可京城是非多,我们的铺子才兴荣没多久就要关掉,怕人家多想,会影响生意。”
“主子,我听你的,但你别关京城的铺子。”祁兰可怜巴巴的道。
只要不关京城的铺子,不管主子关哪里的,她都赞成。
祁玫祁兰走了后,夏梓晗又写了一封信,唤来何东林,让他派了二十个护卫,去一趟江南。
她把信交给领头的郑岩,“记住,把信亲自交给暖香,到时候,你们护送暖香一起返京。”
对于关店的事,夏梓晗没必要跟护卫说。
次日,田庄头一大早就赶来了,和夏梓晗在屋子里说了一个多时辰的话。
临走时,夏梓晗吩咐崔妈妈把库房里她积攒了三年的八万两银票子全都搬了出来,交给了田庄头,“事情就交给你了,若有什么事,就派人过来找我,记住,一定不能暴露身份。”
赚银子,特别是天灾时期赚银子,就得低调再低调。
又吩咐楚枂楚斐二女,“你们这一段时间,就跟在田庄头身边吧。”
然后扔给她们两套小厮的衣服,“别让人认出你们来。”
“是,主子,你放心,田庄头的命,我们一定会保护好了。”楚斐拍肩膀表示。
田庄头要急着去办事,夏梓晗也没留他吃饭,不过吩咐楚嫆包了几包点心,装了几牛皮袋水,让几个人拿在路上吃。
次日,京城每一家米铺里的生意,突然渐渐的好了起来,买米的人比平日里也多了一倍。
而多出的这一部分人,都是一些乡下人,大概是到了粮食快接替的月份,家里断粮了。
他们每次买的都不少,一百二百斤的买,但也不多,就这点米,也引不起任何人的关注。
有的商户老板见生意好了,买米的人多,就想要涨两文钱价,别小看这两文钱,他一天能卖五千斤以上的大米,一斤多卖两文钱,一天下来就多卖十两银子,一个月下来就多了三百两银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可是,涨价后,谁也不买了,老板不但没赚到银子,还因此丢失了不少生意,没办法,老板只好把米价又恢复到八文钱一斤的价格上。
而几日后,倞淮城里突然出现了几个人,低调的收购了几家米铺里的几万斤大米,然后几人买了一处二进的小宅子,专门堆放大米用。
而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进行,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
宋淮昏迷三天,终于醒了,没了生命大碍。
宋柏清得了消息,回来了一趟,见儿子没事了,又开始了三天两头借口当值不归家。
几天后,石家办喜事,身为石翰林的得意门生的宋家,是一定要去祝贺一番的。
可石文婷和宋淮之间……
因为这事,石家和宋家有了嫌隙,裴氏本不想去石家看窦氏的嘴脸,可不去的话,日后等宋淮考取了秀才举人,出人头地的时候,这件事就会被人拿出来说话,宋淮也会被人指责不尊师重道。
不行,她不能让儿子再落下一个什么坏名声。
裴氏思来想去,就抽空在石文婷成亲头一天,匆匆赶去石家一趟,因窦氏对她的冷淡,裴氏送上添妆和礼物,就找了借口,急急离开。
窦氏见她心事重重,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就起了疑心,遣了个丫鬟,悄悄的去打听宋家的事。
第220章 通风报信
宋家下了禁口令,丫鬟费了不少心思,又花二十两银子,才托人从宋家一个喂马的小厮那儿听了个七七八八。
打听回来的结果,让窦氏都大感震惊。
之前,她也听到街上有谣言,说宋淮沟搭上了戴家的四四姑娘,可后来,又有更多的谣言,说是戴玉敏要破坏宋淮和楚玉的婚事,才故意传的谣言。
她以为那只是谣言,谣言止于智者,不可信,她从来都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没信过那些话,可是,一个谣言至于让一向不出门的楚老夫人,亲自找上门去退亲吗?
窦氏惊讶的脸都变色了。
突然,门口传来一声惊呼,窦氏跑门外一看,就见到了一个跑远的身影。
是石文婷。
那丫鬟禀报给窦氏的话,正巧被来找窦氏的石文婷听的一清二楚,她脸上又惊又喜,又悔又恼,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跑了。
窦氏似乎猜到她要去做什么,连忙喊来护卫拦住她,“快,不准姑娘出石家大门一步。”窦氏急急的吼道。
好在她把客人安排在了花厅,离这里有一段距离,不然,石家今日又要丢大脸了。
半个小时后,一群护卫追一个手无搏鸡之力的姑娘家都没追到,还把人给追丢了。
明天就是成亲之日,新娘却跑了,这要是被人知道了,石文婷的名声,就算是彻底的毁了。
窦氏记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刻不得闲的在院子里转圈。
走了十来圈后,她终于唤了一声护卫队长,吩咐道,“派人去宋家前后大门暗地里守着,一旦发现了姑娘的踪迹,就立刻把她带回来。”然后还补了一句,“她若不从,就打晕绑回来。”
这是要不择手段也要把石文婷抓回来的意思,因为石家丢不起这个人。
等护卫队长走后,窦氏累的瘫在椅子上。
窦氏派去的人晚了一步,就在刚刚,石文婷从宋家后门混进去了。
次日,练完功的夏梓晗,正在喝血燕粥,楚琳就匆匆进来汇报,“出大事了,出大了,主子,宋家和石家又出事了。”
夏梓晗微微讶异,“今日不是石文婷成亲的日子么?怎么,石文婷逃婚了?”
“比那个还重要。”楚琳兴奋的眼珠子都在颤抖,“昨天,石文婷听说了老夫人去宋家退亲的事,就偷偷潜到宋家去,逼着宋世子说喜欢她,正巧被侯夫人撞见。”
她嘴里的侯夫人,就是裴氏。
“裴氏见石文婷又来对宋世子纠纏不清,就要派人把她送回去,主子,你说,人不要脸时,那真就是不要脸,那石文婷竟然跟侯夫人说,她不回家成亲,她要嫁给宋世子,就是做妾她也甘愿。”
说到这,楚琳的嘴里就跟吞了一只死苍蝇一样,十分的堵闷,“主子,你说她怎么就那么不要脸?自动送上门去给人做妾,她爹还是一个翰林呢,怎么教出来的女儿,做事这么没章法。”
一副跟没事人一样,一小口一小口在喝粥的夏梓晗,这时才抬头回了一句,“她这样做,只是不甘心而已。”
爱而不得,最是伤人心。
女人啊,为了心中的爱,最会犯傻,不管多聪明的人。
“只是,石翰林这一下怕是要被她牵连了。”夏梓晗一脸可惜的低喃道。
她外祖父在世时,还曾赞扬过石翰林,说他是难得一见的大学士人物。可惜,竟被女儿毁了前程。
如夏梓晗猜测,中午就传出了石翰林辞官的消息。
而被石文婷放弃的未婚夫,考上了第十二名进士,为了弥补,石翰林在辞官时把他推荐给了皇上。
传出来的消息说,皇上很赏识那人的文章,并下旨让他进了翰林院任侍讲学士,并陪侍太子身边。
那人被石文婷抛弃,丢了脸面,但也算是因祸得福,第二日,还特意买了礼物,去石家感谢恩师石翰林的提拔之恩。
下午,京城就传遍了他的美名,什么知恩图报,雍容大度等等。
夏梓晗正靠在大迎枕上,吃核桃肉,听楚琳从外面打听到的消息。
楚好进来禀报,说是夏世明来了。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