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旺夫命-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留在京中,总不能都走。”
“你那个三元及第的孙子呢?”
“砚台啊?他从翰林院出来,调去大理寺了,天天审案。”
“对了对了,卫虎跟他媳妇儿荷花呢?”
吴氏回头瞅了一眼,指着后面安排卸货的说:“那不就是!咋的认不出来了?”
大家伙儿仔细看了看,说出去几年人都精神了,看着就有出息。
围过来的越来越多,卫二郎也听到风声赶过来,乍一听说爹娘回村了他还不信,过来一看果真是……他就满身激动往前扑,嘴里喊着娘往吴氏跟前跪,他是跪了个实实在在,吴氏一看是二儿子,往旁边让了两步,躲开了。
“娘!是我啊娘!我是二郎!您看看我是二郎!”
回想当日大房上京时,吴氏见着大儿子抄起家伙就要动手,这会儿见着老二却不同,她一点儿波动没有,就只是一身冷漠。
卫二郎又要喊娘,吴氏这才开口:“你打住吧。我没你这么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的儿子,别跪我,也别假模假样跟我诉苦,我说的你不肯听,就会跟你媳妇儿商量着瞎搞,办的尽是些损人不利己的蠢事,眼皮子比谁都浅还觉得自己聪明贼有主见,我说一回两回你当放屁,我不是你娘,你是我祖宗!”
吴氏当众说出这一番话,卫二郎懵了。
他嘴里喃喃自语半天,回过神来当娘的已经走开,不在跟前。倒是虎娃带着荷花过来招呼他,卫二郎压根进不进去虎娃说啥,还在想自己做了什么呢?为啥娘会这么对他?
吴氏不给他好脸,他转头去找爹,卫老头想打他的,手都抬起来又放下去了。
“算了,我打你有什么用?你都五十岁的人,听不进也不想听我跟老太婆说的,那你就好自为之。”
回来这一路卫大郎还在想,爹娘一回乡二弟指定挨揍,这好啊!这下挨打的就不光是他!结果他万万没想到,没想到爹娘就是一脸冷漠,跟看外人似的。亲眼见过这一幕后,他忽然觉得挨顿打还是不错,至少打完气就消了事情就过去了,看着亲儿子反倒视而不见,这反应才折磨人。
看二郎整个恍惚起来,卫大郎拍拍他肩膀,让他回头带着媳妇儿好生认错。该发话就发话,该拿态度就拿态度。
“我这些年老老实实过日子,没咋的啊!头年姜进宝上京,李氏说写信去问问三弟咋的好处不留给自家人我还没让,只是去信问了一下虎娃他们咋回事,哪里又让爹娘不痛快了?”
卫二郎一脸认真,倒真把卫大郎给难住了,卫大郎在帮他琢磨爹娘气啥来着,站旁边的卫煊冷不丁开口:“爷奶气的是二伯和二伯母把一房人全霍霍了。你们二房子孙最多,却没一个有出息,连虎子哥都是让我爹带出来才改了窝囊样逐渐立起来的。”
整个卫家找不出比卫煊更扎心的人,这话一说出来,卫二郎惊呆了,卫大郎想想说不对啊:“我这头除了大顺不是也没出息的人?”
“那不是还有堂哥立着?再说我奶说了,蠢人多听话,主意不要那么大。”
大房因着有个毛蛋,现在有转好的趋势,哪怕春生他们不行,再往后一辈好生培养还来得及。二房就让人看不到希望,登科岁数也不小了还没成亲,由他娘陪着专心读书,而登科后面还有巧儿还有折桂。巧儿比姜进宝要大,之前拖着一直不许人,还是京城这头催着李氏才给定下来,也没怎么挑选,只不过凑了个亲上亲。喜事没咋办,就择了个吉日穿上大红袄进了李家门。
就这些事哪怕不碍着别人,听着还是气人的。
……
卫煊几句话说完就看那头送寿礼去了,自京中运来的寿礼被一件件抬到寿星老头跟前,这头一样就是皇上赠的福寿天齐寿匾,跟着就是京城子孙呈上的十连寿屏,还有百寿图等等。
老爷子高兴极了,他从这一天乐到寿宴结束,到来祝寿的带上寿碗这些返京,他让儿孙搀扶着送了一段,眼看着马车走远了才乐悠悠说:“好了好了,见过他们我也就无牵无挂了。”
在乡里时,吴氏让太医给把过脉,太医说没大毛病,有些小问题那是人老了自然而然的。
结果等众人回到京城,就过了两三个月,老家乡下递了信来,说有一天老爷子忽然想见子子孙孙,他们就把在外面做工的找回来,大家围着热闹了一下,当晚还喝了口酒,老爷子睡下去就没起来,做着梦就走了。
姜蜜还怕父母亲难过,结果二老都挺好,尤其是爹,说他大伯至少没遭罪,百年前哭着来到世上,如今却是笑着走的。
他活着的时候有子孙绕膝,现在到底下去还能跟村里那些老伙计唠唠,说说百岁大寿办得多风光。
别看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活到这份上,他值了。
第229章 番外
卫煊回到京城才听说他夫人崔令仪怀孕了。
会发现还是因为二月里癸水迟迟没来; 崔令仪心中存疑便借口食欲不振请大夫上门把脉; 果真是喜脉无疑。
二奶奶进门有两三年; 总算传了好消息,阖府上下都很为她高兴,太太做主赏了奴才们一个月的月钱; 同大媳妇芳妤商量暂时卸了二媳妇肩上的担子; 使她能安心养胎。
崔令仪总说只不过怀个孩子; 怎么就啥事也碰不得了?“我们二爷出京之前交代了,说荷花嫂子也回了老家; 府上的事让我多撑着,别累着娘。我这一怀孕把里里外外全丢开不管,使得娘不光要为府上操劳还要关心儿媳; 给二爷知道了不说我?”
姜蜜一挑眉:“他敢!”
婆婆和大嫂都坚持不许她劳心; 崔令仪就难得清闲了一段时间,待南下贺寿的队伍回到京中; 留守的女眷出二门迎人,卫煊扶着他爷进来,一抬眼便感觉夫人丰腴了些。
他当时没说什么; 等长辈们进了厅中,说上话; 他才贴过去小声问:“咋胖了?”
对哦; 都忘了给他报喜。
崔令仪捉着男人的手; 贴上肚子,而后从牙缝里挤出一句:“不是胖了; 是怀上了。”
“……”
片刻之后卫煊才理解到她话里的意思,双眼都睁大了些。
他低头看了两眼,又忍不住轻轻按了一下。
这动作叫姜蜜看在眼里,一拍手:“对了!看爹娘回来太高兴都忘了说,咱家有喜事!二媳妇有了,是二月里把出来的!”
这下一屋子人都朝崔令仪看去,看她红光满面气色的确很好,纷纷道喜。
老太太很是高兴,都笑眯了眼,说:“这下好了,已经成亲的全都有了好消息,还没成亲的也定下来只等个黄道吉日……从老三走上仕途就一直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各房能有今日沾的都是他的光。可老三也不年轻了,现在还为你们撑着,再过五年十年就该你们兄弟扛起重担,卫彦卫煊还有卫大顺,我们这一支孙子辈你们三个最有出息,自己踏踏实实走好路,也要关照兄弟,帮扶子侄。还有你们这些出息不大的,多听安排,也为家里做些贡献,即便贡献不了什么至少别去惹是生非,自己没本事就多听有本事的兄弟说,也想想怎么才能培养出子孙后代来,别跟老二似的见天瞎搞,熊成一窝。”
听老太太提到卫二郎,卫成问她回去见着二哥二嫂了?二房如今怎么个情况?
“老二我见着了,二媳妇没在,她在外头伺候登科读书。怎么个情况我没问,我不想听他哭惨,倒是你爹跟你大叔公打听了一下,说他们现如今百多亩地,自个儿种了点菜,其他全佃出去了,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唯独就是钻了科举这个牛角尖,死杠着连亲事都没说,就是读书考试读书考试。登科由李氏陪着在外面学馆读,折桂在镇上读,读得怎么样谁也不清楚,李氏说挺好,说他登科也跟老三差不多岁数中的秀才,以后肯定也能中举中进士当大官。”
吴氏说着看向卫成:“老三你看呢,二十左右中秀才到底咋样?”
卫成想了想,说:“我十七八初应院试的时候心里就很有把握,当时是笃定能中才会去考,嘴上没说只是想留点余地,有个万一也不至于过分丢人,出那些意外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拖到二十考上秀才其实就挺晚了,只不过乡里读书人少,才显得金贵。”
吴氏听得皱眉,正想说不用这么委婉直接说。
卫彦就补充说明了。
“要是我爹当初那条件,边干活边操心生计边读书,那二十能中还可以。从六岁开始就专心读书,平时什么也不用操心这种,二十考个秀才还想更进一步难如登天。我客气点不说他天分差,但也就普通人一个。科举这条路最后选出来的可不是普通人,总要有点眼见学识以及政治嗅觉。”
“就比如姜进宝!他是五六岁开蒙日日读书,十三岁中了秀才,这天分就不错,开春进了国子监,在国子监里其实不是特别好的,也不过中等水平。”
姜蜜笑了笑:“我看进宝脑子还挺灵活。”
当娘的这么说,卫彦就毫无节操的改口了,他跟着点头,说姜进宝还有指望,他上京之后进步挺大的,之前估计夫子教得是不够好。
说到姜进宝,他就是等过完年国子监复课时进去的。
开始有些尴尬,尴尬在于他是拿名额进去的,却不是勋贵子弟,等于两边不靠。出身好的不跟他玩,凭本事进去的也不太瞧得起他。好在人家就是不搭理他,也干不出欺压的事,加上崔令仪特地找过兄弟崔一舟,让崔一舟多多照拂,姜进宝在国子监里也不难过。
又要说他这个人生来像爹,哪怕别人不搭理他,他也能自个儿傻乐。
看他在角落里嘿嘿嘿,别人还糊涂,不知道这人在高兴什么。
有人暗骂声有病,背过身来接着看书。
也有人一忍二忍终于还是没忍住,靠过去拿胳膊肘捅他,问:“你笑什么?”
姜进宝抬起头来,茫然看向身旁:“啊?”
“你刚嘿嘿嘿的是在笑什么?”
这下人更糊涂了:“我看书呢,哪有嘿嘿嘿?”
“那你看的啥借我瞅一眼?”
“瞅一眼可以,你轻点拿,别给我蹭坏了。”姜进宝说着将捧着的书卷递给同窗,同窗一看,是史书一本,上头还有密密麻麻一堆注解,也不知道是谁写的。
切!
“还当你在读小说,结果就这,这有啥意思?”
“这当然有意思了!不稀罕你还我,这是跟我大表哥借的,上面这些全是我大表哥亲手写的,价值千金懂吗?”
同窗特想问你大表哥哪根葱?
忽然想起这人姓姜,听说是卫夫人娘家的穷酸侄子?那他表哥岂不是???这人一激灵,问:“这是卫彦写的?”
姜进宝点点头。
也就大表哥这么勤快,二表哥用过的书就跟新买的一样,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翻开来干干净净。
……
姜进宝刚进国子监时,姜蜜还有些不放心,后来看他适应良好就没多管,只是让管事的记住,像换季做新衣裳的时候别忘了他。又同卫彦说了说,看他分了心去搞别的不要当没瞧见,该提醒就提个醒,别白受一句大表哥。
十多岁的少年人最容易受人影响,看他上京来的时候还挺好,别在这头学坏了那真不好同兄弟交代。
是姜蜜交代的事卫彦都能办得妥当,他就跟带儿子一样带着姜进宝,给他草拟计划,还给布置功课。
这么搞下来姜进宝赴京求学之路变得格外充实,他在国子监里就饱受熏陶,又受到姑父以及大表哥影响,从头到脚都发生着变化。
前头卫家人回乡的时候姜进宝也写了信托他们带回,信上就说他在京城过得特别好,生活上受姑母诸多照拂,又有姑父和表哥指点学问,自认为日日都在进步,让家里不要惦记。
姜家人看过信还跟卫煊打听了,听说进宝的天分的确可以,踏踏实实读几年中个举没有问题。
得了这话,姜狗子就笑开来,他这些年让家里催着去挣钱,不容易啊。进宝上京的时候家里想着他轻易回不来,给拿了三百两带上,让他该花用就花用,不够了捎个信,再托人给他带钱去。
人走了之后狗子还在念叨,说别半年一年就把钱败活光了。
这么看着儿子比他年轻时靠谱些,没在京城瞎混。
姜进宝后来还真把他爹娘爷奶接出了村,也给两个妹妹做了许多年靠山,他是后三届的进士,没进翰林院,是从地方官做起的。对于这个结果他本人挺高兴还,说书读了这么多年也不想再闷头苦读,出去做点实事挺好,地方官年年都能的一笔不菲的养廉银,有这笔钱也能把家里人接出来,让爹娘享享清福。
他算是个沾贵戚的光自己也肯努力终于出头的典型,在地方上当官还年年拉土产到京城,上京诉职的时候都不忘记去拜见姑父姑母,见他大表哥也是道不尽的感谢。
以前吧,哪怕心里知道自己做错很多,钱桂花没当真低过头的,还是姜进宝有出息之后,她主动提出来又给姜蜜她娘周氏的老坟头翻新过,修得很是气派,本人去磕头认错赔了不是。
这事姜蜜不知道,即便知道也不会往心里去了。本来就是看狗子不错才会帮衬进宝,进宝能有出息渐渐兴起姜家也是皆大欢喜。
反面教材也有,卫二郎那一房最终也没出来个当官的,他们家有田有地有饭吃,日子过得本来不错,李氏偏放不下执念,起先因为虎娃人笨放弃了虎娃,又跟登科卯了二十年,眼看不成转头管上折桂……
她吃得好穿得好偏不开心,一天天的难受,六十出头生了场病人就没了。
折桂是最近这些年才受她管,受影响没登科来得大,之前让当娘的逼着读书,当娘的走了之后他跟爹商量说不想再读,想着当爹的岁数渐渐大了,他两个哥哥一个在京里,另一个虽然在跟前却是个诸事不问只会端碗吃饭放碗读书的。他自问脑子虽然不算笨,也没有科举当官的能耐,就想趁早拉倒帮当爹的管着家中田地,把日子操持起来,再看能不能渐渐修复同大伯和三叔家的关系,至于说他娘的遗愿……看后代里面有没有天分好的,有能读的再看情况培养,后面谁要是高中了清明祭拜时再去跟他娘说一声。
李氏走的时候,卫彦卫煊已是朝中栋梁,至于说卫成,他比七皇子记忆中更早退出朝堂。回去之后先陪着夫人过了半年舒坦日子,又闲不住,就在府上办了个启蒙班,教家中晚辈读书认字,也教些人生道理,还给讲以前的老故事。
他每天教半上午,下午跟夫人在园子里转转,晒晒太阳,有时还会应召进宫去陪皇上说话,追忆往昔,生活也相当充实。
又要说到乾元皇帝,上辈子寿元就不长,主要是当着皇帝过分操劳,人一劳心就容易折寿。
这辈子活到五六十岁他身体又不好了,让卫成跟太医劝着提前退了下来,把皇位传给脑子清醒很多人也比上辈子成熟看着还挺靠谱的兴盛,一边调养身体,一边过起退休老干部生活。
作者有话要说:
彻底完结了。
今年春节不想码字,休息两周二月中旬见叭。
提前祝大家新春大吉!
再推一下预收:
《分手后前任全都凉了》
《农家恶妇》
喜欢的盆友收起来么么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