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永昭郡主-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从进门到现在,父皇的每句话,几乎都是在考验她。她有些不敢想,最近受宠的婳嫔娘娘,和父皇用膳时,是否也会这样的战战兢兢。
  惠安公主轻轻摇了摇头:“女儿自幼养在母妃身边,能嫁到阳陵侯府,也算是报答母妃的养育之恩。”
  承平帝却依然不放过她,“你可知阳陵侯府如今的处境?”
  惠安公主点点头,“这些年,父皇和太后娘娘对阳陵侯府多有看顾,这天下是父皇的,只要父皇在,女儿不会受了委屈。”
  这倒是是实话,虽承平帝废掉了穆氏,可这些年,阳陵侯府没满门覆灭,这底下的人都是在揣摩圣心行事呢。
  见承平帝沉默,惠安公主又道:“母妃也经常教导女儿,说她不敢委屈,不管父皇是恩是罚,皆是恩旨。这些年,母亲的这些教诲,女儿时时刻刻都不敢忘记。”
  “用膳吧。”半晌,承平帝缓缓道。
  赵保在旁小心翼翼的布着菜,心中不禁对惠安公主不由高看一眼。
  往日里,他也觉得这惠安公主默默无闻,在宫里就和个透明人一般。可方才她竟然能说出那番话来,可见,比起那宁德公主,要聪慧的多。
  如今他都能瞧出来皇上把郑皇后和穆氏相较,再有惠安公主那句不管是恩是罚,皆是恩旨,皇上今晚,怕是很难入睡了。
  而郑皇后,近来越发沉不住气了,若她再不知轻重,皇上还能次次忍着她,给她留后路。
  这史书上也不是没有废太子的先例,何况,如今婳嫔娘娘肚子里也有了龙种,这若真是个皇子,皇上能没有丁点儿别的心思。
  而且,大皇子府邸如今还有位皇长孙,皇上虽说眼下许大皇子出宫建府,未必就是多喜欢大皇子,而是一招平衡之术。可皇上不喜大皇子,不代表也迁怒到皇长孙头上。
  心里这般想着,赵保暗暗叹息一声,都说这紫禁城风起云涌,他瞧着啊,这紫禁城的天,许没多久就要变了。
  许是那番话多少触动了承平帝,等到惠安公主离开乾清宫,前脚才回了长春宫,后脚,承平帝就命人开了库房,足足三十件赏赐送了过来,这在宫里,可是鲜有的。
  这么大的事情,又怎么能瞒得住。
  不过一个时辰,消息便传遍了世家大族。
  谢元姝闻着消息时,也有些惊讶。
  凤阳大长公主却是难掩感慨:“他这是因为皇后插手内阁,想起当年穆氏的好来了。可这算什么,穆氏战战兢兢了大半辈子,这到底做的什么孽啊。”
  大太太和二太太,三太太也都在,忙宽慰她道:“母亲,不管如何,这也算是喜事。就凭着皇上今个儿这样异于往常的举动,阳陵侯府多少能松一口气了。”
  谢元姝却是知道的,上一世,其实是郑皇后把惠安公主指给了阳陵侯府二公子,存着就是故意恶心穆氏的心思。
  可重活一世,惠安公主虽还是嫁给了同样的人,可一切都不一样了。
  因为,这一次,她不再那样被动。
  想到这一世,她绝对不可能让太子顺利登基,郑家因为婳嫔肚子里孩子之事,绝对难逃一死。而郭太后,即便仍然住在慈宁宫,只怕也只是苟延残喘了。
  而到时候,曾经是皇上发妻,又是先帝爷亲自指婚的穆氏,少不得会被推到前面来。
  想到这些,谢元姝眼睛都亮亮的。
  凤阳大长公主却有些累了,不想再提及这些朝堂之事,顺口就说起了谢云萱的婚事来。
  这眼瞅着,没几日,菀丫头就出嫁了。依着东承侯府之前的意思,其实是想让萱丫头也早些进门的。可谁也想不到,谢云菀落水一事,婚事仓促。
  这接下来,东宫大婚之后,宝桐也要进门了。
  可以说,谢家是接连两桩喜事。
  所以,凤阳大长公主便想多留谢云萱些日子,怎么说,也等到明年,否则,确实是有些赶呢。
  东承侯府和谢家的关系,殿下既然有这样的心思,那边又怎么可能不允。
  二太太也难掩笑意,虽女儿是嫁到东承侯府,断然受不了委屈。平日里也是能回娘家来的。可女儿能多留些日子,她自然是欢喜的很。
  大太太看在眼中,心中一阵酸涩。
  谢元姝瞧着大太太嘴角强撑的笑意,笑着替她斟了一杯茶,递上前:“大嫂,等东宫大婚之后,宝桐也要进门了。届时,有宝桐在身边帮着大嫂,大嫂也能轻松一些。”
  纪氏笑着接过茶,知道郡主是看到她的为难了,心中愈发喜欢这孩子,“郡主说的是,宝桐自幼也算是在我们谢家长大的,如今嫁给世子爷,我就当多了一个女儿了。”
  众人听着,俱都笑了出来。
  又过半盏茶的功夫,众人便都各自回去了。
  谢元姝想到承平帝终于想起了穆氏,肯给阳陵侯府这个体面,心情格外的好。
  拿着小银剪玩着烛芯。
  所以说,这但凡犯了皇上心中的忌讳,但凡让皇上觉得受到威胁,皇上不会没有动作。也因此,她暗中玩的那些招数,才能一次次得逞。
  沉思着,只见芷东难掩笑意的走了进来,“郡主,您猜猜奴婢拿着什么?”
  谢元姝不用猜,都知道定是那韩砺又送了东西来。
  只是这么晚了,他怎还特意差人过来了。
  等到谢元姝看着眼前滚烫的汤饺,忍不住便笑了出来。
  这人,哪有送这个来的。
  “世子爷说,他们从宫里晚上当值出宫之后,经常往城西的一家小店去,这汤饺,人人都说好吃。便想着让郡主尝尝鲜。”
  芷东一边说着,一边拿了青瓷小碗和筷子来。
  要说这世子爷也有心,怕饺子冷了,特意在周边放了小暖炉。
  而且,想必是快马加鞭送来的,否则,饺子怎可能和刚出锅的一样新鲜。
  谢元姝其实方才已经在母亲那里用过晚膳了,并不怎么饿。可这会儿,不免又有些嘴馋。
  她拿过筷子,笑着夹了一个轻咬一口,满嘴瞬间是青笋的清香和虾仁的鲜美,而且也不知怎么做的,汤汁浓厚,便是比宫宴上御膳房做的都好吃呢。
  “郡主慢些吃,小心烫。”
  “郡主,都快就寝的时辰了,您可别贪嘴,这若是积食了,可就不好了。”
  耳侧是芷东关切的话语,嘴里,是这难得的美味,谢元姝笑盈盈的,心情再没这样好的时候。


第107章 杀鸡儆猴
  宫里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多少人彻夜不眠。而定国公夫人李氏,却再也无心理会内廷这些事儿。
  她被老爷休了之后,娘家也怕招了麻烦,如何肯接她回去。仔细算算,已经在这梅花庵呆了足足七日了。
  杜嬷嬷侍奉她身边多年,自请往庵堂来陪着主子。
  李氏看她如此忠心,心中别提有多感慨了。
  那日,她打发了莹姐儿往大皇子府邸,可大皇子府明哲保身,向来孝顺,对她唯命是从的陈敏,只那日她离府时,特意来送了她一场。可半句话都不肯替她跟老爷还有老夫人求情。
  她虽说有些心寒,可也知道,她到底不是自己肚子里出来的,这些年的恭顺,也不过是碍着她是她的嫡母罢了。如今,一朝被休,她怎么可能没有小心思。
  唯一让她伤心难过的是,自己那一儿一女,这么长时间了,一次都未来看过她。
  且不说她对他们的生养之恩,便是如今落得这样的处境,何曾不是为他们赚前程。她又哪里是为了自己,存着私心。
  瞧着自己如今一身素衣,难不成自己这辈子都要这样,孤灯常伴,了此一生。
  李氏想想都都觉得背上一阵凉飕飕的。
  杜嬷嬷怎么会不知主子伤了心,只宽慰她道:“太太,出了这样的事情,老夫人这些日子身子抱恙,二姑娘衣带不解日日在老夫人面前侍奉汤药,想来也是想得了老夫人的怜惜,之后瞅着机会了,再替太太说话。”
  李氏却如何不知她是在安慰自己,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眼神更是悲怆:“嬷嬷就别宽慰我了,我如今还没到糊涂的时候。毕竟是我生养的,我又怎么可能真的怪她们。”
  说着,她突地哽咽出声:“说到底,都是我的错。若不是我,也不会影响了莹丫头的婚配。嬷嬷,你说,是不是我一开始就错了。不该瞒着此事。”
  “若我在得知这桩丑事时就押了世子爷往谢家请罪,若能一早除掉那傅氏和她肚子里的孩子,是不是就不会落得这样的境地了?”
  杜嬷嬷听她这么说,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接这个话。
  这开弓没有回头箭,世间又哪里有后悔药。
  她如今也只能盼着定国公府能顺利的度过这次危机,哪怕是五年,十年,陈家也不是就当真没有希望了。
  尤其今个儿皇上突如其来的发作了皇后,又把惠安公主指给阳陵侯府二公子。
  皇后若不是遭了皇上的猜忌,又何以落得这样没脸。
  若有朝一日,东宫真的遭难,那大皇子便是皇上唯一成年的儿子,婳嫔肚子里且不说是个公主还是皇子,即便是皇子,那也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皇上再疼幼子,也断然不可能把江山交在他手上。
  大皇子虽说憨厚些,可说不准,福气还在后头呢。
  若真有那一日,陈家作为大皇子的岳家,未必不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日。
  杜嬷嬷知道主子如今是心灰意冷,也只好拿这些话来安她的心。
  果然,李氏在听了她这番分析之后,瞧着冷静了许多。
  “太太,奴婢知道您心里难过,可这日子再难过,总要过下去的。您每每撑不住的是,便想想奴婢今日和您说的这番话,总能有些盼头的。”
  “至于二姑娘和世子爷,太太也莫和他们生了嫌隙。都是太太肚子里出来的,怎么可能不孝顺您,又怎么可能不日日为您提着心。只是碍于外头那些流言蜚语,这几日才没往庵堂来看您罢了。”
  很快到了第二天
  谢元姝早早就醒来了,往鹤安院去陪着母亲散了一会儿步,又用了早膳,这会儿正陪着母亲修剪院中的花花草草。
  今个儿她过来时,还特意把雪团也抱了过来。
  鹤安院的丫鬟们早就听说郡主养了一只波斯猫,觉得新鲜的很,一见雪团,这眼珠子就没离开过这小东西。
  凤阳大长公主对院里的丫鬟并不苛责,尤其这明媚的阳光下,瞧着那通体雪白的小东西,撒娇的在自己脚边蹭来蹭去,她也忍不住放下手中的剪刀,把它抱在了怀里。
  一旁,谢元姝和褚嬷嬷更是难掩笑意。
  这时,谢敬身边的长随李德神色匆匆的走了过来。
  “回禀殿下和郡主,今个儿早朝,皇上发落了翰林院学士孔朝。听说是为了徐次辅夺情起复之事,之前上了折子。皇上说他有不臣之心。”
  若说是降罪,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承平帝猜忌心重,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头一次。
  可值得李德特意跑来回禀,想来这次的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果然,李德斟酌了下,又道:“依着规矩,皇上问罪之后,或是抄家,或是流放,或者问斩。可这孔大人,却是在宫道上,被赵公公活活给让人杖毙了。”
  皇上这样做,是在杀鸡儆猴啊。
  可他但凡是个明、君,就不该这样放任自己。
  可是,出了这样的事情,御史们即便是想弹劾,也应该想想,自己愿不愿意成为下一个孔朝。
  谢元姝从母亲怀里接过雪团,倒没有被吓住,笑着道:“母亲,也是这孔大人心太大,想着能得了皇后娘娘的眼,难免就失了稳妥。可别人不知皇上的喜怒无常,他们这些常在皇上身边的讲读的人,能不知道。可既然知道,他却还是走了这招险棋,有这样的结局,也怨不得旁人。”
  凤阳大长公主知道理是这个理,可还是觉得,那赵保也太胆大妄为了。
  不过是一个阉人,不在旁劝着皇上也罢了,他是在做什么?
  难道是想彰显自己的威严不成?
  谢元姝看着母亲眼中的怒火,缓声道:“赵保从一个小小的内监,能够成为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可见是有眼力劲儿的。若没有皇上授意,他何以有这样的胆子。”
  “不过母亲您放心,皇上虽说有些时候有些暴、虐,可也因为猜忌心重,从不让这些阉人插手朝政,也不过是让他们经手这些肮脏事儿罢了。多一桩不多,少一桩也不少。”
  “不过是无根之人,母亲没的为了这个动怒。”
  听了女儿的话,凤阳大长公主心中更是感慨。
  是啊,比起这些阉人,皇上心中忌惮的是外戚专、权,忌惮的是东宫的野心。
  “皇上今个儿这样雷霆之怒,徐次辅全身而退,怕是难了。”
  谢元姝也猜不准下一步皇上会怎么做。
  这太子大婚在即,徐次辅又当过太子太师,皇上即便真的怪罪他,难道真的连一丝活路都不留吗?
  这若如此,东宫地位不稳啊。
  郑皇后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的看着。
  坤宁宫
  谢元姝没有想错,郑皇后可不就是进退两难了。
  那孔朝再是有错,皇上竟然让人在宫道上把他生生打死,这,这除了威慑朝臣,也是在做给她看啊。
  “娘娘,您这时候,万不可再插手这些事儿了。您便把心放在后宫。昨个儿皇赏赐了惠安公主,还和公主一同用晚膳。您不如顺着皇上的心思,也给惠安公主些体面。如此,一来是显得您宽厚,二来,皇上也知道,您是在和他示弱。”
  郑皇后脑子里乱成了一团。
  昨个儿又因为惠安公主往东暖阁用膳的事情,一宿都没睡好。
  她不会愚蠢到以为皇上是故意抬举惠安公主这区区一个庶出的公主,皇上这是在抬举穆氏呢。
  想到这,她就头痛的厉害。
  恨不得掐死那穆氏。
  知道娘娘心里过不了这个坎儿,赖嬷嬷又缓声劝着道:“娘娘,这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次徐次辅的事情,更是非同小可。若您的示弱,能够让皇上消了些怒火,徐次辅即便是被治罪,也不至于落得孔大人那样的境地。这样不管是您,还是东宫,多少是面子上能好看些。否则,等到殿下大婚,瞧着是喜事,可不定暗中多少人看您的笑话呢。”
  郑皇后一把摔了桌上的杯子,气呼呼道:“皇上雷霆之怒,本宫都没有来得及暗中调查,那国、将不、国的折子,当真是他写的,还是有人故意构、陷本宫。”
  这怎么想,郑皇后都觉得这事儿蹊跷的很。
  可再怎么怀疑,如今也都迟了。孔朝已经死了,除非死人能够说话,否则,她也只能咽下这口气。
  “这到底是谁要害本宫?到底是谁?”
  郑皇后的怒火还未发泄完,就听门口一声低斥:“自个儿惹出来的祸事,又能怨得了谁?!”
  来人不是郭太后,又是谁。
  这两日的事情,让郭太后哪里能再坐得住。
  既然郑皇后躲着她,那她便屈尊往她的坤宁宫来。
  她断然不能让她再错下去了。
  “姨母,您怎么来了?”
  这一声姨母,想来郑皇后是真的委屈了。
  郭太后由景嬷嬷搀扶着,缓缓坐下来。
  看着郑皇后满脸的委屈,有些恨铁不成钢道:“你看看你,哪里还像是中宫皇后!”
  郑皇后看着郭太后脸上的怒火,知道姨母这是真的动怒了,心中更是一阵委屈袭来。
  “姨母,皇上如今都想到抬举阳陵侯府了,这若不是因为那……”
  话还未说完,就见郭太后拿了手中的茶杯朝她甩过去。
  郑皇后入主中宫这么些年,便是潜邸那会儿,郭太后也从未这样给她没脸过。
  一时间,郑皇后难堪的愣在了那里。


第108章 讨教
  “后宫不得干政,哀家和你说过多少回了。可你倒好,竟然想了夺情起复这样的招数,哀家看你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后,太过自以为是了。上回的孙家之事,你也瞧见皇上的态度了,皇上最忌惮的就是朝臣们结、党、营、私,而你,非但不收敛,这次还把手伸到内阁。你想做什么?是觉得这皇后的位子,坐太久了吗?”
  郭太后确实是气着了。当年,她因为膝下没有子嗣,皇上虽养在她膝下多年,可到底她只是皇上的嫡母。左思右想,她便把郑氏指给当时还是太子的朱陵,她也不是没有想过,郭家的姑娘也未尝不可。可又怕惹了先帝爷的猜忌,所以才选了郑氏。
  当时她确实不觉得做错了什么,可过了这些年,她不得不承认,这招棋,许一开始就错了。
  她若没有这样的心思,那郑氏也不至于逼得穆氏避居长春宫,也不会让皇上耿耿于怀这么些年。更不会有太子,皇上年老了,东宫一不小心就会招致皇上的猜忌,更不要说,皇后还这样整了一出又一出。
  若当时她没有这么做,那郭家也不至于被动牵扯进这皇、权的漩涡中,而她,也只需在她的慈宁宫养花弄草,也没的这么多的烦心事。
  皇上最重孝道,也会因为她的识趣,她的闲事莫理,心中念着她的好。
  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