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玩宋-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马琰不明所以,打开盒子一看,只见里面躺着十来个……躺得齐齐整整的……安全套……
  王雱积极解说:“这东西,是羊的盲肠做的,我去和宰羊的人讨了不少,亲手操作,没经别人的手。其实鱼鳔也可以做,可惜就是,咳咳,有点小,还是羊肠适合。盲肠这东西,末端是闭合的,切下就能用,很方便,我灌水进去试过了,不漏水,很安全。就是用起来有点麻烦,得用温水先泡泡,”王雱一脸腼腆地拉着司马琰的手,“不知道实践体验如何,要不我这就去烧点热水,我们来试用试用!”
  司马琰道:“……其他人知道你在实验室捣鼓这东西吗?”
  王雱理所当然地说:“当然不知道,我关着门做的!”他见司马琰没反对,当即颠儿颠儿地跑去烧了盆温水,把他亲手制作的羊肠套泡软,拉着司马琰没羞没臊地研究用法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用法拉灯,不给看!
  *
  更新!!!
  今天找了篇包大佬的相关文献看了看,结果发现,作者比甜甜春还能扯淡,说什么包拯拒绝送礼写打油诗、包拯支持王安石变法,事实上就在这一年,包大佬已经去世了,王大佬还有老久才上位!知网你不严谨!


第一七二章 依法治国
  第二日一早; 王雱精神奕奕地醒来; 司马琰还在睡。他凑过去; 轻轻地往司马琰颊边亲了一口。昨天夜里,羊肠套的使用体验很不错; 处理得够轻薄,大小也适合; 不至于裹太紧; 也不至于脱落; 不愧是他亲手处理出来的。
  虽则他媳妇儿是学医的; 对人体构造了若指掌,但在没羞没躁没脸没皮这方面; 媳妇儿还是略逊一筹,主要是在这之前未经人事; 身体有点吃不消; 体力有点跟不上,思想有点放不开。
  王雱兴致勃勃地回味了一下; 轻手轻脚地起床,今儿又是十五,得去参加望日朝会。难怪白居易会写“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要从温柔乡里抽身; 果然需要引以为傲的自制力啊!
  王雱麻利地穿好朝服,出门去和他爹会合,父子俩看着都春风满面; 比中了状元还得意。
  王安石一举得了双生儿,自然免不了要和人炫耀一番,众人知晓王家添了新丁,也没怀疑王雱为什么在一旁偷着乐。
  直至张氏过来看望生产不久的吴氏,才看出点端倪来,抱完两个孩子后拉着司马琰去他们院子里说私话,悄声问:“你俩圆房了?”
  司马琰一愣,点头。
  她知道张氏自有一套分辨法子,毕竟每回她回娘家,张氏总教她一些房中之事,话里话外都在暗示“男孩子开窍晚,要是他总不开窍你得主动些”。
  张氏完全是丈母娘滤镜!王雱那家伙哪会是不开窍的人?只是两人都默契地觉得年纪太小,不好耽于情色,更不好要孩子。若不是他们都过了十八岁生辰,家中又已无事,王雱怕是还会一直忍着。
  张氏见司马琰脸上略带羞涩,便也不再多问,只笑道:“那就好,那就好,夫妻相洽才能长久。”她叮嘱司马琰多吃些滋补之物,养好身子,将来生产也不至于伤了根本,像吴氏这样一次生两就很危险。
  司马琰自然好好应着。
  吴氏这次生双生儿怕也是意外,毕竟无论王家还是吴家都没有太多双生子的先例,这年头很多人营养条件和接生条件都跟不上,生双子的话母子都很危险。
  体检在官员及官员家眷之中普及之后,司马琰就能统计出婴幼儿夭折的可怕比例了。
  这些人已经算是这个时代中上层阶级,有能力请到很不错的大夫,但还是因为医疗水平的局限而眼睁睁看着儿女夭折。
  再有就是,这年代流行表哥表妹,生出来的孩子也因为父母的亲缘关系而导致各种问题:畸形、低智、先天不足等等。
  别家不说,吴氏就是王雱祖母娘家的侄女,与王安石也算是亲上加亲的典型案例。好在亲缘还不算特别近,往上数从吴氏曾祖父一辈就不是一支的,算是隔了几重,要不王雱得担心两个弟弟会不会出什么问题了!
  王雱傍晚回家才知晓岳母来过,还一眼看出他们偷偷干了什么事。王雱顿时化身好奇宝宝:“岳母她怎么看出来的?你有没有偷偷问她方法?”
  司马琰道:“你问这个来做什么?”
  王雱一想也是,他又不会没事去琢磨别人是不是圆了房。不管什么时代,盯着别人老婆琢磨这事儿都是耍流氓!
  当然,认错是不可能认错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认错的!王雱振振有词:“我这叫‘对一切未知问题怀有好奇心’,这是理科生的基本素养!”
  司马琰道:“你这个理科生天天不是写书就是画插画,好意思吗?”她去太医局那边上课时可没少听人谈论十分洗脑的《开封有个包青天》,这玩意不用想都知道是谁捣鼓出来的。
  王雱道:“那不是娘还没生,手里的项目都交待下去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搞搞普法工作和廉政工作!而且,我只是起了个头,别的都是民间艺人们自主创作的,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王雱兴致勃勃地和司马琰分享自己的伟大构想,“我跟你说,这笔稿费的用处我已经想好了,我准备立个奖项,叫‘青天奖’,专门奖励给写得好的法制案件话本,搜集各地经典案例,树立全国青天模范,力求做到人间处处有青天!”
  司马琰:“……”
  包大佬知道你的打算吗?
  包拯当然还不知道。不过他很快就知道了,因为王雱做好了评奖方案来找他商量要不要改动。
  王雱觉得这个活动立意高远,影响巨大,是个很有意义的文学奖项,因此肯定不能自个儿玩耍,得找些权威评委来评奖。
  比如包拯,包青天本人!多么权威,舍他其谁!然后,大理寺的大佬,刑部的大佬,审刑院的大佬,台谏的大佬,肯定都得找啊,这些都是专业人士。
  王雱很是羞涩地问包大人:“您认识大理寺和刑部的人吗?”
  包拯眼前有些发黑,连连摇头:“不认识!”他人缘可不算好,最近更是让不少人用微妙的眼神看了又看,他绝对不会牵头去搞什么“青天奖”的!
  王雱想想也对,毕竟曾是台谏强力喷手,人缘不好很正常,所以他殷切地拉着包拯的手让包拯一定要当活动主评委,没等包拯说出拒绝的话就跑了。
  有问题,找大佬,王雱决定溜达去偶遇韩琦。
  韩琦大佬五感敏锐,远远见到他,当场调头就走,一点面子都不给。
  王雱赶紧跑步跟上去拦着韩琦大佬,语重心长地和韩琦说:“转头就走这招是没用的,您每次都用这招,被人看见了多不好,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您瞧不起后辈,连打招呼的机会都不给敬慕你的晚辈!我是了解您才不会误解您,别人可不一样~”
  韩琦想把他拉到旁边的小树林里揍一顿。
  人都到跟前来了,韩琦只能问:“有什么事?”
  王雱把“青天奖”的事给韩琦说了。
  大宋的司法机构极其负责,光是中央这边就有审刑院、大理寺、刑部分了权,审刑院的权利是从大理寺、刑部剥分出去的,三方相互监督、相互牵制。
  要当这些部门的官员,首先得经过严苛的司法考试,里头的人可以说个个都是浸淫刑法多年的司法界高手!
  王雱琢磨着让韩琦给他介绍几个来当评委,好歹韩琦是宰相,总不能连手底下的人都不认得吧!
  韩琦听王雱说完来意,没好气地问:“你怎么就跟这个较上劲了?”
  王雱说:“您是宰相,认识的官员比我多很多,您觉得其中懂法的人有多少?”
  韩琦下意识说道:“哪有不懂法的官儿?”
  王雱看着韩琦不吭声。
  韩琦也没再说话,而是细细思考起王雱说的问题来。科举取士其实并不考法令,地方官员又不全是朝廷委派,也有从当地举荐的,这些人若说他们当真精通律法,那肯定不可能。
  相反,很多读书人认为只要教化百姓、让他们讲文明懂道德,律法如何反倒不重要。
  在许多人看来这是法家的学问,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占了儒家经义的地位。所以每年大宋司法考试,报名的人都不多,像大理评事这种官儿都成新科进士挂职的虚衔了!
  所以说,王雱的考虑是对的,不仅百姓不懂法,连官员也不懂法。懂法的、会钻律法空子的,反而是各地的胥吏。
  这些胥吏常年在当地做事,地位不高,俸禄不多,因此往往会动歪心思,只要好处给多了,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偏偏官员三年一任,总会转到陌生的地方去,换到一个新任地,他们还得依仗这些胥吏去办事,不好与他们起冲突。是以,很多时候地方官说话在百姓心中还不如胥吏一通威吓有用!
  不正官风,不立官威,各地吏强官弱、豪强富户把持一方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这些“土皇帝”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州各县之中。
  而要正官风、立官威,脱不了“公正廉明”四个字。
  韩琦道:“算你考虑得有理。”他琢磨了一下,让王雱先去拜访大理寺的陈太素。
  此人浸淫律法二十年,时常废寝忘食地审阅宗卷,朝中但凡有存在争议的案子大多会请他出来做判断。
  就是最近陈太素以耳疾请辞,好像听力不大好,韩琦让王雱帮忙劝劝陈太素别走,继续留在岗位上发挥余热。
  王雱得了韩琦推荐的人选,也没立刻去拜访,而是回家让司马琰帮忙搞个原始的助听器,他好趁着休沐日登门拜访陈太素。
  司马琰听他不仅去祸害包拯,还要去拉人家快退休的人下水,不由同情起被王雱盯上的人:“这样会不会不太好?”
  王雱道:“哪里不好,我觉得很好。”
  他把地方上的情况给司马琰讲了,又和司马琰展望未来:假如他爹还执着地要变法,这里就有个大坑。哪怕新法是良法,施行过程中也会遇到阻碍,官民之间沟通不良,出现问题不能及时了解、及时调整。总之,别小看各地胥吏,这里头的关系网复杂着呢。
  司马琰不太擅长这方面的东西,听完后去琢磨起原始的助听器来。
  王雱积极地陪着一起选材料、试效果,到休沐日时两个人已合力捣鼓出几个原始助听器,模样可能不大雅观,不过助听效果还不错。
  王雱一大早起来,亲了司马琰一口,拾掇拾掇出门去拜访司法专家陈太素,准备拉对方一起搞大宋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将“依法治国”推动为大宋吏治的基本方略。
  作者有话要说:
  王小雱:我,王小雱,天纵奇才,思虑甚远!
  *
  一大早更新辣!!!
  想不到吧jpg


第一七三章 没有不好
  不管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王雱就是想拉更多的人一起搞事情。
  韩琦大佬推荐的陈太素; 王雱专门去了解过了; 是个认真踏实的司法专家,重点是门生很多; 搞定一个,捎上一串; 划算!
  这个领域的大佬难免有点难以接近; 王雱没贸然上门; 而是在捣腾助听器之余悉心炮制一篇新文章; 对司法现状指指点点,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 观点尽量求新求奇以博取大佬关注。
  王雱带着助听器和文章给陈太素递帖子,没一会; 就有陈太素的门生出来请他入内。
  陈太素门生看他的眼神带着点探究; 显然很好奇在朝堂里搅风搅雨的王小状元长着什么样的三头六臂,怎么能让那么多大佬对他万般喜爱。
  王雱早习惯别人的关注; 朝对方笑了笑,露出一口小白牙,很自在地溜达进陈太素府里。陈太素显然是个清廉好官,家里家徒四壁; 没什么好东西; 只有满屋子书。
  由远而近,王雱看见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坐在那儿煮茶,茶显然也不是什么好茶; 不过茶香不管浓淡总是很怡人。
  这老者显然就是陈太素了,他家中没有仆人,门生怕他年事已高,没人照料会出意外,便轮番住在他家中守着。
  王雱上前朝陈太素见礼,瞧着乖乖巧巧、规规矩矩,是个再守礼不过的后生。
  陈太素没王雱料想中严苛,还和蔼地朝他一笑,示意他坐下。
  关于王小状元的光辉事迹,朝中没人不知晓,陈太素自然也有所耳闻,不过王小状元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写的那几本普法读本。
  作为司法专家,陈太素敏锐地从书中看出这少年熟读律法、应用自如。
  这自然让陈太素对王雱印象很好,毕竟看着是个司法好苗子。
  王雱见陈太素这么和气,顿感受宠若惊,立刻拿出他和媳妇儿一起捣腾出来的助听器朝陈太素献宝。
  这年头没有电子仪器辅助,助听器相当原始,外观也不怎么小巧,若是换了平时,陈太素绝对不会接受这种怪东西,不过既然是后辈好心送来的,陈太素也就默许王雱帮他把助听器佩戴上。
  旁边的门生见王雱没坐下多久就比自己这个真弟子表现得更亲厚,心里免不了有些泛酸。偏王雱还指使他:“贤兄,我带了篇文章过来,不若你坐在对桌给陈先生念一念,看看这助听器好不好使!”
  陈太素门生虽则觉得王雱太不把自己当外人,却也很关心陈太素的耳疾,点头拿起桌上的文章隔着桌子恭恭敬敬地给陈太素念了起来。
  他平素都在伺候陈太素,声量不自觉地拔高。
  若是平时,这声音理应刚好让陈太素听到,今儿陈太素却觉得门生吼得太大声了,摆摆手叫停:“你这么喊着念不辛苦吗?”
  陈太素说完,自己愣住了,门生也愣住了,都齐齐看向王雱。
  王雱当即给他们解释了一番助听器的原理,就是通过外部物理装置帮着把声音扩大一下,这里头涉及一些格物知识和医学知识,了解一下声音入耳的过程就能理解了!
  陈太素听完感叹道:“格物之学,奇妙至此!”久违地能够缓声静气和人说话,陈太素十分快慰,摆弄了助听器一会儿,才发现自己的门生正认认真真地看着手里的文章,仿佛完全被它吸引住了。
  对自己的门生,陈太素还是很了解的,为人至诚,做事踏实,不是那种遇事一惊一乍的人,可此时他门生脸上却有着近乎痴了的表情。
  陈太素奇道:“这文章写得如何?”
  门生恍然回神,还有些沉浸在王雱的文章中走不出来。
  这文章可以说是描绘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法治社会,简直是法家天堂,在这样的社会之下,法家不再是被儒家排挤的存在,而是人人都必须重视的学问,就连赶个马车,也应有对应法律来规范马夫的行为,依法判断事故责任人!
  门生表示自己无法用言语描述这篇文章的精髓,端正坐姿逐字逐句地给陈太素念起了王雱原文。
  王雱既有状元之才,写起文章来自然有两把刷子,在文章中严密地论证了律法是道德的底线,必须明确这根线,并做到人人知法懂法,才能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陈太素钻研法家学问多年,却也只是沉浸在故纸堆之中,从未有过如此大胆的设想:构建一个处处依法而治的理想社会。
  现行律法很多条例是有空子可钻的,有时候一桩案子吵到审刑院那边往往已经脱离律法和案件本身,而是取决于那边的声势更浩大,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
  归根究底,是因为许多东西可以凌驾于律法之上。
  陈太素从门生手里取过文章,又仔细看了一遍。良久之后,陈太素长叹一口气,把文章搁下,目光慈和地看向王雱:“这文章我留下了,你莫要让别人知晓你写过它。”
  王雱给陈太素送上刚煮好的茶,刚才陈太素在听文章,他就接手了煮茶的活儿。
  听陈太素这么说,王雱顿时明白陈太素是想维护他:他一个科举出身的状元郎,才华出众,深得圣心,理应走人人艳羡的康庄大道——他并不是法家出身,没必要在这种事上出头。
  王雱道:“这只是小子的一点粗浅之见,自然不会到处嚷嚷。”
  陈太素颔首。粗浅倒不是粗浅,而是太过求新求奇,难免显得天马行空、离经叛道,据他所知,朝中已有一些人看不惯王雱。他实在不忍心让这样一个少年成为众矢之的!
  陈太素问:“你这次过来,只是给我送这助听器和这篇文章的?”
  陈太素这么一问,王雱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把“青天奖”的事给陈太素讲了,希望他能当评委评定各地上送的精彩案件,树立司法好榜样!
  陈太素听完,爽快地答应下来。想要一蹴而就地达到王雱文章中那种程度是不可能的,可也不能什么都不做,既然他还苟且留在这个位置上,应了这事也无妨。
  来都来了,王雱又打起了陈太素一干门生的主意,既然陈太素手底下有一批司法专业研究生,不如趁着青天奖的东风创立对应的司法期刊——反正现成的班底都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