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爷,王妃要逃跑-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主人。跟母亲也自然比其他兄弟更亲近。
所以他认为在母后的心目当中自己是最受疼爱的儿子。
想着一会儿里面聊完,再进去陪陪她。
于是就在殿门口等着。
而寝殿内,杜太后看着赵匡胤,“我的儿啊,你走到今日实属不易。真是难为你了。”
“母后今日怎的想这么多,还是躺下歇着吧!”
“不!乘着现在精神还好,哀家要把想说的话说完。”
“会好起来,等身子好了再慢慢说。”
“你就让哀家说吧!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
“母后想跟儿臣说什么?”
“其实你坐上这把龙椅,哀家并不开心。”
“是儿臣让母后劳心了。”赵匡胤心中有些酸涩。
“咱们赵家历代都是忠臣良将。你推翻周皇自己当了皇帝,那也也是没法子,哀家能理解,只是从今往后这条路只有坚持走下去了。”
“母后就是优思太重,不然身子早就好了。”赵匡胤帮她把被子整理好。
“这段时日以来,哀家心中的话都没说出来,可是日子不多了。所以今日你我母子二人好好说说话。”
“母后可是忧虑什么?”
“哀家也知道为君者难的道理。”
赵匡胤点点头。
“当天子,统治万民,如果治世有道,则受百姓爱戴尊崇。如若无道,则遗臭万年,世代被人唾骂,青史之上只怕连一介匹夫都不如。如今身逢乱世,多少国主今日是天之骄子,明日便暴尸荒野。”她忧心忡忡的说道。
“儿臣一定谨记!”
“就是放心不下你们兄弟三人,乘现在还清醒,有些安排哀家想按自己的意愿来做,不知皇儿可愿意?”
“不管什么安排,但凭母后吩咐。”
“好,去宣赵普!”杜太后突然对一旁伺候的宫人说。
宫人急忙出去宣赵普。
因为这段时日太后病重,所以重臣们都候在偏殿,等着万一太后有不测的消息传来便要马上应对。所以不多会儿,赵普就跟着宫人进来了。
这赵普是赵府多年以来的谋士谏臣。年少时读书虽不多,却素有智谋,颇有见识。
相助赵匡胤多年,出谋划策,甚得重用。
当初发动陈桥兵变,让赵匡胤黄袍加身,从而建立大宋,也是赵普极力鼓动和献策,是赵家的大功臣。所以赵家包括杜太后,对于赵普都是极度信任和重用。
如今虽然只是右谏议大夫的官职,可是圣眷正浓,未来这宰相之位,赵匡胤早已属意于他,只是还需要寻个合适的机会提拔罢了。
赵光义在殿外等的有些焦急,不知道母后和皇兄在聊什么,聊了这么久。
突然看到里面的宫人急匆匆的跑出去,没多久那个宫人便带着赵普匆匆的走进太后所居的滋德殿。
他心里想着莫不是母后的病情又加重了,担忧之下哪里还顾得上其他,也不做多想便跟了进去。
刚进去便听到杜太后在说话,精神似乎还是好的很,他也就停住脚步,不敢再往里进。
正好帷幔遮挡,赵光义刚想退出去,却听到杜太后说:“皇儿,你可知道你为何会得到这天下?”
只听赵匡胤回答道:“请母后明示!”
赵光义本想退出寝殿。可是一听如此说,心中好奇,便隐在帷幔处也想听一听。
杜太后道:“母后想先听听皇儿的想法。”
“儿臣能得天下,是父皇母后的庇佑和多年的教诲。”
杜太后摇摇头道:“你这是为了让哀家暖心才如此说。当初这周国的国主柴荣突然驾崩,将皇位留给一个六岁的孩童,如此年幼如何护得住这万里江山?似你和李重进这些封疆大吏,手握重兵的一方节度使,又岂会甘愿拥戴一个孩童。”
赵匡胤点点头,深以为是。
“试想,如果当初柴荣薨世,能有一个年长聪慧的储君继承皇位,而不是一个小皇子。那么皇儿你也不会下决心造反,也没有机会和借口能推翻周国,建立大宋,哀家说的可对?”
赵匡胤点头道:“是。正因幼帝继位,国家动荡,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儿臣才不得不应时而动。如若当初周国有一个贤明的储君,儿臣也必将效仿赵家先祖继续做忠臣良将。”
赵普站在一旁,静静的听着不敢出声。
而帷幔后的赵光义听着觉得母后说的有道理,只是不知母后为何突然如此说,还宣召赵普前来。
越是好奇,便继续听下去。
杜太后歇了口气,继续说道:“固国之本一定要先立储,一国储君若是选择不当,则如同周国一般祸至灭国。”
“立储?”赵匡胤有些意外,随即明白母后的意思,想想确实应该尽早立储。
历朝历代国君即便年轻力壮也都有先立储的惯例,一旦储君之位确定,也可固国安本,何况他自己也不算年轻了。
“皇儿不肯?”杜太后问。
“儿臣也觉得应该尽快立储。母后觉得哪一个皇孙适合?”赵匡胤问。
………………………………
第三十六章 临终安排
“儿臣也觉得应该尽快立储。母后觉得哪一个皇孙适合?”赵匡胤问。
他的几个皇子都还年幼,最大的也只有十岁,这个问题之前并没急于考虑过,所以一时之间也不拿不定主意应该选谁。
一旁的赵普虽没说话,心里咯噔一下,立储非同小可,关系国家社稷。
如此机密和重要的决策,太后和皇上没有宣召其他重臣和宰相,竟然宣召自己一起参与,说明在他们心中自己的位置非同一般。
赵匡胤为了稳定朝局,所以并没有大量撤换周国旧臣,就连宰相也还没换人,可是众人心知肚明,如今皇位已然稳固,大量换血也是早晚的事。
想到将来仕途无可限量,他心中又激动又紧张。
而帷幔后的赵光义也是听的有些心惊,没想到他们谈的是这个话题,到底母后和皇兄会属意哪一位皇子继承皇位?
若说拥戴皇兄无可厚非,心甘情愿,可想到将来若是皇兄驾崩,自己要对年幼的皇侄俯首称臣,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杜太后看着赵匡胤的眼睛,说道:“皇子们年幼,并且没有磨砺和经验。若你百年后能否将皇位传给你的兄弟。有年长睿智又有经验的储君来治理继承大统,才能长治久安,才是社稷之福。”
赵匡胤怔住,没想到母后会有如此打算。
历来皇位只有传给自己的皇子,没有皇嗣才会在皇亲中选择,如此大事他猝不及防。
沉默着一时回答不了。
帷幔后的赵光义却听的心跳加速,血液上涌,耳边嗡嗡作响。
“是我,说的一定是我。陪伴母后这么多年,她最疼爱的果然是我。”心里一个巨大的声音在不断的喊着。
里面的赵匡胤沉默着,想到如今大宋面临种种不易,百废待兴。而天下仍然分崩离析,周围还有很多国家和割据势力存在,肩上的担子重大。
就是统一天下这一项任务,他都不知此生是否能实现,如果实现不了,那么这个巨大的责任就要交给下一位君王。
想到他的那些年幼的皇子,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磨砺,甚至此刻还在粘着他们的娘亲。
而两位皇弟,却是身经百战,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并且都有兵权在手,在朝臣中也各自都有支持的一派。
刚才初听到母后如此提议,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和坚决不同意。
谁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留给自己的子嗣,何况是代表着一切权利和荣耀的皇位。
可是低头一思量,为了大宋为了长治久安的繁荣安定,更为了皇子们的安危,这个安排却很有道理。
若是将大宋交到一个有能力又仁德的储君手中,自己的这些皇子也能荣华富贵,荫庇一生。
若是硬要将重担交给年幼的皇子,将来位高权重的两位皇叔是否又能真心拥戴?
内忧外患,一个不慎,便会重蹈周国覆灭的覆辙。
赵匡胤渐渐冷静下来,虽然自己还身强力壮,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教导皇子,等待他们长大。
可是凡事还应未雨绸缪,自己是否真的能等到他们足以担当重任的一天?
杜太后看他脸色阴晴不定,并没有催促,说了太久的话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力气,虚弱的闭着眼养神。
这样的事情不能勉强,只有靠他自愿才对大家都有利。
留在寝殿里的只有太后贴身的几个宫人,还有赵普,众人皆知此事关系重大,大气都不敢出。
寝殿内安静的就算是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
而在隐身在帷幔后的赵光义也紧张的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有紧张但是更多的还是激动,这件事对他来说毋庸置疑,人选只能是自己。
他手握重兵,结交权贵,从不避讳跟朝臣的来往。所以终日进出晋王府的人络绎不绝。
那些阿谀奉承之言甚是受用,进献的珠宝美人更是他的最爱。
辛苦的一切,刀山火海的跟着皇兄淌过来,不就是为了今日的权势荣华。
朝中拥戴自己的也势必是最多的。
那些年幼的皇子又怎会是对手。
唯一有威胁的便是赵霆——同样手握重兵,有无数的军功和巨大的威望。
但他心情淡漠,素来不喜权势和应酬,跟朝臣甚少来往。虽然还是有一批朝臣跟随他,但是这些在赵光义看来都成不了气候。
自己如日中天,不正是皇储合适的人选。
他屏息静气的等待着,想象着这个激动时刻的到来。
里面安静了许多之后,赵匡胤才开口说道:“儿臣之前确实没考虑过如此安排,此刻听母后之言深以为然,母后属意哪个皇弟?”
杜太后睁开眼,眼中的泛着慈爱而温暖的光芒。
“霆儿年岁比皇子们稍长,又比你小了二十岁。不论武功文采都是上佳,最难得的是他还有一颗仁德的心。这样的人做储君,不但对大宋有利,将来也会善待皇孙们,对他们也是庇佑。”
说的语重心长,思虑周全。
赵匡胤心中宽慰,点头微笑道:“他自幼是儿臣带大,能力和性情最是了解,母后如此提议真是正合适不过。”
“皇儿真的愿意?”
“儿臣真心愿意——册封霆儿为皇太弟!”
“你能跟哀家想的一样,真是欣慰。只是大宋才刚刚建立,各方势力未稳,此时宣布,怕霆儿会有压力和危险。所以宣赵普来,是想先拟一份懿旨,待将来万一有需要,也不至于为了皇储之争,手足相残,乱了朝堂。”
“母后思虑的是。替儿臣想了这万全之策。”
“自古江山都是传给自己的皇子。你能这么想真是社稷之福,哀家就算死了也可以放心了。”
“大宋建立不易,这天下还待一统,儿只怕此生若实现不了这个心愿,还指望霆儿去完成。皇子们虽不能继承皇位,却可以自由快乐的过一生,倒是对不住霆儿。”
杜太后也叹息一声,都是她的儿孙,没有孰重孰轻,只是希望能按最好的方式去安排好一切。
“霆儿虽文治武功皆是人中翘楚,可毕竟心慈宽仁,他又一向无心功名利禄。对于做一个帝王来说,还需要磨炼,你还要多督导他才是。”
“是!”
“至于光义……暂时不要让他知道这件事。他性子急躁偏执,一向好胜,对权力也甚是热衷。毕竟你们兄弟三人一起打的江山,这皇位留给老四没给他,难免会想不透彻。母后不希望看到你们兄弟阋墙。!”
“儿臣记下了!”
………………………………
第三十七章 金匮之盟
杜太后说道:“这权利是好,可也是让人迷失的东西。心里就是放心不下,历朝历代,兄弟相争,手足相残比比皆是。你们三人,一定要和睦相处,平平安安。明白了吗?”
赵匡胤跪下道:“谨遵母后懿旨!儿臣一定善待两位兄弟。”
“好……如此……母后也就放心了,快起来吧!”
赵匡胤站起来,转身对赵普说:“赵爱卿,刚才朕和太后之言,可听明白了?此事必须保密,不得泄露。”
赵普急忙跪下,“太后和皇上对臣如此信任,臣用项上人头担保不会泄露半个字。”
“好,你拟个诏书,就按刚才太后和朕商议的写。”
“是。”赵普坐到桌边,开始草拟诏书。
不一会就写好了,赵匡胤接过读给杜太后听。
杜太后点点头,表示同意,命人取过太后玺印盖上,赵匡胤也命人取来玉玺加盖上。
一切办理好,赵普捧着诏书,问道:“皇上,这诏书该存放在何处?”
赵匡胤想了想,“就放在垂拱殿的金匮之中吧!待将来时机成熟,朕再亲自宣读。万一……有那么一天,朕突然驾崩,你就联合其他重臣一起取出。昭告天下,辅助魏王登基。”
赵普双手举着诏书,跪到地上,郑重的说道:“臣遵旨!”
赵光义隐在帷幔后,谁也没发现他。
一动不动,仿佛呼吸也停止了,浑身冰凉。
想走,却迈不开腿。
片刻之间的心情犹如经历了火热的夏天又突然跌落到冷酷的冬天。
从没有奢望过皇位到突然而来的希望,可是瞬间这个希望又化作了泡影。
并且是被最敬重最爱戴的母后和皇兄联手击破。
听着他们句句称赞赵霆,听着母后对自己的评价和防备。
他的心好像在碎裂,在滴血。
如果皇位可以传给兄弟,那至少应该考虑一下他。
那怕将自己作为人选稍作商讨,他也不会如此心碎。毕竟也立下过不少功劳,就是陈桥兵变,皇兄的黄袍加身也是他和赵普极力鼓动和谋划的结果。
可即便是作为人选——也丝毫没有考虑过他。
他就像一个笑话,一个障碍,一个可以没有的人。
原来他们的心里只有赵霆——只有他一个而已。
突然明白的这一切是如此的残酷。
巨大的伤心,被亲人欺骗和抛弃的感觉——痛彻心扉。
赵普收好诏书,磕头倒退着出了滋德殿。
赵光义默默的走了出来,看着赵普远处的背影,心底无尽的悲伤、不甘和愤怒。
脸上冰凉的滑落,他伸手一摸。
竟然是眼泪,自己竟然会流泪。
不记得从几岁起就没流过泪,原来流泪是这样的感觉,原来流泪会让心更加的疼痛。
木然的往宫外走去,这里的一切突然变的陌生而可怕。
抬眼望去重重的楼宇就像一个怪兽张着巨大的血口嘲笑着他。
以为可以平分天下,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为荣华富贵权利,一切的一切都是赵家的。
可自从进了这皇宫,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再也没有赵家的三位公子。
从今往后只有君和臣!
只有权势和屈辱!
失魂落魄的回到晋王府,闭门谢客,整夜独坐房中饮酒。
自己不应该是母后最亲近的人吗?为何她心里却只有赵霆?
翻来覆去的想着,烈酒一口口灌进嘴里,也解不了心底的烦躁。
其实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何要如此生气伤心。
难道仅仅是气母后和皇兄对自己的不肯定?
又或者气母后和皇兄要瞒着自己?
他一遍遍问着。
突然,心底一个声音响起,莫非。。。。一直以来都想得到这把龙椅?所以才如此在意?
想到这个,赵光义浑身一激灵,酒也醒了一半。
外面突然传来疾呼声。
“殿下,殿下!”
“鬼叫什么?”赵光义酒壶砸在门框上,有股杀人的冲动。
外面的声音是晋王府管家,带着哭腔喊道:“宫来来人传殿下速速进宫。太后。。。。太后。。。。”
赵光义冲过来猛力拉开门,吼道:“太后怎么了?”
“太后不好啦!”管家跪在地上哭着说道。
“滚!”赵光义大吼一声,一脚把管家踢翻。
踉踉跄跄的冲了出去。
一身酒气的冲到滋德殿
殿外跪满了人,所有的重臣和宫人都跪着静静的候着。
殿内也跪满了御医。
赵匡胤和赵霆愁容满面的站在床边。
而床上的杜太后已经气若游丝,太医令跪在床边吓得浑身颤抖,还是不得不摇了摇头。
赵光义冲上前气吼吼的叫道:“不是服了仙丹吗?怎么又加重了?”
赵匡胤看他还有心思喝酒,皱起了眉头,本要斥责几句,可此时也顾不上管他了,没有搭话。
赵霆将他扯到一旁,以免他的酒气冲撞病体。
“碧蝉丹虽好但也只能暂时缓和病情,并不能根治。之前怕是回光返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