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就是这般好命-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杀头的罪。
  当今圣上是不至于如此残暴,奖赏和惩罚措施都还是有。
  往前一步是荣华富贵,后退一步谁万丈悬崖,诱惑和压力之下,搞这些效率会格外高。
  永远不要小看了人,之前他们是想不到,现在原理和办法大致上都知道了,又顶着巨大的压力,哪怕这其中又再多困难,他都会想办法攻克。
  这不,稻子还没整明白,关于杂交和近交的一期对比已经出来了。
  家畜之中有怀孕周期短下崽快的,前阵子就生下一批,刚生下来那会儿还看不出太多东西,他们分两个圈,用一样的办法养着,养了一段时间之后,杂交和近交的差异体现出来了。
  从整体上看,杂交的更有活力也更健康,近交的相对脆弱很多,不当心就病恹恹的。因为都还比较小,现阶段没法对比它们成年后的体型,就目前的发现,已经印证了天书上写的内容。无论是人或者动植物,近亲繁殖容易出现衰退现象,孕育出来的子嗣有相当概率先天不足。
  这份报告最先送到王爷手里,王爷阅过,亲自去看了两个圈里的牲畜,然后才将这东西呈至御前。
  皇上看过以后,沉思许久,终于还是下了决定。
  哪怕知道做有些事会遇到阻碍,也必须照那么办,作为皇帝,不应该犹犹豫豫,他得更有气魄才行。
  皇上点了几位大臣的名字,召他们到御前议事。
  口谕去得匆忙,大臣们赶着进宫来,途中遇到互相都表现出疑惑不解。还没到御前,他们已经沟通交流过了,遗憾的是谁也不清楚今日所为何事,只知道能让皇上一次性召来如此多人,个个都是当朝要员,事情一定非同小可。
  大臣们在外边列队完毕,官阶由高到低依次进的,进去就看到一脸凝重的皇上以及面色同样不轻松的燕王。
  不妙的预感果然是对的。
  诸位大臣借着下跪请安的时候悄悄换了个眼神——或许京里要出大事情了。
  等到亲眼看过呈上来的那份报告,得说情况和他们想的不太一样,但就是这个也能吓死人了。燕王说,他奉命安排人去钻研农事,目的在于在本朝解决掉粮食问题,有朝一日让百姓都能吃得饱饭。优化种子改良农具这样的事,光想不成,得上手去做,底下人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事,杂交的牲畜比起近交的更好养,精神好,且不容易发病发瘟。
  有了这个发现,燕王难免多想了一些,跟着他安排户部官员做了一次普查。
  这时候太监总管会意,将之前那次普查结果拿了出来。
  大臣们交换着看过,看完心凉了半截。
  “最近这几个月,本王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我可以负责任说,表亲成亲以后生孩子容易先天不足绝非偶然,但凡是表亲结合生出来的,能养活的就是少,天生残疾的有先天体弱的也非常多。本王与皇兄商议之后,有意将近亲结合的危害昭告天下,先让百姓知道有这情况,接着颁下法令禁止血亲通婚。这个情况诸位了解了,都说说有什么看法。”
  燕王一张嘴,让皇上省了不少唾沫。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好不容易有人鼓起勇气站了出来,说:“若真是如此,当然应该颁布法令,可现在也没有铁证,贸然行事恐怕招来百姓不满,毕竟亲上加亲的情况实在是太常见了。”
  有人张了嘴,其他人纷纷点头。
  “是这个理。”
  “皇上三思啊。”
  又是这样,每次有心想做什么都有人前来扫兴。这些迂腐顽固的老臣显然没搞明白一件事,皇上今儿个召他们来不是问他们这事能不能办,而是想让他们集思广益,看怎么办才最妥善。
  皇上心中不愉,还是问了句:“户部呈上来这个不是印证了燕王的猜想?”
  大臣们又是一阵视线交流,站出一个说,调查结果瞧着是有些那个啥……光凭这个力度不是很够。
  在多数事情上,大臣们都是有分歧的,今儿个这出比较少见的让他们团结起来了。怎么说呢?对大臣们来说,就算近亲结合有缺陷,他继续存在也不影响各家传宗接代。这年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表妹不好生,还有其他人能为家族生出结实强健的孩子。
  大家族不缺子嗣,故而舍不得亲上加亲能给家里带来的好处,谁不是用这样的手段结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
  皇上跟燕王哪个不是人精?岂会瞧不出他们这样讲是为私心?
  “是燕王说得不够明白?主意朕已经拿了,找你们来是为朕献策,都说说这事该如何办”
  一个个大臣都跪下去了,请皇上再想想,莫要草率决定。禁止表亲通婚这种事,百姓哪能接受?对他们来说,亲上加亲是大喜的事情。
  有些人总有办法将自己的私心包装得冠冕堂皇。
  听听这话,活像真是在为皇上考虑似的。
  皇上不看他们,看向燕王。
  燕王道:“没发现也罢,既然发现这个情况,再难都得禁了。你们觉得表亲结合好处多多,子嗣一个没生好再生就是,却不想想明知道这样做不妥还那么做,等到生出天生残疾天生病弱的孩子,这笔孽债有算谁的?因为这每年要死多少孩子?你们良心过得去?”
  再者说,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和本钱纳妾的。
  比如说为数众多的农户,都是一夫一妻过一生,这种情况下表兄妹两个结合了,生一胎两胎都不好,这个家不得完蛋?
  本来打的是亲上加亲的主意,到时候反目成仇也有可能,男女两头不得互相埋怨?
  这事横看竖看都是弊大于利,继续放纵那是作孽,亏良心还可能结下因果。
  燕王的口才是极好的,不多几句就说得好些大臣面红耳赤。
  又有人建议:“臣以为,最好是将坏处广而告之,由百姓自己选择,朝廷不要明令禁止。咱们只要说到了,他们还像那么去做,好坏是自己选的。”
  “是啊,一开始兴许有人不信邪,可只要周围出现天生残疾或者病弱的孩子,他们逐渐会相信,届时不用明令禁止,也能杜绝这种行为。”
  ……
  大臣们能混到这份上,头也不是真的铁。
  皇上已经不高兴了,燕王也说了那样的话,这事基本没得谈,他们也只能尽量斡旋,给自己留点余地。
  谁知道呢?皇上也跟燕王换了个眼色。他俩都明白很多事没法一步到位,先使百姓明白近亲结合的坏处也好,大力宣传两年,有一定基础再考虑法令的事。
  得说皇上挺恶劣的,明知道大臣们这么积极争取是为自己,他还打了补丁说,朝廷官员要起到带头作用,以前的既往不咎,往后再要明知故犯坏皇上的事,必将严惩。
  大臣们出宫的时候全在摇头。
  冒着惹怒皇上的风险搞了半天,结果等于白搞,是说不直接颁布法令,但朝廷官员明令禁止,这根直接禁了有啥差别???
  不得不说,现在这样对皇上更有利了,眼看权贵家都不搞亲上加亲了,本来不信百姓也该相信,皇上的目的更容易达到,等以后在要提明令禁止也就不存在多少阻碍了。
  几位大臣恨得牙痒痒:“这事保准是燕王搞出来的,你们想想他这段时间做那些事。”
  “那肯定,皇上日理万机,能去琢磨这些?”
  “燕王吃饱了撑的,搞这个对他有任何好处?”
  “是不是吃了秦家的苦?”当时五皇子还在燕王府的时候,燕王妃将自己娘家侄女许配给他,结果她们姑侄联手把王府搞得乌烟瘴气的。
  “要真是这样那我没话说了……秦家女儿真有本事,死了那么久还在坑人。”
  大臣们也不敢说太多,吐槽了几句便各自散了,很快,朝廷开始在城门口之类的地方张贴告示,将近亲结合的危害告知全国百姓,引来一片哗然之声。
  这反应在皇上的预料之中,一开始他们肯定难以接受,只要有了这个概念,再结合现状,很快百姓的想法就会改变,事情会有转机。
  比起民间,最难受的其实是太后、皇后、太子妃、诸位皇子妃的娘家人。
  皇上都要求官员以身作则了,皇室更不消说。
  以后谁还敢提出想娶表妹?
  那是明知不敢为而为之!是拆皇上的台!好日子不想过了?
  可这种事,他们实在难以接受,就好像本来等太子登基,皇后娘家不得做些打算?现在谁也别打算了,表哥表妹都拉倒吧,几代以内的血缘亲属不让成亲。
  别说皇后娘家,汉阳郡主那胖儿子头一个就要哭了。
  他从小就有个梦想,没错,就是一直一直跟姝姝妹妹在一起。
  现在也只能在梦里想想。
  都还没搭上台子,他就没戏了。


第113章 
  汉阳郡主确实打过明姝的主意,她那么积极将夫家侄女送去王府也是盼着日后能用得着。郡主有两子一女,前头两个岁数相差并不太大,跟明姝都可以配。
  原先是可以,皇上都说表哥表妹结合并不利好,还让朝中官员做好表率,这盘算看来是落空了。
  遗憾多少会有一点,但不算多。
  汉阳郡主比盛飞瑶清醒一些,她之前抱的希望就不太大,毕竟兄弟要继承王府,明姝就是郡主,自家这两个除非自身有天大能耐,光看家世背景跟她并不相配。侯府跟亲王府比起来本来就低,再往下传两代等于低到土里。
  如此想来明令禁止了也好,不用再抱着希望。
  逸哥儿听说这事闹了,但他毕竟还小,喜欢也很肤浅,简言之他不高兴了可没到要死要活的地步,过两天还是该干嘛干嘛去。跟他比起来,其他有些家的才是痛彻心扉,闹绝食闹着要上吊的都有。
  有几家正准备结亲上亲,皇上一下令,亲事黄了。
  还有对自家表哥表妹有觊觎的,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晴天霹雳。
  太后、皇后甚至诸位妃嫔娘家都有人递牌子进宫,又是问,又是求,都不管用。皇上拿了主意,太后和皇后都不是蠢人,自不会带头与之作对。再者说,大臣们不明白实情,太后跟皇后知道一些,会发现表亲结合不好才不是搞农业中途意外发现得,那是写到天书上的东西,真实性毋庸置疑。
  太后她们也仔细回想过,那种情况生出来的孩子,格外健康的确实不是太多。
  没有太后皇后或者皇子站出来,底下哪怕有抗议之声,很快也沉寂了。能够站上朝堂的都没有彻头彻尾的傻瓜,看皇上的反应听他说的话就该知道他这回下了很大决心,这事没有转圜,与其生出是非来惹皇上厌烦,不如坦然面对。
  左右法令不是针对某一家,规矩之下,大家都一样,非常公平。
  这东西对别家多少都有影响,对钱玉嫃没有,她夫家跟娘家差距太大不好撮合,至于两位郡主膝下的,别说她是否瞧得起,王爷跟太后都不愿意。之前威远侯府的胖小子总闹着要跟明姝玩,太后就念叨过,讲他配不上天上仙女,最好别打那主意。
  外面一团乱的时候,燕王府里还是清清静静的,钱玉嫃照样把多数的精力放在相公以及一双儿女身上,少数用来应酬交际。
  钱宗宝进翰林院有一年了,这一年里,乔氏为他向靖安伯府提亲并且下了聘,现在只差择吉日接新媳妇进门。按说最近就有日子,一来钱家宅院还没布置妥当,二来钱老爷还没进京。他说顺利的话今年能来,但要把生意交给大哥也不简单,钱炳和本来也是生意人,做的毕竟不是茶叶买卖,钱炳坤不能把什么都丢给他直接走人,总得一样样办好交接,还得守着看没问题才能走人,而这需要时间。
  因为这两方面的顾虑,哪怕男女双方都不小了,他们还是决定把婚期往后延一年,明年房子有了老爷也上京城来了,届时保证将喜事办得风风光光。
  能早的话,靖安伯府当然希望早嫁女。
  但钱家将苦衷摆出来了,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答应显得很不近人情,左右人家也不是要悔婚,只不过想等一等。
  前面多的时间都等过来了,也不差这一年半载的。
  靖安伯府的越发觉得钱宗宝他值得,这人有学问不说,还通晓人情世故,亲事定了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伯府拜望,见着岳父岳母礼数十分周到,周到的同时又不显得刻板,他善于听别人讲,说出来的话又非常悦耳,从来不会戳人短处……这就是出身带给他的影响,钱家是生意人,生意人最讲究一个和气,经常是哪怕心里不高兴了还要全个脸面,钱宗宝还没修炼到炉火纯青,不过他要想讨人欢心的话,还没有失败的时候。
  钱玉嫃刚上京城那会儿,很容易就把太后皇后他们笼络过来。
  作为她兄弟,钱宗宝也是一样。过去拜访了一两次,他就轻松拿下岳父岳母,女方家中长辈对他评价很高,提起来都赞不绝口。
  说钱宗宝太适合官场,只要有机会给他,一定能冒出头。
  又说机会……他跟燕王府这么亲近,能缺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翰林院一年时间,钱宗宝得到一众老翰林的褒奖,都说他踏实勤勉为人谦逊,人又特别聪明,什么事只要教他一回,你就完全可以放心,遇上类似的事他都能举一反三,学得快,做得好,短短一年探花郎在声望方面已经超过状元榜眼,别说皇上王爷这些,老翰林都更看好钱宗宝,觉得他身上有能爬上去的特质。
  有实力,受得了批评,听得进建议,人一点儿也不呆板迂腐,对于分内之事他很积极,又不是那种会擅自打听或干预别人的人,除非你有需要拜托到他,平常他不会多管闲事,余出来的时间都在学习。
  是感觉不够热心,跟官场就是莫名契合。
  大家反而不喜欢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就爱指点别人的,闲事管太宽也容易被解读成爱功劳爱表现……
  他同届的状元郎进了翰林院没立刻沉淀下来还在为自己中状元暗喜,就因为这,被老翰林们下了批语说辉煌已过好景不长。
  现在钱宗宝只等一个机会就能往上头窜了,状元郎跟翰林院里很多人都没磨合好,甭管是对人或者对事,都还比较陌生。
  这一年,他有半年都忙着得意去了,平常有空就跟友人吃茶吃酒,或者就在评价指点家族中的堂兄弟们,他总爱说你这样不行,你学习方法不对,你像我这样,像我这样才能中状元……
  有些话说一两次还成,说多了难免招人厌烦,他自家人听到这样的说教都忍不住想翻白眼。中了状元是天大荣耀,可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反复吹嘘实在很烦。
  尤其他说教的对象很多还是平辈,堂弟表弟之类。
  兄弟之间这么摆架子,能不招厌?
  ……
  总之,钱宗宝也踏踏实实待在翰林院里,没受这次风波影响。钱家亲戚里面,受刺激大一点的也就是钱二姑,如果她还算亲戚的话。
  钱二姑本来没想到那一方面,看到衙门贴出来的告示得知表兄妹结合不好,才想到当年明明可以撮合钱玉嫃跟自家儿子。
  现在谁都知道钱玉嫃气运强,她要是进了唐家门,唐家能破?
  你说她比唐旭大,是表姐来着。
  那有什么?
  再说她也没大多少。
  她嫁给谢士洲,成亲没半年谢士洲就飞黄腾达了,现在他们荣华富贵的好不让人羡慕。她要是嫁给旭哥儿多好呢,钱二姑也不在乎表哥表妹结合那点缺陷,生一个不好再生就是,她能兴家才是钱二姑看重的。
  都是生女儿,乔氏生一个带旺了全家,亲戚都跟着她发达了。
  再看看她,拼死生下来的,却是个实打实的赔钱货,从小把她当宝贝养大,就没想过回报家里,给人做妾做不好,闹出丑事以后还敢偷了钱跑出去……
  唐瑶跑了有两三年,钱二姑想起来还是气,气不过就要骂她。
  不该生她,真不该生!
  唐家落得这个下场,多半就是因为她啊!
  她还不高兴,还嫌家里对她不起,也不想想自己办哪些事对得起谁?
  钱二姑也就是随便想想,比起钱玉嫃,让她恨得咬牙切齿的是亲闺女唐瑶才是。跟她相比,有一家反应更大,就是谢夫人娘家那头,叶家表妹都拖成了老姑娘,亲事还没说成,她自己心里还存着最后一点念想,盼着姑妈看她不容易给她想想办法。
  没等她感动谢夫人,衙门就说表兄妹成亲不好,容易生出天生不足的孩子。
  叶表妹听说以后哭得肝肠寸断,接着人就病了,半夜起烧,烧得人事不知。
  家里人说好话哄她,讲衙门虽然说那样不好,也没明令禁止。还道亲上加亲明明就是大喜事,别说本朝,以前那些朝代都爱这样,哪能说禁就禁了?
  叶表妹勉强被哄住,喝了药,情况才好转一些,又有新的说法传来。
  说你要是不怕生出残疾儿,坚持要结亲上亲可以。现在的规矩是百姓可以,朝廷官员不行,他们须得积极响应上面的政策,做好带头示范。规矩下来之后,谁要敢顶风作案,上面有惩罚措施。
  因着离京城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