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就是这般好命-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喙兀补亓交噬献詈檬遣灰嘧臁
  谢士洲看出她好奇,这会儿他没详说,等到用过饭,他还去了趟王爷书房,回来洗干净坐上床沿才跟媳妇儿说了几句。
  “嫃嫃你之前不是感觉不妙,说好像有事要发生……”
  “是啊,那之后没多久就收到谢家来信,这不就对上了?”
  看男人面色,钱玉嫃心里跟着突了一下:“难不成最近还有其他事吗?宫里出事了?”
  入夜天凉,谢士洲给塞了靠枕让夫人坐床上去,自己也跟着坐上去。
  “怎么你还有空操心冷啊热的?问你话呢,是不是出了啥事?”
  “暂时没有。”
  “那你为什么像那样说?你那样说总有理由。”
  谢士洲想了想,解释说:“我之前也没多想,还是前几天跟你谈那一番,嫃嫃你说我操心太过,还道你嫁给我之后不久就上京城了,跟谢家上下牵绊不深。既然牵绊不深,你怎么会预感到跟他们有关的事?”
  这么说好像也有道理,钱玉嫃扭头看过来:“因为他家出事多少也会牵扯到咱?”
  才刚提出这种可能,就被谢士洲否了,他说不应该。
  若是像这样,那之前赵大赵二的事也算有牵扯吧?还有魏国公蹬腿儿不也招来好多人盯着王府那段时间钱玉嫃抱怨好多回呢。对了还有之前太后生病,她还进宫去侍了疾,这几回事先都没感觉。再回头看她因为谢家那点事感到之后可能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不是很扯?
  谢士洲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又不十分确信,他就暂时放下了已经有结果的谢家,把心思放在这头。
  心思放过来以后,他在宫里就很仔细,还找老爹问了话,最近朝廷上挺顺利的,杂交稻问世以后大大振奋了人心,这两个月上至皇上下至大臣们都是干劲十足,全都竭尽全力在推动这款高产水稻的普及。除了杂交稻之外,还有一些不新鲜的事,国土面积大了便是如此,或者东边或者西边总有点事,旱的旱涝的涝,都等着朝廷救济……
  自然灾害年年都有,不太严重的地方上自己就能解决,也就是通知到京里顺带申请一笔赈灾款项。严重的也就是搬上朝廷一轮一番,议论完按流程走,该咋办咋办。
  不管咋看,这些都够不上让嫃嫃提前预感的标准,也可能是自己吓自己,反正谢士洲就是有那种感觉,媳妇儿难得预见一回,应该有什么不得了的事在酝酿吧。
  他把所思所想讲出来,成功的镇住了钱玉嫃。
  有些事不去点破还好,他越说你越感觉是这样!结果就是躺下去也睡不着觉,克制不住就是会去琢磨这些,到次日清晨该起来了钱玉嫃感觉自己还没睡多会儿,看她整个人被困意笼罩,谢士洲又把人哄回去睡着,并吩咐说世子妃昨夜没歇好,让丫鬟留着饭,别去吵她。
  房里伺候的两个丫鬟脸登时红了。
  听世子爷这样讲,真是很难不想歪。
  等到离了主子跟前,两人还小声嘀咕:“世子爷对世子妃真好,这么多年一心一意。”
  “色女,你想到哪里去了?”
  “你才是吧,我只是说主子们感情好,你才不知道在想写什么污七八糟的。”
  这一番对话就破案了,两人明显想到一处,都觉得世子妃昨晚上是被折腾得厉害了才会疲成这样。
  钱玉嫃是不知道丫鬟编排这些,她后来还是拧了男人一把,才勉强泄愤。
  “像这种没谱的事你不如别告诉我,说了惹我惦记。”
  “你问的,怎的一股脑推我头上?”
  “你今天才知道女人就是会无理取闹的?”
  ……
  说来也是。
  跟媳妇儿还讲什么道理?她就是道理!谢士洲果断给认了错:“我不对,我不好,下回再有这种事我憋着不说总行?”
  “当然不行,说了是会惦记,你都想到了还藏着不说,回头事发我多突然?能受得住?哎哟我就是随便抱怨两声,昨个儿闭上眼总睡不着,后半夜瞌睡来了到天亮又起不来,抱怨咋了?”
  像这种事,你不去想,日子该咋过咋过,非要去琢磨就是自己吓自己。想着这些年没少经事,哪怕真让谢士洲说中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呗,钱玉嫃又放松下来。
  平平静静的过了些天,谢士洲嗅到一点风雨欲来的味道。
  他发现最近一段时间皇上频繁的在召太医,哪怕皇上本人和给他请脉的太医都没表现出什么,御前却有戒严的迹象。
  这种事,谢士洲不敢去打听,还是回来以后听王爷爹说的。
  他说杂交稻问世那前后皇上就有点不舒服,那会儿吃什么都没食欲,经常胀气。当时也给太医看过,可是谁都不觉得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估摸就是天热起来坏了食欲。可都过去这么久,天都渐渐转凉了皇上的胃口还是不好,每到用膳的时候都是勉强在吃,尤其是最近还出现了新的情况,他感觉右边腹痛,时不时就痛。
  要是太医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皇上反而能安心,现在的问题在于太医说不出个所以然,翻看了很多医案还是没有把握,依照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的症状开出来的方子也不见效。
  虽说腹胀腹痛怎么看都不是大病,太医一天不确诊,皇上心里总是担忧,心里担忧难免做两手打算。现在了解他病情的没几个,哪怕消息灵通的大臣顶多知道皇上龙体微恙。
  燕王大概说了一下,让儿子只管当好差,其他轮不到他操心。
  “反正治病的事还得专业的来,别说你,哪怕是我也只能做好分内之事,尽量多为皇上分忧。皇上有苍天庇护,没问题的。”
  要是杰哥儿在场,保准让他祖父闭嘴,别立fg。
  可惜他不在,结果显而易见。
  事情并没有朝着燕王期待的方向去,他时不时的还是在痛,甚至频率有变高,都没吃什么也会恶心呕吐,还会突然起烧。
  到这一步,瞒也瞒不住,京中的大臣们都知道皇上很不好了,上朝的时候也看得出他一身病气。皇子们开始频繁进宫,尤其是太子,只要没事都在御前。太后皇后以及诸位妃嫔全在为皇上祈福。
  紧张的气氛在京里蔓延开,近来王府后院都不敢嬉笑玩闹,钱玉嫃经常问到:“到底是什么病?太医怎么说?拖这么久还没治疗方案?”
  谢士洲说不是没在治,药没少喝,病情没好转,还越发严重。
  他说了那几个突出症状,钱玉嫃听着不明所以,旁边杰哥儿心里一突突。心说这个表现,外加太医拼了命也束手无策,这怕不是得了癌。
  真要是癌,发出来的时候咋也该是中晚期,搁他上辈子都很难有救,别说现在。
  心里这么想,也知道人都有一死,能当四十年皇帝不算短命。可他还是盼着皇上多活几年,不是因为感情多深,主要现在的皇上对王府十分倚重,在他手里自家好过,要是皇上驾崩之后太子登基,朝中局势多少都会有变化,他是不是跟他爹一样信任燕王府说不好的。
  燕王府上下都在祈祷,很多人都在祈祷,皇上的病情还是一天比一天严重,到深冬时分,他看起来已经很不好,随时可能离开人世。


第139章 
  永隆帝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能亲眼见到民富国强是一大遗憾,但只要太子在继位以后继续沿着他规划好的那条路走,不出十年,这个国家就能有很大变化,二十年后百姓应该会非常幸福。
  想到这样的未来,他就不觉得难过了。太医都很担心,怕皇上动怒责怪他们无能,后来发现也并没有,皇帝向太医征询,问他还有多少日子?
  起先无人敢答,皇上说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让底下人实打实说。
  才得到回答:“少思虑,潜心静养的话,兴许还有一年半载。”
  答话的陈姓太医素来胆大,说出这话之后整个人也跪伏在地,前额距地面顶多两指。
  他是豁出去命在应答,好在皇上通读史书,知道历史上的短命皇帝没少过,任你权势滔天到那天该走也都得走,命中注定的事强求不了,迁怒太医不起任何作用,谁都瞧得出他们不是不想治是治不了。尤其是最近两个月,负责给皇上治病的那几个没有一夜能睡好,只要身体熬得住都是通宵翻看医案,晚上查阅资料,白天与同僚商议,为了治这个病众太医也去了半条命,皇上瞧着一脸病容,太医们的气色同样好不到哪去。
  都到这份上,还冲他们撂那种话实在没得意思。
  皇上叹息道:“朕还有不少事情想做,就拜托诸位爱卿了。”
  皇上召见太医时,燕王也在身侧,听到这话险些落泪。他当时没插嘴,待闲杂人等退下又劝了自家皇兄,请他安心静养,保证说朝上一定乱不了,再说这天下迟早要交到太子手里,现在就可以让他承担起来,没必要为那些事耽误了治病。
  “阿弟你别劝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为兄时日无多,哪还有空静养,我有不少事没做完。”
  永隆帝扪心自问,过去这几十年他为天下人呕心沥血,哪怕有些方面没做好,至少当皇帝他尽力了。相较而言,其他方面遗憾更多,有很多以前想做的事到现在也没做成,都要活到头了,他想一尝夙愿。
  不光是自己想做的事,还得为太后为兄弟安排好,皇上心里藏了很多话要一点点说给太子听,得让他对天发誓继位以后一定善待兄弟一家。
  还有皇后,他们几十年夫妻……
  反而他跟燕王没太多可叙,虽然想到现在的情况都很难过,但两兄弟经常见面,话平时就说了。
  后面一段时间,皇上逐渐将手中大权移交给太子,他也把杰哥儿那个情况原原本本对太子说了,让他无论出于情感或利益,登基后都必须善待亲叔叔燕王一家,最近这些年朝廷倡议推广的那些东西几乎都是他家人的努力,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欣欣向荣。
  除此之外,皇上还告诫了太子,让他以后还是要孝顺皇后,可是切莫将朝中大事拿去找皇后商议决断,都登基了就得有个当皇帝的样子,别让身边的人把持了朝政。底下人说得对的你是要听,可也得有自己的想法。当皇帝的很多时候免不了跟大臣们打太极,有时心里非常气愤还不能点名骂他,这种时候怎么办?让燕王或者燕王世子去办,他们父子都值得信任,也是拉得下脸的……
  皇帝说了很多,以前他不太会把朝臣们掰碎了分析给儿子听,因为自己寿命将尽,他把自己对朝中要臣的看法都说给太子。
  太子没有卓绝的天分,可他既然能安安稳稳走到今天,没遭厌弃也没犯下重大错误,就说明他这个人多少还是有智慧的,并且安分踏实。
  都知道皇上这回恐怕真不好了,这种时候的告诫他敢不听?
  这一冬,太子的心情分外复杂。
  你问他想当皇帝吗?他当然想,不是今天,他以前就想过自己登基以后要做什么。以前脑补的时候只想到好的方面没觉得这是个沉重的命题,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登基那天就是父皇驾崩之时,哪怕皇家父子的感情没那么纯粹,想到父皇病重就要死了,心里还是怪难受的。尤其他父皇在最后这段时间里爆发出相当的父爱,为他考虑以及铺垫了很多……太子更加触动。
  还有七皇子,明面上自甘堕落实际是在为他搜集情报,他赚的钱相当一部分也流到皇上手中,这个情况太子总算是了解了。
  了解之后他意识到越王当初栽得不冤,拉拢谁不好偏盯上七弟,这不就是撞铁板上了?
  很多事以前都是瞒着太子的,现在他知道了,自然也就理解皇上曾经做过的一些决断。
  到这时,父子才算交了心。
  要说给太子的话说清楚了,又安慰了太后以及皇后,还见了几个在他心里有一定分量的儿女妃嫔,他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都差不多了,这时已是隆冬时分,再过不久就要过年。
  腊月二十左右,皇上已经很瘦很瘦,他吃不下太多东西,平常几乎是躺在床上已很难起身。哪怕像这样,他跟皇后独处时还说希望能熬得过这个年,想最后热闹一把。
  皇后背过身去抹了眼泪,说一定行,说她肯定会安排得很好,比前头任何哪个年都过得热闹……
  听了这话,皇上高兴的笑了,结果次日他的病情更进一步加重,太医们想尽办法也无力回天,距离过年还有一个巴掌的数,皇上驾崩了。
  这场病拖了太久,满京城都有准备,真到这天还是有不少人哭崩了。
  太后哭得是肝肠寸断,皇后也痛哭了一场,回头看大家都是六神无主的样子,她强逼自己平静下来,宫里得有人主持大局,伴随着天子驾崩而来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太子继位,得分封兄弟,先帝那些妃嫔有儿子的准备出宫跟儿子过,没儿子的得统一搬出去,让出妃嫔居所,新皇的妃嫔经过大封就要进宫了。
  这里面很多事都得有从前的皇后现在的太后娘娘来办,新皇当然也没闲着,哭他父皇的同时还要全面接手朝中之事,为兄弟授爵,还要册封臣子妃嫔以及他的儿子。
  在他继位之后,下的第一道圣旨是歌颂先皇的,之后连着两道,一是请燕王鼎力助他,度过这段时间。二是将谢士洲从御前调出去,倒不是打算弃用,而是有更重要的安排,新皇将整个京城的治安交到了堂弟手里,新皇上任之初是对朝廷掌控力最弱的时候,可能会有人蠢蠢欲动,还有人想要借机兴风作浪,新皇将京城交给谢士洲来负责,给了他相当大的权力,必须得力保京中不乱,平安度过这段时间。
  把这些安排妥了,接下来才是各种册封,诸如皇后贵妃这个亲王那个郡王的……
  这个冬天其实有不少人在私下议论,哪怕不敢说出口也在心里想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大家普遍认为等太子登基以后顶多给燕王一些尊重,应该不会像前代那么倚重他。
  一直以来太子都挺尊重燕王,也是因为他还是太子,不敢不尊重而已。
  他作为太子,在皇上心里的分量却没有燕王来得重,光凭这点他就不太可能真心喜欢这个叔叔。
  结果谁知道呢,继位之初的三道圣旨有两道都是发去燕王府的,那对父子非但没失势,还得到重用。
  又有人说,兴许因为对朝廷的掌控力不够,不得不依赖他们。或者是想平安度过这段时间,现在还看不出新皇真正倚重的是谁,得等等,过一两年再说。
  这些自然是不敢摆到明面上说的,至少到钱玉嫃跟前的都是恭维。
  钱玉嫃将这些话听在耳中,她没太多表示。
  怎么说呢?算心里也为相公高兴总不能真的笑出来,这还在国丧期间。
  本来说要把这个年过得十分热闹,结果非但没热闹起来,还是自出生以来最冷清的一次。各家连红灯笼也不敢挂,更别说舞龙舞狮放爆竹了,好好一个年过得跟七月半似的。


第140章 
  正好这一年已经到头,新皇登基以后改年号天福,年关一过就是天福元年。
  皇城根下的人已经逐渐从先皇驾崩的悲痛中走出来,做好准备迎接后一任皇帝的统治。其他省份消息慢很多,就拿钱玉嫃的故乡蓉城来说,正月头上才得到消息,衙门立刻叫停民间各种喜庆活动,还安排了文人为先皇写文章歌功颂德。
  其实用不着安排,老百姓对永隆帝的评价从来不低,尤其最近五年,朝廷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使得各地生活水平都有一定改善,即便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皇上让百姓看到了他想造福万民的心。
  虽然还是有阴阳怪气说话难听的人,至少多数百姓都发自内心认可了他是个好皇帝,大家都盼着他还能多在皇位上坐个几年。
  “难得的一代明君,怎么就……”
  “是啊,你回头去看能有几个朝代的皇帝比先皇还要心系百姓?他们有些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自己享乐,还有一门心思放在朋党斗争上的,实心实意为咱们考虑的少得可怜。”
  都认可先皇在位期间政绩卓著,也不至于拉踩前朝前代,就有人说前面有些是有心无力,以及他们并非没做事,只是不像先皇做的这么一目了然,农业方面的成就更容易看到罢了。
  “你说再多我还是那看法,谁能让咱吃饱饭谁就了不起,其他那些事不关我们乡下农户。”
  “可惜了,这么好的皇帝。”
  “可不可惜都已成定局,只盼着虎父无犬子,新皇别跟他爹反着干,还是继续把心思放在农业上头。”
  ……
  地方上舍不得先皇和担心新帝做不好的各占一半,陆续有歌颂永隆帝的诗篇文章从四面八方涌入京城。
  新皇了解之后,又是为他父皇骄傲,也感到自己肩头上担子不轻。他这阵子跟燕王商议好几回,下很多决定之前都忍不住想听叔叔的看法。
  这对燕王来说称得上是甜蜜的负担。
  他才刚失去兄长,心里难过的同时又要肩负起宽慰母亲镇守朝堂的重任,现在新皇听了他爹的话,给燕王府盖上忠君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