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家娘子种田忙-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京的商队捎回了陈信的得力管事,连同小庄的账册,酒楼的账册,都送了回来。
  小刀也凑热闹,送了杂货铺子和喜洋洋的账册…
  小米望着炕桌上足足三尺厚的账本,很是叹了口气,末了吩咐青花儿,“给我点两根蜡烛来,否则明早起来,你们就会见到传说中的熊猫了!”
  青花儿不知道熊猫是什么东西,但可总在主子嘴里听说,于是笑眯眯赶紧点好蜡烛,小心把烛台放到桌子角,生怕摔倒点燃了账册。
  “姑娘,我喊青玉一起来帮您核算账册啊?”
  “不用了,你们早些睡吧。这一年,你们不少帮忙,如今到年终了,我总得自己出点力气啊。”
  小米摆摆手,吩咐道,“给我来壶浓茶!”
  “好,姑娘。”
  青花青玉最近同韩姨母再学针线,过年的袄裙都是自己缝制。沏好茶之后跑回东厢房,一见屋子里的油灯昏暗,就笑嘻嘻扯了青玉一起过来蹭光亮。
  小米倒也欢喜有人陪,一手算盘一手毛笔,忙碌个不停。
  好不容易,熬到夜半三更,一年的红利终于核算完了。
  不必说,京都的喜洋洋是大头儿,淀粉作坊也不错,第三就是府城的酒楼,第四是岭下的小作坊。
  至于杂货铺原本也不过是为了个乡亲们卖山货寻个地方,利润陆家分文不取。暖房是各家收支自负,蘑菇地窖是小米的私房。
  这般算下来,扣除所有成本,一年的红利居然有两万七千两之多。
  饶是小米这一年没少过手大笔银钱,也是吓了一跳。毕竟她刚来陆家的时候,家里存银不过二两。如今居然翻了一万倍,而且还将源源不断的翻下去…
  “哈哈,我真是太厉害了!”
  青花青玉本来困得昏昏欲睡,突然被惊醒,一见主子眉开眼笑就知道家里定然发财了,于是也赶紧打点了精神,“恭喜姑娘!”

  ☆、第204章 百年大计

  (昨天卡文卡疯了,早起写了大纲好多了,恢复双更,欠更新一定补。)
  “同喜,同喜!”小米拍了两人一巴掌,大方打赏,“三十晚上发红包!”
  “呀,谢姑娘。”
  青花青玉听得有赏,更欢喜了,赶紧收拾桌子,铺被褥,伺候小米睡下才退出去。
  小米想起一事,撵着吩咐,“明日早饭后把老冯爷等几位长辈请来。”
  “是,姑娘。”
  其实哪里用小米吩咐啊,白日城里送了账册回来,整个村子男女老少就都盼着了。
  陆家不是小气的,先前家里的老少爷们无论是留在家里干活的,还是出门做工的,陆家早有交代,除了工钱之外,年底所有生意的红利要拿出一成给众人做奖励,还有一成用来支持孩子们读书和建祠堂。
  小米的房间灯火未灭,整个老熊岭都睡不安稳。
  就是小米的房间没了光亮,各家的炕头儿也依旧在小声说这话儿,“孩他爹,你说,咱们家里能分多少银子啊?”
  “多少都行啊,本来做工已经收了工钱,家里的暖房又日日进银子。如今小米再分红利,纯粹就是看在咱们一村住着的情分了。不分才是应该呢1”
  男人是个明事理的,黑夜里也能看的出眼里的感激之意,“想想前年这个时候,家里别说置办年货,能吃顿饱饭就不错了。去年这个时候,倒是能吃饱了,但也不好过。你再看看今年,家里的底子有几百两了,足够咱儿子娶十个媳妇了!”
  “可不是嘛,”听得这话,婆娘也是感慨,“我都没想过,这辈子还有能戴上银镯子的时候。如今真是过得太好了,睡觉都觉得会笑醒。”
  “那就别多想了,睡觉,明早怕是小米就要喊大伙说话了。”
  “好,睡觉,小米先前夸我做的豆腐好吃,我明日再多磨一板送过去。咱们虽然没什么本事,但可不是忘恩负义的。”
  “好,平日也多去溜溜,陆家有事多帮把手。小米是个金贵人儿,可不好干那些粗活。”
  “放心,我有数。”
  这样的淳朴又实诚的对话,几句在家家户户都行说起了。
  这世上,很多时候,真心真意可能换回的是得寸进尺,但小米无疑是幸运的。老熊岭这群在温饱线上挣扎了多少年的粗豪猎户,几乎用全部心力,回报了她的善良和慷慨。
  冬末的清晨,天边刚刚翻出鱼肚白的时候,各家的公鸡就站上了墙头,比赛一样叫个不停。辛苦了一夜的老狗,倒是终于可以好好闭眼眯上一会儿。日子好过的主人,也不会忽视它的忠诚,定然会在早饭后送一碗混了剩菜的苞谷粥到窝前。
  果然,不出众人所料。早饭之后没多久,青花青玉和初一高仁都被派出来请人。
  很快,陆家的堂屋里就坐满了人,门口也围了十几号。
  小米张罗着要青花青玉,几乎把所有椅子都搬了出来,依然不够众人坐的。毕竟堂屋地方有限,容下这么几十口,有些苦难。
  老冯爷敲敲烟袋锅,朝着小米摆手,末了笑骂那些村人,“行了,小米别忙了,这些混小子怕是惦记你少分银子,特意跑来监管的呢!”
  老爷子今年都六十多岁了,放在现代可能常见,但在大元这里却是极难得。如今把村里三十几岁的汉子骂做混小子,谁也不觉得被看低,反倒笑嘻嘻嚷道,“老冯爷可冤枉我们了,我们可不怕小米少分银子,就是家里活计做完了,来凑个热闹。”
  “就是,忙了一年,这时候最欢喜了,怎能不来听听?”
  “你们这些贪心鬼,放心,少不了你们的银子!”
  老冯爷心里也是欢喜着呢,眯着眼睛往烟袋锅里塞了烟丝,一旁的陆老爹帮忙点了火,然后喊了小米,“小米,有话赶紧说,大伙儿家里还有活计呢。”
  小米无奈叹气,哪里是村人忙碌,怕是自家老爹又心急回屋去看书了。
  但她也不能戳穿老爹,劝也劝不住,只能琢磨最近再想办法多炖点汤,给老爹补补了。
  这般想着,她就摊开了账册,把大小作坊和大小酒楼的进出账目报了一遍,村人听得云里雾里,只等着最后的结果。
  小米倒也没让他们等的太心急,念完顿了一顿,就道,“这一年,所有生意净盈利是两万七千两有余,零头儿给酒楼那些不是咱们村人的伙计大厨赏下去了,最后剩了一个整数,两万七千两。”
  “多…多少?”
  老冯爷手里烟袋锅直接掉在了地上,平日看的跟命根子一样,这会儿居然建起来都顾不得了。
  一众村人们也是大大张着嘴,轻易就能塞个鸡蛋过去。
  这一年,家里每月都有工钱发下来,进了冬日,暖棚个更是出息了几百两。但猛然听到银钱居然要以万两计算了,还是惊得他们半晌反应不过来。
  小米偷笑,转而又道,“按照先前同大伙说定的,其中一成,也就是两千七百两,拿出来给老冯爷分配,作为每家的红利。还有一成,也是两千七百两,作为村里建祠堂,学舍,还有修葺祖坟的费用。”
  “不行,这太多了!”
  老冯爷一巴掌拍到桌子上,激动的老脸通红,“原本大伙以为,一成红利也就一千两银子,每家分一些,再给祖辈们儿修个祭祀的祠堂,给娃子们建个读书的房子,正好够用了。哪想到如今居然有这么多!若是祖宗们知道,居然花费几千两银子建祠堂,怕是都要托梦来骂大伙儿。不成,绝对不能要这么多!”
  “是啊,实在太多了。不论是在作坊里干活,还是出门在外,大伙儿都是拿了工钱的,再拿些红利讨个彩头就罢了。这么多就太厚脸皮了,祖宗和娃子们都有安排了,咱们不可能太贪心。”
  “是啊,是啊,不能要这么多啊。”
  猎户们倒不是不喜欢银子,特别是经历过挨饿受冻,在对比如今的好日子,人人都知道银子绝对是好东西。但总有一些东西,比银子更值钱。比如良心,比如情义!
  小米没有想到村里人会推辞,毕竟是事先就讲好的。她一时有些无措,扭头望向老爹和兄长们,却见他们都是一脸的激动莫名。
  给钱不要,这是现代人不能想象的。但在大元,在老熊岭,却真实上演了金钱有用,情义无价的人间暖心大戏。
  西屋里,陈月仙原本对生意一年的进项有过猜测,毕竟南边的作坊账目是她一手打理的,京都酒楼的进项,她也隐约听说过。
  说实话,昨晚她有些没睡好。出身商贾之家,“重利”这俩字几乎是刻进骨子里。即便陈掌柜是有名的慷慨仗义,和气生财,但依旧是以利益为先。
  如今,陆家要拿出去四五千两,白白分给村人,又要建祠堂,学舍,在她看来,实在有些没有必要,或者说浪费。
  就算老熊岭十八家相处的如同一家,先前又一起经历了诸多艰难,但陆家本来就待众人不薄。种菜的手艺说教就教了,工钱也给的最是丰厚,平日吃食用物更是从来不曾短缺村人半点儿。若是再分大笔银两,怕是有“升米恩,斗米仇”的危险。
  但这话,她作为一个新进门的儿媳妇,根本不能说。试探着跟陆老大提了两句,陆老大也没猜出她的用意,扭头就睡着了,她也只能默默放在了心里。
  可是这会儿耳里听着村里人高声大气,嚷着不能拿陆家这么多银子,她突然就明白一些什么…
  她下意识伸手摸摸还不曾鼓起的肚皮,低声笑道,“儿子,你可是个有福气的啊!”
  外边堂屋里,老冯爷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这才转头望向小米,“你也不用再劝,大伙儿不会要这么多银子。以后也把约定改改,大伙儿跟着你们一家做工做生意,年底只要一成分红就行,分红就以两千七百两算。若是少了,谁也不会说什么,若是多了,就卡在两千七百里两,不能再多。
  这些银子足够大伙分个大红包,外加祭祀祖宗,供给孩子们读书了。其余不管陆家赚了多少,都是陆家的本事,跟大伙儿没关系。再说了,老三马上大考了,老二也要相看媳妇,小米更是不用多说,嫁妆越多越好。
  就这么定了,谁也不能更改。否则就是忤逆,不听长辈的话。”
  “不成啊,老冯爷,当初说好的…”
  小米还要劝几句,老冯爷却是根本不理会她,直接从桌子上的两叠银票里取了一堆,待得数明白正好两千七百两。就开始分配开了。
  “这一千两作为大伙的红包,每家多少,等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一下就发下去。这一千两用来建宗祠和学舍,多买些好木头,砖瓦,最好百年后,咱们这些人的牌位都供进去,屋舍也没有腐坏半点儿。剩下这七百两,就存着做应急之用。谁家娃子出息了,谁家小子为整个老熊岭做了大好事,或者谁家媳妇儿孝顺公婆,都用这个银子做奖励。
  大伙儿说说如何?”
  “行,都听老冯爷的。”
  “对,长辈们说了算。我先前在城里认识一个深山里伐木的匠人,过了年,我就去问问看,有好木头就定下来,一定给祖宗们建个好祠堂,给孩子们建个好学舍!”

  ☆、第205章 世人千百种

  “好,我去砖窑问青砖!”
  “我去寻石材!”
  几乎眨眼间,众人就分配好了活计。对于分红,众人自然喜欢,但最让他们激动的还是建宗祠和学舍。宗祠祭祀祖先,学舍关系到子孙后代成人。都是光宗耀祖,涉及老熊岭百年的大事。
  老冯爷胡子都在哆嗦,起身站好,抬头挺胸间,目光扫过每一个村人,末了高声道,“老熊岭的好日子到了,开春之后就动工。不用任何外人,就我们老熊岭的老少爷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亲手建下宗祠和学舍,百年后,子孙们会感激我们做过的一切!”
  “是,老冯爷!”
  “有一分力气就使一分力气,为了儿孙!”
  整个陆家大院,差点儿被村人的嘶吼震翻。小米暗暗吃惊,这般群策群力,估计同当年红色军队解放受苦百姓时候也不过如此了。
  陆老爹也是连连点头,毕竟村人团结,如此重义轻利,实乃整个老熊岭的福气。
  “小米,摆酒席,中午请乡亲们喝酒。”
  “放心,爹,早就准备好了。叔伯们该忙就忙,一个时辰后回来吃肉喝酒。”
  小米早晨就吩咐下去了,这会儿韩姨母带着青花青玉,江大娘和红梅,甚至风娘都在灶间忙碌呢。
  老熊岭十八家,这样商量大事的酒席,按照老规矩是一家出一人,这般下来就是安排两站席面。倒也不用村里妇人跟着张罗,陆家自己就整治妥当了。
  老冯爷笑眯眯捋着胡子,点头道,“成啊,倒不是我们这些厚脸皮的,总贪陆家的酒菜,实在是家里的婆娘整治的,就是不如小米整治的好吃。”
  小米赶紧笑道,“老冯爷,咱可不带这么偏心的啊。我这么贪嘴,到了您老嘴里还成了好处了。”
  “当然是好处,”老冯爷凑趣的瞪了眼睛,嚷道,“你不好整治吃食,哪有的喜洋洋酒楼,村里家家户户哪来的聚宝盆啊。”
  众人都是笑起来,“就是,谁说小米一句不好,你可是亏心。小米啊,样样都好。”
  这般说笑几句,众人就都散去了,趁着天色好,暖房要掀开草帘子晒晒日头,火炉也要添柴,院里的积雪要扫,杂七杂八的活计可是不少呢。
  过日子嘛,有人奔头,就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有做不完的活计。
  倒是老冯爷和几个平辈的老兄弟们,依旧做了陆家的堂屋,喝着茶水,抓了个淘气小子做书记,一般掰着手指头把家家户户的老少几口都算了个遍,最后记下了应该分回去的红利。
  待得酒菜摆上了桌子,小米也帮忙把银票换了大筐的银两出来。整整一千两,有大锭的银锞子,也有散碎银角子,也有成串的铜钱,看的村人们都是喘气有些粗。
  虽然家里几乎三五日就进个十几或者二十两,但这般大堆的银子成筐的抬上来,还是冲击太大了。
  老冯爷高声念了账册,每家都有人上前来灵银子,末了在账册上按了手印儿,很是肃穆严谨的模样。
  不必说,家里壮劳力多的,例如冯家,或者有本事的,比如刘家,银子都分得多些。家里多老弱的,自然就分得少些。
  但这个少字,也是相对来比。毕竟五十两,这样的数目,放在普通百姓家里,几乎就是三年的进项了。
  在老熊岭,只不过是在工钱之外,额外给的分红。而家里的娃子读书不花钱,成绩好了好得赏银,女人做针线赚工钱,山下做饭赚工钱…
  很多时候,不怕多想,就怕比较。
  山上这般热闹,分银子这等大事,自然山下众人也都听说了。
  十几个草原人就罢了,他们开春就要回草原去,铁家主仆三个也是没当回事。
  倒是赵家老少,还有那些幸存的赵家村人都是眼巴巴等着消息传下来。
  待得听说家家户户都分了百十两银子,甚至开春后还要花费一千两银子建宗祠和学舍,他们恨不得跑去几十年前好好抓了家里的祖辈们,一定要他们早早搬来老熊岭才好。
  可惜,时间从来都是往后跑,哪能回头啊。
  好在,他们因祸得福,如今也到了老熊岭。
  原本有些因为得了捐献的几百两银钱,动了心思的人,见此也赶紧抛下了那些私心杂念。
  他们就是每人分了那么十几两银子,出去闯荡,也不过是给人家做工,能不能拿到工钱不说,万一倒霉遇到了歹人,怕是小命都没了。
  而留在老熊岭,明年春日建了新房子,跟着老熊岭做工,有吃喝,有工钱,最主要能守着父母家人的坟茔,一点点把日子过起来,把香火续下去,简直最好不过了。
  刘婶子负责山下的大灶,早就得了小米的吩咐,即今日的伙食很是丰盛,酸菜炖了粉条和冻豆腐,大片的五花肉,也是铺满了锅口,舀上一碗,点些红彤彤的辣椒油,就着白面的大馒头,吃的众人都是满头大汗。
  家里有儿女没有定亲的妇人,心思大的,想着攀些高枝儿,有些心疼闺女远嫁,或者想给儿子寻个省心岳家的,就把主意打到了赵家村这些人的头上。
  于是,众人相处的极好,只等着开春之后,一起做活儿,仔细了解一二,就可以“下手”了。
  但世人千千万,如同老熊岭乡亲这般厚道的,可当真不算多。
  就说先前因为给小米提亲,许了城西正大少爷的王婆子,可是心里十分恼怒啊。
  她不想着自己被银钱迷了眼睛,妄想把好好的闺女送进郑家受苦,反倒怪罪陆家不识抬举。
  进城之后,有人问起,她可是不遗余力的抹黑陆家。
  就是刘婶子气急之下说的那句话,也被她拎了出来编排个没完。
  “你们不知道呢,陆家可不比以前了,自认有人撑腰,那眼睛都要长到头顶上去了。我是好心,想着他们家闺女进了郑家享福,哪想到人家居然说,只有皇家人才配得上她们家闺女。你们听听,小山沟里的土鸡,居然还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