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锦唐女医-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承仁又提议:“以刘贤侄的资质,若是能进太医署,学个三年五载,只要能通得过医博士药博士的考核,取得医师或者医正的资格,就可以获得九品的官职,领取俸禄。”
刘青当即一口应承下来,只要能进太医署这个大门,他就能努力爬得更高。
再听了刘太医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太医署的情况,刘青立即就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除了有后台有举荐人,自己还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
因此,他抓紧一切时间,悬梁刺股,拼命苦读。
过完上元节,正月十七,刘太医带着刘青到太医署参加入学考核。
太医署的太医丞乔孟,是刘承仁的同窗,两人交情非浅,刘太医早就打过招呼了。
刘青一到,助教就直接拿着太医署全套的入学考核题目,带刘青去了考场。
考试题目分医学和药学,刘青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使出浑身解术,笔试面试,折腾了整整一天,终于通过了入学考试。
医博士根据刘青的成绩和实际经验,将他安排在了医学部的疮肿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科。
太医署的医学生,统一住在太医署的宿舍。
等刘青住进宿舍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考了整整一天,什么也没吃,只喝了几口水,可是他精神奕奕,毫无睡意。
和他住同一间宿舍的学友叫做杨启,已经入学一年了。
杨启的父兄在前朝就是羽林卫,不愿自己家人世代上阵杀敌,立了战功后,特意求了恩典,给了杨启一个读书的机会。
杨启全家感恩戴德,对于功名利禄倒没有太多想法,只想着平平安安给杨家留个后。
杨启为人随和,性格内向,对同窗倒是十分友好,刘青问什么,他就答什么。
很快刘青就打听到了他想要知道的信息。太医署的医学生,有统一的衣食住行的作息时间,文房四宝书本制服铺盖皆统一发放,每月还有少许津贴。
疮肿科的学制为五年,有优异表现的,可以提前参加考试。
刘青又主动问道:“杨兄进疮肿科,是太医令安排的还是自己选择的?”
杨启苦笑:“哪能自己安排呢?我的父兄在军中,我如果将来考试合格,多半就是去做军医。”
刘青愣了一下又问道:“杨兄,你已经学了一年了,我听助教说,你的成绩很优异,想必考试是通得过的。”
杨启没有否认:“很优异还谈不上,在这里学得好的才有机会可以进尚药局或者太医院。”
刘青又试探着问:“杨兄,这里有没有学了几年还考不过的?”
杨启叹了一口气:“最好和最差总是有的,有的人学了几年还考不过,有的人一两年就考过了。
据说太医署在前朝,就有人只学了两年就取得了医师的资格,进了尚药局做医师。”
刘青听得热血沸腾:“只有两年?”
杨启看了他一眼:“听说那人是医学世家,两岁起开始认字,读的就是医书,家里还有药铺,进太医署不过是走个过场,镀个金。”
刘青极力克制住自己,才没有当场狂笑。
他觉得扬启说的这个人,简直就是在说他。那位前朝的天才师兄,条件跟他一模一样。
刘青觉得自己的未来,一下子就清晰可见了,他也要在两年之内考出医师,甚至做得更好。
太医署位于皇城内,有皇城侍卫定时过来巡夜。
听到窗外传来的动静,刘青这才切切实实地感到,他刘青终于踏进了皇城,终于进了这间可望而不可及的最高医学府!
为了不影响杨启休息,刘青也躺在了床上,合上眼皮,继续描绘他的富贵人生。
上元节的灯会,让刘青大大地长了一回见识。
灯会上,皇家以及王公贵族们搭建的灯楼,奢华绚烂;皇上后妃、官宦权贵们的车马出行,无不炫丽堂皇。
从前,荣华富贵在刘青的脑海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他的生活中,他见过的最厉害的人物,不过就是洛阳城的知府。
权势滔天,不仅仅是高人一等,享受权势带来的便利,极度满足的虚荣心,才是他想要的荣华富贵。
刘青的人生理想,在一夜之间又来了一个更大的飞跃,他已经不再满足只是留在京城,他有了更高远的志向。
他回想起放夜第一天晚上,在方府附近看到的情景。平日里肃静的官贵居住区,家家门前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巷道里照得灯火通明。比平时更多的车马挤挤攘攘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官府增派的巡逻军卫,高门大院里的女眷进出乘坐的马车在他面前经过,飘过一阵阵暖暖的脂粉香风。
刘青激动地想,我将来要过的生活,就是那样的,自己骑着高头大马,妻儿坐着宝马香车,仆佣成群。
还有,军卫盘问他时,原本喝斥的语气,在看到方府地令牌时,变成毕恭毕敬的向他行礼,呵呵。将来他拿着的令牌,上面会是个“刘”字,那些人见到他,还是一副卑躬屈膝的嘴脸,哈哈。
他刘青,还要风风光光的回洛城,回开封,开“刘青”名号的药铺,洛阳知府开封知府,见了他都要笑脸相迎。
在刘家的团年饭上,在祖父的寿宴上,刘家老小艳羡的目光,一定是对他敬仰不已。
刘青在太医署的第一个不眠之夜,就是美梦之夜。
成不成,谁知道呢?
第五十章 周家父子
周府,周正义的书房。
周子瑜将抄好的医治方案,交给周正义。
周正义看了看:“你跟章小娘子很熟?”
周子瑜愣了一下:“张?父亲是说锦儿?”
周正义看长子不像说谎的样子:“你以前就认识锦儿?”
“是,儿子在终南山的时候,在玉清师叔那里见过一次。”不知为什么,周子瑜不想把自己救了锦儿的事告诉父亲。
周正义来了兴趣:“那你知不知道锦儿的医术怎样?”
周子瑜道:“听说锦儿跟师祖学了三年,又得到师祖的首肯才开了杏林馆,养生术一定是学得非常好。至于锦儿的医术,”周子瑜停顿了一下:
“儿子肩膀所受的伤,军医也束手无策,锦儿并没有亲眼所见,只是凭着两封信,就能调制出治好儿子的伤药,想必师祖的绝学都传给锦儿了。”
他的伤就是最好的证明,不是吗?
周子瑜走到父亲面前,半蹲下来:“父亲,现在儿子的伤已经完全好了,挥刀射箭都没有问题。”
周正义伸手捏了捏儿子的肩膀,又拍了几下,能感觉到手掌下的身体充满了活力,不禁对自己的医治也充满了期待:“锦儿还说了什么?”
真想听到长子说,父亲,您的伤也可以完好如初。
周子瑜站起身,退到书案外,道:“锦儿说,父亲的伤就在杏林馆医治,在那儿静养三天,再抬回家来养伤。”
不等父亲发问,周子瑜又道:“锦儿已经将杏林馆旁边的两间屋子,楼上楼下重新收拾,辟成医馆,后院有几间空房,再收拾一下就可以住人。
儿子正想带几个人带些物品过去,父亲养伤的时候,方便儿子照顾您。”
周正义点点头:“也好,在家里的话,进进出出的人太多,你母亲又是个爱热闹的人,我治伤的事,暂时先不要告诉你母亲。”
周正义是个做事干脆利落的人,一旦了解了自己的伤如何治,就不再问,转而提起长子的亲事:
“子瑜,过了年,你也二十岁了,也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你自己有什么打算没有?”
当年,玉清师叔带着周子瑜跟周正义汇合之后,周正义熟读兵法,干练老道,一直在李渊座下当先锋。周子瑜则和玉清师叔一起跟着秦王去镇压叛乱收编义军。
父子俩在一起碰面的机会都少,偶尔交谈,都是公事,像这样坐在一起谈心谈家事,好像还是头一遭。
周子瑜脸红了:“儿子一直行军在外,刀前马下,生死难卜。对自己的亲事并没有什么想法。”
周正义道:“要是没有,那就好办了!”
嗯?周子瑜不解的看着父亲。
周正义道:“成家立业,跟指挥千军万马打仗是一个道理,要先谋而后动。”
周子瑜静静地听着,父亲一上来就讲大道理,这是有后手呢。
“如今,在朝中,皇上甚为看重太子,”周正义慢慢分析道:“以我朝现在的兵力,不出十年,就能收复各地藩据,天下大统指日可待。
太子与秦王,表面相合,暗地里谁也不服谁。
若是为了家宅平安,咱们就只能选这两支派系之外的人家。”
周正义跟了李渊这么久,知道李渊最大的弱点就是怕死,怕到宁可装死。
特别是大部队等着进攻的紧要关头,李渊经常优柔寡断,说出来的话,简直就像一个贪生怕死的贼子。有一次还借着更衣,尿遁了,留下军师和一班将军面面相觑,整装待发的大队人马,差点前功尽弃。
而太子,性格像极了皇后,从小跟着皇后吃斋念佛,耳濡目染,性格温顺敏感,对待属下十分体贴,尤其爱惜一切生命。
在周正义看来,这些性格上的弱点,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至于秦王,敢想敢做,很多想法和做法都不按套路来,常常出奇制胜,就连他自己的亲爹都要提防他一二。
若是将来有太子与秦王相争的那一天,秦王必定是取胜的那一个。
只是,如今皇上龙体康健,又刻意扶持太子,而太子也开始显露出压制秦王的势头。
周子瑜道:“儿子跟了秦王这么久,只怕早就被划为秦王的人了,想要明哲保身,恐怕没那么容易。”
周正义想了想:“你去潼关之前,你的上峰有没有问过你的亲事?”
在军中,不打仗的时候,普通兵士们喜欢说些荤段子,那些将领则更爱说些家长里短的八卦。
不是只有女孩子才做灰姑娘的梦,男子们更希望娶到玉皇大帝的女儿,再不济娶个田螺姑娘,也能上天呐。
周子瑜低下头:“李大人曾有意将他侄女说给我。”
“哦?是李靖李尚书?他的哪个侄女?”
“就是韩郎将家的四娘子。”
周正义暗笑,他就说嘛,长子年少英俊,能文能武,怎么可能没人看上。这要是换了儒装,去大街小巷走一圈,像宋玉一样带一车水果回来也不稀奇。
“那你怎么没说起过?你给推了?”
难道是韩四娘子长得不好看?还是看上谁家的小娘子了?周正义对长子还不如对自己的亲卫更了解,想不出长子是怎么想的,又找了什么理由推挡。一般来说,若是话没说好,很容易得罪上司,毕竟,联姻就是示好。
周子瑜深吸一口气:“儿子说,在潭州府老家的时候,祖父与友人曾有口头约定,将来要做儿女亲家,因此,没有长辈许可,不得随意答应与人结亲。”
周正义猛地哈哈大笑起来,这个理由太给力了,进可攻退可守,既不会让对方难堪,又给自己留了回旋的余地。
太好了,不愧是他周正义的儿子,孺子可教。
“那你可有自己中意的小娘子?”这个才是周正义关心的重点,听说秦王有时候会给有战功的部下赏赐俘虏来的美女做姬妾,没见过不等于没有啊。
周子瑜看着父亲的眼睛,神色坦然:“儿子若不能照顾家人,就不成家。”
第五十一章 不想娶妻
周正义听得周子瑜的想法,沉默半晌,终于还是转了话题:
“子瑜,秦王这次留在京城的时间比较久,你一直跟着秦王,对此事你怎么看?”
周子瑜看着父亲:“李大人说,秦王想东征洛城。”
周正义的表情立刻变得严肃。
前朝越王杨侗在洛城自立为帝,原本皇上派了太子东征。太子念旧,往日称呼杨侗的祖母为姨祖母,念及外家手足也是手足,不愿伤之灭之,想以仁义之心,与之和平共处。
故而太子一直留在京城辅政,指派秦王做驻边先锋。
秦王若是取得皇上的首肯,带兵东征,势必扩大兵权。若是能顺利取得成功,只怕会引起太子的顾忌。
李靖善用兵,擅征战。
秦王有此良将,如虎添翼。
到时候,顾忌秦王的不止太子,还有皇上。
兄弟相争,两败俱伤。
如今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万一跟错主,那比死在敌军的刀下还冤。
周正义对局势历来都看得很准,分析的很透彻。
想来想去,只有暂且委屈长子了:
“子瑜,这两天秦王府若是派信来,我怕是去不了的。到时候,你一定要把秦王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的记住,回来告诉我。
你的亲事,暂且就缓一缓。依我所见,秦王此次是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说动皇上。
若是开战,你这一去只怕不是一年半载,万一又要拖上几年,耽误了人家也不好。”
周子瑜松口气,与父亲谈论自己的亲事总觉得好尴尬:“儿子不急,若是要随秦王出征,还有二弟在家侍奉父母。”
周正义看着如释重负的长子,轻轻拍了拍桌子,撑着椅子想站起身,周子瑜急忙上前,伸出胳膊当拐杖:“父亲,小心!”
父子俩站在一起,个头差不多,气质则不同,一个是冷峻刚毅,一个是英姿勃发。
周正义侧头看看长子:
“子瑜,你始终是周家的长子长孙!你母亲被我纵坏了,儿女成群了还任性的像个孩子,你不要与她计较。”
周子瑜盯着脚下:“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一定会孝顺母亲。”
周正义叹口气,拍拍长子的肩膀:“子瑜,你不在京城的时候,我给你仔细打听打听,看谁家小娘子脾气好。你的亲事我会替你把关,给你娶个一心一意疼你的妻子。”
周子瑜还是盯着地面:“是,有劳父亲。”
走出书房,罗庆上来搀扶周正义。
周子瑜向周正义告退:“父亲,儿子带人去杏林馆看看,晚上回来再跟您禀报。”
周正义挥挥手:“去吧,这几天耽误了人家做生意,咱们给补上,你照算给她就是。”
“是,儿子知道!”周子瑜转身,带着罗怀匆匆离开。
周正义看着长子的背影,身姿矫健,步履轻盈,想想自己过不久也可以健步如飞,心情立即舒畅起来,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走了几步,周正义忽然指着角落里的一棵梅树,交待罗庆:“等开春,地化冻了,把这棵树铲掉。”
院子里种的梅树,树干顶着墙角长,越往上长越是歪到了一边,树枝底下撑了两支竹竿不让树到下。枝条上挂着冰棱,冷冷清清的。
这棵树还是前户人家留下来的,当时直接搬进来,就只是简单的打扫干净粉刷了一下厅堂正屋,原有的摆设都没动过。
歪脖子树,看着就别扭,怎么之前都没留意过呢?
罗庆应是:“大人,铲树的话,只怕要动墙。”
周正义突然想起在终南山的时候,师父孙圣手最喜欢山洞前的那几棵参天大树,兴致盎然:“那就把旁边的墙也拆掉,索性把院子扩大些,重新种几棵树。你记得提醒我。”
周子瑶过来书房找父亲去吃饭,刚好听到最后一句,立即向父亲要求:“父亲,你要修缮院子啊?我带了映山红的花种子来,给你种到院子里好不好啊?”
周正义最喜欢这个乖巧讨喜的女儿,看到她就忍不住笑:“映山红都是种在山上的,哪有种院子里的?”
周子瑶还真信了:“啊?祖母说您最喜欢映山红,我才特意去山上采了种子带过来的。去了山上好几次,脚都走疼了,手也划破了呢!”
说着说着就把手从袖子里伸出来给周正义看:“父亲,您看,还有个印子呢!”
周正义笑:“既然你费了这么大劲,到时候在你院子里堆个假山,你就有山头种映山红了。”
周子瑶惦着脚尖一颤一颤的,拍着巴掌叫好:“给我堆个假山?好啊!父亲最好了!那您不要说出去啊,罗庆也不能说漏嘴了,要不然二哥也会要建个假山,肯定比我的还要高。”
周正义笑着摇头,这个女儿,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二哥跟她抢东西比高下:
“你自己不说出去,你二哥肯定怎么会知道?”
周子瑶转过身跟在父亲身后,叮嘱自己的丫鬟采红:“你也不许说出去,要不然罚你没饭吃。”
周夫人从餐厅迎出来:“老爷,瑶瑶又找你调皮了?”
陈子璎在门边屈膝行礼:“表姨丈!”
周正义看了这个外甥女一眼,陈子璎生得眉清目秀,乖巧温柔,十五岁的年纪配长子也适合。不但是亲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