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冠路-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提议一出,大家都异常地兴奋,仿佛已经看到自己成为京官,在帝都广结好友的场面了。
    这当口,大周朝整个北方带都传来消息,说是到处干旱,希望圣人派人赈灾。
    各地的帖子如同雪花一般飞往帝都,老圣人震怒,朝廷震惊。
    这些年来,南方年年洪灾严重,国库年年补贴,加上西北用军,国库日渐虚空。此时再来一次北方旱灾,国库指不定就要虚空了。
    到时如果西北敌人入侵,只怕无法供应军饷并粮草!
    圣人在朝堂上要求百官想法子赈灾,要求拿出章程来。
    自此,华恒、华恪天天晚归,皆忙碌于赈灾的法子。
    忙碌了几日,翰林学士华恒、华恪献计,号召天下人募捐,共同赈灾。
    许多朝廷大员认为募捐于事无补,大家手中有钱,但是不可能轻易拿出来。
    华恒、华恪梳理好章程,将自己的法子详细道来。
    其一,捐赠第一名者获封九等爵,食邑三百户,爵位不世袭。但不论出身,获得九等爵封号者,举家为官籍,科考、婚配等同官籍。
    其二,捐赠者,超过一万两,不论出身,可入良籍,科考、婚配等同良籍。
    其三,凡捐赠者,名讳按多寡立于旱灾所在地的碑文上,流芳百世。
    这些章程一出来,随即震惊了朝堂!
    大周朝户籍分为官籍、良籍并奴籍三种,良贱不通婚,可想而知,这种阶级制度有多严格了。
    如今,华恒、华恪提出的这个章程,贱籍竟然有腾飞的机会,甚至成为官籍与他们平起平坐!
    当下,文武百官,就连林丞相一派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是赤|裸|裸的对官籍的挑衅啊,想到有一天以他们的身份地位,竟然和贱籍出身的人坐在一起参加宴会,这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反对的声音十分激烈,有人甚至斥责华恒、华恪践踏礼教,言语十分不客气。
    士林圈子里,即便有很多华恬的拥护者,也都站出来反对华恒、华恪。
    反正自从华恒、华恪提出这些章程之后,朝廷吵成一团,大家都脸红脖子粗。
    华恒、华恪相视一眼,并没有退缩。
    其中华恒站出来,目光灼灼,注视着文武百官,“诸位莫慌,听某一一道来。某此计乃无中生有也,这名头虽有,但只要第一名由在场诸位获得,贱籍之人,根本没有此机会。”
    老圣人在上头听得双眼发光,看了华恒一眼。
    可是百官仍旧不依,他们怎么可能拿得出那么多银子?华恒此举,无异于要将他们的头发、胡须拔光啊!
    仍旧是一片反对声音,但是明白事理之人,已经有一部分开口支持了。
    “诸位若不想与曾经的贱籍为伍,大可通过捐赠获得第一名!某以为,帝都囊括天下权之极致、才之极致、富之极致,稳坐第一名是轻而易举之事!”华恒补充道。
    “即便财富不足,数人合在一起,以一人名誉竞争,问鼎无误。”华恪在旁附和道。
    老圣人看着华恒、华恪,目光复杂难明。
    程丞相一派当即有人站出来,“华大、华二此法,其一不合祖宗礼法,其二有钻营之嫌,不当见于天下。”
    华恒站出来,语气坚定,“若能捐赠第一多银两,拯救万千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使民能安其心、乐其业,其心高贵不可攀,成为官籍又有何不逮之处?”
    “荒谬,贱籍身份卑贱,何能与官籍相提并论?银钱充满铜臭,若单靠银钱封爵,岂不见笑于天下?”
    华恪转身面向与自己相争之人,似笑非笑,说道,“上牧监身份高贵,不如拯救天下黎民,让圣人封九等爵?”
    华恒、华恪两人咬准了拿钱救黎民,乃为社稷做贡献,贱籍转为良籍或官籍,是可行之举。若不喜贱籍翻身,官籍并良籍大可多捐赠,压住贱籍。
    除了华恒、华恪与几个不拘门户之见的,大部分人都持反对态度。
    不是有理无理的关系,而是触及传承许久的礼法问题。在这大周朝,礼法比起所谓的义和理,重要得多。
    听着朝堂上的争吵,老圣人始终微微带笑,并没有发怒。
    他有些吃惊,华恒、华恪会提出这么一个几乎是与天下人为敌的章程来!但是不可否认,这个法子其实很不错。
    不过不错归不错,却未必行得通,因为几乎没有人会支持的。
    多年前,依靠林丞相这把锋利的刀子,他让开科取士成为事实。如今,也许他同样可以用华恒、华恪两人,度过此处难关?
    临下朝之际,圣人发话了,“各部回去拟定章程,提出法子。明日早朝时若没有得出用得上的法子,将启用两位华翰林的法子。”
    下朝之后,老圣人将华恒、华恪召到御书房议事,让想找华恒、华恪说话的林丞相扑了个空。
    一些年纪大的官员,一个个气得脸红脖子粗,下朝之后怒骂华恒、华恪背叛了世家,果然是没落之后变成暴发户的黄口小儿。
    在大周朝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有人提出如此激进的见解,注定了受到万人唾骂。
    “安宁郡君才华横溢,知书达理,怎地华大、华二却如此卑鄙,竟妄图抬贱籍与我等相提并论!”(未完待续)

  ☆、443 反复小人

华恬在府中收到华恒、华恪的提议,也是大吃一惊。
    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两个哥哥会如此前卫。
    但是稍微一思索,她就明白了,未必是前卫,而是为了博一条路出来。
    那个提议,未必是为了抬贱籍,只怕为的是让有钱的富贵人家多捐赠一些而已。
    朝堂上口口声声指责华恒、华恪的人,应该是怕自己的家底会被迫捐赠出来,所以故意混淆大家视线,认为华恒、华恪要抬贱籍。
    她在家中等了许久,也收到了许多消息,得知就连原本一直鼎力支持自己的士人也反对华恒、华恪,不由得失笑。
    到了午膳时间,华恒、华恪还未回来。打听消息的人回来说,两人出了宫门,就叫林丞相截去了左相府。
    得到了消息,华恬不再焦急,安坐在家中等待。
    这时到帝都邻近城镇还债的人全都回来了,也带来了掌柜的签名。
    华恬生怕事情有变,当即命人拓印了一份单子去给华楚雅几姐妹,并使人在帝都传开。
    一直找不到借口到华府的邓家、严家、徐家,收到那单子,当即就捉到了机会,想马上去华府表示感谢。
    命人套好了马车,一路往华府而去。
    可惜的是,一路上到处都是在大骂华恒、华恪的,众人在车中也听了个一清二楚,心中都诧异极了。
    偷偷遣人下去问明了原委,三家恨不得上华府去抽华恒、华恪一顿,圣人才参加了你的婚宴,你该好好过日子才是,怎地如此作死?
    华楚雅听了脸色有些发青。问华府处于人人喊打阶段,他们还要不要上华府去。
    这可让邓家为难了,他们犹豫片刻,命车夫调头,又吩咐丫鬟通知另外坐了马车的严家和徐家调头,打算找个酒楼商量妥当了再去。
    又一次,他们的马车往华府驶到一半。匆匆折返。
    虽然许多书生骂华府。但是普通人却没有太大的感觉。当他们看到折返的邓家、严家和徐家人,都指指点点笑起来。
    这三家也算是罕见的捧高踩低了,以为华府有好事。打听到了华府出事,马上又离得华府远远的,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不要脸的人?
    三家被这般指指点点,倒也不好再去华家。当中姚氏出身不大好。听到许多人都在指责自家,跳出来叫道。
    “华府这等无耻的亲戚,妄图抬贱籍做良籍,我们还不愿意与他们为伍呢。原是看他们也是警醒的,想好好做亲戚。哪里知道是这等烂泥扶不上壁的?”
    华府虽然因华恒、华恪提议之事叫许多人不喜,但是如同邓家、严家和徐家这等反复的行径,倒也让人恶心透顶。当下有恶妇便与姚氏对骂起来,一味骂三家趋炎附势。又落井下石。
    华楚雅、华楚宜和华楚芳断想不到会变成如今这般,当街撕破了脸。她们又急又恼,担心从此没了华府做依靠,在夫家不好过,便都向姚氏使眼色。
    可是姚氏想着一路跋涉到京,半点好处没捞着,反而贱价卖了许多东西,又笃定华府这回无法翻身,哪里看三人眼色,中气十足地与人对骂起来。
    这些事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帝都。
    华恒、华恪的提议,士大夫阶层与权贵阶层关心,可是平民不大关心。像这种彼此交恶,当家对骂的事,才是他们的最爱。
    华府接连遭了这些事,名声确实难听起来。
    又到了早朝,原本那些纷纷指责华恒、华恪的许多人,竟然支持起华恒、华恪来。
    而林丞相一派,也纷纷指出,华恒、华恪此举,一则是为了激励人捐赠更多的银子以救黎民,让天下贱籍者知道,官籍并良籍者,是何等的高贵;二则是为了让贱籍者,也愿为黎民百姓忧,培养其爱国爱民的思想。
    无论什么事,只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是很容易得到支持的。
    当华恒、华恪的话被林丞相等人换了一种说话说出来之后,还打算以“违背礼教”这顶大帽子扣压华恒、华恪的人,都悻悻然住了口,苦思对策。
    没错,一个晚上过去了,没有人想得出更好的法子。
    这银子是一定要出的,可从哪里出,就耐人寻味了。
    老圣人言明让百官想好章程递折子,摆明了国库的银子出不得。
    国库不出银子,他们又怎么会出?拿自己家里的银子出来,那是割肉的行径啊!
    唯一的法子,就是募捐。可是募捐,有多少人愿意捐赠?
    华恒、华恪的法子,的确是可以刺激人多捐赠,可是这个受刺激的人,在场文武百官无一人逃得过啊!职位高、俸禄高的,也得多出点,还得看着面子多捐点,不能让属下看低了。
    有人机灵一动,说道为了避免攀比,不如匿名捐赠。
    当下就被林派驳回了,匿名捐赠,如何让受灾的黎民百姓知道他们受了何人的恩情?虽说施恩不图报,但是这等为国为民之事,正是需要有表率作用。
    况且,如果百官都捐了,黎民百姓肯定会更加相信圣人,相信当今天子没有忘记他们,时刻关注着他们。
    朝堂再次吵了起来,圣人听了许久,伸手虚压,示意众人静下来。
    “如今旱情严重,拖缓不得。既然无法子,便按两位华翰林提议的,鼓励募捐。具体细节,林丞相督从两位华翰林完善,晚膳前递交帖子。退朝——”
    只一个早朝,朝廷变了风向,民间也变了风向。
    华大、华二不愧是状元、榜眼,竟能想出这个好主意救助民众……
    安宁郡君的兄长,果然如安宁郡君一般气节高华,急人之所急。
    邓家、严家和徐家听了这些消息,马上停下了收拾衣物回故乡的动作,又聚在一起,商量着如何与华府交好,让世人忘了他们先前所作的事。
    还没等他们想出个章程,第二日,圣人宣布,开始募捐,并将募捐榜传发天下,号召全民捐赠。
    圣旨很快传了出来,除了捐赠令,圣人还宣布由申王、华恒两人负责募捐并将捐赠所得派发到各受灾地。
    众人还来不及惊讶一个翰林学士竟然可以出京并承办此等要事,宫中太后、皇后娘娘便捐赠了一批首饰出来。
    华恒、华恪马上响应号召,又从翡翠铺子预支了一万两银子,捐赠了出去。
    帝都的捐赠活动浩浩荡荡起来,到处一片热闹。
    由于华恒、华恪想出了好法子,因此圣人龙颜大悦,不但大赞了两人一番,还赏赐了许多东西。
    华恒、华恪当场奏明圣人,将这些东西捐赠了出去。
    此举又赢得了无数佳话,就连周安,也收到了嘉奖——他真是慧眼识女婿!
    收到这些消息,邓家、严家和徐家,更是激动万分。如今华家名声这样好,又如此受圣人宠爱,若是提出让他们帮忙谋得一官半职,那该多好啊!
    一边想法子一边养伤,三家人又是急、又是激动,每个大人眼下一片青黑。
    一连几日养伤,等到身上的伤都消了肿,三家迫不及待想要去华府之际,有人求到华府跟前,请华恒看在同乡的份上,向圣人引荐他,让他入朝为官。
    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焦急又是欣喜。
    欣喜的是,有个人在打头阵,可以借此看看华大华二的意思。焦急的是,果然是四处都是敌人,这敌人论亲疏不及他们,但竟然敢率先上门了,万不可让这个人拔得头筹!
    在焦急和喜悦的情绪煎熬中,华府传出了他们的态度:可以引荐人才入朝为官,但此人才华必须得让九成的翰林学士并中书舍人支持。
    如今已经开科取士,无论是青州同乡还是华家书院出身,想要做官,要么依靠才气让翰林学士并中书舍人通过,要么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参加科举考取。
    当然,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那里通过了,还得经过圣人裁定,由圣人做主。
    这些话传出之后,帝都哗然,其中士林圈子的人,大多数都持支持态度。
    虽然他们有些人曾经是引荐进来的,但是如今这种制度逐渐被科举取代,做官正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时机,他们当然支持。
    不过,华府此时有种越过圣人说话的意思,叫许多人都动了心思,想要趁此参华恒、华恪一本,尤其是华恒这个最近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时展博先生出来点评,华府此番做法甚妙,读书人自当目下无尘,自当清高不媚俗,自当节气非凡,作为一个有品格的读书人,怎能不劳而获呢?
    大家收了心思,猜测是不是老圣人那里做过什么承诺,让展博先生说出这些话来。
    在众人揣摩圣人心思中,老圣人出来说话,如果当真极其优秀,可按照华府提议的进行,不然还是回去好生读书,参加科举获取功名。
    这下,没有人敢说什么了。
    那让华恒、华恪举荐之人,也灰头灰脸地离开了。
    邓家、严家、徐家三家收到这些消息,宛如被泼了冷水,什么希望也没有了。(未完待续)

  ☆、444 大获成功

正当这时,有人打着宅子主人的名号前来,问宅子是否要续租,若要续租,需交租金了,若是不续租,他们就要转手租出去或者卖出去了。
    邓家、严家和徐家还想挣扎一番,打算到华府上去磨华恒、华恪两人,希望两人帮忙寻几份差事,好让他们从此在帝都落户。
    可是宅子主人语气十分不屑,鄙夷道,“若不是看在安宁郡君份上,我断不会将宅子租给你们这等狼心狗肺、不知廉耻之人!”
    这话惹得三家勃然大怒,就要发火,可是宅子主人身边一个丫头伶牙俐齿,语速很快,将众人的话都堵了回去,还叫众人都说不出话来。
    “你们到外头走上一遭,看有多少人看不起你们的?华府潦倒之际,就嚷嚷着要脱离亲戚关系,华府势起了,却又来攀关系,脸皮比猪皮还厚……”
    那丫头滔滔不绝地说,根本不用停下来喘气,听得三家一直“你你你……”说不出话来。
    最后,宅子主人上前补上最后一刀,“安宁郡君说是问过你们,只住一个月的。你们下月若还要租,快些将租金交上来。当然,没钱可到华府要去。”
    “你、你、你们便是华府派来的罢?我倒要去说一说,有哪家会逼着亲戚离开的!”付氏气得指着那个丫鬟大骂。
    宅子主人当即笑了起来,“华家派来的?你便说去罢,看看到时是你们理亏还是我们理亏?”
    说到这里,脸色一变,板起脸又道,“既然你们说不定。我便找上华府去,让他们交下月的租金罢。”
    说着,带着丫鬟拂袖而去,果真去了华府。
    这人去了华府不久,华恬便匆匆出门,去了林府,请林夫人借银子。
    不多时。整个京城都知道了。华府二房的亲戚打算再帝都再住一个月,安宁郡君专门去借钱给她们交租金呢。
    有人问,安宁郡君办事怎地如此不体面。知道亲戚上门来,怎地只租了一个月的宅子。
    知情人士回答,说安宁郡君知道南方正是丰收的季节,以为二房的亲戚会家去抢收作物。所以擅作主张。那日二房亲戚到了帝都,安宁郡君也问过是住多久。那时都说住一个月,如今变卦了,这才弄得事情一团糟。
    又问,华府怎地一点应急的银子都没有?只是租两个宅子。怎地要借钱了?
    答曰,不久前华大办了婚宴,花了一大笔钱。后来又见北地旱灾,都捐了出去。手上仅够生活所需。
    至于周媛的嫁妆,夫家怎么可能拿主母的嫁妆?
    所以说,华府如今其实已经一穷二白了,而二房的亲戚,竟然还打算蹭华府的钱。可怜的华府,摊上这等墙头草不要脸的亲戚,还得出钱帮他们租宅子住!
    一时之间,京中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