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宗室-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辽镇自己发动的清洗,假借平息兵变之计,完成了1次整合。

    清洗已经发动,已经不是2选1的问题,宣旨的御史是魏忠贤的干孙子李蕃,见这种情况只能支持外籍将领,张凤翼拿出自己与孙传庭的密信,证明自己的身份,李蕃当即扩大清洗范围,帮了张凤翼1把。

    1直忙到天黑,才开始宣旨,结果辽镇的人傻眼了。

    朝廷并没有撤换孙承宗的意思,而是要换监军张凤翼!

    张凤翼的身份只有孙传庭与赵期知道,朱弘昭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还留了这么1个助力在辽镇

    而且新来的监军是东林出身的李邦华,可辽镇的1顿清洗,辽地本籍将领被洗了个7788,亲东林的,由孙承宗提拔的将领也被李蕃绕过李邦华给洗了。

    毕竟李蕃不宣旨,李邦华还不能赴任交接,李邦华只能干看着辽镇内部的清洗,想救1些人都是有心无力,甚至他都不敢插手去救。

    他的立场1旦偏向东林,下次9是他和孙承宗1起被朝廷处置。

    圣旨的处置结果,是张凤翼,是辽镇此时将领无法接受的,孙承宗不能留在督师的位置,如果再加上1个新监军李邦华,可以想象,朝廷的使者离去后,所有人都会被孙承宗往死里整。

    圣旨念完,气氛极端冰冷,好在督师府已被辽将掌控,来的御史因为张凤翼的原因,也是自己人。

    辽将聚集在中院,中堂内李邦华、李蕃按惯例交待1些朝廷的动向和意图,而李蕃哪壶不开提哪壶,先讲了原贵州巡抚李枟绝食自杀以及追谥文节的事情,又讲起了京师士民是怎么看待辽镇的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进击接敌其徐如林,劫掠抢功侵略如火,撤退转进其疾如风”

    孙承宗眦目呢喃,他没想到齐王是这么看辽军的,这么看他孙承宗的。

    “京师已然传遍,辽军声名狼藉”

    李邦华小心翼翼,担心过度刺激精神已经有些不正常的孙承宗,而御史李蕃则毫无顾忌的说出,说着还对1旁阴着脸的张凤翼挑挑下巴。

    “噗!”

    孙承宗的脸憋红,气结之下1口鲜血喷出:“又有谁知我辽镇儿郎苦楚?陛下,老臣先行1步!”

    “咚!”

    1头撞在墙壁上,孙承宗蹒跚几步,额头肉绽血流,张张嘴没吐出1个字,倒地。

    “孙公?”

    李邦华慢了1步,伏在孙承宗身上,而张凤翼端坐不动,御史李蕃瞳孔1缩。

    气氛1瞬间凝聚,似乎过了很久,李蕃看向张凤翼道:“张大人久历辽镇,威望高隆。若孙督师身有不幸,还望张大人主持局面,朝廷那边,自有下官使力。只望将来,张大人能”

    “天使安心,本官这点人情还是懂的。”

    张凤翼嘴角翘了起来,这辽镇,终究还是没逃出他的手掌。

    堂内,张凤翼与李蕃对撞墙自杀的孙承宗不闻不问,静静坐着。只有1个新任监军李邦华在呼救,可堂外大批的辽镇将领也是无动于衷,根本不搭理李邦华这个新任监军。

    张凤翼是齐壮王的知己好友,这对辽镇将领来说是喜出望外的好消息。

    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安下心,起码他们已经易帜改到了齐王系,不用担心辽镇早晚要爆发的风暴将他们撕成碎片。

    辽镇的风暴是早晚的事情,是个人站在他们的位置,都能感受得到。

    朝廷的步子迈的实在是太大了,晋商清洗大案,京中清洗大案,已经宣告此时的朝廷已不是之前的朝廷,搞不好9要掉脑袋。

    与其等朝廷动手,不如自己动手。

    于是张凤翼的临时赌博,得到了城中外籍将领的默许支持。否则这么大的1个城,走漏消息是难免的。

    李邦华的坚持下,军医提调官赶来,明明还有救的情况下,在1帮辽将杀人的目光下,这军医头头缓缓摇头。

    李蕃的话很露骨,孙承宗现在死,张凤翼才能暂时接掌辽镇。

    这些辽将跟着张凤翼发动清洗,他们只能跟着张凤翼,如果孙承宗还在督师的位置上,今晚极有可能发生另1场兵变。

    孙承宗是被气死的,更是被逼死的。

    他帝师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宿命,继位的如果不是天启的儿子,那孙承宗识相的话早早退下去,谁脸上都好。可他没有退,还等着那1线生机。

    辽军的表现显得拙劣,但战后封赏时辽镇也能喝汤,作为辽镇的总负责人,孙承宗还打算战后赶紧带着荣誉致仕回乡,而且此时开战不到半月,他有心退下去,形势也不容许他退。

    他是被策划兵变的张凤翼与参与兵变的辽镇将领、御史李蕃逼死的,也是形势使然,这种形势下,他的选择并不多,唯有自杀才能保存仅有的名声。

    孙承宗9这么死了,这个天启2年初,山东徐鸿儒还没造反前,掌握天下最强边兵的1代帝师死了。

    从他参与进针对天启的刺杀计划时,他9想到了失败的结局。

    他没想到的是,结果刺杀成功,却让朱弘昭登顶。所有参与的人,输的倾家荡产,输掉了3族性命,他孙承宗有帝师身份挡着,又能挡多久?

    刺杀天启,实际上为的还是除掉朱弘昭背后的支持,可现在好了,朱弘昭身上仅有的枷锁被解除。

    他死了,但他还必须在辽镇‘活’着,后军总兵满桂,前军总兵马世龙都是孙承宗的嫡系,是真正的嫡系。不将辽镇前后两军收拾妥当,他的死讯是不会传出去的。

    甚至,他的死讯会1直隐瞒下去,等待合适的机会再正式从官方的记录中死去。

    他的督师府已被控制,没有他这个督师,只要他的印信在,这个督师府9能运转,处理着各类军情信息。

    此时此刻的天启,也在昏睡中离开这个让他激愤的世界,这个世界让他伤心,他1次次被骗,有的骗局识破了,有的没识破,有的不愿意去识破。

    为了祖先传到他手里的江山能安泰,他真的很累。甚至天下究竟有多么大,有多少人,他都没有概念。

    他的1生,十4岁以前因为父亲的原因生活在惊恐压抑之中,时来运转后父亲光宗皇帝离奇死亡,移宫案时他孤身1人无依无靠,9连养母李选侍都死在移宫案风波中,可他不得不忍住悲伤,挑起担子。

    他连京师都没有走遍,9要为所谓的天下废寝忘食,与朝中老奸巨猾的臣子们打交道。他不是这些表里不1的老头对手,他找到了他的伴当魏忠贤。

    朱弘昭的出现,让他松了1口气。

    现在1切已成定局,天启睡前还想着明日摸摸自己的孩子,带着这仅有的期待,他也死了。

    这时候的朱弘昭,有些睡不着觉,拿起齐王府工坊送来的最新图纸看了起来,标准作业的图纸看着9是顺眼,提笔写下1些改进建议。

    工坊的研发重心已从火炮转到了机械制造,只有足够的蒸汽机,才能容纳更多的工匠,工匠的基数上去了,很多伴随的小技术都会随着机器运转被攻克、研发出来。

    机械制造的主要问题9两个,第1个是制造的标准,有标准才能产量化;第2是足够的优良钢材,钢材的基础9是炼焦技术。

    朱弘昭还想在自己有生之年,铺设出数万里的铁路,有铁路连接东西南北,交通便利后各地交流方便,不提经济上的好处,光是方便统治,9值得去做。

    几千年下来的疆域还是这么大1块,原因9是太大了,会不方便管理。北边不必再说,纯粹9是降雨量过少,不适合耕种。

    明长城是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非常的有意思,长城是依靠地形走势有选择的修建的。长城以外,都是年降雨量低于2百毫升的,长城以内,往往高于这个数值。

    至于南边,安南可以说是穷山恶水之地,1来看不上,2来远离统治核心,打下来也不方便管理。

    对于土地,朱弘昭有着灵魂骨子里的渴望。

    前世他最大的愿望还不是娶妻生子,而是有1块自己的土地;这1世,他要吞下尽可能多的土地。他不在乎他以后的名声,哪怕是大屠杀,他也要占据足够后人生活繁衍发展的土地。

    改完图纸,他沉浸在自己开疆扩土的展望中。

    再回到辽东盖州,这1夜老奴再次发动夜袭,毫无意外被击退。

    却让明军各营无法安心休整,进而导致明日无力发动强烈的攻势。

    重重营垒外,士卒收拾着战场,天空挂着仅仅缺了1个小口的明月,月华挥洒,照的辽东冰冷的大地1片银霜。

    信王裹着披风戎袍,在层层卫士护卫下,在军营内散步。

    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京,反正他知道自己是看不到皇兄最后1面了,没人会看到他回京面见天启,9怕天启临时更改主意。

    朱弘昭登顶是人心所向,经过京中大清洗,已经没人支持天启、信王这对兄弟了。

    想到伤心处,信王张嘴深吸1口气,缓缓吐出,面部肌肉抖动着,无比的痛苦。

    他的伴当王承恩,据说因为登岸时因风浪过大,意外落水溺死。这个从小到大贴身照顾他的伴当,到底怎么死的信王也不知道,死因也只是这些保护他的卫士传达的。

    没人会在乎1个伴当太监的性命,他对前途感到绝望,现在死的是王承恩,可能他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死于各种急症。

    死于这样原因的亲王,已不在少数。

    这1夜,朱弘昭的3块心病都消除了,掌握辽镇的帝师孙承宗、天启皇帝,还有比他小几岁的吴3桂

    天启的使命结束了,即将是朱弘昭的时代。

第347章 催战之玄机(1)() 
天启悄然无息间离去,而宫中波澜未生。

    没几个人知道天启已经驾崩,服侍天启的只有魏忠贤及亲近太监数人,再无他人。

    “不能发丧,辽东大胜消息传来后,再通告百官天下!”

    朱弘昭看着身躯冰凉的天启,无悲无喜,1个皇帝又如何,还是抵挡不了3灾9难。皇帝只是职业,皇帝也只是凡人。

    “辽东大胜,是属于皇兄的功绩,无人能抹除!老魏,再幸苦几日,我不能夺了皇兄功绩。”

    朱弘昭并不着急登到那个位置上,唯1有威胁是信王,可信王已被西南军软禁。次要威胁,远在洛阳的福王,已经派王世子朱由崧入京为质,以示臣服;至于更远的广西桂王,估计京中的消息才传过去,桂王已没有时间来做准备。

    桂王麾下有兵马,是天启给的,只有1个卫。

    可南军精锐早已北上,余下兵马也被遣散,各省多是新募之军。唯1有战斗经验的是福建水师,可福建水师有颜思齐的归附海盗来的强?

    而4川、贵州两省的兵马因为土司的存在,随时都可以拉出1支东拼西凑的十万大军,有王3善在,这支分散驻扎的大军随时能拉出来。

    哪怕4川巡抚朱燮元反戈投向桂王,王3善再不济也能依靠彝人守住贵州两3月,给他争取时间。朱弘昭另1层身份9是彝人的女婿,彝人不帮他帮谁?

    威胁最大的是桂王,朱弘昭反倒希望这位跳出来,然后1巴掌拍死,废成庶人。

    努力让自己相信,天启只是睡着了,睡的很香甜。

    朱弘昭压住内心的悲伤,挺直腰背嘴角带着笑意,快步流星的从寝殿走出,来到正殿议事。

    列坐的重臣起身行礼,朱弘昭手臂轻抬示意他们入座,两步走到主位入座,右手5指伸张按在桌案上,目光环视,见所有人入座后,目光炯炯道:“诸公,孤要7日内收到辽东大胜捷报,谁有良策提出来议议。”

    史继偕刚端起茶碗,连忙放下拱手道:“殿下,前线军事由各路主帅择机进行,中枢不可催促。这是殿下原话,臣不赞成此时催促前线。”

    老头儿的意思很简单,唯1的办法是催促前线,让前线的将士啃硬骨头,而不是这样对峙消耗建奴仅剩不多的粮秣、士气。

    “建奴已不足为惧,孤要的是1支能打、敢打硬仗的大明铁军!而不是4倍于敌,依仗百倍于敌的粮秣后勤打顺风仗的部队!诸公,除了催促前线外,9没有第2条好路子?”

    列坐的内阁、军机处、6部大员相互望望,都有些脸红。似乎,他们除了催促前线外,还真想不到其他的好法子。

    叶向高却在低头沉思,朱弘昭与诸大臣望去,叶向高拱拱手道:“殿下有些心急了,说不得辽东近日内9会有捷报送抵京师。”

    “孤不愿这么等着,中枢总要做些事情。给前线压力不妥当,孤要的是另外的路子!”

    朱弘昭也知道,现在形势1片大好,可真正的捷报什么时候才能送到?

    虽然天气凉,天启的尸身能保存更长的时间。可早日入土为安,是基本的道德,也能让他良心稍安。为了他的良心能安然,他此刻已经不在乎前线将士不必要的伤亡。

    叶向高1噎,回复道:“殿下,海贼巨酋李旦欲要归附,其麾下有3万水师,战船7百艘,可绕道朝鲜走海路侧击老奴背后老寨。若殿下许可李旦军前效力,不计前过,飞骑通报,5日内李旦9能扬帆率军前往辽东助战。”

    “5日?孤要7日成,赦免李旦往日罪过,许其出军侧击助战。诸公,谁还有良策?”

    旁听的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田尔耕知道天启咽气,也知道朱弘昭这么着急的原因。

    站在朱弘昭的立场,完全不用这么着急。最好先安葬天启,他登基时再传来辽东大胜,更能稳定他的统治,也能给他添光。

    之所以这么着急,9是要将辽东的大胜荣誉安在天启的头上,为天启历史上的名誉做考虑,完全没有去想他自己的得失。

    田尔耕迈前1步,抱拳道:“殿下,前线将士奋勇之际,我锦衣儿郎也未闲着。与毛帅取得联系后,锦衣勇士游走敌后,已策反老奴孙女婿李永芳。而老奴8子黄台吉亦对老奴心怀怨恨,若殿下许其战后继承建州卫世职,李永芳麾下两旗汉军、黄台吉麾下正白旗将会反正,断老奴退路,并奇袭老奴中军。”

    锦衣卫的情报传递速度更为快捷,比1千2百里加急还要快,毕竟他们用的是天上飞的鸽子。也不怕鸽子出意外,用的都是密文。

    他完全在胡说,李永芳是毛文龙策反的,和他没1个铜板的关系。

    只是这个人是第1个投降归附老奴的明将,毛文龙将他策反,准备来个反间计让老奴与李永芳自相残杀。只是例行通报给上级田尔耕,田尔耕记住了这个事情。

    毛文龙也想让李永芳反正,可谁敢为李永芳说情?脸面小1些,会直接挨训。毛文龙虽说与朱弘昭有些联系,但关系并不亲密,他不认为自己有那个脸面。

    而且他是武臣,对这种保人说情的事情,有1种自卑,感觉不如文臣说话有份量。所以干脆不说,先策反李永芳,弄死李永芳造成建奴内讧再说其他。

    至于黄台吉之事,田尔耕更是胡说,1点联系都没有,怎么知道黄台吉会反?

    田尔耕纯粹9是在做无本买卖,想先得到朱弘昭的许可,再拿老奴家里世袭的建州左卫指挥使1职收买黄台吉。这不仅仅是世职,还是免死的金牌。

    他不怕事后追究责任,天启已死,他退下去是必然。手里的业务也逐步转交给李墨轩,9等着荣誉退休。再说,辽东此时的情况,对建奴来说是1日比1日差,1旦朱弘昭允许,说不好真能策反黄台吉。

    若朱弘昭不同意免除两人死罪,那更不干田尔耕的事情,反倒露脸给锦衣卫增了不少光。

    “殿下,李永芳率先从逆,绝不可饶恕!”

    脾气最烈的崔景荣见朱弘昭低头思索,抱拳起身,瞪了1眼田尔耕。

    “李永芳必须死,要在菜市口处以碟刑才能敬告世人,告诉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朱弘昭对崔景荣点点头,扭头看向田尔耕道:“建州左卫世职,原职不可能给他。孤只给他1个世袭百户,老奴子孙诛杀殆尽,他可以存留2子,余者充入宫庭。世代,他家必须遣1嫡子入宫!”

    这种条件说了跟没说没区别,朱弘昭不在意黄台吉、也不在意多尔衮,他现在连老奴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他的这些个儿子。

    “另外,通报前线将士,李永芳等从逆贰臣务必生擒,孤要让他们切身体悟1番国法滋味。”

    田尔耕被崔景荣1瞪,心中莫名委屈起来。以前被喝骂都是常事,现在宣大军的武将身份地位抬升,田尔耕也觉得自己身为武人,应该有符合自己官位的尊严。

    抱拳应下,田尔耕根本不在意能不能说降黄台吉,他只是想借机给锦衣卫冒个头,告诉朱弘昭,让他知道前线也有锦衣卫,战后不要忘了游荡在敌后的锦衣勇士。

    田尔耕轻步出殿传达命令,随后又赶来,非常珍惜时间。

    殿内,朱弘昭与众臣讨论半天,都没有合适的手段来加快战争进度。甚至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