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嫡长女[封推]-第2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应南图的神色,有些冷淡。想到千秋钱庄,他就想到秀山之上的艰险。最后幸好常真禅师没事情,不然他都要悔恨终生。
  怀璧其罪,他没有想到千秋钱庄之财,就连国之君主、重臣都想谋算。如果不是最后常真禅师站了出去,这事不定怎么收场。
  常真禅师早就将印鉴送回有余居这里了。就算他是钱庄钱庄的东家,对于钱财商事也一窍不通,最后做主的,还是应南图。
  “那就好。春诗和秋歌已经将有余居的物什都打点好了。明日就可以跟随祖父一起离开了。”
  应南图和沈宁会跟着沈华善一起离开,这是他们早就商量好的了。个中原因,沈宁和应南图都知道。
  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京兆这里虽然是国都,却不见得是太平之地。
  对于天下大势,沈宁和应南图都是有预感的,而他们都打算顺势而行。
  对于即将离开京兆,沈宁和应南图很干脆,他们没有在朝为官,也没有长时间接触过景兴帝,因而沈华善那样复杂的心情,也没有反复思虑再三。
  “我们是否应该向老爷辞别?”想了想,沈宁问道。
  她说的“老爷”,自然是应南图的父亲应平川。
  自从应如登出生之后,应平川除了洗三、满月礼来了一趟有余居,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期间,当然不会有询问关意或者礼物送来了。
  对这一点,沈宁都觉得很奇怪。别人都说隔代亲,她还以为,如登的出世,会让应南图和应平川的关系缓和的。
  看来,是她想多了。
  “早上,我已经去向他请辞了。”应南图平平地陈述。
  他去向应平川请辞的时候,应平川也没有说什么,父子间竟然疏远至此。
  无仇不成父子,想这句话也是正确的。不管怎么样,应南图已经去辞别了,就算他们明日离开,也算不得没有交代了。
  对于应南图而言,京兆实在没有太多值得留恋的地方。
  第二天巳时,沈家一行人,就按照原定的计划离开京兆了。沈家离开,在京兆引起了一阵轰动。
  沈家排列着的众多马车,里面装载的,不是金银玉器等贵重物什,而是人!
  不得不说,沈家最大的财产,不是龙井斋等庶业,也不是在朝堂官职的经营,而是人!
  是的,人!这些人,是沈华善认为的沈家财富,是沈家无论如何都不能舍弃的财富。这些人,包括沈家子弟,当然还包括沈家的仆从。
  先前就说过,老仆忠仆的作用,无比重要,沈华善怎么舍得丢弃这些才人?
  因此,沈华善打算迁离京兆的时候,就连家中仆从都一并带走了。只除了十来个实在不愿意离开京兆的,沈华善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财,其余的仆从,都跟着沈家离开了。
  沈家的马车,带着沈华善和沈家子弟,还有人数众多的仆从,缓缓地离开京兆了。
  时间不会因为沈华善离开而停滞,太阳照样落下,京兆入了夜。
  “他走了吗?”紫宸殿内,景兴帝正在看折子,忽然无头无尾地问了这么一句话。
  一旁的唐密,马上恭敬地回道:“已经走了,巳时离开京兆的。如今沈家已经空了,只有几个老仆在守着房子。”
  “……”景兴帝看着折子上的奏言,觉得喉咙有些干涩。
  紫宸殿中的灯光,依然明亮一如往昔。
  
  第四百六十七章 沈则思现身
  
  沈华善带着沈家众人,主要是妇孺仆人,向岭南道前行。
  沈则高早就接到沈华善的书信,安置的地方早就准备好了,还是在韶县南岭边上。
  许是沈则高这个县令等级太低了,景兴帝竟然没有将他免职,他还是在韶县就任,这多少也有了便利。
  沈华善毕竟年事已高,一路行来,时觉疲劳困倦。幸好有沈余乐和应南图这两个年轻人同行,他才觉得轻松很多。
  沈华善没有选择会江南道的祖宅,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岭南道的兵器司。
  兵器司如今已成规模了,在南岭深山之中开辟的天地,尚没有谁察觉。若是动乱来临,这兵器司就是沈家众人安身立命所在。因此,去岭南道,要比返回江南道更加安全。
  尤其是沈开善和沈则学等人已经在岭南道了,沈家在岭南道的影响,要比在江南道更大。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岭南道在西宁道边上,万一局势动乱,他们这一行人,和西宁道中的沈得善、沈则敬等人有所照应。
  既然要退,就要退得万全。
  “祖父,现在我们还是在江南道。再行两三天,就可以到达前面的福州渡口,我们到时候转水路,直接从北江口而上,就是韶县了。”
  应南图对江南道和岭南道的情况,是很熟悉的。不管是陆路还是水路,沈家一行人的路程都是他安排的。
  现在,他们还是走陆路,在山间的一个茶寮,他们停下来休整。几十架马车排列着,场面还是很壮观的。
  忘了说一点,护送沈家这几十架马车的,还是当初招讨司的士兵。
  张戈派了亲信士兵护送沈华善一行人到达江南道。在江南道境内,中郎将段宏又派出了几百兵士,以保护沈华善一行人。
  张戈和段宏这些做法,不知符不符合军中法纪,反正金吾卫大将军魏延庆和江南卫大将军于鸿图都没有说什么。
  就这样,沈华善这一行人也即将平安到达岭南道了。
  “如此甚好。辛苦你了,退之。”
  沈华善的声音有些疲惫。自离开京兆以来,沈华善就一直是这样,眉头总不舒展,似是心中有郁结。
  “祖父……”应南图这样问道,却又顿住了。沈华善会这样,一是因为离开京兆,二也是在思考前路吧。
  他们已经离开了京兆,将来的局势会是怎样?没有人知道。沈华善会忧心,或许也是常理。
  “老太爷!北疆有紧急书信传来!如流处的人找到则思少爷了!”就在沈华善和应南图说话间,沈其拿着一封书信,这样说道。
  他的声音有着惊喜,没想到一直没有消息的北疆,如今有消息传来了!他们暗中以为早已经不在的沈则思,也传来书信了!
  “事情的真相竟然是这样!该杀的蒋博文!天有藏奸啊!谷大祖和郑闲当受北疆百姓一拜……”
  看罢了书信,沈华善这样恨恨说道。语气里有悲愤,又有深深的痛惜!
  谷大祖和郑闲为了守护北疆而死,而蒋博文,才是真正的叛国奸贼!将贪天之功为己有,天必诛之!
  必须让京兆中的景兴帝和朝臣知道北疆的真相,必须要让蒋博文的罪行公布天下,大永必须还谷大祖一个清白!
  这才是天理昭昭!
  “人来!立刻将此书信送到京兆,送给兵部侍郎许慎行!”
  在看罢信之后,沈华善匆匆写了一封信,把沈则思说的情况仔细抄一遍,让如流处的人快马送往京兆,以使北疆真相大白于天下。
  沈则思的书信,说的就是北疆的真相。这一封是血书又是遗书,成书日期是在两个多月之前了,如今才送到沈华善的手中。
  蒋博文带着乌吉的首级和突厥的俘虏,让谷大祖打开了陶阳城门。就在议事厅里,蒋博文突然发难,直接杀向了谷大祖。
  而他带来的三万余陇右卫,也在陶阳城中,对安北府兵展开灭杀。
  五万安北府兵只剩下一万余人了,况且他们先前又与突厥士兵激战,筋疲力竭,又怎么会是陇右卫士的对手?
  谷大祖和沈则思拼死而战,最后才带着不足三千兵将,逃离了陶阳城,遁入了北山山脉当中。
  这不足三千兵将,就是安北府兵留下的最后火种了,也是谷大祖和郑闲拼死留下的一点根基。
  “郑闲战死,谷大祖重伤身死,如今安北府兵不足三千人,先前是隐匿在北山山脉之中的。如流处已经接应上他们了……”
  沈华善的声音十分低沉,把沈则思的血书递给应南图和沈余乐。
  应南图和沈余乐在看过书信后,双手也紧握成权。这样惨绝人寰而又可笑至极的事情,竟然会在北疆上演。
  以死抗击突厥入侵、阻住突厥铁蹄的,是谷大祖带领的安北府兵,可是被定下叛国投降之罪的,也是谷大祖和安北府兵!
  最后这天大的功劳,竟然会是蒋博文和陇右卫冒领了去!
  “既然这封书信送来了这里,想必京兆那里,已经知道北疆的真相了吧。”
  应南图略想一想,这样说道。如流处接应到沈则思,已经快一个月了。如流处既然能将沈则思的书信送出北疆,那么必定就能将实送到京兆。
  只是不知道皇上会不会相信沈则思的说辞?皇上会不会推翻此前的旨意?会不会还谷大祖和郑闲一个公道?
  如今谷大祖、郑闲已经身死,只剩下沈则思和几千府兵一直隐匿着;北疆又尽归蒋博文控制,皇上会相信沈则思的书信吗?
  应南图有一种预感,就算沈则思的书信送到了京兆,皇上和朝臣也不会相信沈则思所言。
  因为那信中所陈述的一切,实在太骇人听闻了。蒋博文是陇右卫的大将军,陇右卫是大永的士兵,他们怎么会残杀自己的同胞呢?
  想必皇上首先会做的,就是让蒋博文带着沈则思返回京兆对质吧……
  “不好!则思叔父危矣!”应南图和沈余乐同时开口说道。
  很明显,他们都想到同一个方向了。这封书信,已经暴露了沈则思的藏匿地点,景兴帝必定会让蒋博文带着沈则思上京对质,蒋博文又怎么会留着这个手尾?
  “快!立刻通知如流处,让他们接应则思离开北疆,潜行至岭南道与我们汇合!”
  沈华善也想到了这一点。须防人不仁,景兴帝和蒋博文都不是可以信托之人,当务之急,是要保存沈则思和这三千府兵。
  沈则思和这三千府兵,才是北疆战役的见证者,无论如何,他们都要活下来。
  说来说去,沈华善和应南图他们,都不相信景兴帝。
  应南图他们所想的,并没有错。如流处在将沈则思血书送来沈华善这里,也将北疆的事情送到了京兆。
  如今,京兆官场已经炸开锅了。尤其是兵部官衙,有一种慌乱的气氛。
  沈则思竟然没有死,还藏匿在北山山脉中,还言明了北疆的真相,指蒋博文为了这天大的功劳,残杀了安北府兵,蒋博文才是真正叛国之人!
  这就是沈则思书信的内容,当兵部官员接到这封书信的时候,是一愣一愣的。北疆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书信?太奇怪了。
  兵部侍郎许慎行是绝对相信沈则思的,他立刻将书信呈送了景兴帝,并且说这才是北疆的真相,请皇上彻查,以昭天理。
  “皇上,沈则思这封书信来得太奇怪了。沈华善被夺官离开京兆,就有了这封书信,臣不得不认为这是有人故意为之。”
  对于许慎行的话语,左良哲想都没有想,就这样反驳道。
  “如果北疆的真相如沈则思所说,那么沈则思不仅没罪,反而有大功!那么得益者会是谁?至起码,沈华善可以官复原职了……”
  左良哲又补充说道。他也不怕将事情说直白了。沈则思这封书信,说的是北疆的真相,但何尝不是沈华善和沈家最受益?
  他作为门下侍中,当然不会让皇上受到蒙骗了,他认为这信说的必定有假!
  景兴帝听着臣下各执一词,心中也有疑惑。北疆的事情已经过去几个月了,户部的钱粮都划去北疆,让蒋博文抚顺战后情况了,怎么又冒出一个真相来?
  “皇上,若是沈则思所言属实,那么谷大祖和郑闲,实乃朝之忠臣,怎么能蒙受这罪冤?”
  卫复礼出列奏言了,所支持的,当然是许慎行和沈则思。
  在北疆的事情差不多要平息的时候,京兆官员又对此有不同看法,朝堂又再起分歧了。
  “皇上,既然此事无法顶端,那么就让蒋博文和沈则思在御前对质吧,这样真相就可以清楚了。”
  左良哲想了想,这样说道。让蒋博文和沈则思前来京兆对质,这是一个好办法,对吧?
  左良哲这个建议,很快就被景兴帝采纳了。随即,景兴帝的旨意就发往了京兆,让蒋博文带着沈则思进京。
  至于蒋博文怎么找到沈则思,并且将他顺利带回京兆,那就不是景兴帝所思考的问题了。
  京兆有动,北疆有变,而沈华善和应南图一行人,还是按照计划向岭南道前进。
  那里,已经有不少人在等着他们了。岭南道,因为沈华善的到来,而有了变化。
  
  第四百六十八章 礼乐征伐
  
  沈华善一行人,在五月初的时候来到岭南道,与早就在这里的沈开善、沈则高等人汇合。
  五月,是岭南道最怡人的时候。在踏入岭南道之后,沈华善沉郁的心情有所舒展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岭南道这里,远离了京兆的政事纷扰,这里还有他牵挂的幼子,沈华善的心情,当然会好转了。
  对于沈宁和沈俞氏来说,最惊喜的,莫过于在这里见到俞正楷和俞始经、俞始纲两个人!
  “兄长……”沈俞氏见到俞正楷,忍不住泪眼婆娑。她实在没有想到,会在岭南道这里见到娘家人,而且还是自己的长兄!
  上一次见到兄长,还是去溪山参加父亲葬礼的时候,距离如今,已经过去四年了。
  时间真的过得太快了,没想到他们兄妹团聚,不是在江南道,也不是在京兆,而是在这和他们过往轨迹完全没有关系的岭南道!
  世事流转,人事变迁,这实在是超出沈俞氏所预料之外。一向端庄镇定的她,在见到俞正楷的时候,除了流眼泪,似乎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好,好。平安到达就好了。”俞正楷的声音也有些激动。他与沈俞氏虽然是兄妹,但岁数相差太大了,沈俞氏就像他女儿一样。见到沈俞氏平安到达,他也就放心了。
  “见过舅舅、见过表哥……”沈安氏和沈宁随即也向俞正楷等人请安了。
  沈宁还抱着孩子,她身边的应南图,随即也向俞正楷等人行了礼。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溪山俞氏的人,目光中不由得多了些打量。
  舅舅俞正楷年纪看起来很大了,两个表哥,年纪估计要比岳父岳母还要大。
  “见过姑母。”俞始经和俞始纲也给沈俞氏行了礼,对于表妹夫应南图打量的目光并不以为意。
  因沈俞氏在这里,他们所叙的,乃是亲情,只说着这几年各自的情况,无非是些家里长短的事情。
  沈俞氏安于内宅,却不是不知道天下大势的。对于娘家兄长和侄儿出现在这里,她想着总有原因的,却没有多问。
  她最想知道的,乃是溪山的老母亲安好否?
  “母亲身体还好,然而毕竟年纪很大了,也会时有几声咳,精神气还是好的。”
  俞正楷这样说道,又略略说了些溪山的情况。过去四年里,溪山俞氏为俞谨之守孝三年,闭门谢客只致力于学问道德,此外就是为出溪山作准备了。
  在俞正楷说到湘湖边上一切如常的时候,一片的沈宁,神色颇为怀念。
  湘湖的清晨,留在了她的脑海中,她在那里悟道,知晓“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之道,得益实在非浅。
  想起了湘湖,她自然就想起教授她纵横之道的俞正道。应该很快就能见到他了吧?
  “四弟去了西宁道,现在应该跟妹夫在一起了。妹妹也会有机会见到他的。”
  沈宁正想着,俞正楷又说话了,说的,正是关于俞正道的消息。
  听到还能见到俞正道,沈俞氏喜不自胜。沈宁在喜悦的同时,也感到这天下大势的逼迫,越来越近了。
  舅舅和表哥们这个年纪了,还是离开了溪山,来了岭南道和西宁道,这当中意义深远。
  溪山俞氏以文传家,族中子弟向来不出仕,他们对于朝政、天下的影响,更多是在文道。可是近几年来,先有外祖父俞谨之在国子监传道,如今又有俞正楷等人出溪山。看来,溪山俞氏所行,和以往有所不同了。
  他们已经预知天下乱局将来,他们也正在积极地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家宗旨。
  国有动乱,而有礼乐出。
  俞正楷等人,在三月底就已经来到岭南道了,要比沈华善他们早一个多月。至于他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沈宁和应南图是知道的。
  看来,祖父所谋的事情,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了。
  沈则思为沈华善安置的处所,不是在韶县县衙旁边,而是在曲江边上,一个悠闲清静的院落。
  这个院落虽然简陋,但占地很大,足够安置沈家众人。俞正楷等人也在这里居住,就连应南图和沈宁夫妇,都弃了县衙旁的小宅子,搬到这里来了。
  五月的曲江边,有杂花野草,还有河水清澈。这景致,能够让人心旷神怡,但是现在,沈华善就没有这般旷怡的心情。
  在重逢的喜悦过去之后,正事也逐一摆在眼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