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嫡长女[封推]-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切机会联络感情、加深各家联系。
  沈安氏点头表示明白,也多谢婆婆的教导,她自己也清楚自己将来的职责,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治家经验。
  于是各家也都收到了沈家的送礼,沈则儒家自然就不用说了,自己人,当然少不了;吏部郎中岑笑白和沈静华家也收到几筐通菜;考功司和工部属下官员家也都收到了几筐西瓜,虽然只是几筐瓜果蔬菜,也不怎么值钱,但是这情意之心却让人很熨帖,不少人家也心中有计量,感叹沈俞氏会做人办事周全等等,也回了礼回了帖子表示谢意不论。
  毕竟离开的时间也不是很短了,虽然没有大事发生,琐事也不少,沈安氏拣了几件对沈俞氏说了,比如工部侍郎袁家来了帖子,邀请沈俞氏和姑娘等女眷在中元节后前往袁家做客;比如三婶沈蔡氏从岭南来信了,还送来了不少岭南瓜果如龙眼香蕉等;又比如京兆的谢牙婆来过一次,说是之前沈俞氏让准备的小厮丫鬟都备下了……等等,沈俞氏边听边作了回答,袁家是要去的,等中元节过后再说,又让沈安氏给岭南回了信,最后才说丫鬟一事也不急,且再看看,等休整好了闲暇时再说。
  正在这时,六和院奶娘来报沈庆德醒了,又请示是否要抱来和鸣轩,沈俞氏一听,也不让抱过来,亲自去了六和院看了大孙子沈庆德。小孩子真是一天一个样,更别说沈俞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他了,觉得变化甚大,小孩儿连头都能抬起来了,又逗着沈庆德共享天伦。
  青竹居,沈宁见过了柳妈,说了不少庄子好玩的事情,又说了庄子上好吃的菜肴,拉拉杂杂不少,柳妈才退了下去,这时,春诗才开始汇报最近院子里的情况。春诗汇报的大多是青竹居内的事情,因为沈宁不在,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情可说的,只有一件,是前两日兵部尚书家的陈婉柔送来几样小玩意和一张贴子,是请沈宁、沈瑶等人过尚书府做客的,日子就定在中元节后三天,七月十八。
  沈宁想了想,给陈婉柔回了贴子,让人送去了陈家,表示到时一定出席。又询问了春诗院中小丫鬟的情况,也都谨守秩序,也没怎么外出,自沈宁离开后,都紧闭院门过日子,也没什么好述说的,就让春诗和夏词她们团聚去了。
  京兆的情形,自会有秋梧和蚍蜉想方设法将消息递过来,没多久,沈宁就收到了汇报。秋梧的信息要多一些,因为他跟在沈则敬身边,主要说的也还是沈则敬的情况,比如沐休期间,沈则敬和陈醉山、郑北堂小聚了两次,其中一次还拉上了兵部职方司郎中周廷桢,还特别提到沈则敬似乎极为关注官员的出身姻亲情况,无意中流露出似乎想要收集的意图来等等;蚍蜉那边汇报说已经将人送进京兆府了,另外要安插进陈修齐家的人还在物色当中,别的也不多说。
  沈宁听着秋梧和蚍蜉的汇报,眼神越发黑亮,渐渐有了一个主意。
  到了晚上,沈则敬很意外地在书房看见沈宁,这小女儿也不见疲态,他还以为她会休息几天再过来的,不由劝说道:“过几天过来也一样,今天奔波也累了,可先去休息……”
  沈宁故作严肃地说:“对父母尽孝怎么能偷懒呢……况且一个多月没有见到父亲了,怕父亲询问宁儿功课也生疏了呢……”
  说实话,沈宁不在书房随伺的这段时间里,沈则敬也觉得日子颇为不习惯,不知不觉间,书房教学已经成了他放松的方式之一,也成为了他每天公事外整理思绪的方式之一,没有沈宁在旁边询问打趣,他觉得少了很多启发,应对之道触动得也不多了。
  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吧。
  父女两人又就庄子一事说了几句闲话,就各自忙开了。沈则敬上任考功司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因而要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些,要在立秋之前把考课细则制定出来才行,还要等吏部、尚书省审理通过呢,时间也不算充裕,这样想着,他很快就沉静下来,办起公务来。
  等他从事务中回国神来,看一看沙漏,时间也不早了,才想起沈宁还在书房,心想这个女儿贴心,就打算让她回青竹居去,却发现沈宁没有看见他起身,还在专注地翻看一个本子,看样子倒不像她近日来看的史书,就轻步走了过去。
  等沈则敬站在沈宁身侧了,她似乎才回过神来,脸色郝然呐呐叫了一声:“父亲……”,见沈则敬瞄着她的本子,随即恭敬地把本子递上。
  沈则敬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女儿在翻看某家的诗词呢,心想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却还是接过来翻开,准备指点指点女儿,话说诗词一道他虽不精,却也是会的。却没有想到,等他看清楚那本子上的内容,会大吃一惊,甚至,促使他做下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一个或许会影响沈家将来的决定……
  
  第二十章 如流处
  
  沈则敬面色沉肃,内心更是骇浪,并不说话,待把本子都翻遍了,才问:“这些,是谁教你的?”他不认为沈宁这个长居后院的小女儿能想出这个做法,也知道沈俞氏还没有教她管家之法,即使是教,也不会是这样教,那么这女儿是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的?这本子上所记录的事情,哪里只是一个小姑娘的简单记录,分明就是一个缩小的内廷啊,甚至连朝廷的影子都能看见。
  “陈婉柔,兵部尚书嫡孙女,二皇子妃,与继母沈赵氏有怨,婢红袖为间,事发逐北疆……”
  “龚心慈,御史大夫嫡孙女,一弓三石,性格颇毅,婢采薇、采芙、采蔓、采蘋,采蔓父龚周,事龚如熙,母陶氏长于针线……”
  “郑少宜,户部尚书幼女,与陈婉柔交好……婢问雪、询花、逐云、趁风,询花貌极好……”
  这本子上面记录的,是京兆官员各家的嫡女、嫡孙女的情况,连她们身边婢子的情况都十分详尽。父母兄嫂是做什么的,家里有什么亲戚是和别府有联系的,都记录得一清二楚,最主要的是,在这些简短的记录之中,标明了各府各父母的派系和意向,比如说到陈婉柔的继弟在二皇子府任职,分析出陈家是一早就亲近二皇子的;又比如说道龚心慈的母亲陶氏曾和河内道刺史卫良查的夫人有旧,推测出龚心慈将嫁入卫家……
  这样的分析和推测让沈则敬感到心惊,就凭着女儿和几个丫鬟,只根据这两家嫡女的情况就能得出前朝势力的纵横联合,这些是闺阁女孩能做到的吗?他都不知道龚家和卫家的夫人有过旧情,遑论推测出龚卫两家联姻的事情了。
  这本子的内容虽然还不是很多,却看得出是尽可能用心记录了的,其中几个甚至还注明“待缺后补”的字样,说明还会有人继续跟进补充完善的。这个……这个太……怎么说呢,太出乎沈则敬的意料之外了,他想起日前沈华善说成方圆的事来,觉得似乎脑中突突,原来这个小女儿早就在做这样的事情了,在他还没有下定决心的时候,在他还在惴惴不安的时候,这个女儿已经比他先行一步了。难道是父亲教的她?
  “没有人教啊,是那日花朝节后女儿也认识了不少别家的姑娘,就想着做这样一个册子,将来送礼互访啊也不会出差错,况且丫鬟们平时也多有来往的,就让春诗、秋菊她们整理了来……”沈宁还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有人教的,是了,这个小女儿一向有很多别众的点子,她估计也就是觉得这样方便了,然而沈则敬还是为这个女儿感到震惊,现在的闺阁女儿,处世行事都到了这一步了吗?还是说单单只是女儿是这样?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多智近妖了啊。
  “你的青竹居除了这个,还做了什么?”沈则敬用艰涩的声音问道,指指那个本子,他忽然觉得这个女儿实在是给了他很大惊喜,便接着这样问道,他想知道,这个女儿还会不会再有让他震惊的地方。
  沈宁听见了沈则敬的问话,心中稍微思量了一番,隐瞒了蚍蜉的事情没有说,把自己管理青竹居的做法仔细向沈则敬说了,也一一说了青竹居里面四大职责居正、居馔、居严和居则的最近动态,又述说了那个本子正是司严的成绩和收获。
  听得沈则敬一愣一愣的,后宫四局十六仪他也是知道的,没想到这个女儿居然能这样运用起来,拿一个简单的青竹居来练手,这份心智,实在让他刮目相看啊。
  “还有没有人知道你在做的这些事情?”沈则敬震惊过后,马上就反应过来了。知道那本子上面记录的内容,要是被有心人看见了,那会怎么样?首先要做的,就是保密,好在现在只是他看见两了,也并无大碍……
  “就只有父亲知道呢,母亲都不知道的,我就是自己想着玩儿的,这些不会让旁人见了去的。”沈宁也知道沈则敬担忧什么,保密的事情她也做足了的,青竹居那几个人,她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听了沈宁的话,知道她心思极其细密,沈则敬一时心里也乱哄哄的,那隐在心底的想法被沈宁这个本子又勾动起来,就无心细看沈宁有些狡猾的笑意。他叮嘱她不可将这些事说给旁人听,匆匆挥手示意让她下去,自己又在书房沉吟良久,又让小厮告诉沈俞氏等人,今晚有事就在书房里歇下了,又说她们从京郊回来也辛苦了可早歇息,有事明日再说云云。
  断断续续想了一晚,沈则敬也没有睡好,早上起来上朝的时候脸色也不好看,眼眶也有些发黑。这样的情况,让陈醉山等人揶揄了一番:“昨晚可是操劳着了?”多亏了那几筐瓜果,沈俞氏等人回京兆的消息,他们也都是知道的。
  沈则敬听了哈哈一笑,倒从那本子之上回过神来,暗暗自嘲了一番,连小女儿都早早就在做这样的事情了,自己还在顾虑计较些什么?不由得想好了主意,尤其在小厮秋梧跟他告假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主意,打算向沈华善说出自己的打算。
  按照沈宁的吩咐,秋梧专门跟沈则敬告了假,道是户部度支郎中张家的小厮明日娶妻,他和另外几人一同去道贺。这事也是有的,不过也都是等主人家没事了,才匆匆聚一聚表示心意,倒不必向沈则敬请假的,接到沈宁的吩咐,秋梧也有点不解。
  没想到沈则敬似乎颇有兴趣地问:“户部度支家的小厮娶妻都请你,你们很熟?”
  “也不算很熟,都打过几次照面,也有别府的小厮会去的……”秋梧回答,解释道这些能跟随主子上朝伺候的,都是主子得信得用的人,将来都会是管事甚至是管家,那么与别府的管事、管家的交情就很重要了,所以他们私底下也会互相联系的。
  沈则敬听了,良久没有说话,然后才准了秋梧的假,还告诉秋梧如若礼钱不够,可以先预支着,莫要失礼了。
  当沈俞氏等人在忙碌地准备中元节的相关事情时,在沈华善的书房,几个人也在讨论着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或许攸关着沈家的将来。他们是沈华善、沈则敬、沈余宏三人。
  “你是怎么想起要做这样的事情的?”当沈则敬把他的打算说出来的时候,沈华善第一感觉不是惊惧,而是好奇,好奇这个儿子怎么会想做这样一件事情,私察百官?胆子也忒大了一点吧?——几十年来受沈从善的影响,沈华善其实已少了许多对皇权的绝对畏惧和绝对推崇,还不知不觉地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所以非但他没有震惊,连沈余宏也在好奇地等待沈则敬的回答。
  沈则敬把沈宁记录的本子对两人说了,正是从中得到的启发,看到父亲和儿子并没有多少震惊的样子,感觉有些郁闷,并且说:“父亲你认为此事是否可行?”他很想听听沈华善的意见,也不知道他是支持还是反对,心下有些忐忑。
  沈华善听了沈则敬的话后有些恍惚,不期然地,他想起沈从善来,事隔三十几年,沈家再一次有人提起那样的事情,这个人还是自己的嫡长子,虽然说的是不同的事情,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上官皇权的不信任,或者更准确地说,为自己家族的谋划多过对上官皇权的信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得上是乱臣贼子了。难道沈家专出这样逆天心思的人?先有沈从善,现在又有沈则敬,不知道以后还会有谁,这是对的还是错的?难道我要把自己的嫡长子也关进思过处几十年吗?
  事移世易,庆幸的是,沈家现在的族长是他,沈则敬提出这个事情时,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一次,我不会逼自己的儿子进思过处,我还要放手让他去做这个事情,我要让他去做了,才能证明他是对还是错,而不会因为他仅仅只是有这样的心思说出了这样的话语,就硬生生毁了他的人生。只有做了,才能证明啊。想起沈从善幽居的那三十几年,想起沈从善过世时的枯寂,沈华善对自己父亲也就是前任族长沈积安有着自己都无察觉的怨怼。
  他有什么错呢?有什么大错呢?
  那三十几年实在太不值得了,沈家应该给他一个交代。
  最好的交代莫过于,循着他的路前进,以此证明,他说的那一条路是正确的。虽然沈华善直到此时都没有明确要把沈家带向何方,却也有意无意地为沈家的将来布局了。
  “此事可行,我看,就宏儿负责这个事情吧……我想想,就取名如流处吧。”沈华善最后定音。从善如流,这是他对自己兄长的怀念,也是对儿子的期望。
  沈则敬又根据沈宁管理青竹居的做法,制定了如流处的基本法则,搭建了如流处的基本框架,将如流处分为外事、间客、谍报、政商、艺技、汇综六大组,至于组成人员就陆续增添。
  至此,长泰三十五年七月,后来为沈氏王朝立下汗马之功的如流处,号称“一纸抵万兵”的如流处,正式登上沈家舞台。
  浊浪如流平,一纸抵万兵……
  
  第二十一章 中元祭自身
  
  转眼就到中元节了,中元节是大永朝四大节日之一,上至皇家,下至百姓,都极为重视,连京兆百官,都沐休不朝,京兆府还在祥和大街设了“祈福吉祥道场”供京兆百姓布施普愿。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备祭奠拜三官,各种各样的祭品也都一一齐备,正是“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沈家也不例外,沈俞氏和沈胡氏亲手做了楮衣,酒肉、糖饼、水果都早就准备好了,沈余宏等沈家男丁都亲自折了纸钱,沈宁和一众妹妹也都亲手做了各式河灯,京兆有中元放河灯的习俗,只有拜祭过三官和祖先,再放了河灯,才算是过了中元节。
  在沈氏正院前面的空地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八仙桌,上面堆放着楮衣纸钱等阴间祭品,也摆设着酒肉饼果等人间烟食。八仙桌后面,则站着沈家众人,他们要开始中元的祭拜仪式了。
  沈华善带着沈则敬、沈则远,身后是跟着的媳妇、孙子、孙女,连沈庆德这个曾孙也都被沈安氏带来了,一家四代,就在沈华善的带领下,先是祭拜了天地水三官,三跪九叩,沈华善还静穆念了一大段祭文,沈宁也没有人听清楚是什么,随即又起来,祭拜祖先,同样是三跪九叩,同样也说了一段话,这下沈宁是听清楚了沈华善请祖先护佑沈家子孙,接着又起来,最后祭拜众生野鬼,这下是一跪三叩了,这是布施普愿,祈求百鬼得食果腹免倒悬之艰,祈求众生免颠沛流离之苦。
  沈宁也随着沈家众人起起落落地叩拜,眼中含泪,一时苦昧难言。前世沈家灭族之时,正是中元节期间,这是她重生以来的第一个中元节,也是重生以来的第一次祭拜,这一片静穆虔诚的跪拜祈愿之心,非是慎终追远,非是畏惧百鬼,而是,祭奠前世逝去的沈家众人啊,祭拜自己那逝远的前世,愿那一世的沈家族人早登极乐,愿这一世的沈家族人安享天年……
  我一定会好好守护沈家的,伴随虔诚跪拜的,是沈宁坚定的决心,不知这中元众生三官百鬼,可曾听见了沈宁的救度之心意?
  放河灯的时候,沈宁并没有去,而是让春夏秋冬几个丫鬟跟着沈宓等人去了,她想说的想求的,在祭拜时都说了,对放河灯也就不感兴趣了,就在青竹居陪着柳妈说说话。
  过了不久,春诗等人就回来了,向沈宁描述放河灯时的热闹场景,还说沈宛的河灯最为出彩,连京兆城河边好几户人家都在感叹云云,沈宁听到此也不觉得意外,自从庄子编织蚱蜢之后,沈宛就越发喜爱这些手工艺了,天分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年纪小小的,做出的小玩意就愣是比别人家多了几分灵巧和趣意。
  又听了丫鬟们说了几句京兆吉祥道场的普愿事,听说那里人也很多,还有护国寺的高僧在传讲佛法等等,丫鬟们见沈宁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不久也就歇下了。
  沈宁只看着那洁白无瑕的月光,久久出神,中元祭自身,这是一种何等的哀戚,又是何等的幸运啊。
  到了七月十八这天,沈宁也早早作好了妆扮,带着丫鬟秋歌冬赋去和沈瑶汇合,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