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福孕连连-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茵姐一口否定了。”
  “这不,我才是左右为难了。”
  “要茵姐儿吐了苦水,我就直接跟姑爷好好掰闹掰闹。然后; 再由夫君你给说合说合。咱们夫妻软硬皆失……”
  杜明月也挺无奈的道:“只是,茵姐儿这般一不承认了,我就是想出头,也怕真伤着了茵姐儿和姑爷之间的感情。”
  继母难当啊。
  特别是她怀了好心,就怕被理解为恶意。
  所以,左右都为难的杜明月,要求助于继女的亲爹了。
  “这事你别管了,我会跟大姐去信,亲自闹清楚手尾。”赵子殷从妻子的嘴里,也差不多明白了,妻子的真正碍难处在哪里了。所以,他决定自己动手。
  “那这事情,你可得搁心上,赶紧的办妥了。”
  “女子青春短暂,咱们茵姐儿可不能老让米家这般给磋磨啊。”
  杜明月提醒了话道。
  “我心中有数。”赵子殷肯定的回道。
  天成五年,过了夏,入了秋时。
  天成帝驾崩了。
  这一位病了那般久,总之,就是一直没理朝政的帝王,这般不算突然的驾崩了。好像也没有出乎了天下人的意料。
  而在这位帝王的梓宫葬于帝陵后,名闻天下的摄政护国公刘元德被百官推举,加封为了摄政王。
  可以说,这时候的大唐朝,占据的天下半壁江山嘛,是在这位摄政王的手掌之中。
  许是为了掩人耳目,许是真没有所谓的谋逆之心。摄政王扶持了太子继位。这一年,没有改元,而是次年的元月,定新的年号为长兴。
  这一人得道嘛,鸡犬自然跟着升天了。
  米家是摄政王世子刘平安的舅家,那可谓是得天独存的沾了外戚光彩。在金陵城里,真是一门之中,多得官位。
  就是赵茵的夫婿米隆安,都是谋上了一个六品的官位。
  对此,赵子殷在封县城知道后,是于书房里砸碎了他最爱的一套茶具。
  那些日子里,因为赵子殷的心情低落,整个赵宅都可谓是气氛凝重。
  直到进了六月,杜明月收到了金陵城里大姑姐的书信,也是这一封信,让杜明月看过后。于一日晚间,递给了夫君赵子殷。
  那是一封家书,信中的内容,也无外乎就是一些家常琐碎事。
  倒是末尾时,赵婉仪告诉了杜明月,她近日里常带着赵茵结交金陵城的官员家眷。赵茵是她亲侄女,她自然会多加照顾一二。
  有这个大姑姐的话,赵子殷的低气压,才算是解除了。
  赵子殷似乎有大姑姐的安慰,是真正松口气了。杜明月却是心头对赵茵这个继女的未来,更加不看好了。
  一个二房的媳妇,不得婆母和夫君的喜爱,一心跟在了大房的主妇身后抱大腿。说实话,这真不是一个好选择啊。
  特别是这个媳妇子还是膝下无儿女,没有子嗣啊,在这个时代真是硬伤的。
  只是,眼见着夫君赵子殷难得心情好心些了,杜明月不准备把这些明晃晃的伤疤抓开。还是准备过些日子,多跟大姑姐写些家书,求大姑姐多照顾一些茵姐儿吧。
  金陵城,离着封县城太远了。
  特别是米家发达后,赵家在米家眼里,怕都不放在了心上吧。
  想那米隆安这个姑爷啊,都比岳父大人的官职高了。呵呵,更不要提大姐夫那是青云直上啊。
  哪怕是为了赵家的安全,杜明月都清楚的,赵家在米氏的眼中,铁杆的高攀了。所以,现实就是赵家得罪不起米家。
  所以,杜明月也就理解了,为何她的枕边人,要摔碎了一套的茶具。
  那是心头闷火,没地方洒嘛。
  长兴元年,秋。
  在大唐朝的七州之地外,天下也是好不热闹的。
  至少,杜明月从儿子们的口中,都是听到了一二的天下事。
  比如,蜀地又换主子了,然后,又是雍州跟荆州打了起来。反正翻开了舆图,天下除了大唐境内外,似乎哪儿哪儿都在打仗。便是无尽山脉更北的地方,听说,也是乱了起来。
  总之,天下似乎又是烽烟乱起的样子。
  长兴二年,秋。
  已经年满十二周岁的赵箓,是一个真正的半大小子了。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少年,赵箓在用一种学习的目光,看待了他爹教导他的成人世界。
  也是这一年,一统了雍州和并州的汉王钱廖,出兵兖州与豫州。
  在世人眼中,汉王一定完蛋了。
  因为,大唐朝可是占据了七州之地。以区区二州之地与七州相抗衡,这怎么算,都应该是失败之举才对啊。
  事实却是长兴二年的秋,大唐朝在兖州与豫州的军队败了。
  一时之间,汉王钱廖可谓是气焰滔天,雄据中原四州之地,真一派英主的气象。总之,就在一些书生们给这位汉王上书,要上尊号,请汉王称帝之时。
  冬,第一场雪时。
  一直在幽、冀二州虎视眈眈的豪族石氏一门起兵,逐汉王大军。
  这一战,未分出胜负。
  至长兴三年,春。
  石氏与符氏结盟,双方过同出兵,与汉王钱廖的大军,展开了连翻的大战。
  至夏,汉王钱廖大军丢失兖州。
  至此,石氏首领自称幽王。符氏的家主,原徐州府尹自称宋王。幽王占据幽、冀、青三州。汉王钱廖占据雍、并、豫三州。宋王占据徐、兖二州。
  原本还据天下七州的大唐朝,转眼之间就剩下了荆州之地。
  也同样是一年的春,元月时。
  金陵城的长兴帝,暴毙。
  摄政王刘元德的名望,自然是大受打击。
  此时,大唐朝的帝位,可谓是名不符实。同样的,真正有实力称帝者,已无一人。
  天下,十三州大帝之上,似乎注定了烽烟再起。
  封县城,赵子殷本来在迟疑不决的。但是,在金陵城那边的长兴帝驾崩消息传来后,这位县令大人同英德郡的其它县令一样,也是同样效忠了宋王。
  因为,大唐朝已经完了。至少,对于北方的普罗大众而言,大唐朝是没啥威信了。
  赵子殷原本不懂的,就是这六州之地,为何失陷的如此之快?直到石氏和符氏两个家族结盟,倒是让赵子殷知道了一些底细。
  因为跟蓬莱仙门的关系,赵子殷很清楚了,这两家背后的靠山为何?
  不用置疑了,石氏背后是莲台寺,以及周国公府当年的余孽,还有便是幽州那些投靠了大梁朝,由大草原上牵来的蛮族部落而转化而来的幽州豪门啊。
  至于符氏嘛,赵子殷倒是拿捏不太准了。
  蓬莱仙门给的暗中消息,很明确的表示了,符氏身后的人,有些神秘。
  长兴三年,秋。
  把一切的资源,都放在赌桌上后,刘元德领军亲征了。这一回的目标,便是徐州。
  对于大军的到来,赵子殷在投降宋王符氏后,再一次又投降了唐军。
  而且,还是亲自去跪迎了领亲卫入城的摄政王刘元德。
  对于曾经的上司,再次见面时,赵子殷心中的感慨万端。只不过,他这等小人物,有时候就是这般的可悲啊,这不,哪边都是惹不起。
  刘元德对于赵子殷,还是有些印象的。
  不过,也不是什么特别记忆深刻的印象。还是看在了米家的面子上,赵子殷投降的爽快。所以,他的封县城县令,没被撸掉了。
  继续任着县令,赵子殷就的封县城,就成了刘元德大军过境后的大后方。
  “爹,你是不是觉得摄政王会赢?”
  在赵子殷过了刘元德的难关,于衙门里忙碌归来后。长子赵箓提了问题。
  对此,赵子殷倒是点头了,他道:“此一战,摄政王的赢面很大。至少,有六成。”
  “当初输给汉王,那是因为摄政王想借机清除异己。只是没想到玩大发了,变成了大军溃败……”
  说到这里,赵子殷也是想叹啊。
  刘元德那等打击了敌人的手段,简直就是伤敌八百,自损三千啊。
  “而现在嘛,却是不同了。”
  赵子殷嘲讽的说了这一句话道。
第124章 
  赵箓听得亲爹的话,颇是赞同; 道:“大唐已经到退无可退之地; 是当破釜沉舟。”
  对于此话,赵子殷点头; 也是一样的看法。他道:“为父已经得到消息; 月前宋王长子突然染上恶疾病逝。宋王膝下幼子尚小; 又是早产出生; 能不能养大还是两可之间。”
  “若是宋王无嗣; 这兖州、徐州之基业; 何人可继承?”
  话到这里时,赵子殷都想呵呵。他心中也不得不承认; 大唐朝的国命尚未摔败到不可挽回啊。毕竟,若能吞并了宋王,摄政王能握得四州之地,这大唐朝再是中兴,又不是不可能。
  最主要是的; 赵子殷给跪得这般容易,也是宋王真不像是真主命啊。好好的大胜后,长子病逝,幼子体弱; 这不是摆明了后继无人嘛。
  而封建时代; 一个主君没有继承人,那就真不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主君啊。
  哪怕符家是名门豪族,那又如何呢?
  至少; 赵子殷从英德郡其它县中得到的暗里消息嘛,这宋王大家都不太看好啊。因为,宋王之前能聚然得逝,靠得就是长子符青琉这位领兵善战的长子。
  余下的符家子弟,还不是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人物。
  而接下来的半个月的时间,一切的发展行势,也没有出乎了很多的预料,符家如大家伙所预料的。那有挡住了大唐的军队。
  至于说幽王和汉王嘛,倒是派了小股的部队前来,至于大军增源什么的,就是没有了。毕竟,肃冬啊,真不是一个征伐的好时间。
  连连大乱,哪怕是诸侯之间,也是家底不富裕了。
  不是哪路的诸侯,都有大唐朝的家底那般荫实。
  宋王败而降,全家被摄政王刘元德的大军押抵回金陵城。
  次年,长兴四年,摄政王刘元德称唐王,继续延用长兴年号,以示不忘记正统。
  这一年,赵箓十四岁。
  作为一个少年郎,一个可以说亲,具备成家立业的少年郎,赵箓开始走上了他的个人奋斗历程。
  长兴四年,春。
  “我要去投军,爹娘就要二弟、三弟、四弟,你们多多孝顺。”作为一个有抱复的人,赵箓起了去金陵城的心思,是因为他在金陵城的大姑母,给亲爹寄来了信件。
  唐王世子刘平安,将挑了近卫牙军。
  作为了一个未来的唐王啊,他的近卫自然是需要信得过的人。那么,作为刘平安的隔了那么些关系的表兄,赵箓求个名额的话,真不是什么难事。
  “好啊,大哥此去,弟弟祝你一翻风顺,前程似锦。”赵策拱手一礼,笑得开心的模样。
  作为和赵箓同一日出生的兄弟,赵策这些年里,倒是读进去书了。对于赵策而言,他更想专研了学问。
  对于武道一方面,赵策还是欠缺了那么一点天份的。
  所以,赵策准备跟赵家的世兄赵菩,再在封县城里继续多钻学钻学。
  至于将来,赵策在公府的那些伴当生涯里,倒也是受够了所谓的富贵前程。
  赵策是自己没心思去投了军,不好武事。
  那么,赵简嘛,就是年纪尚小,爹娘不同意出远门。所以,赵简是巴巴着舍不得大哥啊。
  就是赵简身边的赵箐,也是同样舍不得大哥。
  谁是赵箓是一个好兄长呢,简直就是吃苦大前,享受多多给予了弟弟们。
  对于这等好兄长,自然受了兄弟们的敬爱。
  对此,赵箓表示,那是因为他这人简单啊,能每日食肉,其它的,赵箓就是不太在意了。不在意,自然就乐得赠与了兄弟们嘛。
  “大哥,你什么归家啊?”赵箐开口问话时,真是多舍不得,就有多舍不得。
  没了大哥照拂,赵箐觉得往后的日子,爹娘肯定会管得更严格了。至于二哥嘛,在赵箐眼里,是笑面虎,哪像大哥那般好啊。
  三哥,赵箐是不指望的,因为,这个哥哥在赵箐眼中不靠谱。
  “等哥哥挣得好前程,将来,让弟弟们也能过好日子时,大哥就衣锦还乡。”在赵箓这少年郎的眼里啊,不得富贵,他哪有脸面回家啊。
  对于心底有大志向的赵箓而言,搏不得好前程,他是不好意思归家的。
  此去金陵城,赵子殷和杜明月在旁边,自然是看着儿子讲话。倒是在船家要开船了时,杜明月才是上前,交待了长子在出行在外,多多照顾好自己的叮嘱。
  至于赵子殷,在长子出行前,应该交待的,他这当爹的都说了。在众人面前嘛,赵子殷反而是拉不下脸来,再叮嘱长子什么了。
  从封县城前往了金陵城,赵箓自然不可能一人独行。
  此去,与赵箓同行的,是他的护卫小伙伴李大山。
  对于李大山同行,赵子殷是放心的。甚至于,为了解李大山的后顾之忧,赵子殷还是派人把李大山的母亲,接到了赵宅来安居。
  这等态度嘛,当是礼遇了。
  不过,也未尝不是想给长子赵箓一个安全的后背。
  这贴身护卫者,自然是这等有家眷在,更安心啊。
  李大山是口吃,所以,赵箓上了船后,自然只能默默欣赏沿岸的风景了。因为,李大山是不一个不好说话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时,一个口吃的人也不想享受了别人的异样眼光啊。
  金陵城,再去时,赵箓的儿时记忆,剩下的并不多了。
  好在,他到金陵城后,先要去的是姐姐家拜访。然后,再是去大姑母家暂居。
  因为,这也是大姑母的意思。
  当然,这是口头的面子话。实则,赵箓知道,真正的原由嘛,是他爹心头对大姐夫不太欣赏啊。
  对于大姐夫米隆安,赵箓原来知道的并不是太清楚。
  不过,到了米家后,在姐夫处和大姑母处,两个地方的不同待遇,让赵箓充分享受了一把,什么叫天差地别。
  “哼……”
  对此,赵箓在心底,是对米隆安记上了狠狠的一笔。
  那米家的二房,总之,赵箓是特别不感冒啊。
  倒是大姑母赵婉仪,对这个侄儿赵箓,是颇照顾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是亲自安排的,不假他人手啊。
  在米家大房做客小住,晚间,米家的真正家主米振元,还是在夕食时,考校了赵箓的学部与武艺。
  不得不说,米振元对这个外甥嘛,还是表示挺满意的。
  学问,赵箓是一般。
  不过,武艺嘛,赵箓算得尚佳。当然,要是比起李大山,就是差得太远了。
  不过,李大山在赵箓眼中,那是特例嘛。
  次日,赵婉仪就找赵箓私下谈话了。姑侄二人说话,倒也是随意,就是在花园里吃茶。
  “你姑父的意思,是近几日里,寻得机会时,就会举荐你进世子身边做亲卫。当然,也是会谋得一二官品。”
  “好歹,你也是世子的表兄,哪能担个白身。”
  赵箓听得这话,自然是忙谢过了大姑母。
  “都是自家人。”赵婉仪还是笑呵呵着,又道:“对了,你隆兴表兄,也是在世子身边做事。将来,你们表兄弟,要多亲近。”
  “诺。”赵箓应答话后,忙又补充了话,道:“侄儿年纪浅,将来一定多向表兄讨教。”
  “那就好,那就好。”赵婉仪见侄儿听懂了自己的那翻话,笑得就是更开心了。
  这些年里,侄女赵茵跟夫婿过得不愉快,跟婆母就更愉快了。那赵婉仪如何做?自然是支持自己的亲侄女,哪怕自己的侄女没生了子嗣。
  这在赵婉仪看来,那又如何?
  自己侄女那是嫡妻,是大妇。这没个子嗣,再过些年,实在无法,就抱养一个小妇生得嘛。想她这个宗妇大嫂,又没有拦着弟妹给儿子塞了通房小妾之类的。
  总之,赵婉仪对侄女赵茵的地位要求,就是得有大妇的体面。如此,赵婉仪觉得,她够给二房面子了。
  说白了,也是多年以来,这从媳妇熬成了婆母。夫君嘛,也是从少族长熬成了族长。
  这赵婉仪头上的长辈,公爹和婆母都过逝了。这个米家的宗妇,可不就是赵婉仪当家作主嘛。
  至三月,天将暖时。
  米振元带回了消息,赵箓的前程嘛,是求了下来。
  唐王府,自然不是原来的皇帝宫了。而是刘元德称摄政王后,由护国公府改建而成。
  倒不是不向往了帝王那个位置,而是刘元德很清楚,他目前嘛,真不够威望进击了帝王位置。就像他的大兄,成为帝王之时何其速也。这败亡之时,也同样的何其速也。
  一旦称帝了,刘元德是担心引起了汉王和幽王,以及荆州这几方的交恶。
  至少,目前的行势看来,刘元德不同于当年的大兄之时。那时候,天下的诸侯都弱小,而且,还是刚刚恶斗过,彼辈想干预没实力。
  目前嘛,刘元德就是接手了大兄的实力,却是应付了汉王与幽王时,力有不足啊。
  特别是荆州处,又冒起了强藩啊。
  这等时候,刘元德对周围的外部环境,是越发的关注起来了。
  这嘛,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也。
第125章 
  长兴五年,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