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笑拂衣归-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仲夏国大华皇帝亲诏。
  大华元年六月初一甲字三号文。
  加急公文:关于镇北军将士任命的通知
  多年来,镇北军上下在北地最前沿,为保卫国土,守护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于此,朕于开国之日,亲诏:唐琦大将忠心守边,驱逐外敌,战功赫赫。特授予勋爵:镇北左柱国超品国公。任职:北三路都指挥使,统管北疆军务。奖黄金五百两、白银五千两、贡缎百匹、珍奇若干。且自本国开国起,允许守边大将携带家人上任。(唐国公可与传旨佥事详谈此事)
  又有,镇北军中,项古青、张孝邦、刘玉开、桑倪……霄雷十一位校尉忠心为国,屡立战功,特升为镇北军车骑将军,授勋:正三品上轻车都尉。各奖黄金一百两,白银一千两、贡缎二十匹。
  其余诸人,由唐国公上奏各自功绩,再行升奖。
  为保证镇北军日后所需,今后北地七府每年上税前,先按朝廷颁布之数将税收转为镇北军的军粮军饷,直接交付北三路都指挥使,剩余部分再往京中运送。
  诸将士在前线流血牺牲,拼死战斗,我等君民牢记于心,绝不会让英雄们流血又流泪,荣耀与镇北军同在!”
  彭佑念完,却没听到什么动静。一抬头,就看到对面的十几位硬汉都红着眼眶瞪大了眼睛。
  还是项古青头一个蹦了起来,他喊出的第一句话,让人听了心酸——咱们以后再也不会饿着肚子上阵杀敌啦!!!
  其实,镇北军内部这段时间都有些焦虑。唐大将已经明确表示不会造反了,那他们之前占下的江北七府,定然是保不住的。
  这才吃了几个月饱饭的将士们,都很担心,一旦朝堂稳定,就算不追究他们之前的作为,但镇北军肯定又要回到以前那种钱粮不济的苦日子里。哪怕军中都是好汉,可谁都怕肚子饿得慌啊~~~
  然而,谁能料到,京中换了新皇后,镇北军的待遇竟然好到不敢想!每年都能直接从北地七府划拨粮饷,这就完全保证了镇北军再不会陷入以前的悲惨境地了。而且,这么一来,若是唐国公生出了异心,怕是造反都容易很多!这大华帝得多大的心,才能下这样的决定啊?!
  而且,听卷毛他们说,谢总督已经调拨了一批全新的军服和军饷物资,不日就要送到北疆来。
  镇北军这几十年来,当够了爹不亲娘不爱的倒霉孩子,此时终于感受到了被人重视的滋味。
  不论是一旁的小兵,还是须发皆白的国公,都笑成了一朵朵嘴比脸大的喇叭花。
  京城中,这一个多月来也是格外热闹。
  大华帝登基后,发的第二条皇榜就是,重定税法。要求各地取消所有的自设税目,除盐铁专税外,仅设农税、商税、财产税,三种国税。当然了,这只是针对本国人而言,外国友人嘛,就要麻烦多点。
  农税中,不再按人头计算,而是按实际拥有土地面积计算。这就需要各地立即开展清查田地的工作,以前那些隐田大户将不得不割掉一大块肉。
  这也就是李彦锦他们如今兵强马壮,尤其是南方各地都被他们的军队管控着。就算有些大族世家不满,可他们也没办法与正经的军队对抗。
  得罪人肯定是免不了的,李彦锦自登基之日起,就被无数人暗中嘲讽是泥腿子皇帝。尤其是他颁发的公文,毫无文采可言,更是激起了那些文人骚客的讥讽连连。
  不过,这些东西,李彦锦和谢沛,乃至他们这一系人都不太在意。说说罢了,他们也只敢如此而已。
  只要能把国家治理好,只会写大白话圣旨的皇帝也是好皇帝!


第190章 奇葩帝后
  那些原本还等着李彦锦请到门上来的有才之士; 看到李彦锦一系竟然毫不在意他们最看重的脸面; 真的就这么胡乱折腾了起来; 顿时都气得吐血。
  于是; 为了体现他们的价值,更是为了在新朝堂上给自己这些人争到一份利益; 市面上渐渐开始冒出些不怕死的文人,哭嚎着什么圣人礼仪殆尽; 千载之道毁绝……
  那些被重新启用的五、六品官员听到风声越来越大后,都觉得有些不安。这物议沸腾; 陛下多少还是要考虑一下吧……
  李彦锦听了这些官员的回禀; 忍不住腹诽起来,不就是觉得老子没文化吗?不好意思,老子; 咳,朕肚子里的文化; 你们懂不起!
  大学里的马哲、毛概、邓论、政经、思修; 随便讲一句出来; 你们谁能懂?
  回头等朕抽出空了,看不把你们这群老书虫考到吐血!
  李彦锦琢磨了一会,就对楚煜说道:“放点风声出去,就说我心疼南疆、北疆等地百姓难获教化; 准备在京城找些空闲的文人送去开馆教课。不拘童生、秀才、举人、进士; 只要能给幼童开蒙,就都有资格; 哼哼~~”
  楚煜眼珠一转,笑眯眯地冒着坏水就出去了。
  李彦锦管着政务,把军务都交到了谢沛手里。谢总督如今可忙咧,不但要管着江南江北各路兵马,皇宫的事还暂时没法丢开手。要不是有姥姥、亲爹和谢润表姐帮着照顾闺女,怕她还真是要忙得分身乏术了。
  军务这些,谢沛之前都有布置,如今正在逐步落实。而皇宫里的新规定却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先是皇帝下旨把太监这个职业给彻底取消了,并颁发明令,今后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阉割自己或是他人。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于是,宫中现有的这些太监,就成为了仲夏国历史上有名的最后一批阉人。也是颇有些让人同情……
  谢沛已经打算好了,今后,太监的工作都将由普通人来承担。甚至可以雇一些境况艰难的老兵或孤寡,来宫里做些轻省活计。
  因为两口子早就商量过了,不管两人身份如何变化,家里不会再添其他女人。
  没了庞大的后宫嫔妃,自然就用不到大量的的宫女伺候。皇宫里的女人少了,再定下合理的规矩,也就不用担心有那么多机会让别人秽乱宫廷了。
  没瞧见,皇宫以外,那些高门大户家里,老婆丫鬟不少,也没说非要太监才能保住后院清白啊~~
  大幅度削减宫女是必然的,毕竟让十来岁的少女,早早就离开亲人,关在这天牢一般的宫里度过青春,甚至是度过终身,实在不是什么仁慈的好事。
  只是,眼下这批遗留下来的近千宫女,却让谢沛有些发愁。
  她已经征询过大家的意见了,只要是通过了审查的宫女,若是想要回家的,可以立刻去领了户籍和公文,走官道住驿站,由各地官府接应回家。
  然而,她没想到,愿意回家的,多半都是才入宫不久的那些年幼宫女,也只有不到二十个人。其他绝大多数宫女却都宁愿留在这里缝制军服,也不想离开皇宫。
  谢沛对这个结果,感到有些悲哀。然而,听福娃她们解释了一番后,又觉得能够理解。
  因前朝的升和帝高亶越老越好色,只要是官员家愿意把女儿送进宫,他都会很大方的收下来。所以说,后宫内并没有竞争激烈到,需要让女儿去当宫女,才能找到接近皇帝的机会。
  也因此,宫女中几乎就没有一个是好出身的。她们都是被内务府花钱买来的,不是贫苦家卖掉的女儿,就是人牙子手里的囤货。
  宫里虽然日子艰辛也常常会卷入要命的纷争,可这些宫女在高墙内住惯了,一旦出去,既无亲人可靠,又不知该如何谋生。她们,都很害怕。恐惧之下,才没人愿意出宫冒险的。
  再加上,如今谢沛搞了个军服加工厂,宫女们虽然每日忙碌,心却都安稳了下来。
  所以,她们哪怕攒下了银钱,却也不敢离开皇宫,去面对陌生的外界。
  谢沛想了想,这些女子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适应身份的变化,办急了,倒容易坏事。
  因此,她干脆就把这军服加工厂给办到了明处。专门在靠近皇宫南门的一块划了片地,让宫女们每日在此上工。同时,她把进料、交接货物、做账、分发工钱一系列事情也分派给宫女们自己负责。@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于是,渐渐的,皇宫南门就多出了很多送货的伙计、接收军服的兵部官员、管账的主事,等等各色人物。
  他们的进出,也带来了无数京城的大小消息,让这群高墙后的宫女们开始对外界有了些了解和认知。
  也有人担心,如此长久下去,恐怕会给皇宫带来危险。但自家都是高手的帝后二人听了,却并不在意。他们本来就没打算一家几口人独占下如此庞大的皇宫。不但南门那一片,皇宫里许多地方,他们都打算规划出去,挪做它用。
  比如李彦锦就觉得,他想把朝堂的核心部门都弄到皇宫里来。到时候,这些人每天就在他眼皮底下办公,看谁敢狗胆包天地偷做手脚。
  而且这样,也就不用每日都把所有人搞到乾清宫开大会。大家正常上班,有事就过来禀报,离得近,都很方便。
  随着太监的取消,宫女的削减,谢沛和李彦锦很自然地想到了那些生死不由自己的可怜人。
  于是,大华帝登基后的第三张皇榜,就是宣告天下,仲夏国今后将禁止买卖良家子为奴仆,下人都将改买为雇。
  同时还对贱籍的划分也做了修改,把军户、工匠、无田渔民、佃仆、隶卒、乐户、艺人等人都改为了良籍。
  只把被判为终身罪奴者,仍保留在贱籍之中。但,并不延及其后代。
  这皇榜一出,众多底层百姓跪在街边痛哭流涕。这些出身贱籍的卑微者,似乎要把自己和家中数代人的委屈都哭嚎出来。
  他们是喜极而泣了,可也有很多人气得大骂李彦锦是吃饱了撑的。
  历来,高门大户乃至寻常官宦家中都离不开奴仆。这其中,只有签了死契,甚至是几辈子的家生子才能成为主子的忠仆。
  可现在这皇榜一出,别说死契了,就连仆人的孩子都成了良民,想要使唤,还得出钱来雇?!简直是胡闹!
  不过他们再抱怨,李彦锦也不怕。这阵子京中上万士兵正有些闲得慌,巧了,这不就事忙了吗?
  之前普查时,每家有多少奴仆,叫什么姓什么,彼此都是什么关系,这些可都被记录在案的。
  现在,只需要把京城一分片,然后各小组拿着名册挨家挨户去点,就成了。
  每到一家,照着册子,把奴仆一点,然后直接在官府户籍上,把签了死契的奴籍一消,改为了年限不等的雇佣契。
  虽然表面上看,这些仆人还是与以前一样,要在主家继续做活。
  可这一改,却让他们从根本上有了不同。
  因为各朝代的律法中,主家是有权处置签了死契的奴仆的,要打要杀都随人意。然而签了雇佣契的仆人却不同,他们若被主家打伤,按律是可以寻求赔偿的。若他们被主家打死,那主家就形同犯了杀人大罪,是要赔命或是坐牢的。
  简单说,就是李彦锦把这些人的性命又还到了他们自己手中。
  这个事情要落实,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且京城在李彦锦的督促下,还办的彻底点。而京城外,其他地方,可就没这么顺畅了。
  好在,李彦锦和谢沛都知道,这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今后由退役老兵任职,专门四处抽查,谁家还敢买卖人口,签订死契。一旦抓到,就是重罪。待处罚的多了,时间长了,这条律法就会彻底被人们接受下来。
  一忙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
  转眼,又到了秋末冬初之际。
  李彦锦和谢沛的闺女真真,眼看就要满周岁了,这两个不负责任的爹娘才想起闺女的大名还没定下来。
  好在如今也没什么盯着皇家天天写起居注的人了,大家都忙得四脚朝天,谁也没空管这对至尊夫妻,家里又发生了什么事。
  一年的时间,已经让京城人都了解到,如今龙椅上的这位陛下,恐怕脑子和大家都有点不一样。而那个皇后就更可怕了,不但脑子不一样,好像身子也……哦不,是身手也不一样。
  官员们也都有了默契,千万别管这夫妻俩的家事,不然下场会很难看的……
  于是,就在这种默契的无视下,咱们的皇家大公主真真,顶着个乳名迈进了周岁的门槛。
  赶在真真周岁前三天,李彦锦又被媳妇捶了一顿,这才把闺女的大名定了下来,就叫谢真天。
  对于闺女姓谢不姓李这事,除了卫川出身的官员能理解外,其他所有人都是一脸“这他玛是玩我吧”的表情。
  就连谢栋这个皇帝岳父都有些吃不住地,找到闺女说:“要不,就姓李吧……”
  李彦锦一拍大腿道:“我这不是天子吗?都说金口玉言呀!我得言而有信啊!再说了,不管姓啥,都是我的大公主,我看谁敢唧唧歪歪!”
  奇葩的爹娘,当了奇葩的帝后,于是他们的闺女也只好当一个奇葩的异姓大公主了。
  好在,她并不孤单。若干年后,她的弟弟妹妹中,姓谢的与姓李的,堪堪打了个平手……


第191章 散财童子陛下
  大公主的周岁办得比某人登基还热闹点。
  与谢家相熟之人都被请到了永寿宫里; 吃了顿抓周酒席。
  这是宫里仅存的四位御厨; 在新皇登基后; 头一次大展身手的时机。
  御膳房里; 帮手的宫女和太监被四个大厨指挥得团团乱转。每个人都使出了全身解数,恨不得把这次酒席; 办成个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才满意。
  只是如今陛下崇尚节俭,已经提前传了口令; 不许整那些死贵死贵的玩意。这让几个大厨非常遗憾,只能从菜单里把某些菜式给剔除出去。
  谢真天周岁这日; 也如老百姓家一般; 搞了个抓周。
  抓周的台子上,大部分都是女儿家常用的东西,什么胭脂水粉、梳子钗环、算盘笔墨、绣绷绣线等等。不过那金灿灿的小匕首; 缠着花的小弓箭,甚至是红艳艳的小皮鞭也不知是什么人放进去的; 真是居心叵测得很呐~~~
  真真奶娃最近正在学走路; 只是一直不曾开口叫人。但她虽不会叫人; 也成日“啊啊呀呀”地说个没完,只没人能懂罢了。
  大公主殿下刚被亲爹抱上抓周的台子,就开心地直拍小手。还一副“朕心甚悦”的模样,亲了亲李彦锦的厚皮脸。
  谢真天亲完又胡乱赏了亲爹几爪子; 就走走爬爬地来到了桌子中央。她企图蹲着; 结果重心不稳,直接摔了个屁蹲儿。
  小屁蹲迅速坐好; 开始搜寻起宝贝来。
  虽然这位大公主,日后长成了个极精明的性子,可如今倒底年幼,没有看破某人的诡计。
  于是,片刻后,大公主殿下就右手拿着小金剑,左手抓着小红鞭,脖子上还挂了个小花弓,非常威武地站起来,歪歪倒倒地冲着不远处的娘亲憨笑。
  “咳,殿下看样子是随了母亲,今后也要当个巾帼英雄,驰骋天下啊~~~”
  众人识趣地说着吉祥话,天家三口子却毫不在意地,凑在一处,嘿嘿傻笑。
  “二娘,看咱真真多识货,把我们准备的好东西都抓了。我还说,让爹弄个金锅铲来,结果他老人家死活不同意,哈哈哈~~~”亲爹不担心坑了闺女,毫无负担地说道。
  “嘎嘎嘎啊~~”大公主殿下张开小嘴,和着她爹的笑声,嘎嘎笑着。
  谢沛无语地看着这俩宝气,嘴边的笑意却久久不去。
  抓周之后,很快就到了年底。
  李彦锦此时终于把空荡荡的国库,填补了些银钱进去。
  本来从各地抄来的钱财足够把国库塞满的,只可惜某人赚钱没有花钱快,眨眼功夫就又都散出去了大部分。
  其实,这也不能怪李彦锦是个散财童子。
  只因新朝刚立,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北地那边的军费用税收抵了,暂时不用他操心。可其他地方却仍是由京中拨款,尤其是前年才组建的水师,更是个吞钱的大户。
  虽然李家也之前帮着出钱出力修了船坊,可如今李彦锦都当上皇帝了,这一国的军队,怎么能让李家来掏钱组建呢?
  于是,几处大的码头修建,船坊后期投入,再就是造船的花费都转由国库中拨出了。
  除此之外,李彦锦又在黄河以北圈了块地,准备办一个国营马场。
  他们之前坑了北蛮的上万匹骏马,其中五千匹交给了唐琦,组建了镇北军如今最重要的一支骑兵营。剩下的五千匹马则被李彦锦请人精心挑选出了两百匹公马和两千匹母马。如今第一批出生的小马驹已经快两岁了,眼看不久,它们就要变成成年大马了,再扩展繁育下去,原本的马场显然就不够用了。
  李彦锦于是在老马场里留下了少量公马和怀了孕的母马。其他的大马小马就都迁往了新马场。
  相信再过五六年,现有的马匹数量就将翻番。只要不出现大面积死亡事情,不出十年,北疆骑兵的数量将让蛮族胆寒。二十年后,其他地方的军队也都将配置出足够的骑兵。
  在如今四邻还不太老实的局面下,李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