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闺门秀-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氏与赵琇来了,他十分高兴,忙请她们在一旁就坐,又问起她们回家乡后的经历。张氏拣些高兴的事说了,对赵家太太与卢三姑娘的异状片字不提。广平王也不知是否听到了消息,只笑道:“老夫人难得回家乡一趟,如今又再出行,都是因为我拦着玮哥儿的缘故。还望老夫人别见怪,实在是有公事需要他帮忙。这件事一时半会儿怕是办不完的,咱们也不会太早回京,想来老夫人还有许多时间可以与亲友乡邻团聚。”
    张氏笑道:“王爷言重了,玮哥儿如今是奉旨来办差的,不是回乡玩儿去的,自当以公事为重。王爷体恤,方才给他几日假,叫他得以回乡祭祖。若再得陇望蜀,就过分了。玮哥儿他还年轻,许多事都不懂,王爷只管使唤他,若他有不周到的地方,您也尽管教训。他自小没了父亲,我又不懂这些官面上的事。王爷是长辈,都不教导他,还有谁能教他呢?”
    广平王听得笑了:“如此说来,我还真要好好教他一教了,否则岂不是辜负了老夫人的期望?”
    张氏与广平王犹自寒暄着,赵琇的心思已经飘开了。她看向前堂的方向,心中好奇:王爷他们到底是在查什么账?又为何如此保密?跟赵家母子与卢家人的古怪行径,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第四百七十四章 红香

赵琇与张氏并未在广平王处待太久。广平王眼下还处于办公时间,只不过他本人比较悠闲,但前头忙碌中的随员和本地小吏们,若发现了什么重要事,还是要过来向他禀报的。有女眷在此处,多有不便。所以赵玮看到祖母与妹妹跟广平王聊了一会儿,又引了赵游来拜见,等赵游被人带到前堂去干活,就提议要送赵琇她们先到下榻处去了。
    广平王笑着说:“那就去吧,这一路车马劳顿,老夫人想必也累了,且好生歇一歇。这杭州气候比京里暖和,他们这些富家望族给自己建的别业,也造得十分周到体贴,在屋里待着,并不觉得冷。老夫人只管住下,等过些日子雨雪停了,天气好些,再到这边来逛园子赏西湖。我虽看不见,但听他们说,园中有湖石无数,也有前人墨刻,十分值得一赏。想来老夫人会有兴趣的。”
    张氏听了,果然有兴趣,笑着谢过了广平王的邀请,答应等天气好了一定过来,又劝广平王:“公务虽要紧,王爷也要多保重身体,千万别累着了才是。”
    她这话本是老生常谈,广平王听了就哈哈笑了:“不累不累,我舒服着呢,老夫人没瞧见?我比一个月前要胖了不少。”
    确实,广平王的脸白了一个色号,下巴也圆润了,不知是营养充足又少在户外活动,还是江南水土真有这么养人的缘故。不管是什么原因,看到他的气色这么好,赵琇和张氏都为他高兴。
    等退出后堂,祖孙三人又与高桢一道往外走,谁知走的却不是他们进来时的那条路。赵琇就疑惑了:“咱们不是要出园子吗?”赵玮就告诉她:“这园子前后有三个门。从西侧门出去,不过两步路就到我们要去的宅子了,比走外头的路要快些,一路上又有景致可赏。”
    赵琇恍然大悟,心里想,这还真方便,将来哥哥要往来两边。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她若得空时。还可以过来陪广平王说说话呢。
    一行人走的速度并不快,张氏一路欣赏园中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湖石,很有兴致。今日虽然只是匆匆浏览一番。不能细看,但是雪后石林的美景,还是值得一观的。张氏一路走来,赞叹不已。还对孙女说:“你每日家练画,都是练些山水人物。不如也画一画这湖石。这么大一园子呢,有得你画的,两边离得又近。”
    赵琇微微有些心动,不过她对湖石的兴趣平平。倒是对这园中的景致以及登高楼上可以眺望到的西湖更感兴趣些。这一路上,她没少练习绘画技巧,到了奉贤老宅后也没停止。如今对风景山水的技法已经颇为熟练了,正想要画点更有难度的东西呢。既然来到了西湖边。她怎能错过好机会?
    高桢一直留意着她的表情,见她似乎有意,便道:“赵妹妹若想过来画画,倒也便宜。园中好几处房屋平日里都是没人来的,只有三两个丫头婆子负责打扫,登高楼也锁上了,留了个人看守,预备随时来人开锁。园中除去这几个仆役,并无外人,随我父王前来的随员都忙着呢,无心游园。若是他们偶然起意要来逛,我马上命人给妹妹报信避开就是。”
    赵琇这回是真的心动了,笑道:“那我想来时,就给世子送个信,你可别嫌麻烦。”
    高桢微微一笑。他怎么会嫌麻烦呢?他恨不得赵妹妹一辈子麻烦他才好。
    赵玮正给张氏指出几处精彩的美景,回头看了他俩一眼,正想说什么,就看见自家小厮冬生匆匆赶了过来。方才他让冬生领着赵游到前堂去了,莫非是出了什么变故?
    冬生上前先给高桢、张氏与赵琇见了礼,便禀报赵玮:“游哥儿已经见过几位先生了,只是他什么都没带齐,小的虽给他备了纸笔,却没有算盘。小的去问别人,都说已经分完了,没有多余的。游哥儿说,他随身的行李里有,且是用惯的,直接拿来用就是了。只是方才来得匆忙,没来得及把东西带上,想要出去拿。王爷却又有禁令,人进来了,上头没有发话,是不许再出去的。小的不知该怎么办,只能来问侯爷。”
    张氏诧异地说:“咱们家的行李就在园子外头,游哥儿出去拿一下也方便,难道这也不行么?他才刚来,还什么都不知道呢。”
    赵玮便道:“王爷规矩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就怕管得松了,会有人钻空子。这原不是什么大事,我是可以出园子的,我替他走一趟好了。”说完又有些犹豫,祖母妹妹还没送到下榻处呢,他就先走了,这合适吗?便对冬生说:“你去安抚游哥儿,叫他且等一等,待我送祖母与妹妹去安顿下,就帮他把东西带回来。”
    高桢对他说:“这又何必?不过是几步路的功夫,你就跑一趟吧。那边正缺人手呢,好不容易荐了个自家人过来,却又让他没事干待坐,岂不可惜?老夫人与赵妹妹这里有我呢,我替你送她们过去就好。那宅子也是我帮忙找的,我比你还熟些。”
    赵玮迟疑,张氏便劝他:“就这么办吧,世子好意帮你,你也当领情才是。”赵玮只能答应,道:“我很快就会回来的。”谢过高桢,就带着冬生匆匆走了。
    高桢接过护送大任,上前两步扶住了张氏:“老夫人慢点儿走,才下了雪,当心地上滑。”张氏不由得眉开眼笑:“哎呀,世子太客气了,老婆子哪里当得起。”高桢却不为所动,仍旧扶着她往前走,还一路跟她说些在路上发生的趣事,听得张氏入了迷,不知不觉间,就抛下了半个园子的美景,很快来到了侧门边了。
    从侧门出去,上坡略走几步路,就是高桢帮忙租下的小宅子,果然离钦差一行人住的园子极近。这处宅子地方不大,不过两三亩大小,但本身其实也是一处精致的小园林。园中种了许多梅花与桃花,园名就叫“红香坞”。此时正值正月,时间还早,但再过得一月半月,就是梅花开放的时候了,届时这宅子里定是美不胜收。赵琇进了宅中,只觉得处处清雅别致,十分称心。
    张氏也很喜欢这处住所,虽然前后只有小小的两进院子,并几处零散小屋,但园中布局极为巧妙,移步换景,造园的人可算是煞费苦心了。主院的正屋与厢房都建有火墙,屋内早已烧得暖乎乎的。她们祖孙一进门,就忍不住享受地长吁一口气。
    宅中有两个主家留下的粗使婆子,打扮得干净利落,见客人到了,立刻送上了热茶水,茶叶还是上等的龙井,又有四小碟杭州特产的小点心,实在周到。张氏捧着茶水,尝了块小点,心中十分受用。
    赵琇心中有数,回头问高桢:“是哥哥吩咐烧火的,还是世子你?”高桢只是笑:“玮哥身上有公务,非常忙碌,相比之下,我要清闲些。父王只待在园子里,并不走动,我不在他身边也无妨的。”
    这话的意思就是烧火与茶水都是他吩咐的了。张氏就夸说:“世子真是设想周到。”高桢笑着说:“老夫人要不要看看后头的小花园?那里也有几块湖石,我瞧着并不比我们那边园子的石头差。”
    张氏刚刚才想起没有好好看那边园中的湖石,听到高桢的话,身上也暖和了,便起了兴致。这时候,赵家随行的车马也到了,几个大丫头都提了包袱进来侍候,张氏便从冬霜手里接过一只暖炉,扶着夏露去了后园。
    丫头们忙碌地收拾着东西。赵琇肯定是要陪着张氏住在主院里的,张氏住正房,她便占了西厢,东厢留着预备赵玮过来时住。看这宅子里的家具用品,主人家也准备得很周到了,不必另行采买些什么。赵琇便把事情交给了柳绿,然后给高桢使了个眼色,两人出了屋子,来到屋旁的小天井处。那里种了几丛梅树,放了石桌石椅,却是个谈话的好去处。
    高桢迅速解下身上的斗篷,整齐地叠成两尺见方的一块,铺在其中一张石椅上:“赵妹妹当心石头凉,就坐这上头吧。”
    赵琇红着脸看他一眼,默默地坐了,却又解下自己的斗篷递给了他:“你也别坐在冻石头上,就拿这个垫一垫。”可话说出了口,她才惊觉这话有多蠢。既然两人的斗篷都要拿来垫坐,她怎么不坐自己的,非要跟他交换着来?
    高桢低头抿嘴笑了笑,手迅速接过了她的斗篷,却没有垫在石椅上坐下,反而是搭在臂上,自己往石桌上靠了靠,就一副没事人般跟她说起了话:“方才没空问,赵妹妹怎么跟苏州布政使家的人同行?他家不是什么好东西,赵妹妹千万远着他们些。”
    提起赵家母子,赵琇就没好气了:“谁想跟他们家亲近?无奈他们脸皮太厚,就爱死缠烂打!”她把最近赵家母子以及卢三姑娘的种种事迹都告诉了高桢,还吐嘈了半日,许多不敢在张氏面前说的话,都无所顾忌地跟高桢说了,末了还道:“你说他们可不可恶?真当人家是傻子吗?以为我们真会上当?”
    高桢抿了抿嘴,眼神变得有些阴冷,但赵琇一旦露出惊讶的表情,他就恢复正常了,温柔地笑着说:“没事,你只管在这里安心住着,得了空就上我们那儿玩去。他们没法靠近这边的园子,谅他们也做不出什么过分的事来。”
    希望如此吧。高桢这么说了,赵琇心里轻松了很多,不过她还是很好奇:“他家到底犯什么事了?你们最近都在查些什么呢?这是要出大案子了吗?”

  ☆、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案

赵琇已被哥哥赵玮卖过一回关子了,张氏又让她少问外头男人们的事,她不好过多地表露对其中实情的关心。只是她心中实在忍不住好奇。
    高桢在她心目中,原跟别人是不一样的。有许多话她不会向别人提起,却惟独敢在他面前说。因此今日重逢,她找到了机会,又忍不住问了一遍。
    本以为高桢也会卖上一回关子,又或是给她一个含糊的答案,没想到他居然只是扫视周围一眼,见无第三人在近前,就迅速地低声告诉了她,完全没有隐瞒的意思。
    广平王等人确实在查一桩大案子。来之前他们从未预料到会出这种事,所以也十分吃惊。又因为事前准备不足,所以人手才会这样紧,管得又严,以免走漏了风声。
    上海周边的海傍大坝,本是为了防范潮灾而建的惠民水利工程。从太祖皇帝后期开始动工,到近年才终于修完,是一项费时将近二十年的大工程,期间花费的银子自不必说。昔日广平王未封东宫时,就曾南下验收过嘉定到奉贤段的大坝,并且在半路上救下了赵家祖孙。
    广平王对当时工程已完成部分的质量心中有数。嘉定段的质量是最好的,足以抵抗百年一遇的潮灾,毕竟那里是本朝龙兴之地,皇室怎么也不可能亏待了自个儿老家的百姓。南汇段则要次一些,那里当时还是新兴的港口,各方面发展都还不成熟,不过建的堤坝要应付一般的潮灾也足够了。两地之间的川沙堡段,当时还未完工,但质量也还可以。至于奉贤一段。就是质量最差的一截了。奉贤人口相对少些,也不如嘉定、松江繁华,当时的几任知县又都是平庸无能之辈,没有把好关。建成的堤坝,十年一遇的潮灾勉强可挡,再强就不行了,而且每年还要再翻修加固一下。方可安心。
    事隔十年。海傍大坝除了未完成的部分终于完工外,其他部分又修葺了一遍。因为是皇帝的祖籍,朝廷拨款也相当大方。当今皇上以储君的身份南下验收。广平王世子高桢随行。不过他们当时只走到川沙堡,就被忽如其来的暴袭打断了行程。高桢只记得嘉定段的大坝质量最好,比起当年,又更坚固了几分。显然这些年来负责的官员没有一个敢在皇帝老家的安全问题上偷懒。川沙堡段的工程质量本来也不错,但被逆贼一炸。再好都没有用了。川沙往后的部分,他完全不清楚,只是出海时扫视过几眼,觉得南汇的部分建得还可以。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可以。
    可是今年第三次再来。高桢就发觉有不对的地方了。嘉定段没什么好说的,无人敢做手脚;川沙堡段是皇上亲自下旨关照过的,重建的堤坝也相当稳固。还特地在坝下立了碑,记念在暴袭中不幸丧生的东宫与王府随员;南汇部分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可工部派出来的行家靠近了瞧,就发现那堤坝建了至少有十年了,外头不过是重新刷了一层泥灰,才会看起来比较光鲜,实际上靠的还是十年前的旧坝,坚固程度也还勉强;至于奉贤段,那就更不堪了,连十年前的堤坝都没有,看痕迹,几乎是年年修,年年塌,塌哪儿修哪儿。若不是这几年犯的是内涝而非潮灾,坝内的农田人家早就保不住了。幸好这两年县衙领头,陆陆续续修补过几处有坍塌危险的堤坝,又加固了风险最大的部分,才勉强撑住了。
    据奉贤县令陶澄反映,不是他不想修,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头一直不拨银子,他修补那几处缺口,还亏空了县衙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已经是竭尽全力了。他求广平王帮着催一催,叫府衙赶紧把银子拨下来才是。奉贤已经有过几次洪涝,损失惨重,万一海边也闹起潮灾来,百姓还怎么活?可广平王问了刚上任年余的上海知府,后者也在喊冤,银子都没到他手里,他要怎么拨?
    暂且放下奉贤,再往后走,新建的海宁段,情况与奉贤段类似,虽工程略新几年,但坝体也就是十年一遇的标准,还没有后来补修的痕迹。以花在此处工程的款项来看,不该只有这个程度。到了杭州段,情况才有所好转。
    杭州部分虽然不曾完工,但着实建得不错。广平王问了才知道,其实这堤坝原也修得不怎么样,是现任知府米省之上任后,才接手前任荒废的工作,重启修坝工程的。因为时间太短,所以还没完工,但米省之没有弄虚作假蒙混过去,而是选择了直面广平王,坦承自己的无能。广平王反而对他印象更佳,也没有加罪的意思,只是鼓励他继续把堤坝修好。
    到了这里,广平王也看出来了,这所谓已经完工的海傍大坝,实际上问题多多。可是地方官员上报给先帝与今上的奏折,都声称工程已经完成了。交上来的账目里,也都清楚地列明了何地修坝花了多少银钱,其中材料费几何,匠人工费几何,征发傜伇几人,日常用度花费多少……等等等等,记得非常清楚详细。论理由,这么清楚的明细账目,不应该有问题才对。可要是账目没问题,那些本该被翻修加固过的堤坝,又怎会是如今这副模样的?本该花的钱没花到点子上,又花在了哪里?
    广平王深知这种大案不可能是一个人能犯下来的。之前因参与谋逆而被处死的前任上海知府固然有可能贪墨了修坝的银子,可是在他死后朝廷又拨了银子下来,这些钱在哪儿呢?为防上海一地官官相护,他特地把案子拖到杭州府来查。一来是杭州知府米省之能干又有清廉名声,还是外省调来的,与上海官员牵扯不大,相对来说比较方便避嫌;二来也是想借着过年衙门封笔的机会,瞒过上海的官员。借用杭州府衙的人来帮忙盘账。
    他要手下的人把那些账目一条一条对清楚,看其中是否有破绽,另外也派了人到各地悄悄打听,希望能得到有用的消息。他之所以把时间抓得这么紧,不肯让手下人多放两日假,也是想要早日把账盘清楚,找出答案。免得相关的官员得了风声。悄悄隐匿了证据。
    至于那苏州布政使与卢家三姑娘的父亲,如今虽不在上海为官,一个在苏州。一个去了江西,但前几年,他们的官职都跟修坝之事脱不了干系。苏州赵布政使那时是分管水利粮储的分守道,卢三姑娘的父亲在海宁做县令。因剿灭洪文成等颖王叛孽时立了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