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家媳妇日常-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起小妹在时,差上了许多。
  好歹,她的夫家没散。
  胡大妮对于妹妹和外甥,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印象。
  因为,在宫中的那位娘,那曾经的太子,离她太遥远了。那时候,妹妹宣召她进宫时,她都得给妹妹磕头的。
  胡大妮不敢求什么?
  她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
  胡大妮就是盼着,好好把儿子养大,能瞧着孩子娶妻生子,让她瞧着孙儿誔生就是足矣。她一个妇人,从来没什么奢望的。
  “唉。”胡氏夫人一声叹息,最终依了大女儿的话,还是去隔壁的厢房歇下了。
  若说胡氏母女谈话了,谈了心底话。
  那么,做为纪家的定海神钉,纪家奶奶却是人老了,早早歇下了。毕竟,老人家呀,这些日子也是累得够呛的。
  光是惊吓,也是让老人家受不住了。
  当然,半夜里,惊梦什么的。纪家奶奶还是常常会的。
  这一晚,纪家奶奶就是受惊了。半夜醒来了,老人家也没准备打扰什么?还是老实的躺在榻上,她老人家在想了,这些日子纪家发生的事情。
  一回想,纪家奶奶就想叹气。


第175章 
  次日。
  朱瞻元从他的耳目那里; 得到了一个消息。
  当然; 也算不得太准备的消息; 就是有人想拿点好处,透过来的一点小信息。他二叔朱高晸在拉拢了燕藩军队里的一些小军官。
  当然,都是挑了那等资质不错,底子又薄。若是投靠了二叔朱高晸,能扶起; 也能压下去的小军官。
  从那名单上,朱瞻元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纪义吗?
  这个人朱瞻元岂能不认识。
  前一世,这可是他二叔的好走狗。为了废掉这一条狗,他可是花了不少的功夫。当然; 真的说起来,也是这纪义娶妻不贤,若不然; 他想简单的废掉他,还真不容易啊。
  前一世关于纪义的那些事儿,在朱瞻元的脑海中回想起来。
  纪义; 宣惠三年投军。
  加入了燕藩对宣惠帝的一场清君侧的战争。说起来,也是老资格了。要升迁是有资历的。特别是后来,由得二叔出力; 把他塞进了拱卫司。
  这纪义有本事; 不知道怎么的勾搭上了他那大姑母的婆家小姑子。
  婚后,因为大姑父李壤的照顾,还算得官运亨通。真说起来; 还是祖父对这人的赏识,让他更是如虎添翼。
  这一人,在前一世时,朱瞻元没少被他算计。
  若不是后来,他那不贤惠的妻子纪李氏露出了破绽,还真是不容易收拾啊。
  如今嘛,呵呵。
  朱瞻元巴不得这人投到二叔的手下去。
  没有二叔对军权的染指,如何挑拔了二叔的野心?
  二叔的野心不暴露,祖父如何会讨厌了他一直欣赏的嫡次子啊?朱瞻元是恨不能,早早让二叔滚去了藩镇就藩。
  只要离开了权利中心,一个藩镇的藩王,注定是起不了浪花的。
  因为,他祖父就是藩镇起家的。在祖父之后,藩王的权利会被大大的削减了。想一想,前一世祖父对待藩王像是养猪一样的策略,朱瞻元就是心头闷笑。
  若是二叔朱高晸去了藩镇就藩,终身不得出了京藩的城池。
  唉呀,那跟一个大一点的牢笼有区别吗?
  特别是祖父当上天子后,又会慢慢的削了藩王的军权。亲卫是没有了,就一支观赏用的亲卫队?
  那能顶事吗?
  守护一个藩王府安全还成。想造反,完全没可能了。
  十月初五。
  百官与燕王的三辞三让戏码后。在百官们的纳头跪拜中,燕王终于决定了,他要担起了天子的责任来。
  朱瞻元是当场见识了,一个新时代开启的人之一。
  场中央,燕王立那儿,如一擎天柱,巍峨如山。四周全是拜服在地的官员们。朱瞻元莫名的,觉得他的祖父的身影显得非常的伟岸。
  朱瞻元突然觉得,也许这就是他想追求的。
  就像是祖父一样,为天下人创造出来一个太平盛世。
  让自己的明君之名,流传于青史。
  登基的事情,在燕王答应了,要登大宝后,自然是纳上了日程。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便是燕王让登基仪式简略一些。
  “祖父,可是让燕藩的祖母,以及父亲母亲、二婶婶、三叔三婶,也来京城为祖父贺登基之喜?”
  朱瞻元在私下时,对祖父寻问了此话。
  在心中,朱瞻元明白的。祖父不会同意的。
  因为,南边的京城,不是祖父心中的理想京城。祖父心中的京城,在北边,在蓟城。
  “是啊,父王,像瞻元侄儿所讲,应该让母妃南下才对。”朱高晸的嘴里,只提了他的母妃。对于兄长和弟弟来南边,他心头是不乐意的。当然,嘴上没讲。
  原由够简单的。
  若是父皇登基了,太子呢?
  朝臣会不会要求立了太子?
  一旦立太子,肯定是嫡长子的朱高熙上位。朱高晸可不想大哥当太子。毕竟,大哥成了太子的话,朱高晸想上位的希望会变得更加的渺茫。
  “不必了。”
  燕王简单的回道:“待本王登基后,这京城将迁往蓟城。”
  “至于如今的京城,成为陪都即可。”
  燕王对于南边的这一座京城,没什么太好的印象。这里不是他的根基所在,他怎么可能在这里常住?
  北边,那蓟城才是燕王苦心经营的老巢。
  鱼儿离不开水,人嘛,还是自己的巢住着安心。
  天子又如何?
  没人护卫,没有心腹经营,这京城掌握了,还要花功夫打理的。与其如此,在南边与这些官员斗来斗去,燕王就是直接掀桌子。
  他要在蓟城另立天下中心。
  用燕王的心底话讲,就是朕的地盘,朕作主。
  宣惠三年,宏武二十五年,这一年,十月十五日。
  燕王在这一天,于南边的京城登基称帝。
  燕王没有接受了宣惠帝的宣惠年号,而是续了宏武帝的年号。这一年,宣惠三年,在大周朝的史志上,正式的称呼是宏武二十五年。
  燕王以宏武帝的嫡四子身份,登基称帝。
  没错。
  燕王同样续了宏武帝的后宫马皇后的儿子们玉碟。他把他大哥、二哥、三哥,以及他自己全部记载成为了皇家玉碟上的马皇后生育的嫡子。
  以嫡子身份,承继父皇的大统。
  同时,燕王还宣布,来年改年号为永和。
  十月十五日。
  京城是热闹的。
  新天子登基,肯定要祭祀。
  那天坛地坛,百姓是见不到的。不过,皇家的队伍路过时,百姓能瞧一瞧帝王的威风。
  倒是朱高晸这个儿子,朱瞻元这个孙子,肯定是在周围护持,能亲眼见证了一代帝王登基时的盛况。
  朱瞻元这一天,表情都是严肃的。
  但是,这不影响了,朱瞻元瞧得出来,二叔朱高晸的心情非常好。
  对此,朱瞻元也能理解,王爷的儿子,跟皇帝的儿子不一样。二叔得意,也是必然的。毕竟,这些日子里,京城时给二叔吹了东风的人,不在少数啊。
  朱瞻元冷眼旁观。
  看他起高楼,等待着,看他楼榻了。
  祭祀,祭天坛,祭地坛。祭祖庙。
  燕王在祭天坛,向上天祷告之前,那是穿着王爷的服饰。在向上苍祷告后,才会换了天子的冕服。
  那肩挑日月,缀有星辰,十二章,十二流珠的天子冕服,让朱瞻元瞧着是万里山河的重担。当然,更是一个男人一辈子最骄傲的权柄操于手。
  在朱高晸看来,就是无尽的野心,无限的权力。
  朱瞻元瞧得出来,他的皇祖父那一身的帝王冕服,让二叔心中的野心之从,更甚了吧?
  挺好的。
  二叔不作死,如何能摁死他呢?
  只有他跳哒的越欢快,才会让皇祖父心生了警惕吧。
  朱瞻元默默的垂了眼帘。他只是一个好孙儿,一个好孙儿足矣。
  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有些事情,能说不能重。
  这中间的分寸,朱瞻元自己拿捏,拿捏好了就是关键。
  宏武二十五年。
  十月下旬。
  南边的京城在忙碌。因为,帝王发话,要领大军回蓟城。
  寿康宫。
  常太后还住了这里。
  当然,宣惠帝的两个庶出弟弟,已经被帝王册封给了两郡王的封号,打发到了不太富裕,也不太贫寒的益州去了。那地方除了偏避些,倒也没其它什么不好处。
  这时节,凉意有些重了。
  望着重重宫墙,常太后的目光是郁郁寡欢的。
  她一个老妇人,落得如今的境地,还能如何?只是苟活。富贵吗?
  寿康宫的一切,自然是富贵可见的。只是,全是寂寞罢了。只是,常太后还是得好好的过着属于她的日子。
  很快,有响鞭声来。
  常太后知道,这是帝王驾临时的提前预告。
  果不然,不多时,帝王到来了。
  “皇嫂,打扰了。”
  常太后看着这位小叔子,淡淡的。
  帝王不在意,帝王笑道:“朕准备搬师回蓟城。皇嫂,不如随大军一起去蓟城坐一回客人吧。想来,朕的皇后,还是想念皇嫂这位妯娌的。”
  帝王在登基后,也算得大度。
  给他的嫡出大哥追封了一个皇帝尊号。当然,常太后,也变成了常皇后。不过,是一位空有皇后尊号,却是没半分实权,过得软禁生活的过去式皇后罢了。
  “圣上的吩咐,岂有人敢反驳了?”
  常皇后淡淡的回话。
  “也好。既然皇嫂也没有异议,便是如此吧。”帝王说完话后,对身边的嫡次子朱高晸说道:“你是晚辈,要记得多来给皇伯母请安。便是你皇伯母的搬迁事宜,你这个晚辈也不妨多进一进孝心。”
  “儿臣明白。”
  朱高晸应得一个顺溜。他也是听出来了,父皇这是不想让这位皇伯母跟宫外有什么来往。总之,这位常皇后当一个摆设,就足矣。
  到了逢年过节的皇家家宴时,拉出来当一个牌匾挂一挂。
  “明白就好。”
  “朕还有政事,就不在这里多留了。一切由得高晸这个晚辈给皇嫂跑跑腿。”帝王说了这话后,离开了。
  留下来的朱高晸自然是拳拳心意,准备办妥了皇父的吩咐。
  常皇后是冷眼旁观,不多语了什么。常皇后是有自知之明的,她知道,她往后的半辈子,大概也就是这般样了。


第176章 
  宏武二十五年; 冬月。
  一场小雪后。
  燕王妃见到了已经成为天子的夫君。
  蓟城; 前朝之时; 这是前朝的陪都。这蓟城是有一座帝王的行宫。如今,那行宫就是成为了帝王的新皇宫。
  蓟城,在这个冬天,也是改了名儿。不再叫蓟城,而是燕京。
  皇宫。
  曾经的整个燕王府诸人; 在帝王回了燕京后,就是全数搬进了皇宫。皇宫,肯定是比燕王府的规格更大。
  一场家宴后。
  各自回了各自的寝宫。
  福娘和夫君回去后,并未急着歇下。
  夫妻二人还是拉着长子谈了一翻话。当然; 也是跟长子讲一讲,蕃薯在秋季的收获。朱瞻元听后,挺稀罕那蕃薯了。
  “爹娘若献这等宝物给皇祖父; 皇祖父必是大悦。此等宝物于皇家而言,真乃天赐。”朱瞻元这时候是真高兴。
  在这等关键的时刻,若是亲爹能早早当上了太子; 对于他们这一系人而言是好事。
  “你皇祖母知道此事的。肯定已经说与你皇祖父听了。”
  福娘笑道。
  朱瞻元一听这话后,随即明白过来了。
  爹娘并不想占得这一功劳。朱瞻元问道:“爹娘是想让功劳由得皇祖父领了?”
  福娘和夫君朱高熙对视一眼后,都是相视一笑。朱高熙说道:“确实如此。”
  朱瞻元眼睛一眯; 然后; 笑了,他说道:“爹娘考虑的周全,这等大事; 这等光彩,爹娘不沾也无妨。皇祖父是乾坤在心中,肯定是会更加欣赏了爹的。”
  有时候,有些功劳领了,不如不领。
  帝王的眷顾,比更多的功劳更重要。
  朱瞻元当过帝王,他明白这个道理。
  特别是他爹跟皇祖父之间,关系有些淡啊。若是能让蕃薯之事,在皇祖父、皇祖母面前讨个吉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这燕京的皇宫。
  如今三位皇子住的,自然皆是皇子所。
  那皇子所的三位皇子的宫殿名字,皆是照搬了燕王府曾经的名字。也是燕王妃的意思,说是念旧些。
  没错,燕王妃还是燕王妃。
  帝王要册封皇后,自然是要来一回立后大典的。
  帝王颁发于天下的旨意,就是明年,永和元年的春暖三月,正式举办了立后大典。介时,各地的藩王亦是要到燕京朝拜的。
  燕王,皇宫,坤宁宫。
  燕王妃虽然还不是正式的皇后,不过,已经在帝王的口喻里,搬进了这一座国母的宫殿。
  帝王这一晚,自然是歇了嫡妻的寝宫中。
  夫妻多年,相互之间的默契那是深刻的。
  “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帝王的话,说得简单。其语气里的信任,还是非常明显的。
  燕王妃笑了,她说道:“夫妻一体,岂能用辛苦二字。”说了这么一句后,燕王妃转了话题,又道:“说起来,也是高熙夫妻有本事,能寻得那蕃薯来。”
  “那蕃薯的于国朝而言,真乃天赐之神物。”
  “待来年,皇庄种植收获后,由得圣上让勋贵朝臣们亲自见识了那蕃薯的高产量。到时候,也是为圣上正名,叫天下人知道圣上登基称帝,那是上苍的意思。”
  “圣上本应为天子,如今就是顺了天命。”
  “天命在圣上。”
  燕王妃的话,说得帝王心头火热。
  是啊,他这皇位来的时候,是靠了武力。可马上能得了天下,马上是治不了天下的。悠悠众口,还是需要一些青史令名的。
  “甚好。高熙夫妻也是立功了。”
  帝王随口夸了长子长媳一句。
  燕王妃笑说道:“他们夫妻不准备报功,由得我给提一句。我瞧着,福娘嘴里的意思,是高熙想着这光彩他不应该得。这蕃薯为何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圣上得了天下时,它就出现?”
  “高熙夫妻的意思,那就是认为,这是上苍借他们的手,送到圣上您手里的。”
  燕王妃这一翻话说得帝王更高兴。
  对于长子长媳的谦让与恭敬,帝王很满意。
  哪怕帝王曾经讨厌了长子的软弱,不过,如今看来,这孩子还是有孝心的。对于蕃薯的好话,燕王妃在收获后的家书中,已经着重的写给了帝王详细的一切。
  帝王当时就是跟燕王妃说的话一样,觉得这是上苍对他得帝位的证明。证明了,他是一个上苍认可的皇帝。
  若不然,岂会降下了蕃薯这等神物。
  蕃薯、蕃薯。
  可不就是燕藩的命数嘛。
  不光别人信不信?曾经的燕王,如今的天子是信了。
  翻过了宏武二十五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永和元年。
  永和帝是一位勤奋的帝王,这一特性是从宏武帝这位皇父的身上学来的。当然,永和帝的性子,跟其皇父也是相似乎的。都是有些刚烈的。
  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永和帝才会欣赏了他的次子朱高晸。
  毕竟,长子的性子在永和帝的眼中,有些软弱了。当然,这也是朱高晸这位嫡次子起了野心的一个借口。
  朱高晸觉得,他父皇欣赏他,他凭什么就甘心让了大哥当太子?将来再当了皇帝?
  都是皇父的儿子,争一争龙椅又如何?
  春。
  纪义迎着祖父,早早的来了燕京。
  至于大哥一家人,则是留在了南边的陪都。
  纪义已经瞧出来了,大哥这是避嫌啊。当然,对此纪义是心头感激的。
  纪家奶奶为何乐意随小孙儿来了燕京?那是因为纪家奶奶想来寻了张家人,都是旧识,纪家奶奶想用她这一把老脸,给纪家求得一些方便。
  哪怕被人骂了攀附富贵又如何?
  纪家奶奶认为她这等老婆子活得够久了,脸面亦不算什么。
  春,二月。
  各地的藩王已经陆续的来了燕京。
  朱瞻元在这等时候,出了燕京,去了燕京外的一座庙中。这里有他曾经的师傅道衍和尚。道衍和尚归隐之地,便是这一座庙中。
  “皇孙不必再来贫僧这等世外之地了。”
  道衍和尚的语气是淡然的。
  朱瞻元却是笑了,说道:“我与师傅一场师徒,如何不能述旧?莫不成在师傅眼中,我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吗?”
  道衍和尚听得这话后,脸上有些笑意了。
  “皇孙如何?贫僧不敢评价。”道衍和尚非常认真的回道:“千百年后,自有后人为皇孙作了青史之评。”
  道衍和尚这话里透露的信息,朱瞻元听出来了一些。
  朱瞻元琢磨着,这位说是世外的修道之人的和尚师傅,看来,也不是心头那般平静啊。他如今看出来了,道衍和尚的隐退是皇祖父的意思喽。
  果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