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90年5月,趁春暖花开,胡乔木携夫人谷羽离京南下,取道南京,准备返梓。在南京,忽地发现便血,不得不改变了行程。去南京的医院检查,大夫查明他的直肠里有硬块,主张马上动手术切除。他和夫人商量,并征求保健处的意见,决定还是回北京再检查一下。
  就这样,胡乔木未圆故乡梦,不得不半途而返,打道回府。
  在北京医院一检查,查明是肠息肉,即转三○一医院动了切除手术。手术做得不错。不过,大夫注意到,有癌症的征兆,嘱咐注意休息、观察。
  胡乔木患前列腺肥大症。这本是老年男子常见病,他每年都要进行检查。9月,在例行的检查中,大夫发现他有前列腺肿块。大夫怀疑那是癌肿,举行了会诊。一个多月后,确诊那是癌症。
  于是,胡乔木又进医院,在1991年1月做了切除手术。手术后,在用X光透视时,大夫发现他的耻骨上有斑,断定癌已转移。医嘱静养。
  他无法静养。中国共产党的盛大节日——建党七十周年即将来临,由他提议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正由一个写作组紧张地在北京玉泉山写作。他要过问、审定这本将向全党发行的重要史著。他是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不能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好这些“修史”工作——因为像他这样起草过中共中央两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深知中###史的老人,已经不多了。
  病中,他又帮助薄一波修改回忆录。因为薄一波也和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一样,把文章送去请胡乔木看一下,改一下,已成了“惯例”了。
  很多人劝胡乔木写一写自己的回忆录,他一直摇头。大抵他已自知余日不多,此时终于同意写回忆录。一个工作班子已建立起来了,他要不断地跟他们谈话。不过,他的回忆录,几乎不涉及他自己,他所回忆的是毛泽东走过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道路。
  虽说癌已转移,胡乔木贾其余勇,仍在紧张工作,度过了忙碌的1991年。
  1992年初,胡乔木突然感到腿疼。经大夫检查,大腿小软骨骨折。大夫警告,他的骨质已很疏松,随时可能发生大的骨折,即使在家中也必须拄拐杖。这样,他成了“拄杖老人”。诚如一位哲人所言,人的一生倘若缩成1日,那么在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傍晚三条腿。胡乔木多了一条“腿”,自知已是“夕阳近黄昏”了。
  服用治癌药剂后,胡乔木头晕、呕吐,药物的副作用折磨着他。听说上海华东医院有一种副作用轻、疗效不错的治癌药物,3月,他去了一趟上海。4月,当他从上海回来时,副作用明显减轻了。不过,癌症的阴影依然难以驱散。遵医嘱,胡乔木在家中坐上了轮椅,以防骨折。
  虽说胡乔木自我感觉良好,但家人已从大夫那里知道他患病的实情,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在1992年6月1日,胡乔木八十寿辰那天,亲属们为他祝寿——他本人向来不作兴这类事。
  那天,最使胡乔木高兴的是,人民出版社派人特地给他送来了“寿礼”——赶印出来的《胡乔木文集》第一卷。书中收入他1941年6月到1986年2月的政治评论一百一十四篇,共四十四万字。这些政治评论,当年大都是以《解放日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发表的,如今头一回透露了作者是谁。胡乔木一辈子为这为那编文集,现在才出了自己的文集。文集共分三卷,胡乔木生前只见到这第一卷。抚摸着灰绿色皱纹纸封面的文集,胡乔木瘦削的脸上浮现了笑容。这本文集也是他在病中编成的,耗费了不少精力——要查阅各种报刊,要从中央档案馆调阅原稿,要标明毛泽东、刘少奇修改过的字句,要写序言。……那序言先写了一稿,不满意,又重新另写了一稿。
  

“秋深深未解悲秋”(2)
病中的他,已无诗兴。十年前,他七十岁生日那天,曾写《有所思》一诗,回顾那崎岖的人生之路:
  七十孜孜何所求,
  秋深深未解悲秋。
  不将白发歌黄落,
  贪伴青春事绿游。
  旧辙常惭输折槛,
  横流敢谢促行舟?
  江山是处勾魂梦,
  弦急琴摧志亦酬。
  ……
  

向巴金寿辰发出“迟到”的贺电(1)
八十大寿后的一个月,病情急剧加重了。
  那是6月30日晚,胡乔木觉得右腿特别疼,不知什么原因。
  翌日下午,三○一医院的骨科大夫上门,原本是为了向胡乔木家属讲授如何护理、防止骨折的一些主要事项,因为他们知道胡乔木的骨质已很疏松。听说腿疼,经大夫一检查,断定是骨折——这是癌症病理性骨折,虽说他并没有摔跤或受撞。随即入院拍X光片,证实大夫的判断完全正确。
  从这一天起,胡乔木躺上了病床,再也没有下过病床。他一步步接近人生的终点——从拄拐杖、坐轮椅到卧床。
  由于骨折,加剧了癌细胞扩散。
  8月2日,他在病床上,给母校扬州中学亲笔写信:
  扬州中学:
  你们写信给吕骥同志,请他为校歌作曲,吕骥同志因忙于他事,要我转请当代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同志作曲。傅建议我将原题词稍加扩充,我已和他合作了一首,前已送上,后觉此歌仍不适于作校歌,故又补写了一段作为第一段,仍请傅庚辰同志作曲,傅又另作了一曲,并唱给我听了,我觉得此曲旋律优美,感情洋溢,表示满意。现将新的校歌词曲再寄上,请查收。收到后,望简复表示收到。傅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来信望对他致谢。
  胡乔木8月2日
  这里提及的校歌,原是为了庆祝扬州中学九十周年校庆,胡乔木为母校题词,题词以诗行形式写的,结果被扬州中学用作校歌歌词。
  8月14日,胡乔木转往三○五医院治疗。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王力平派人看望他,他想亲笔复信,勉强执笔,因笔迹太乱,只得作罢,托来人带口信去上海。
  9月初,癌细胞扩散至肝、肺,胡乔木的呼吸变得困难了,讲话也很吃力。
  他已无法坐起来写字。9月9日,他躺在病床上,把信纸夹在一块玻璃上,吃力地亲笔给扬州中学写信——这是他这枝“笔杆”平生的最后绝笔。
  信的全文如下:
  江苏省扬州中学:
  8月28日来信并给傅庚辰同志信,9月5日收到。我在病床上得悉你们全校师生一起投入学习新校歌的热潮,自然也加倍感到兴奋。你们对新校歌的评价虽然过高,但是全校师生如此热情却使我这个在校六年(1924…1927江苏八中,1927…1930江苏扬中)的老校友与扬州中学结下了新缘分。我说在病床上写信和写作歌词,这是实情,但我决不希望有任何人以任何名义来此慰问之类,对此我决不接见。此事务请坚决彻底做到。
  胡乔木9月9日
  待傅庚辰同志来信收到后一并发出
  此信由于“待傅庚辰同志来信收到后一并发出”,扬州中学收到时已是10月4日,胡乔木已不在人世。
  由于呼吸日渐困难,护士给胡乔木戴上氧气面罩。
  9月12日,三○五医院发出了胡乔木病危通知。他却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危在旦夕,既未写遗嘱,也没有作临终嘱咐之类。他念念不忘的是改定他的诗集。
  胡乔木喜欢写诗,既写新诗,也写旧体诗。198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病中,他想修订再版此书,增加了一首诗,增加了附录,又口授后记,让秘书记录、整理。
  9月21日,胡乔木嘱,把诗集增订稿送钱钟书审定——他和钱钟书有着颇深的友谊,诗集初版时便请钱钟书题写书名。
  才一两天,钱钟书就看完增订稿,退回胡乔木。9月24日,女儿木英把改定的后记、附录念给胡乔木听。胡乔木细细听罢,这才说:“就这样吧!”说罢,如同了结一桩心事。
  病中,他每日早上听新闻广播,听家人念报纸。每日必读报,是他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这时的他,运用氧气面罩都感到气闷,改用呼吸机帮助呼吸。
  9月27日,他从新华社上海电讯中得知,25日是文坛耆宿巴金八十八岁生日,文艺界纷纷向巴老致贺。他也要向巴金致贺,虽说这已是“迟到”的贺电。他要亲笔写贺词,无奈手已颤抖,无法握管。于是,他只能轻声口授电文:
  

向巴金寿辰发出“迟到”的贺电(2)
“连日卧病,不克到沪,亲临致贺。写给巴金文学大杰八十八岁寿辰。胡乔木。”他的生命列车,已经悄然驶入终点站。当天深夜十二时,血压剧降,接近零。
  亲人们急急赶到医院,他已不省人事。大夫们尽力抢救,进行人工呼吸。翌日晨七时十六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曾写过《秋叶》,而他正是在叶落知秋的时节离开这个世界:
  旋转,低回,依依地眷顾,
  秋叶落下来,夹着些絮语;
  在乡间人迹稀疏的去处,
  随雨雪消融,化成了沃土。
  在他去世后不久,新华社于10月3日发出四千字电讯《胡乔木同志生平》。由于不再举行追悼会,这电讯实际上相当于悼词。电讯末段,对胡乔木的一生进行了评价:
  胡乔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光辉的一生。他一贯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博学深思,勤奋笔耕,经过长时期的刻苦磨练,终于成为才学超群的在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对于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他积极倡导,身体力行。他具有高度的党性,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思想宣传事业,奉献给了党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和编纂工作。他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完成党所交给的每一项任务。他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廉洁奉公,生活俭朴,组织纪律性强,鄙视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1983年8月16日他倡议身后将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以后又提出在他去世以后把角膜捐献出来。他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德是全党学习的榜样。
  

父亲胡启东乃盐城名流(1)
胡乔木一辈子出头露面不多,大部分工作是在幕后默默地做着。他不是一个显山露水的人。正因为这样,他的身世,在他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政治局委员时,才由新华社播发他的数百字的简历。此外,笔者也只查到1949年10月,当他出任政务院新闻总署署长兼中央人民政府的发言人时,新加坡《南侨日报》及上海《新闻日报》登过关于他的经历的简短报道。长期以来,他主管宣传工作,没有他的点头,难以发表关于他的报道,而他向来不愿宣传自己。如此这般,他的身世就变得鲜为人知。
  他的夫人谷羽,跟我谈起了他的老家和最初的经历。不过,她说胡乔木的胞妹方铭比她更熟悉。于是,我去访问方铭。
  方铭在1992年时,已经七十有五,长相颇像胡乔木。她的身体不算太好,她的丈夫那几天又因发生中风征兆急送医院。令我非常感动的是,她仍抽时间很详细地向我介绍胡乔木。特别是第一次谈话后,她颇为劳累,头痛不已,睡眠不好,但还是约我继续再谈……
  方铭,原本是她进入延安时改的名字。那时,她读了方志敏写给中共中央的一封信,非常敬佩,遂取名“方铭”——把方志敏铭记于心之意。她本名胡文新,胡乔木的二妹。
  胡乔木兄弟姐妹五人,胡乔木居中。
  大姐胡履新,如今居于北京,能自己料理生活,退休干部。笔者见到了她,白发苍苍,但行动仍很灵活。
  大哥胡达新,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解放后曾任西安铁路局副总工程师。在“文化大革命”中,为胡乔木受到“审查”,下放“五·七”干校劳动,胃部常常疼痛不已。经检查,患胃癌,1972年病逝。
  胡乔木是老三,原名胡鼎新,取义于成语“革故鼎新”。虽说他直至进入延安才改名乔木,此前一直叫胡鼎新,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笔者行文仍称之胡乔木;
  大妹胡穗新,现名胡夏青,离休干部,曾任天津某中学校长,后在北京某中学任校长。现住北京。
  小妹胡文新,亦即方铭,离休干部。
  壬子年(即民国元年)4月16日,亦即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于江苏省盐都县鞍湖乡张本庄。
  盐都县属盐城。盐城是江苏省的省辖市,位于苏北大平原东部,濒临黄海。盐城市下辖城区、东台市、大丰市、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建湖县、射阳县、盐都县,共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八百万。
  盐城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因而得名盐城。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胡乔木的出生地为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县鞍湖镇张本村。
  胡乔木之父,乃盐城名流。人们习惯地称他为胡启东。方铭说,其实启东是他的号,他的名字是胡应庚,生于1885年。父亲给予胡乔木的影响是深刻的。胡乔木自幼喜爱文史,是受了父亲的感染。
  胡乔木的母亲夏氏,是一位相夫教子、勤劳而又贤慧的女性。
  胡家本是农民。到了胡启东这一代,已有五十来亩土地,是地主了。
  如今,胡家的盐城旧居,已经成为当地的名胜、旅游景点之一,人称“胡乔木故居”:
  胡乔木故居原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前后三进,连东、西厢房有数十间。土改时,胡乔木父亲胡启东先生,主动将田地、房产献出,分给贫佃农,仅留下座北朝南堂屋三间。1991年当地政府对故居进行了重新修建,现有故居占地约200平方米。
  故居堂屋正中悬挂着胡乔木七十岁时的巨幅画像,两侧悬挂的是他在北京工作、生活时的数十张大幅照片,其中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合影十余张。东房间陈列着胡乔木生前捐赠的千余册图书,西房间陈列胡乔木幼时睡的床铺,用的部分桌凳,还有原全国书法协会领导成员,标准草书学社社长胡公石赠送的28幅诗词字画。在故居东南方,还保存一高大石碑坊,上边横额是“贞孝之门”,两侧有联,为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手书,联曰:
  

父亲胡启东乃盐城名流(2)
春祠立石垂视范,河客停桡拜女宗。
  这是当地百姓为表彰胡乔木祖母胡季氏青年守寡、抚孤成立而捐资建立的。
  胡启东小时候,家境尚不宽裕。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他得以读书:那是同村的一户有钱人家,请了私塾教师教儿子,想找个孩子伴读。胡启东与他儿子年纪相仿,聪明伶俐,便被选去伴读。从此,胡家与诗书结交。
  胡启东居然考上了秀才——清朝的末届秀才。回乡,做私塾教师。娶妻夏氏(不知其名),亦即胡乔木之母。
  胡启东的诗文不错,在当地有了名气,成为盐城名流。民国初年,成立国会。这首届国会于1914年1月被袁世凯解散。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国会。胡启东当选为国会议员——第二届国会议员。
  1917年6月,张勋复辟,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议员们纷纷南下护法。胡启东也南下广州护法,站在孙中山一边,在当时算是进步、开明的绅士。他在广州凭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写下诗集《寓穗集》。
  胡启东在1923年10月,受到一场严峻的政治考验:那时,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把总统黎元洪逼出北京,然后在国会举行选举,以五千元收买一张选票,要议员们选举曹锟当总统。这便是臭名昭著的“曹锟贿选”。10月5日选举时,出席的议员五百八十七人,曹锟以四百八十票“当选”。那些受贿的议员,被人们咒骂为“猪仔议员”。胡启东拒收贿款,不投曹锟的票,不当“猪仔议员”。他回到了故乡盐城,受到父老乡亲的敬重。
  此后,胡启东告别宦途。他曾受命续修《盐城县志》,当地人称之“胡氏县志”。他家的田,由五十多亩增至一百来亩。当胡家长子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家境更好些,土地增至二百多亩。
  胡启东喜欢写诗。他曾自费印行诗集《鞍湖诗集》。胡乔木也爱写诗,是与受父亲的薰陶有关。
  胡乔木在六岁时进入鞍湖小学(今张本小学)上学。那时,他穿一件黑色的粗布褂子。他读书很用功,而且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夜里,在油灯下看书。夏日,在帐子里看书。只是他不喜欢体育运动。
  胡乔木的学习成绩不错。在鞍湖小学读了六年,毕业时受到校长当众表扬——因为他的毕业成绩荣居榜首。
  1924年,十二岁的胡乔木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