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3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带着一群衣衫褴褛的贫贱之民兵不血刃地冲进关中,攻占了咸阳,推翻了大秦。
    谁是大秦的守护者?谁对大秦忠心耿耿?唯有大秦人。
    指望关东人守护大秦,指望亡国之士忠诚大秦,简直就是笑话。这个时代的士人信奉利益至上,尊尚“良禽择木而栖”的生存之术,利益凌驾于忠诚之上,忠诚在他们的心里狗屁不值。
    始皇帝因为法治,因为中央集权,因为强国富国的梦想而信任那些来自关东的法家大臣,他们有共同的政治理念,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所有走到了一起。统一后,因为政治经济文化都面临统一的迫切局面,始皇帝更需要关东人,需要更多的关东人。但无论是大秦王国的权力和财富,还是大秦帝国的权力和财富,其总量只有那么多,始皇帝因为王国强大的需要和帝国统一的需要,不得不给予关东人更多的权力和财富,由此损害了大秦本土贵族的利益。
    这就是两大贵族集团的矛盾根源,从商鞅开始,直到关东博士入朝议政,这种矛盾就一直存在,两大贵族就一直在厮杀,而到大秦统一中土后,这种矛盾来了个总爆发,最终成为帝国崩溃的原因之一。
    始皇帝有没有做错?没有,他压制和打击大秦本土贵族,扶植和任用关东贵族,竭尽全力维持帝国的生存和发展,他没有做错。
    帝国的崩溃给了后世历代王朝无数的警示,也给了宝鼎很多深刻的认识。宝鼎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对不对,但他坚信一点,大秦人是帝国的基础,大秦人绝对忠诚于帝国,这就足够了,即便这条路最终也以失败而结束,但最起码不至于让帝国只有短短十五年的寿命。
    宝鼎曾对始皇帝说,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可惜始皇帝没有理解,他把出手的对象定为大秦本土贵族,谁知宝鼎的想法截然相反,宝鼎要拔剑相向的是关东贵族集团。
    =
    郎中令蒙嘉没有出面拜会宝鼎,而是让蒙武之子蒙毅找了个借口去了一趟蓼园。
    蒙毅回来后神色沉重。
    “武烈王有何建议?”蒙嘉把蒙毅带进书房,迫不及待地问道。
    “武烈王说,蒙氏以军功而获得今日地位,理应进入北伐战场继续建功。”
    蒙嘉神色微凛,思考了片刻后,问道,“你怎么想?”
    蒙毅迟疑不语。
    蒙氏来自齐国,蒙武也是灭齐的主要功臣,其后更是辅佐太子镇戍山东,蒙氏的很多部属因此成为山东各地郡县的官长,在山东建立了自己的地方势力。灭齐的主要力量是武烈王的北疆军,但武烈王根本无意控制山东,送了蒙氏一个天大的人情。其后虽然有齐王公子骧领封国,冯鸷镇戍临淄,蒙武调离,但蒙氏一系的老将军张唐代替蒙武镇戍山东,依旧牢牢掌控了山东之地。
    山东有宗室齐王,有冯氏力量,蒙氏即便控制了山东,但无法做到绝对控制,于是蒙氏便想乘着这次机会,把自己在两淮的势力进行扩张,继而把山东和淮北两地的地方势力连到一起,但现在朝堂各方势力都盯着这块“大肥肉”,蒙氏若想达成心愿,需要武烈王的鼎力相助。
    武烈王屡次拯救蒙氏于危难之时,并把山东的控制权拱手相让,虽然蒙氏在政治上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但远远不够,所以这一次蒙氏即便有机会,却不好厚颜相求。蒙嘉仔细考虑后,还是舍弃不下,让蒙毅先行试探。
    “武烈王拒绝了。”蒙毅说道,“在我看来,他不仅要阻止我们进入两淮,似乎还想让我们离开山东。”说到这里蒙毅面露不安之色,“叔父,假如武烈王拔剑砍向我们蒙氏……”
    蒙嘉摇摇手,打断了蒙毅的话,“你可曾提到冯氏?”
    蒙毅脸上的不安之色更浓,“武烈王盛赞了治粟内史冯去疾,说他主掌大秦财政这几年,为统一大业建下了显赫功勋。还提到了武信侯冯毋择,说他为大秦征伐四方,功勋彪炳。还说冯氏人才辈出,门生子弟遍及天下,为大秦吞六国并四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曾提到其他?”蒙嘉追问道,“比如冯氏的根基之地上党,比如冯氏在中原、山东和两淮的扩张?”
    蒙毅摇摇头,“叔父,冯劫是武烈王的师傅,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武烈王一旦拔剑,眼里只有敌人,哪里还有师傅。”蒙嘉叹了口气,“马上给你父亲写信,请他想方设法找个找个借口,尽快返京。”
    “返京?”蒙毅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脱口问道,“北伐迫在眉睫,如何返京?”
    “若想避开武烈王的剑,只有反对北伐。”蒙嘉说道,“这一次蒙氏如果不给武烈王以回报,难免要和武烈王爆发冲突,后果堪忧。”
    =
    始皇帝下令,考虑到北伐的重要性,调两淮镇戍官长司马尚、江东镇戍官长司马断、江南守相章邯和江南镇戍官长荆轲到北疆统军。
    四位镇戍官长同时调离,这在咸阳引起了震动,各种议论满天飞。这四位镇戍军统率都是武烈王公子宝鼎的旧部,始皇帝将他们同时调至北疆,其中压制武烈王的意思不言而喻。
    下令调离的同时,按常规应该宣布继任者,但中枢大臣们在继任者的人选上陷入争论和僵持,导致始皇帝迟迟没有宣布。
    这也给文武百官们带来各种猜测。这四位继任者的人选肯定有一番激烈角逐,但肯定没有最大嬴家,始皇帝和咸阳宫也没有优势,也就是说,中央想利用这次机会掌控更多地方郡县的目的难以达到。
    中枢议事上,最先确定的就是由舞阳侯杨端和镇戍江南。这是始皇帝和武烈王都非常中意的人选,再加上隗状和公子腾等宗室大臣的支持,其他势力难以染指。
    在岭南镇戍的人选上,武烈王考虑再三,还说决定争一争。假如帝国陷入内乱,岭南极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所以他还是倾向于安排一位本土老秦将领。
    始皇帝不愿意把镇戍重任交给熊氏外戚,担心他们拥兵自重割据自立,但急切间难以寻找到一位熟悉南疆又愿意远镇蛮荒的合适人选,最终始皇帝被宝鼎说服,任命王陵的儿子王嵩镇戍岭南。王嵩现在镇戍闽中,正好就近任职。
    江东的镇戍肯定由老秦人承担,其他势力即便过去了也无法立足。司马断来自夏阳司马氏,出自老秦豪门,所以他虽然是武烈王的部属,但就凭司马氏在秦军将领中的显赫地位,一样在江东轻松立足。
    司马断走了,王绾就举荐麃浚。麃浚是麃公之子,也是一员悍将,但此子继承了老秦人的嗜杀习性,喜欢屠杀。进攻闽越、东越的时候,他就大开杀戒,把蛮夷之族杀得血流成河。
    中枢大臣们一致反对。虽然我的手升不进去,但也绝不让你轻松获利。最后还是在武烈王的坚决支持下,麃浚才得以镇戍江东。
    两淮成为争夺的焦点。
    谁都想控制两淮,老秦人肯定要争,关东人势在必得,楚系虽然希望渺茫,但也要从中插上一腿,把水搅浑。
    始皇帝和内廷有心拿下两淮,但这样局势更混乱,反而容易出现意外,于是转而支持关东系。关东系中的蒙氏、冯氏都要争夺两淮,这样明显不利,老秦人那边有武烈王的支持,楚系拿到了江南,理所当然会帮助武烈王,一旦三方联手,两淮极有可能再次落入老秦人的手中。
    两淮过于重要,镇戍非要德高望重之辈。最早镇戍两淮的就是王翦,其后是麃公,再接下来继任的就是司马尚,按这个级别来选择的话,有资格镇戍两淮的也就是王贲、冯毋择等人,李信的资历都差了不少。
    老秦人举荐王贲,这个人选太强大了,关东系抵挡不住。蒙氏和冯氏随即在始皇帝的建议下,决定各退一步,由老将张唐出镇两淮,冯毋择代替张唐镇戍山东。
    张唐的资历太老了,和王翦、麃公都是同一时期的老将,更重要的是,他是老秦人,之所以被归属到关东系,是因为他长年追随蒙骜征战,和蒙氏是生死之交。张唐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可以赢得始皇帝、宗室、关东系和老秦人的共同支持。这样一位老将出镇两淮,老秦人只有让步。
    冯氏的本意是控制两淮,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本应对武烈王可能发动的“攻击”,所以这一次冯氏使出了浑身解数,但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
    山东是蒙氏的地盘,冯毋择即便镇戍山东,没有个两三年的时间休想把蒙氏的势力赶出山东,更严重的是,冯氏和蒙氏因此肯定要“打”起来,而“打”起来的后果肯定有人渔翁得利,这个渔翁是谁一目了然。
    =
    =
    =
第433章 反击
    第433章  反击
    始皇帝的命令下达后,这场博弈尘埃落定。文武百官们惊讶之余,也感觉到咸阳政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武烈王和大秦豪mén郿城孟西白、夏阳司马氏、频阳王氏、云阳王氏的关系人所皆知。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是武烈王的母系亲族;云阳王氏迎娶了武烈王的妹妹,两家是姻亲;频阳王氏在武烈王的崛起之路上更是居功至伟。所以不论宗室和老秦豪mén之间有什么矛盾,只要关系到大秦利益,那么宗室和老秦豪mén肯定会搁置矛盾,联手抗敌。
    此次博弈就是大秦这一政治特sè的最好诠释。
    武烈王在始皇帝和豪mén贵族的前后夹击下,迫不得已,从江南等地撤出自己的势力。咸阳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轮博弈最大的嬴家就是始皇帝,获得利益最大的应该是关东贵族集团,武烈王让出来的利益肯定由关东贵族继承,谁知结果和大家的预测完全不一样,获利最大的竟然是老秦人。
    杨端和出镇江南,张唐出镇两淮,麃浚出镇江东,王嵩出镇岭南,老秦人大获全胜,楚系稳步扩张,武烈王虽然损失了一部分实力,但这部分实力因为由大秦本土豪mén贵族继承,等于直接缓解了始皇帝和大秦本土贵族之间的jī烈矛盾,帮助武烈王等宗室弥补了与大秦本土贵族之间的裂痕,大秦人借此机会进一步稳固了自己在统一后权力和财富再分配中所占据的绝对比例。
    大秦政局的这一变化预示着什么?它将对帝国在统一之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何种作用?“分封”是不是要压倒“集权”?
    武烈王“自断一臂”,实力受损,那么他在大秦朝政上的影响力必定有所降低,他不但无力阻止辽东封国的建立,更无力阻止北伐的进行,他依旧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始皇帝并没有获胜,他所倚重的关东贵族集团不但没有借此机会扩张实力,反而让大获其利的老秦贵族占据了上风,大秦政局正在向不利于咸阳宫的方向发展。
    老秦人突然之间就成了众矢之的。
    老秦人夺得了“猎物”,随即成为狼群的攻击目标,那么老秦人将采取何种策略保住“猎物”,并成功突出包围?
    =
    司马尚等四位镇戍统率返回北疆,而冯毋择离开北疆镇戍山东,那么北疆诸军统率就要做出一系列调整。
    这一次调整的目的是要确保北疆镇戍军的武力,确保北伐的胜利,其核心就是保证中央对北疆武力的绝对控制,保证北疆统率部对北疆诸军的绝对指挥权。
    很明显,做为北疆统率部的最高官长,北疆武力的最高统率,大秦太傅、武烈王公子宝鼎拥有此次人事调整的决策权。
    宝鼎认为,此次北疆诸军统率的人事调整,要以守外虚内的国防战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支能够坚决贯彻这一国防策略,并绝对忠诚于大秦,绝对遵从中央命令,攻守兼备型的新北军。按照宝鼎的要求,这支新北军不再是单纯的北疆镇戍军,而是大秦的中央军,它的职责不仅是守疆,还包括对外拓边,对内戡luàn。四海之内,只要有战事,就有这支大秦北军。
    这一建议得到了始皇帝和中枢的一致认同。
    中土统一了,大秦军队的使命也将由“统一中土”改为“卫戍中土”,大秦要建立一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形势下到任何地方作战的强大军队。
    这支军队必须绝对忠诚于大秦,必须绝对遵从中央的命令,由此,军权划分就要进一步细化,以便于中央控制军队,发兵之权和统兵之权的军权划分要修改为军事决策权、军事行政权和军事指挥权的军权划分。
    皇帝和中枢控制军事决策权,太尉执行军事行政权,统兵将军执行军事指挥权。为了防止统兵将军拥兵自重,军事指挥权要加以限制,而限制的最佳办法就是修改军事指挥体系,其中的核心就是提高指挥效率,也就是jīng简指挥机构。
    按照宝鼎的建议,北军统率部直接指挥北疆诸军,撤消北部疆域的四大镇戍机构。北军为常备军,定员三十万。三十万北军分十军,由十位将军统率,每军三万编制。
    帝国统一之初,为遏制宝鼎的北疆武力,同时也为了防止功臣们拥兵自重割据地方,咸阳把主力大军全部调到了北部疆域,建立了西北疆、晋西北、代北和东北疆四大镇戍军,兵力接近四十万。京畿的卫戍军则由中尉府统率,兵力扩充到五万。各封国、郡县则由各封王、太守和都尉统率地方军承担镇戍之责。因为刚刚统一,很多地方局势动dàng,尤其是山东、江东和岭南等地,戡luàn任务重,至今还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常备军,他们由这些地区的镇戍官长统一指挥。
    从中土大势出发,帝国目前的国防策略肯定是“守外虚内”,以重兵守疆拓边,准备进行南北战争,以地方武力稳定国内局势,所以宝鼎在这个时候进行兵制变革,集中力量打造大秦武力,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他把在代北实施了多年的兵制改革推而广之,确保中央对军队的绝对控制,也完全符合大秦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首先就应该是军权的集中。
    =
    始皇帝和宝鼎集中军权的设想遭到巨大阻力。
    老秦人、楚系和关东系以各种理由和现实困难给兵制改革制造重重障碍。
    然而,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武烈王肯定要“反击”,始皇帝肯定要控制军权,而老秦人又成了众矢之的,冯氏则时刻提防对手的打击,méng氏则必须考虑到自身利益,所以各方都存在着妥协的必要xìng。
    关键问题是,妥协的突破口在哪?显然就是进一步扩大分封了,但假如始皇帝借助这次北疆诸军统率人事调整而进行的兵制改革没有取得实质xìng进展,没有在军权集中上取得实质xìng突破,咸阳宫就绝不会在分封上让步。
    咸阳关于为了进行南北战争而建设新北军的讨论意见传送到北疆四大镇戍官长的手上。
    代北镇戍官长代王公子将闾和代北镇戍统率白公差、辛胜、屠睢以最快速度联名上奏,同意建设新北军,坚决遵从咸阳的命令。
    晋西北的镇戍官长méng武、méng恬父子也很快上奏,表示无条件服从中央。méng武同时上奏,自己年老体衰,恐怕难以胜任北伐重任,恳请始皇帝让更多的年轻将领统率军队,以承担起守疆拓边之重责。
    接下来就是老秦人的态度了,假如镇戍西北疆的王翦、麃公、羌廆和镇戍东北疆的王贲坚决反对或者设置障碍,那事情就比较麻烦。
    然而,当前政局的发展,尤其是méng氏在关键时刻的妥协,让老秦人不得不果断决策。
    王翦、麃公和羌廆三位老将联名上奏,支持始皇帝和中枢做出的建设新北军的设想,同时他们考虑到北伐的重要xìng,恳请始皇帝起用更多的年轻将领,以保证秦军的强悍武力。东北疆的镇戍军统率王贲也在奏章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
    帝国统一后的兵制改革顺利展开,其核心就是军权集中于中央。
    始皇帝如愿以偿。盛夏之际,始皇帝下令进行兵制改革,建设大秦主力常备军队新北军。
    按照新兵制,大秦武官职设一个上将军,设一个太尉,设一个护军中尉,设一个大监军,位同三公,参与中枢决策。设中尉卿、卫尉卿、左右前后中五位将军,设将军若干,位同上卿。设山东、两淮、江南、江东和岭南五个地方镇戍统率,主掌区域郡**事,位同上卿。
    上将军、左右前后中五将军,将军是统兵官长,征伐时领统兵权,拥有战场指挥权。中尉卿和卫尉卿则是中央卫戍军官长。
    始皇帝下令,撤消北部疆域四大镇戍机构,王翦、méng武、麃公奉旨回京。
    大秦太傅、武烈王公子宝鼎兼领大秦上将军,为秦军最高统率。
    武安公公子腾出任大秦太尉。
    武成公王翦出任大秦护军中尉。
    郑公méng武出任大秦大监军。
    广武侯麃公、通武侯王贲、安平侯司马尚、临洮侯羌廆、北平侯辛胜为大秦左右前后中五将军。麃公为中将军,在京领蓝田大营,戍卫京畿。余者在外统军。
    =
    始皇帝下令,北军设常备兵力三十万,北疆诸边郡、封国等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