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系统]方宅十余亩-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办法,郁容只好仔细地观察起“猫大神”,暗想,难不成这个时空的猫,和他所认知的有所不同吗?
  心里痒痒的,被挑起的好奇,一时按捺不平。
  然后……
  想到了还没试用过的系统功能——物品鉴定,活物也可以鉴定的——十分奢侈地花了贡献度,让系统给鉴定一下“猫大神”的具体信息:
  中华田园猫,雄性,已成年,三年四个月大,白毛黄瞳,体重十三斤六两……
  概况之后,还有更具体的信息,郁容无心细看,只觉得自己有点……蠢。
  看摊主坦然自若的姿态,又有一群人在起哄,差点真以为这是只红毛猫——当然,他顶多觉得这个世界的猫与众不同,倒不会相信什么猫大神的鬼话。
  不过……
  郁容木着脸,看着摊主很不耐烦地表示,出再多的钱,也不愿意转让“猫大神”,心里顿时“呵呵”了一声,信他可就真见鬼了。
  周围的气氛被炒得很热闹,半点没有“鬼市子”的感觉。
  听着又一人叫价,已经提到了百五十贯,郁容突然没了看热闹的心情,怏怏地从人群中退出。算了,还是去别处逛一逛吧。
  那边注意到他动静的林三哥,没多久也挤出来了。
  “林三哥,”郁容忍不住问,“你说那‘猫大神’是真的假的?”
  ——真的假的他当然知道,不过是侧面了解一下林三哥的看法罢了。
  林三哥摇了摇头,没立刻说什么,等走远了,才压着声音对郁容说道:“哪能是真的?这种把戏,就哄着人玩骗点横财呢!”
  郁容对林三哥的态度也不意外,牙侩到底比寻常人“见多识广”。
  “小郁大夫该不会信了吧?”林三哥关切道,“那小鬼头跟老头子是一伙的,一个说一个托,跟在戏台子上唱戏似的……”
  郁容轻叹了声:“我也没信。”
  “鬼市子上三不五时就有这么一出热闹,有人偏偏不信邪,每回都上当,要是有谁好心阻止,搞不好还拼着命跟人家闹呢!你就当看大戏,可别多想……”
  郁容失笑:“我没多想。”
  他的心思可没那么纤细,就是……嗯,被糊弄得一愣一愣的,觉得自己果然太年轻了,用现代网络的流行语,他还是“图样图森破”……心情有些纠结。
  “猫大神”一事只是个有点趣味的插曲。
  鬼市子快要散了,想要买什么东西得抓紧时间。
  林三哥的意思,这里能“淘”到一些好东西。
  郁容没有拒绝他的好意,可也没太大兴致,转了一圈,除了说不准真假的古董之类,或者来历不明的奇珍异宝,最多的是卖旧衣物,和一些花草。他对穿别人的旧衣服有些心理障碍,自然不打算买,在花草摊子前大概看了看,犹豫了之后,还是不打算在这种地方买这些。
  过了五更天,鬼市子上的灯火一个个地灭了。
  不到两刻钟的时间,最后一个摊子也扯了。
  人群悄无声息地散去了。
  在林三哥的导引下,郁容找了一家颇具盛名的酒楼吃早餐。
  填饱肚子,顺道休息……赶鬼市子只是见个世面,他这一趟真正的目的,还得等待各家商铺开门才能达成。南船北马也是要去的,不过去那边得穿过整个城,行程就安排到后面好了。
  雁洲当真不负“小雁京”的盛名。
  郁容坐在酒楼的大堂,看着早起过来吃早点的人们,不看大家的衣装,恍惚有一种在现代的某个饭馆的错觉……那是一种被人包围的恐惧感。
  小雁京的酒楼,无论大小规模,进出的人流量,以及店家提供的餐点食物,远不是青帘小客栈能比的。
  就听着跑堂唱着今早的菜谱。
  血羹,煎鱼,肚肺,炸鸡皮 ,每份也不贵,一碗15到30文之间。
  一大早吃这些太腻,好在跑堂没说完——还有馒头,瓠羹,包米饼,主食之外,还有酸甜的梅汁作饮品,酒楼自制的饧与蒸枣是小吃……十分丰盛。
  作为正宗的大天朝吃货之一,郁容觉得,或许该每一样都来一份。


第13章 
  每一样都来一份……
  那是不可能的。
  酒楼提供的吃食远不止前面那几种。
  尽管瞎忙了大半宿,腹中有些空了,是该吃些东西。可郁容的食量并不太大,本身又没做什么重体力活,点太多了,根本吃不了。
  遂招来堂倌,让林三哥先点餐。
  ——要占用人家一天的时间,又跑前又跑后的,请其大吃一顿理所应当。
  林三哥却是客气得很,不点大鱼大肉,只要了容易饱肚子的主食,一大碗白羹,两个蒸米饼子,配上一碟腌芥根,便说够了。
  郁容知道,对于一日两餐的旻国人来说,早餐特别重要,不仅吃得饱,还尽量要吃好。
  于是让店家加了几样,签鸡和煎鹌子,尽管不珍贵,到底算大菜,给林三哥的。
  又为自己点了份热汤元子,芥辣咸瓜片作小菜,嚼一个煎夹子,特别餍足。
  “小郁大夫你……会不会点得太多了?”
  郁容不在意道:“我看别的桌上,每一碗的分量都少得很,点多些好能吃得饱。”
  林三哥也不好再说什么。
  五更天正是早市开始的时辰,愈来愈多的食客涌进了酒楼,得等一会儿才能上饭菜。
  这时一个中年汉子,从另一边的桌位间穿行走来,目标直指衣着齐整、看起来清贵十足的年轻大夫:“贵人可要来点酒水?”
  郁容一愣,旋即摇首拒绝了。以现代人的标准,还没成年的他,一直都是“乖乖男”,烟酒绝不沾惹。
  中年汉子兜售不成,又劝了几句,才恋恋不舍地走了。下一刻,又一个二十左右的小伙子跑到桌边,问郁容可要煎点汤茶药……比起前面的“酒保”,这一位“茶博士”口才好多了,说得天花乱坠,一盏茶简直能包治百病了……
  可再怎么“天花乱坠”,郁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拒绝。不提他本身不爱喝茶,稍微了解到这里的茶是什么样子,绝大多数现代人怕是都难以忍受。
  搁糖、搁盐,搁果汁都是小问题……基本的成分除了茶叶,加绿豆与麝香是常态,煎茶时,薄荷、二陈、缩砂之类的药材可劲儿地放……这到底是喝茶呢,还是吃药?好吧,确实算药。在旻国,“茶为药者”确实是普遍的观念,“汤茶药”之名由此而来。
  郁容是大夫,可不代表愿意自己没事就吃点药。
  茶博士遗憾地走了,耳根子还是不能清净。又一人,看着有些谄媚,一脸的讨好,说:“贵人有什么需要跑腿的,就招呼小的,小的保准随叫随到。”
  郁容:“……”
  他就想在酒楼里吃个早饭,怎的就这么多人凑着过来?还是林三哥给他解释了,才知道是什么回事。
  跟乡下人不一样,城里人各有营生,许多时候就不想自己做饭,常去吃外食,自然而然,酒楼、食肆,还有无以计数的小吃铺子遍地开花。而大一点的酒楼,由于食客大多比较富裕,甚至不乏“贵人”,就引来了诸多“外来托卖”,比如茶酒博士,最为常见。
  另有专门给客人煮酒换汤的“焌糟”;或是像刚才那个专门给人跑腿的“闲汉”。如果是夜晚,酒楼更热闹,“厮波”啊,什么“打酒坐”,都会来酒楼挣些打赏。
  林三哥正说着,来了个一手提兜一手挎篮的,挨个散着干果,散到了郁容跟前,也不管他要不要,直接搁上桌子。
  正是人们所谓的“撒暂”。
  郁容无言以对,扫视了一圈,默默地学着其他食客,扔了几枚文钱到“撒暂”的篮子里。
  “撒暂”是个年龄不大的少年,笑盈盈地冲他作了揖在,嘴巴特甜,说了一通吉利话。
  “小郁大夫真心善,”林三哥感慨道,“这一把果子可值不到一个钱。”
  郁容摇了摇头……总不好说,观念一时扭转不过来,看这一文一文的铜钱,潜意识总当成一毛钱使了,又不是在金钱上特别爱计算的性子,有时候就挺大手大脚的。
  “撒暂”也走了,这一回终于没什么人来打扰了。不过酒楼是喧闹的地,可别指望什么清净的。
  堂倌终于送来两人的饭菜。
  到底可以安安静静地吃一顿饭了。
  郁容让林三哥不要客气,尽管吃那几道荤菜,自己却是对一大早吃太油腻的没什么兴致。不得不承认,城里的酒楼跟乡下的客栈不一般,倒不一定说食物多好吃,但菜色非常漂亮,光是摆盘看着就精美,给人十分可口的感觉。
  煎夹子也算酒楼的特色之一,吃在嘴里,没什么好挑剔的,汤元子的味道却让郁容有点纠结——这家的汤元子,不是平常旻国人熟悉的汤圆,一颗一颗的做得跟薏米差不多大小,挺像现代的小圆子——竟是咸的,还放了茴香、姜末,简直不能忍!
  “不能忍”的汤元子,最终被吃光了。
  休息消化了好半天,郁容二人离开酒楼时,天才麻麻亮。太阳还没影子,街市上来来往往的,挺多人,商铺开了门,摊席也陆续准备开张了。
  光线虽不明朗,路边有些商家门口的灯笼尚且没熄,郁容这一刻总算能大概看清楚雁洲城的面貌了。
  第一感觉是……买吃食的还真多。
  向左看,除了刚刚的酒楼,有四五家正店;向右看,更多二三家。别提,还有没能力独占一栋楼的小食店,卖包子的,卖炒货的,卖糖的,卖茶汤的,甚至还有从北方倒卖来的乳酪店……
  堪称“美食街”了。
  郁容不得不再一次感叹,旻国真的与大天朝太相像了,说不准,这里与原本的世界是“平行时空”的关系呢!
  刚吃饱了肚子还不饿的年轻大夫,没在“美食街”多停留,跟林三哥大概说了今天的计划,决定先去金行。
  在路口停了一下,买了几个饧。
  咳,不吃点甜的,压一压汤元子残余在口中的可怕味道,着实难受!
  不耽误正事。
  去金行是为了换钱,金子换银子,银子换铜钱。
  为了建新屋,置办家什,郁容把那几贯光钱基本花完了,就留着点零用的,肯定不够今天用——除非特大的交易额,民间基本上用文钱进行买卖最方便。
  林三哥是个牙侩,对银钱有关的,最熟悉不过,建议郁容去金行兑换,划算又保险。
  金行虽不是官方的,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官方一两银子换一贯钱,可实际上金稀银贵,民间兑换,往往会把金银的价格抬得更高。比如在金行,一两足银一般能换一千二到一千四文钱……不是最高,但是信誉好,外面时常出现拿伪劣的破钱骗人的情况,这里基本杜绝。
  对郁容来说,金行很方便。
  十两的银子换到了一万三千六百万的铜钱,比官兑多了近四贯,着实不错,如果……
  如果这十三贯铜钱,加上零散的六百,没那么重就好了。不仅重,拎着这么多钱也不安全呀!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分外怀念一下现代了,纸币、银行卡算什么,出门一部手机,一毛钱不带也不担心。
  可惜旻国还没有“官票”,“银钞”是有的,从南方传过来的,不过多是私人铺户印制的……郁容对这种纸钞不太放心。听说,新安府与沧平这一带,一些有名的商行,已经在商讨联合印制银钞了。
  那是以后的事。现在,郁容只能提着一布包的铜钱,候在金行门口。
  有一种“跑车”不是车,指代的是专门用板推车搬货、载人的人。
  林三哥就是跟候在金行附近的“跑车”讨价还价去的。
  郁容准备那么多现钱,就是要大采购,不找个“跑车”拉货,肯定很麻烦。
  六十文请“跑车”先跑两个时辰,超过了半个时辰就再加十五文……是林三哥据理力争的价格。
  要是郁容本人,大概不会为了十文钱争论半天,直接包车一天吧!
  跟林三哥比,他还真不懂得精打细算。
  车有了,钱也约莫足够了,就该去买东西了。
  终点定在了东渡码头的南船北马,有林三哥这个行走的“地图”,只要按照着“物品清单”,顺着便捷的路线,挨个就能找到商铺。
  第一个目的地,是成衣铺。
  立冬将至,系统送的衣物,不适合这个节气了。再者,这两套深衣,不太方便一些日常劳作,所以增添新衣很有必要。
  郁容习惯性的思维,是去店里直接买新衣。然后发现,在古代逛成衣铺,跟在现代逛商城,感觉十分相似。但凡看上眼的,都觉得贵。
  哪怕是劳作服,他选的是舒适的棉布料,从上到下一套,也要六百文。不至于穿不起,毕竟千金一斤的麖肉他都买了……可花在难得一见的美味上的千钱,总觉得比普通一套衣服的六百钱划算。
  郁容不是纠结的人,今天要去的地方多,不想在成衣铺浪费太久的时间。
  选了一套适合初冬穿的深衣,和两套劳作服,又有备无患,买了一身棉衣……布包里,沉甸甸的文钱,一下子少了三串。
  好歹林三哥出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适时阻止了郁容的“败家”行为——照这个速度,才换的一万三千钱,恐怕不到中午就给花光了——提议他去布坊,扯几匹布,回头回村找裁缝做上几身。
  郁容恍然,倒是险些忘了还有裁缝这种营生……到底是初次当家,总是有想不到的地方。
  布坊不远,正好在这条路的尽头,拐一个路口就是棉坊。棉坊没被他忘记。这两天住在义宅,晚上睡得可受罪了,床铺铺着稻草,花了点钱从客栈买了床旧被子,对折一下,垫一半、盖一半,夜里不算冷,就是不舒适。
  等郁容看到张大娘给老里长捉虱子的场景,再看那床在客栈不知被多少人睡过的被子,浑身都不自在了……虽然被子洗过、晒过,心理阴影仍挥之不去。
  ……还是买新被子吧!
  有刚才买成衣的经历,这一回郁容一下就记起来了,棉被也能请人做,自家提供棉花,花点工钱请人打棉。他没有棉花,先花钱买棉,才让人做成被子,要比直接买成品便宜多了。
  不过,考虑到不想再睡“二手被”了,郁容决定,先买一床薄衾用着吧!


第14章 
  郁容行动力十分足。
  尽管临时添加了布料与棉花的采买,好在不耽误什么:布庄在跟前,棉花在棉坊里就有卖的,虽说都比从镇子上的铺席或者农户自产的贵了一些,可品质是毋庸置疑的,且提供的种类应有尽有。
  布庄和棉坊都是刚开张,客人还没几个。
  不到两刻钟的功夫,郁容迅速买好了布料——这让习惯在交易时慢慢与人磨价的林三哥,有点没眼看下去。
  倒不至于被宰了,可在精明的牙侩看来,价格还能压得再低一成。
  青、灰二色的棉布各一匹,半匹印着暗花的绸子,做十几套衣服都绰绰有余。考虑到要做几床棉被,才会买这么多。
  除此,麻布与棉纱也扯了几尺。
  这里的麻布工艺十分奇巧,可以直接用成滤布,制药的时候正好需要……当然也不乏生活上的用途,毛巾啊澡巾啊抹布什么的,谁家都少不了……
  棉纱是布庄的独有技术——别家不是没有,但技艺远不如这里的——对郁容来说,则是个意外之喜。这棉纱处理一番,手动进行消毒杀菌,之后完全可以制成现代的医用棉布。
  几样布料共花了一千六百钱,五十文的零头掌柜的主动给抹去了 。花费看着是挺多的,跟买成衣比,简直不要太便宜了。
  这么多布料放一般乡村人家,几年都不需要再买衣服的了。
  郁容自然觉得很划算。
  其后的棉花交易,速度就更快了。
  ——看样品,问价,还价……五十斤的棉花,够做两床厚被、四床薄被,一口价一吊钱。薄衾的布料用了绒,有些贵重了,凭着林三哥犀利的口才,总算压到了千钱。
  满打满算在棉坊只待够一刻钟。
  兑换的文钱已去了半数,郁容在心里算了算,还是没选择折回金行再换些钱。
  出了棉坊,原想先去铁铺,又听林三哥说铁铺多半还要晚上半个时辰才开门——官营的铺子都是这样。
  郁容果断换了主意,正好附近有许多卖杂货的,商人逐利,各家营生差不多都跟着早市一起开张,可以一路朝着铁铺慢步走着,一边在街边摊位或者商店采购用得上的物事。
  前天去镇子虽补充了些暂时要用的小东小西,但还是有一些日用品不可或缺。
  比如,烧炉子用的炭。
  农村里家家户户有柴禾秸秆什么,没谁特意买炭来烧。郁容却是一个人住,做饭、烧水,用个炉子最方便了,比起费大力气的,自己去拾柴砍柴,他宁愿学这儿的城里人,多储备点炭。
  然后就看到了有专门卖炭的店。
  出乎意料,店里不仅有不同品质的木炭,竟还有石炭与竹炭。竹炭不算稀奇,只是价贵用的人少,不过考虑到新安府的竹林面积不算小,有烧卖竹炭的也正常。
  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