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桃李满宫堂-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有人突然拿出《左氏春秋》翻开——为了出题,他们这里的书籍很多,并且都是分好类的。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半个多时辰的时间,众人就这么傻愣愣的坐着,听凌蔚背书,听他一字不漏的背完春秋。
  凌蔚示意旁边小吏掺满茶水,润了润嗓子后,道:“这《春秋》就用了半个多时辰,若要在下一本一本的背完,恐怕今天时间来不及了。在大纲上的书籍,在这里也是有的。诸位大人可以随意拿一本,起一句两句的头,由在下背诵后面的。”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被凌蔚的“背书”给吓到了,都不知该如何反应。
  赵昭冷笑一声,随手拿起《礼记》:“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凌蔚道:“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凌蔚道:“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一考官拿出《周礼》,道:“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
  凌蔚道:“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以行赦宥。”
  ……
  几来几往,在场的所有考官都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抽背”。凌蔚的考试大纲中除四书五经之外还有其他别人写的注释和经义文章,共上百篇文章,他们都一一抽查过,又是一个时辰过去,凌蔚除了让续水之外,中途都未停顿过。
  吴考官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在大家都不再“抽背”,凌蔚也微笑不语,现场鸦雀无声的时候,吴考官叹了口气。
  他站起来,正了正衣冠,对着凌蔚长长一作揖:“是下官小人之心。凌瑾堂高才,下官不如也。”
  “吴大人何必这样。”凌蔚把吴考官扶起来,道,“瑾堂年少,诸位大人不信任,情有可原。若诸位大人已经认同,那就协同努力,不误了科举大事才是。”
  “凌大人宽宏大量,但下官却不能厚颜无耻。”吴考官面如死灰,“下官将向陛下请辞主持科举之事。”
  “吴大人何苦如此?”凌蔚忙道。
  吴考官摇摇头:“下官决议如此。”
  凌蔚还想在劝,吴考官却坚决告辞。
  “时辰已晚,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赵昭道,“科举时间临近,所忙之事还多。”
  众人纷纷告辞,在告辞之前,纷纷朝着凌蔚再次道歉,弄得凌蔚尴尬不已。
  明明是自己被为难,怎么跟自己为难别人似的。
  “干得好,没给老夫丢脸。”赵昭上马车前,勉为其难的夸奖了凌蔚。
  凌蔚摸摸鼻子。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这件事并未就此结束。
  吴考官不是说着玩的,他真的很坚决的去向皇帝陛下辞去了此次考官之职,并名言自己听信谣言,以为凌蔚名不副实,多有为难。如今凌蔚已证明其才华足以担任考官一职,并且心胸开阔,并不因为他的为难而责怪他。这让他羞愧不已,无法接受考官一职。
  皇帝陛下也劝说了一下,意思意思,见吴考官意已决,便道:“吴爱卿被蒙蔽,事不怪你。爱卿能坦然承认不足,正说明爱卿心胸同样广阔,品德高尚啊。”
  于是皇帝陛下赐下赏赐后,同意了吴考官的请辞,并把吴考官的学生加入了此次考官行列。
  当然,那位次肯定没有吴考官高,但好歹也是给了吴考官面子,表示皇帝陛下还是很信任他的。
  吴考官回家后长吁短叹,令人断了和谢霖安的书信。
  谢霖安虽说不是他弟子,但却是他同门师兄的弟子,也算是他师侄。
  吴考官和凌蔚并无交际,但听谢霖安言语后,对凌蔚多有偏见,认为凌蔚虽有才华,但太过浮躁,只是弄些花架子而已。
  如今凌蔚这一场“抽背”,足以显出其苦功,也颠覆了他对凌蔚的印象。
  既然他颠覆了对凌蔚的印象,自然也颠覆了对师侄谢霖安的印象。
  若他之前认为谢霖安是不忿,是怀才不遇。现在就认为谢霖安是嫉贤妒能,恶意中伤了。
  “可悲可叹。”吴考官摇摇头,“唉。”
  
   第七十九章 损招
  
  “你这是出题出上瘾了吗?”黎隶看着那标注为“一二三四五”的五份试卷,很是无语。
  “臣这不是让陛下定夺嘛。”凌蔚还真是出题出上瘾了。考题定下来之后,其他事就是有例可循,不费事了。
  凌蔚闲极无聊,觉得这出题跟做游戏似的,挺好玩的——嗯,坑人挺好玩的,就跟玩文字游戏似的。所以他又出了四套试卷给大家观摩。
  其他考官已经知道凌蔚把几本书都背下来,所以对他又出了四套试卷都麻木了,只说让他找陛下定夺。
  于是他就找陛下定夺了。
  当然,凌蔚还是要找些借口的:“在华国,每逢大考,都会准备好几套试卷替换,最后抽签决定,以示公平。”
  黎隶抬起头,严肃的看向凌蔚:“你是不是知道什么了?”
  凌蔚迷惑:“什么?”
  “算了。”黎隶叹口气。估计是知道什么,但是为了不让他伤心,故意不说吧。
  这孩子总是这么体贴。
  “朕记得第一套试卷你还把参考书单给很多人过目了?”黎隶问道。
  “也不是很多人吧,只是同僚而已。”凌蔚答道。
  黎隶又问道:“剩下的试卷也给他们详细看过?”
  “剩下四套试卷只有老师细看过,其余只有几位副主考官传阅,粗略看了一下,都未细看。”凌蔚心中疑惑更深,皇帝陛下问这干啥?
  “其余四套试题所考范围可是与第一套相同?”
  “书籍都差不多,不过用的注释版本不同,所填写内容也不同。”
  “第一套弃做不用。临近考试时,朕再亲自从剩下四套中抽取一套出来考试。”黎隶道。
  “是,陛下。”凌蔚虽然迷惑,但也没追问。
  反正皇帝陛下总有他的道理吧?
  不过待回府之后,他还是把今天这事说给黎膺分享。
  黎膺政治嗅觉可比凌蔚敏锐多了。他稍作思考后道:“汉王估计又有动作?”
  “汉王?”凌蔚楞了一下,“他能做什么?他要做什么……难道……难道是科举?”
  “科举舞弊。”黎膺一字一顿道。
  凌蔚被一点醒,后背差点被冷汗浸湿。
  这古代科举考官是最容易刷声望的位置,也是很危险的位置。
  一旦出了科举徇私舞弊案,几乎就是直接倒台永不录用的悲剧。
  甚至抄家流放都是有的,严重一点为平众怒,说不得还要砍头。
  每朝每代,到了皇位争夺时,总会出现科举徇私舞弊,倒下一大批人。
  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作死,又有多少是被栽赃陷害,就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大晏朝并未出现过科举徇私舞弊的事,黎隶对权力抓的也严实,凌蔚还从未想过会出科举徇私舞弊的漏子。
  毕竟在一个对朝堂管辖力度很大的君王手下,这种砍脑袋的大事,一般人还是不会做的。何况那些考官都是皇帝陛下亲自指定的,主考官还是他老师。
  不过万一呢?
  连皇帝陛下都考虑到了这点,或许汉王真的有什么动作?
  凌蔚吓的都快睡不着觉了。
  “有什么担忧的。”黎膺宽慰道,“有什么能逃过皇兄的眼睛?”
  凌蔚苦笑:“是逃不过。怕就怕汉王舍的一身剐,牺牲棋子非要给我泼污水。只要科举舞弊一坐实,最后哪怕查出不是我的问题,但所有考官都会有连带责任,短时间内不可能升迁。若是泄露的是我出的题,那么即使把题漏出去的不是我,我也得丢掉官帽子。”
  丢掉官帽子倒是其次,关键是这名声不好听了。读书人重的就是名声,为官做宰也要名声。名声大的人,只要皇帝还清醒,最多贬谪,也不可能做的太过分,毕竟还要顾及自己的口碑。
  凌蔚辛辛苦苦刷名声就是知道这玩意儿有多重要。
  他刚主持科举科举就出现舞弊,泄露的还是他出的题,即使最后查出来和他没关系,连带责任跑不掉,愤怒的读书人也不一定会相信自己真没做错事。
  到时候自己辛辛苦苦在文人圈子里奠定的形象,可就一朝崩塌了。
  看看史书上那些科举舞弊的考官们,即使不是他们的错,一个个还不是被罚的很凄惨。
  为了平息众怒,为了社会稳定,他们这些人就必须得当牺牲品。
  “但你准备了五套试题呢,还有四套别人都没看过。”黎膺道,“即使他想做什么也做不了。”
  凌蔚想了想,也是。若是只有一套题,自己又没在意,说不定就中招了。但是现在他闲得发慌弄出了四套备选,皇帝陛下否决了第一套,并且到了开考时,才从剩下四套抽签。那么汉王想做什么,也做不了。
  凌蔚觉得,诸位考官还是靠谱的——听从汉王的安排那也得是有利可图。大家都是有家族的人,这舞弊案一出,所有人都得玩完,完全不可能把自己摘出来。
  汉王既然要泼他污水,就不仅仅是让舞弊发生,更要让舞弊暴露。对于其他考官而言,这当然没利可图,不会有人做傻事。
  若是有人从中作梗,肯定是能把自己摘出去的人,或者没摘出去,也不会影响家族的人。
  那么那些协助的小官小吏最有可能。毕竟考官们也是要让其他人帮忙做事的。
  凌蔚拿第一套试卷打脸的时候闹的挺大,时间也挺长,添茶送水都好几次,场面又混乱。试题书单,说不得就有哪套被偷出去了。
  虽然可能性很小,但说不定汉王就脑残了呢?
  ……想明白了即使汉王出损招,自己也能安然无恙之后,凌蔚就淡定了。
  该吃吃该喝喝该偷懒偷懒,被他老师赵昭拿着书本追着打,成为考官们工作之余一件趣事。
  这些考官中,有当年监考凌蔚的。
  凌蔚淡定的在考场上给自己改善伙食,结果让考官考生统统垂涎不已的事又被人翻出来说,凌蔚很得意的拿出了自家厨子做的饭菜炫耀。
  虽说凌蔚的手艺还是不错,但术业有专攻,厨子学了凌蔚的菜式之后,所做出来的菜更不错。
  看着凌蔚得意洋洋的炫耀,赵昭最先反击,他夹走了凌蔚饭盒里的唯一一根卤鸡腿。
  “老师……”凌蔚面部表情瞬间僵硬。老师你的仙风道骨呢!
  “这是孝敬师长。”赵昭仙风道骨的走了。
  “赵大人……还真是不拘小节。”其他人默默的吞咽口水。这两人关系可真好,虽然说有点没规矩,但人家师徒乐意,他们也没什么可说的。
  就算想说什么,那也是,凌大人啊,您就不能主动分享一下吗?
  凌蔚表示自己很小气,一点也不想分享。
  于是每到吃饭时候,凌蔚就能收获一堆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然后被他老师打劫。
  直到后来一同僚表示,要让他家厨子和凌蔚府上的厨子友好交流,凌蔚同意后。同僚们表示get到了新方法,纷纷要求一起友好交流。
  大家族都有些自己的“秘方”,比如做菜的方子、养生的方子、调香的方子等等,这些一般都是不外传的。
  不过普通技艺友好交流,在亲朋好友之间却是可以的。
  凌蔚也大方,组织了个培训班,欢迎各位同僚把府上的厨子送来培训学习。通过厨子间的友好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和同僚之间的友好关系,达成了团结同僚的最终目的。
  并且,他府上的人可是黎膺带出来的,比起别人府上除了油盐,万事不管的厨子,心思要厉害许多。
  一来二往,还不知不觉套了许多话出来,把凌蔚惊讶的不行。
  难道自己厨房那一堆人,原来是搞什么刺探敌情的?
  厨房大叔笑而不语。
  通过厨房大叔大婶们的给力支持,凌蔚知道这群人来凌府,至少是没有什么其他目的的。主人家也吩咐的很到位,决不让他们乱跑乱说话——虽然还是被套了话。
  至于府上的其他事,他们也就只知道后院的一些琐事,对凌蔚没多大用处,遇到嘴碎的,就当听个八卦了。
  凌蔚心里更安定了。
  同僚们送厨子来培训,显然不是真嘴馋,而是通过这件事拉关系。
  他接了这件事,就是同意了大家拉关系。
  因为最初的那件事,他和同僚之间还是略有些尴尬的。
  大家能混到这地步都不是蠢人,当然会想着怎么改善。
  他就担心其中有人是大皇子一脉的,借由此事来他家刺探什么。
  结果证明他想多了。
  那么至少这些人中没有为大皇子做事的,不然绝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要知道他家可是铁桶一般,家仆除了自己从公主府分过来的寥寥无几的旧人,就全是黎膺找到他带过的兵退下的人,大皇子要安插眼线极为困难。
  既然同僚中没有大皇子的人,那就表示暂时没事吧?
  ……事实证明,凌蔚想多了。
  不,或许应该所,他之前忧虑对了,现在觉得暂时没事才是想多了。
  自从黎膺说过舞弊的事之后,凌蔚就留了个心眼。
  在科考之前,和现代的高考公考似的,市面上总会出现一些参考书模拟题之类。
  大街小巷的书店书铺是卖的热火朝天,一些外地的考生、或者京城并无拜名师的庶族考生,纷纷攒钱,一摞一摞的往家里买。
  其实他们也知道那所谓模拟题都是商家们自己根据往年科考试题自己总结出来的,但练练手也好,说不定就歪打正着碰到原题了呢。
  因为怕试题泄露,主持考试的人年年都有蹲守,抽查各家书店书谱中的“参考题”“模拟题”。
  就算试题没有泄露,说不定他们出题者的脑波就和某些出模拟题的人重合了呢?特别是考试策论等的文章命题,那不小心重合了,问题就大了。若有重合,肯定会临场换题的。
  不只是凌蔚,其他考官也会留意模拟题的事。
  今年运气很好,模拟题中,并无他们拟定的题目。凌蔚看了经义的模拟题,和他出的题重合度也不高。
  大家松了口气,凌蔚也松了口气,以为汉王并没有发大招的时候,几份书单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派去假装考试的人,某天在小巷中被人拉住,推荐“最佳参考书单”。
  那“最佳参考书单”是好几家店铺出售的科举参考书单,看似彼此之间并无联系,之前也有小商贩出售这些假消息蒙人,凌蔚的家仆也没在意。
  不过那天他阴差阳错,想着本来就要买几份书单回去给凌蔚抽查,就按照那小贩的意思,在那几家店购买了那几份书单。
  凌蔚记忆力多好啊,他一扫那几份书单,就觉得眼熟。
  若是单单一份书单,其实并没什么值得注意的。
  虽然参考书和他出题有重合,但四书五经本来就那么多本,虽然注释五花八门,但根据往年考官喜好,还是能猜出其中可能考到的版本。只一份书单的话,虽然有猜中的,但数量太少,并没什么关系。
  但这几份书单合起来,凌蔚就发现,自己出的第一套题中,所有的参考书都在上面不说,连推荐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都全中。
  这就由不得他不多想了。
  他便由派人专门打听这件事,发现“推荐书单”这种事虽然常见,但多是商家自己搞的噱头,像这样推荐的书单分布到好几家店铺,店铺之间彼此并无关系,是比较少见的。
  凌蔚又探知到,那些商铺之间彼此真的没有太大关系,若要说联合起来,绝无可能。
  这件事表面上十分正常,手段十分隐秘。然而,但正是这份“隐秘”,才是最不正常的。
  毫无关联也绝无可能合作的店铺,怎么可能推出一份共同的“书单”?这一份推荐书单目录,小贩们是从何得知的?
  凌蔚顺藤摸瓜,从一小贩口中得知,他们果然是受人所托,去卖这一份“推荐书单”,那人还自称是某位有名望的读书人的家仆,那些书单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