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上,请抽卡-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应,这个也许就是隐藏在幕后的黑手。
北方局势动荡,朝堂上也不太平。
文官们沉浸在一派悲观的气氛中,毕竟匈奴的残暴近百年来有目共睹。匈奴人长驱直入,似乎打到长安也只是一个月的事。已经有人提出迁都,让皇帝带着王公贵戚们躲到南方去。
王巨臣倒是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建议皇帝割地求和,再送上一大笔金银珠宝给匈奴。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大焉缓个几年,再赶上匈奴内乱,一定可以夺回国土。
王巨臣的割地清单上赫然列着雁门。刘曦听到后勃然大怒,骂道:“朕恨不能和雁门的将士共生死,你却要将他们的命拱手送给匈奴人,实在是大焉的国耻!要和谈可以,必定要在把匈奴人赶出大焉之后才行。否则的话,朕宁可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王巨臣悻悻退下,之后他的弟子曹子真在长安散布了一通皇帝此举实属误国的谬论,直接被刘曦革去爵位打入天牢。至此,朝臣们终于看到了皇帝要打完这一仗的决心。皇帝对自家表舅尚且如此,再有人提出求和恐怕是要上断头台了。
虽说战局在普通人看来是近乎一面倒,但在皇帝的御前会议上,最主要的几个人其实都还没有乱了步伐。
老将韩仪指出,现在的局势和意料中的并没有太大出入,雁门能够守住还是意外之喜。有雁门在,牵制了一部分敌军,雁门就像是插在于匈奴背后的一把利剑,让匈奴人不敢全力南进。此外,堡垒和工事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虽然大焉对匈奴的伤亡比还是大焉一方高出许多,但是却比以往步兵对骑兵的伤亡比低得多。现在的匈奴人就像是咬到了一只刺猬上,咬得越深被刺伤的地方就越多,前进的速度也越慢。现在上郡到太原之间,已经压上了大焉三分之一的军队,势必能将外敌挡在这条防线以北。
“皇上,匈奴人来得久了必定会散去。虽说他们现在突然开始治理地方,但毕竟是外族人不得民心。老臣以为,只要再拖两个月,便可以逼他们和谈,只是北方的失地却没那么容易收回来。”韩仪叹了口气,那里是他驻守了一辈子的地方,现在眼睁睁看着大片的国土落入匈奴人口中,让他怎能不伤心。
刘曦咬牙不语,这样说来这一战的结果等于又让大焉失去了一个河套。没想到他穿越以来费尽心思,却连大焉的完整性都不能保住,他这个皇帝当得太没用,太对不起已经阵亡在前线的将士。
赵云见刘曦的面色不好,不由捏了捏他的手掌。他打算站出来请战。他有信心,只要再加上上林卫的五万骑兵,一定可以挽回一部分损失。
“臣以为韩将军的战法虽然稳妥,却不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说话的人是周瑜。目前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他是皇帝看重的幕僚,虽然官位只是个小小太医,却有权参与绝大多数国事,对皇帝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就连曾一度想要陷害周瑜的王巨臣也不由懊悔,自己竟没看出这个人的厉害之处。
老将韩仪不是个小气的人,他听周瑜这么说,不由抱拳问道:“周大人可有妙计?”
“妙计不敢当,但是我觉得半个月后正是我军反攻的好机会。那时匈奴锐气已尽,他们在此战中获得了大批金银财物,必定会想办法运回匈奴。依照部族的旧例,差不多到了分赃的时候,所以匈奴军中肯定会升起迫切地想要返回草原的意愿。单于不像是我大焉的皇帝,他可以统率各大部族,却不能长期调动各部族的军队,毕竟这些部族都是要放牧为生的。只要匈奴军队士气一低落,我军就可以展开突袭,力挽狂澜于一战!”
“好!”赵云心情激昂,抱拳道,“皇上,末将愿率上林卫反击匈奴!”
韩仪也道:“老臣也愿意率军反攻!”
刘曦想了想,问道:“公瑾,你可有十足的把握?”
周瑜抚了抚玉箫,笑道:“打仗哪有一定能赢的道理?但我认为,打仗打的是双方的实力,更是人心。如若依照韩将军的战法,固然最后的结果是双方可以谈和,但大焉的军队经过此役,必定畏惧匈奴人如虎狼,匈奴人就算是一时退去了,也不会放弃野心,反而会觉得这一次都能打到上郡,下一回说不定就可以打到长安。所以这样的和平是不可能持久的,大焉与匈奴之间势必还有第二战、第三战,那时的局势只会比现在更不利。相反,假如我军能把匈奴人打出去,或是打得匈奴人真的痛了,这样赢来的和平才能给大焉机会,将来一举解决掉匈奴这个心腹大患。”
韩仪点头道:“周大人言之有理,是我想得不够周全。”
周瑜又道:“不过现在还有两个难题。我军能否在十五天里挡住匈奴的步伐,让他们停在原地,方便此后的部署,此其一也。第二点,大焉的骑兵数量比不上匈奴,但要反击匈奴必定要用骑兵。虽说匈奴人沿途留下了一些人,这一路上又损失了一部分人马,大焉的骑兵也不可能正面与之为敌。这一仗最关键的,是雁门还能守多久,只有靠着雁门才能取得关键的地利。要是反攻展开,雁门已经失守,那彻底打散敌军的机会就很小了。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大焉才有机会胜利。”
刘曦沉吟片刻,斩钉截铁道:“这第一点,朕有办法解决,朕要去上郡劳军,到时候还请包爱卿替朕坐镇长安!”
“皇上不可!”韩仪等人顿时变了脸色。
“朕意已决。皇叔,你可愿让你的长子成为朕的皇太弟?”
刘曦这话就等于是在立储了,衡阳王刘端听了立即跪了下来:“皇上三思啊!大焉还没有到需要皇上以身涉险的时候啊!”
刘曦却不为所动,面色坚毅:“至于第二点,朕相信雁门的将士,他们既然能坚守至今,就一定可以等到朕的援军去救他们!”
皇帝一锤定音。
三月初七,长安城中一片轰动,数十万百姓目送皇帝的车驾北上。有生以来第一次,他们突然对大焉有了信心。有这样不怕死的皇帝,和这样不怕死的将士,何愁匈奴不破?!
第53章 塞外孤军心不孤
三月十一,雁门关——
此时天才蒙蒙亮,城外的关隘上却早就站了一个人。只见他一身破烂染血的戎装,腰间别一个酒壶,身后背一把长刀,竟有一丈多长,也不知他平时是如何挥舞的。此时虽然已经是春日,雁门一带的早间仍然冰冷如冬,他却袒着胸口,露出两条精壮的胳膊,像是丝毫感觉不到寒冷一般。
哈出的气息在鼻端结成了雾,一双锐利的鹰目正紧锁着山下的匈奴军营,暗暗数着一面面代表不同部族的旗帜。今日狼旗少了两面,熊旗少了一面,也就是说至少有三千匈奴军队被调去了别的地方。
匈奴人终于在别处遇上了顽强的抵抗吗?那人暗想。
雁门关外的匈奴军队曾一度达到七万人,那时雁门关上只有守军八千。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苦战,最近匈奴人被调走的越来越多,余下的估计只有不足四万,但是大焉的守军活着还能作战的也只有区区三千了。现在雁门关中虽然粮草充足,但是箭矢已经所剩无几,石块、桐油、木料也消耗了十之八九。要想坚守下去,除了以命相搏,没有别的办法。
“白将军!白将军!”
一个才十三四岁的少年一面喊一面奔上关隘。他原本远未到可以参军的年纪,不过这会儿雁门关内连七十老翁都已经上了城楼,所有的少年人也自愿组成传讯队,专门为守军跑腿传递消息。
“云芽儿你来找我?”这个站在关隘上观察敌情的不是别人,正是几个月前辞别刘曦一人单骑前往边关的白起。
当初白起到雁门关从军,从普通的士兵做起,慢慢积功升到百夫长。其实他此时并不是正牌将军,之所以成为如今雁门关上的总指挥,完全是因为上一任统领临终时候的鼎力推荐。
自开战以来,雁门关上激战连连,光是统兵的将领就死了四个,白起立下的军功也让他从百夫长升到了千夫长。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防御战,白起的军事才能渐渐崭露头角,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敌军无论如何都攻不上来。将领们不由自主地围绕在他的身边,听从他的建议。所以在第四位统兵的将领战死以后,他们毫无异议地接受了白起的指挥。这是一个不是生就是死的时刻,唯有令人打心底敬佩的人才能成为率军的将领。此刻雁门关上的所有人都信任白起,因而愿意将性命交到他的手中。
“白将军,几位将军在等你回去议事,让我来告诉你一声,我猜你一定在这里。”那云芽儿望向白起的目光就像是在看心中的神明。他自小相依为命的祖父的命就是白起救下的,而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像白起这样了不起的将军。
白起笑道:“鬼机灵!你怎么猜到我在这里?”
“因为白将军喜欢观察敌情嘛……”少年曾一度好奇白起每天清早去了哪里,起早贪黑跟了许多次才知道白起的行踪,此刻却不好意思说出来。
白起又问:“今日怎么这么早议事?”
云芽儿道:“城里的木料不够了,李将军提议要拆了李氏祠堂,众位将军正争论不下呢!”
白起闻言不由抿了抿嘴唇。李家是世袭军户,在雁门关一代驻守了近两百年,就连朝代的更替都没有动摇过这一点。相传李氏的祖先曾被匈奴人杀了妻儿,因此立下誓言,只要有一个李氏子孙在,就不能让匈奴人踏入雁门关一步。李氏祠堂里供奉的都是李家历代战死的英烈,可以说是整个雁门关内最庄严肃穆的地方,同时也是雁门关守军的精神象征。有人要拆李氏祠堂,这在平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偏偏现在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李氏的族长,让白起的内心很是震动。
“走!带我去看看!”白起拍了拍云芽儿的肩膀。
白起赶到的时候,已经有一队李氏族人准备好了要动手拆祠堂。年纪大一点的族人站在一旁落泪却不阻拦,死死拦住这队人的是雁门关上的守军将领。
“白将军!”
见到是白起来了,场面为之一静。
“事情我已知晓。李将军,你的建议我是不会采纳。”
那李姓将领闻言嘶声力竭地大喊起来:“白将军!你听我一言啊!城内的木料已经拙荆见肘,百姓的房屋可以拆,为何我李家的祠堂就不能拆?先祖若是泉下有知,得知祠堂是为了打匈奴蛮子而拆,定然不会怪罪的!”这一刻他虽然心痛如绞,却毅然做出了和族人们相同的决定。祠堂可以没有,雁门关决不能丢!
白起喝道:“你们这么做不觉得愧对祖宗吗?”
一旁的李氏族人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要不是真的到了绝境,他们也不会想要做这样令祖先不安的事。一时间竟是一片哀戚悲哭之声。
白起又道:“虽然我不会采纳你的建议,但我却有权征用李氏祠堂内的木料。现在我命令你们把李氏祠堂拆了,我白起在此立誓,等击退匈奴,必定还你们一座崭新的祠堂!如若有违此誓,让我天打雷劈,车裂而死!”
“白将军!”
这样一来等于是白起做出决定要拆李氏祠堂,使得李氏后人不必愧对先祖,但相对的白起就要负担起这件事的责任,万一有人不服也只会冲着他去。李氏族人又是感动又是愧疚,一齐拜倒在白起面前。
“好了,事已决定。近日匈奴蛮子有撤退的迹象,但大家切不可松懈,不要忘了祁将军的事。”
白起说的是雁门关前一位统兵的将领被人刺杀的事。那一夜白起虽然察觉出了不对劲,却依然晚了一步。匈奴军中不知怎么来了许多高手,竟然悄悄潜入雁门关,一队人刺杀守将,一队人偷开城门。以当时的情况,白起最多只能顾全一边,因此只好先去了城门口,带着数十名兵勇死战到底,格毙了潜入的敌军。但是等他再带人赶去救援的时候,雁门关守将祁飞却已经身中数刀,只来得及交代了几句遗言就以身殉国了。正是祁飞推举白起为雁门关守将。
白起提起这件事是为了加强守军的警惕性。他们坚守了那么多天,虽然体力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精神上却异常亢奋,有些人甚至还出现了轻敌的思想,让白起有些在意。匈奴人就算再少也是十倍于守军的数量,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他觉得有必要给守军们敲一敲警钟。
白起交代完了拆祠堂的事,又去查看了粮仓和水井。他虽然外表粗豪,但对于打仗的细节却很敏感,从不给敌人可趁之机。等他一圈忙完,已经是晌午了。这时候差不多到了匈奴人该叫战的时辰,白起便上了城楼。
匈奴人攻打雁门关一个多月,攻势从密集到了现在一日两次的进攻,仿佛对啃下这块硬骨头失去了信心。双方陷入僵局,一面是不想要为了攻打雁门关牺牲太多的匈奴人,一面是每死一个都想要拉上十个人垫背的大焉军队,武力的比拼已经成了意志力的竞赛,谁都不知道对方究竟能撑多久。
然而这一日匈奴人的叫阵方法却有些不同。十几个衣衫凌乱的女子被拖到阵前,在城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都是被掠走的大焉女子。匈奴人不像以往那样叫骂,却开始狂笑着奸淫这些女子。
看到这一幕,守关的将士眼中几欲喷火,许多人拔刀在手,却生生抑制住了冲出城门的冲动。
这一回匈奴人的计策,低劣而又有效。
白起亦是怒不可遏。
城墙下是匈奴人的嬉笑声和女子的哭喊声,偶尔还有一两下求救和咒骂的声音。许多将士忍不住闭上眼睛,捂起了耳朵。
“拿弓来!”
白起伸手接过身旁将士递过来的长弓。这把弓只是普通得长弓,射程一般是两百步,从城墙上往下射,也不会超过三百步,此时匈奴人战在四百步开外,照理说是绝不可能射到的。然而所有人的目光却不由自主投向白起,期望他能射出一箭震慑这些禽兽不如的匈奴蛮子。
白起弓开满月,心中暗暗祷告了一句,才爆喝一声射出这一箭。
箭似流星,只为敌军饮血!
随着弓弦断开的声音,一支长箭正中一个正在奸淫女子的匈奴人的头颅,生生将他钉在地上,可见白起这一箭用了多大力气。
“好——!!!”
城墙上欢声雷动,匈奴人见状只好悻悻然缩了回去,不一会儿又组成队形攻向城楼,一场每天都在发生的血战再度燃起。
白起不知道他还要守多少天才能等到援军,他甚至不知道是否还会有援军,他只知道他不能倒下,因为他身后是万里河山,有千万百姓需要他的守护!
战将可以死,战意不可绝!
皇帝,你不可叫我失望,我亦不会令你失望。
第54章 厉兵秣马酬君恩
从长安到上郡要是骑马坐车有七八天的路程,刘曦下令尽量轻车简行,也走了足足四日才到。他把高力士和包拯留在长安,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带着赵云、周瑜、龙阳君、鲁肃和韩仪上路。
长安的事务,如有紧急,会经由电报送到皇帝手中。鲁肃作为此战的后勤总调度,索性带了他的班子跟皇帝一起走,准备在上郡统一调度前线的军需物资。
韩仪的双腿依然不十分灵便,不过这位老将军为了显示自己雄风仍在,特意按照皇帝发明的马镫做了一副绑腿,好让自己能够在马上坐的笔挺。他还时常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和赵云一起交换作战心得。
皇帝到上郡的时候,匈奴人的前锋也已经兵临城下。因为来的匈奴人不多,在冲击了一下城门失败后,匈奴人便开始在白水城外大肆掠夺起来。此时城外的百姓大多都已经迁居到了城内,因此损失倒并不是很大,只有庄稼地里的秧苗被匈奴人来回踏了一遍,眼看这一季的收成没了。
上郡的郡府白水城不过是一座中型城市,不过之前为了准备和匈奴人的战争,白水城的防御被加固了一遍,此时城墙的厚度和高度倒是不输任何一座大城。且城内储备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就是坚守三年都不成问题。白水城的守军约有八万,和周围几座城市互相策应,整个上郡防线上总共有守军近四十万。此外还有大约二十万大军,像是扎口袋一样遍布在匈奴人的行经路线上,极力阻止匈奴人向前推进。
匈奴人在白水城的北门扎营,皇帝却是从南面来的,因此双方并不会打照面。城楼上的守军先是听到如雷的马蹄声,然后才看到一老一少两位将军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有眼尖的人认出人那位老将正是百战将军韩仪,顿时兴奋地大叫起来。
“韩将军来了!是韩将军在下面!”
等双方对了兵符文书,早有人迫不及待打开了城门。韩仪在大焉军队中威望很高,见到是他一时间欢声雷动,都觉得这位老将军带来了希望,更何况老将军还率领了一支光是看就知道很不简单的骑兵。
白水城的守将司马承也匆匆赶来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