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上,请抽卡-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知不知道中山王和他倚重的右丞相相互勾结呢?大多数人认为皇帝应该是被蒙在鼓里的,毕竟这一次要不是王鸩突然“大义灭亲”,连他们也没想到王庭和中山王刘靖之间会有这一层关系。王庭何其老奸巨猾,差一点欺骗了全天下的人!
  此时搜查右丞相府的衙役回来了,他们带回了另一个重要证据。王庭伪造了玉玺,还用玉玺伪造了一份传位诏书,以皇帝的名义立中山王刘靖为继承人!假的玉玺几乎和真玉玺一模一样,不过真玉玺被皇帝不小心敲碎了一个角,刚刚用黄金补上,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可见王庭是在此之间伪造的玉玺。
  连玉玺都已经伪造了,谋逆的重罪基本已经可以确定,剩下的就是一些其他罪名了。王鸩同时还揭发王庭的两个嫡子王鸥和王鹄贪赃枉法。这件事其实之前在官员审核中被查出来过一次,只是因为当时太皇太后突然重病被压了下来。但是这一次显然证据要更充足,王鸥和王鹄做的事情也的确令人震惊,国库里只有数百万两银子,而这两人这些年贪污所得竟有两千万两之多,足足是大焉国库的近四倍!更不用说这两个平时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谋财害命,强抢民女,那都是家常便饭,甚至连王庭的庶子们也都饱受他们欺凌。王鸩的一个嫡亲兄长就是因为新婚妻子被王鹄强占,一怒之下自尽而死。
  大焉讲究的是齐身治家平天下,王庭家中有如此大逆不道之人,王庭以往还对他们百般纵容,这立即激起了士大夫们的反感。王庭连家都治不好,又怎么能治国?怪不得大焉国力日益贫弱,看看王鸥和王鹄搜罗的那些金银珠宝就知道王庭管着的国库里的钱都去了哪里!
  更有一些低级官吏,朝廷经常说国库没钱,延发他们的俸禄,令他们的生活过得极为拮据。如今听说了王庭的事,这些人纷纷做起了打油诗嘲讽王庭。猛然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丞相,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上到皇帝下到百姓,竟没有一个同情他。
  
  第38章 黄粱美梦已成空
  
  玉玺又回来了。虽然不得不把玉玺敲掉一个角再镶上黄金,不过刘曦一点也不心疼。他倒是很好奇龙阳君在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龙阳君到底是几时和王鸩扯上关系的呢?
  现在玉玺在刘曦手上,他想怎么偷梁换柱都可以。“伪造玉玺”的事一曝光,王庭就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这可比一份语焉不详的盟书给力多了!
  对王鸩这个人刘曦还有些印象。行刺事件发生后,要不是因为他和中山王喝酒作乐,回去后被王庭毒打了一顿,高力士也不会对王庭有所怀疑。
  王鸩作证揭发他的父亲,赵文山借此扳倒他的政敌,其中还涉及到龙阳君盗走的玉玺,这件事还真有些扑朔迷离。刘曦决定抽个空好好问问龙阳君,这份“大礼”的始末。不过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帮赵文山一把,毕竟王庭下台是刘曦喜闻乐见的事。
  从赵文山上书弹劾王庭那天起,皇帝就掐断了王庭和宫内的联系,以至于太皇太后至今对这件事还蒙在鼓里。
  第二天,皇帝一脸悲愤地宣布中山王谋反确有其事。当时皇帝才登基没多久,对这位素未蒙面的皇叔想要谋害自己感到十分伤心。因为顾念着骨肉亲情,事后并没有怎么处置中山王,不但保全了他的名誉,还赦免了他的家人。不过皇帝也没想到,中山王竟然会和他最信任的右丞相早有勾结,要不是这件事突然大白于天下,恐怕王庭还会找下一次机会来害他。
  皇帝很伤心,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群臣自然是更加激愤了,就连铁杆王党都不敢站出来为王庭说话,反而琢磨着如何戴罪立功,揭发王庭,好让自己逃过一劫。
  王庭被捕下狱,皇帝龙案上弹劾王庭及其党羽的奏章越来越多,大理寺里和此案相关的证据也越来越多。明眼人都知道,王庭这一次是彻底完了,就算皇帝饶他一命,他能不能熬过两个最爱儿子的死也是个未知数。这一回皇帝说什么也不打算让这两个败类继续活下去了,仅仅是案发后的第三天就宣判了王鸥和王鹄死刑。让刘曦觉得可惜的是,两王虽然同气连枝,王巨臣却和此事扯不上一丁点关系,他想要借机打击王巨臣的主意落了空。
  在狱中的王庭直呼冤枉,说他想见太皇太后。要说王庭冤枉的确是有一点的,抛开玉玺的事不谈,王庭让王鸩和中山王结盟的时候,曾叮嘱过王鸩不要留下证据,但是后来王鸩告诉他中山王一定要他立下盟书,于是他就让王鸩用假印章欺骗中山王,哪知道王鸩竟然取了一个不常用的真印章和中山王签订了盟书。
  杀王庭的呼声越来越高。皇帝带着王家的累累罪证去见了一次太皇太后,在大量证据面前太皇太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皇帝离开。她要闭门念佛,祈祷佛祖可以原谅王家犯下的罪行。太皇太后终于还是没有去见王庭,她让王家的族长将王鸩划出族谱,又命人把她亲手抄写的十疏送到皇帝面前。太皇太后的意思很简单,她不是不想保王庭,而是连她也保不住王庭,所以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皇帝放过王巨臣。
  皇帝也不打算用这样的罪名牵连王巨臣,因为这样做只会让天下人同情王巨臣,成就他的名声。他倒是特意去见了一回王鸩,因为他实在很好奇王鸩是一个怎样的人。据龙阳君说,离宫的那些日子他有大半个月都藏在王庭府中,准确的说是在王鸩那里。
  刘曦原以为王鸩是因为有野心、想要出头才会和赵文山走到一起,但王鸩做这件事的理由却是为他的同母兄长报仇,他复仇的对象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另外两个兄长。
  王鸩外表阴柔尖刻,王庭很不喜欢他,所以才会选他作为一颗可以随时丢弃的棋子。王庭甚至还为了表达不愿庶子和藩王混在一起的意思,真的把他的腿打断了,让他好几个月都不能出门。现在王鸩虽然被赶出了王家,但刘曦觉得他这个人做事很果断,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等这件事过后倒是可以重用一番。
  “公瑾,你说接下来该怎么办?”
  早在嘉禾元年初,周瑜就给刘曦定下了坐山观虎斗的计策,先对付王庭,等赵文山动手,他需要做的只是在所有人都认准了一个“真相”之后做出决断。现在这个计策已经奏效,刘曦很想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周瑜笑了笑道:“皇上是担心太皇太后,还是王巨臣?”
  刘曦微微吃惊:“公瑾怎么知道朕担心的是此二人?”
  “王庭已经废了,是死是活都没什么要紧,以皇上的个性,必定不会杀他,但他此生都会活在悔恨之中,恐怕比杀了他更加让他难过。太皇太后毕竟是宫中地位最高的人,她历经三朝,对大焉有很强的影响力,要是因为这件事和皇上心生嫌隙,是皇上不愿看到的。并且皇上也的确不希望太皇太后为此事伤心,所以才会觉得难办。至于王巨臣,王庭倒了,他的党羽树倒猢狲散,除了那些有罪的,剩下那些想要保全自己,必定会抱作一团,到时候很可能会被王巨臣收为己用。王巨臣影响力大涨,这是皇上最担心的事。”
  周瑜侃侃而谈,把皇帝的心思分析了个透彻,末了又补充道:“其实皇上还应当在意一个人。”
  刘曦一惊:“谁?”
  “赵文山。”周瑜摇了摇扇子,解释道,“王庭一倒,再没有人能制约赵文山。到时候他必定飞扬跋扈、专制独行。皇上却不能立即打压他,还得把右丞相的位置给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赵文山自毁长城。到时候赵文山估计会提议只用一个丞相,这恰恰对皇上很不利。”
  刘曦点头道:“也对,赵文山是个麻烦。”
  “更何况皇上和太后‘感情深厚’,处置了赵文山难免得罪太后,皇上又怎么忍心让太后伤心?臣说的对不对?”
  刘曦注意到周瑜眼神里的寒意,连忙摇头:“不不不,这倒是不用担心的。虽然朕和太后只是单纯的朋友关系,但朕要是处置了赵文山,太后是绝对不会怪罪朕的。说起来为什么最近朕到太后那里请安的时候总能看到公瑾?”
  周瑜似笑非笑道:“太后身体弱,需要时常请脉也是有的。”
  刘曦心说赵太后武功高超,和身体孱弱差了十万八千里,男神每次去踩的时间点都那么准,该不会压根就是为了要监视他吧?
  男神至今还认为他和赵太后有什么,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只不过这么一来他又不能问赵太后练功上的问题了,就算现在只是准备阶段,他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呀,都快记满一本小本子了呢!
  其实很向往练成绝世武功的皇帝内心默默流泪。
  “对了公瑾,你那么爱摇扇子是跟诸葛亮学的吗?”刘曦好奇这件事很久了,现在才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男神的扇子就是电视上诸葛亮用的那种鸟毛扇子,唯一不同的是上面没有八卦。因为这种扇子在刘曦脑子里就是诸葛亮的象征,所以看男神每天拿扇子摇啊摇,他的内心就充满好奇,就差没有脑补男神和诸葛孔明不得不说的二三事了。
  满室寂静。
  “……臣怕热。”个了许久,周瑜从齿缝里说出三个字。
  明明是大热天,刘曦却突然打了个寒颤。
  八月初,皇帝终于下了旨意。中山王刘靖谋反之事确系事实,但是鉴于皇帝已经宽宏大量地免于追究他本人和家属的罪行,这件事既往不咎。其他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来的中山王从犯,将一律按律惩处,但除首要人物外都免去死罪,以示皇帝仁德。
  至于王庭,作为朝廷中参与此次谋反事件地位最高的大臣,本来是必死无疑的,但是考虑到太皇太后的心情,皇帝特赦了他的死罪,只是抄没了他的家产,令他返回祖籍,和王庭有牵连的官员也被惩处了一大批。
  几天后,王庭的两个儿子,王鸥和王鹄当市问斩。行刑那天,长安空巷,不知有多少人弹冠相庆。据说当时天上突然刮起一阵怪风,把两人的头颅卷走,正应了死无全尸这四个字。
  王庭倒台后王赵文山终于如愿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丞相,而王庭一系剩下的官员多数转而支持王巨臣。太皇太后因为两个侄儿的死绝食一日,皇帝则在长乐宫外守了一天。最后,为了弥补太皇太后,皇帝封王巨臣为御史大夫,位置只比丞相低一级,又启用王鸩为长安府尹,替代原先那个墙头草一样的长安府尹。虽然皇帝也知道,后一个决定太皇太后未必喜欢。
  轰轰烈烈的王庭案终于落下帷幕,朝廷的格局为之一变。赵文山的锋芒无人能出其右,王巨臣也后来居上成了一颗炙手可热的新星。
  
  第39章 望前路周郎问志
  
  九月初,有官员提议皇帝早日选取贤能填补左丞相的空缺,这一建议被右丞相赵文山驳回。没几日此人就因为渎职下狱,几乎死在狱中,让人看到了赵文山野心。此后不久赵文山提出恢复古制,将左右丞相合并,只设一位丞相。皇帝不置可否。之后有人提名御史大夫王巨臣为左丞相。这个人也很快因为莫须有的原因被罢官,王巨臣则坚决表示他资历尚浅不宜担当如此要职。
  选左丞相的事一直拖到嘉禾二年三月,此时赵文山的飞扬跋扈已经天下皆知。他每日在丞相府中理政,早朝时百官递交给皇帝的奏疏都要先让他过目,否则就会遭到诬陷报复。官员的任免升迁几乎都由赵文山一人决定,嘉禾元年颁布的《官员评定法》和《反贪法》名存实亡,满朝文武只有大理寺卿包拯敢当面顶撞赵文山,也因此被赵文山视作眼中钉。
  赵文山喜欢华美的衣服,爱好美人美酒,他甚至让人用制作龙袍的工艺为自己织造锦袍。王庭倒台后,他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拥有的田产美婢比王庭两个儿子加起来还要多。当年王鸥和王鹄还知道要掩人耳目,赵文山却醉心享乐,穷奢极侈,每次出门都要带两百多名随从,浩浩荡荡比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赵文山管理的国库,在这半年中非但没有任何增长,反而把从王家抄没出来的那点银子花出去了一小半。赵文山还自诩这些花费都是为民办事,却不知道那些贿赂了他的官员、富商为了收回“成本”,全都比过去更加严苛地盘剥着各地的百姓,而他们建造起来的工程却压根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要不是皇帝动用了暗地里的力量,稳定了各地局势,大焉恐怕早就已经四处都是反贼了。
  赵文山原本的声望在短短半年中折损殆尽,文武百官对他敢怒不敢言,举国上下都在期盼除去这颗毒瘤。只有他自己对这一切浑然不觉,反而觉得连皇帝都畏惧他,变本加厉地作威作福起来。
  三月初三,赵文山在长安城外圈地,竟占了上林苑的一角。这件事在几天后被摆到了皇帝的御案上,刘曦一怒之下差点拍断手掌!
  没办法,御案的质量实在是太好了,上等沉香木打造,密度堪比金属,他一掌拍下去,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大胆!反了天了!有这种事子龙怎么不来报朕?”刘曦这时候正在经历两辈子的第二次变声期,声音又哑又难听,所以他基本能不说话就少说话,这会儿怒气上涌,倒是叫得声嘶力竭。
  “子龙的性子皇上还不知道吗?”一旁的周瑜笑了笑,他淡然的态度倒是很好地安抚了皇帝的情绪,“子龙肯定是不想让皇上烦恼,每次要不是到了万不得已,他一定不会来麻烦皇上。我们当初既然定下了先让两虎相争,再捧高赵文山,等他触犯众怒后再一举拿下的计策,子龙还跑来向皇上告状,那不是存心让皇上为难嘛?”
  刘曦思索了一会儿,叹气道:“朕知道,可朕不想让子龙受委屈。上林苑是朕的地方,赵文山都敢强占,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出来的?”
  周瑜笑道:“皇上也太小看子龙了,这件事他是断断不会放在心上。我听说子龙昨日已经带着五千人马离开了京畿,自去年八月起,他剿灭了长安附近的全部匪患,这一回去的地方更远。子龙一心扑在为皇上练兵上,怎么可能在意这种蝇营狗苟的小事?”
  刘曦想了想,觉得男神这么说也有道理,但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无论如何,赵文山惹到子龙头上就是欺人太甚!公瑾,朕还需要忍多久?”
  叔可忍嫂不可忍,更何况赵文山做的某些事实在太过分了。
  “前几日林岩死在牢里了,他本来就没什么罪,只因为大胆弹劾赵文山就被诬陷下狱,说他通敌卖国,亏赵文山说得出口!朕的言官,还没去职就死在牢里,过了三天朕才知道,这让朕怎么跟他的家人交代?朕记得他有个儿子被称作小神童,在他下狱后不久就失足落水而死,而且死得十分蹊跷。要不是这样,林岩也不至于连半个月都熬不过。这些都是人命啊!朕每天都在想,是不是都是因为朕的姑息,才会害死他们。”
  “皇上……”周瑜注视刘曦的眼睛,认真地说,“若有错也是臣的错,皇上不必自责!”
  刘曦皱眉:“公瑾?”
  “以臣的智谋,想不出其他计策对付赵文山,只能建议皇上等他罪大恶极之时,再一击以毙之。没有考虑到皇上的心情,是臣的失职。不过皇上也应当以大局为重,暂且放下妇人之仁。”
  “你说朕是妇人之仁?”
  “没错。”周瑜肃然道,“仁有大仁小仁。比如国家有虎狼在侧,果断地牺牲一部分兵勇保护百姓,这就是大的仁德。如果牺牲十万人的性命可以保证国家十年的平安,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去做。假如不关心国家的存亡,只在意街口的乞丐是否会饿死,担忧对门的老人是否有人照顾,那就是妇人之仁。小门小户的妇人可以有妇人之仁,但当权者绝不能将妇人之仁放在第一位。皇上不让天下人明白外戚之祸,那么就算今天赶走了赵文山,明天也会有刘文山、方文山出现,到时候牺牲就不只是一个林岩了。”
  刘曦深呼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你说得对。当初公瑾问我要行何种道义的时候,我就应该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而不是到现在这个时候再来后悔。既然选择了一条道路,就该承受走在这条路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
  赵文山当上右丞相的时候,周瑜曾问刘曦是想行霸者之道还是王者之道。如果行霸者之道,就应该以上林卫的武力为倚靠,给朝廷来一次大清洗,杀赵文山,驱逐曹家,把重要的位置全都换成自己的人。外戚中势力最大的王庭倒了,皇帝要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手,朝中没有人能阻止这件事。如果行王者之道,就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动,必须平缓地解决外戚之祸,让天下人感受到皇帝的仁德,打心眼里支持皇帝的决定。
  刘曦最后选择了王者之道。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王道和霸道之争几乎贯彻着整个中国历史,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