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炮灰为王[快穿]-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氏嫁给前身几年都没能怀上孩子,倒是季氏,进门不过一年就给秦时生下了一个儿子,天命帝为他取名秦舒恒。
  因为是秦时的第一个儿子,又是嫡子,所以秦时平日里对这个儿子娇惯的很,这也就养成了对方无法无天的性子。
  天命十六年,秦时十八岁生辰,前身率一众兄弟前往睿王府参加秦时的冠礼,没成想外出透气的功夫正好撞见秦舒恒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用鞭子抽打下人,眼看着那下人的脸已经皮开肉绽,秦舒恒却依旧不肯停手,前身心有不忍,便出声喝住了秦舒恒,岂料对方不仅不肯停手,还嫌弃前身多管闲事。
  前身心中不快,正想替秦时好好教训教训他,结果还没动手,就被对方一脑袋撞在大腿上,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天上又下着小雨,地面上可不就滑的很,前身一个没站稳,摔进了池子里,偏偏在场的人又都不会水,等到侍卫闻声赶到的时候,前身已经呛水晕了过去。
  大喜的日子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无论如何,秦时都要给前身和文武百官一个交代,他当场就抓起秦舒恒打人的鞭子狠狠的把他抽了一顿。
  许是他下的手太狠,当天晚上,秦舒恒就发起了高烧,没过几天,人就没了。
  这是天命帝心底的第三道坎。
  正是因为这三道坎,他毫不愧疚的把前身推上了炮灰的位置。
  秦时也理所当然的把这份仇记在了前身身上,不敢光明正大的把仇恨发泄出来的他毫不犹豫的给前身戴上了一顶绿帽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秦时已经废了,且膝下只有三个女儿的情况下,天命帝依旧选择扶持秦时的主要原因了。
  为此,前身发布的主线任务就是复仇,功德奖励八千点,任务完成度依他的满意程度而定。
  孟则知摸了摸天灵盖,说真的,他现在特别怀念上一个世界的秃顶。
  没过多久,谢见泽传来消息,说是他让他查的事情有些眉目了。
  孟则知特地挑了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去了他家。
  不是谢家,是谢见泽为了方便上下班专程在翰林院旁边置办的一套宅子。
  “……总之,事情就是这样。”
  “睿王。”孟则知捏着谢见泽递给他的那一沓厚厚的信筏,浑身颤抖不已:“秦时。”
  “殿下。”看见孟则知的模样,谢见泽担心不已。
  “真是孤的好父皇啊。”孟则知两眼充血。
  他大手一挥,手里的信筏瞬间化作漫天雪花,飘落了一地。
  光凭谢家的本事,怎么可能查的这么清楚,显然,这是天命帝故意透露给他们的,目的不言而喻。
  孟则知抓起手边的茶碗就往地上摔去,砰的一声脆响,瓷片碎了一地。
  “二十年父子之情,到头来竟然只是一场笑话。”他仍觉得不解气,拔出腰上的长剑就往桌子上砍去:“父皇,你好狠的心呐!”
  “殿下,”一看孟则知竟然动起了长剑,谢见泽也是急了,他唯恐孟则知伤到自己,手忙脚乱的抱住他:“殿下,你冷静一点,事情不是还没走到最后一步吗?”
  “你知道什么?”孟则知情绪异常激动,他试图挣开谢见泽的束缚:“放开孤……”
  “殿下。”
  孟则知根本就不听他的劝,直到谢见泽一咬牙,对准他的嘴角亲了下去。
  孟则知动作一滞,持剑的手高举在半空中,粗喘着气,两眼紧紧的盯着谢见泽。
  谢见泽松开他,两眼通红,他扯出一抹笑:“殿下,还有我呢。”
  说着,他又踮着脚凑上来亲了亲孟则知的唇角。
  孟则知毫不犹豫,当即把人抱起来,一手扫开书桌上的笔墨纸砚,把人放了上去……
  作者有话要说:
  孟则知:这不就又睡到了媳妇了吗(摊手)?


第146章 
  骤雨初歇。
  谢见泽趴在孟则知身上,轻喘着气; 浑身瘫软无力; 连眼睛都不想睁开。
  这一刻; 他的心情无比的平静,之前的彷徨、忐忑、迟疑……都化作了过眼云烟。
  他认命了。
  为了一个拢共也没见过几面的男人。
  如飞蛾扑火一般; 明知道没有未来。
  孟则知心满意足,右手有一下没一下的在谢见泽身上游走着,光滑细腻的触感叫人爱不释手。
  素了几十年; 终于又能大口吃肉了; 而且还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调节好情绪; 孟则知突然开口,打破了午后的宁静:“孤记得; 编修曾对孤说过; 父皇不是唐太宗; 孤亦不是愍太子。”
  听见这话; 谢见泽蓦地睁开眼,面色巨变; 他直起身体; 正对上孟则知眼底的偏执和疯狂; 他失神说道:“殿下——”
  他的意思,分明是要学愍太子谋反。
  孟则知看着他,一脸恍惚; 呐呐说道:“孤已经没有退路了。”
  像是下定了决心一样,他一字一句:“孤已经没有退路了!”
  “殿下。”
  看着他一脸戾气不复往日温文尔雅的模样; 谢见泽心疼不已。
  没有什么比被最亲近的人背叛更让人绝望。
  难怪他放着手底下那么多的亲信不用,叫他去查三皇子秦时的事,谁知道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有多少是天命帝安插进来的细作。
  “我明白了。”谢见泽的心渐渐的平复了下来。
  反正身子和心都已经给了,也不在乎这一条命了。
  要造反,首先手里得有兵。
  前身名下虽有东宫六率(太子直属亲军),约三万兵马,但真正的控制权在天命帝手里,前身能调动的也仅仅不过三千人马。
  这个时候,就该轮到世家出人出力了。
  孟则知直接把谢家查出来的东西往一众世家家主面前一扔,他们不蠢,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天命帝这是要把世家往绝路上逼啊!
  袁老爷子放下手中的信筏,面色凝重:“殿下的意思是?”
  孟则知面无表情,拿过桌子上的茶碗抿了一口茶水,这才说道:“孤与陛下,父子之恩绝矣。”
  “这——”众人心里俨然已经有了数,只是毕竟是关乎身家性命的事,他们心里一时半会儿的,也拿不定主意。
  “我先说两句。”谢家家主开口说道。
  众人瞬间齐齐向他看去。
  “显而易见,陛下这是铁了心要对付世家了,我等根本无处可逃。”
  在场的人要么是前身的岳家,要么是前身的外家,要么就是家中继承人在前身身边当差。简而言之就是,他们现在和孟则知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人为刀殂,我为鱼肉。”谢家家主说道:“想我世家为大乾朝也曾立下过汗马功劳,如果却成了陛下的眼中钉肉中刺,真是可笑之极。”
  听见这话,众人眼角的余光齐齐看向孟则知。
  孟则知面不改色,说白了,这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皇帝想乾纲独断,士大夫想和皇帝共治天下,谁都想压过对方一头。
  谢家家主这是在试探孟则知对此事的看法。
  “谢家主所言极是。”
  孟则知想的很简单,好皇帝的标准从来都不是独断专行,勤政爱民。而是善于用人,该休养生息的时候,绝不开疆扩土,妄动干戈。该拨乱反正,杀伐果决的时候,绝不为一己之私,瞻前顾后。
  就好比崇祯皇帝,他算得上是勤政爱民的典范了吧,可最后明朝不还是亡国了吗。又好比汉高祖刘邦,明明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却能鼎定大汉万世基业,因为他善于用人,唯才是举。
  对孟则知而言,不能独揽大权实在算不上什么坏事,他只要做悬在士大夫头顶上的那把剑就行了。
  孟则知的回答显然很符合众人的心意。
  谢家主最后说道:“说一句不大好听的,狗急了还会跳墙呢,难道我们就只能委曲求全,坐以待毙吗?”
  在场的人哪能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是我们手里根本就没有多少兵马。”
  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袁老爷子当即做出了决断:“我袁家出五千护卫,二十万两白银。侍卫马军司都虞候赵甘是我的外甥,他最少能调动八千兵马。”
  所谓护卫,实际上是各大世家私下里豢养的军队。
  前身是袁家的女婿,其他世家或许还有伏低做小的机会,唯独袁家没有,孟则知若不能更进一步,等待袁家的必定会是灭顶之灾,所以他们除了支持孟则知之外,别无选择。
  ——显然,袁家人并不清楚袁氏和三皇子秦时之间的关系。
  想来也是,袁家家风清正,若是让他们知道了袁氏和三皇子秦时之间的那点龌龊事,极有可能第一个饶不了他们的就是袁家。
  这种情况下,袁氏怎么敢把事情真相告诉袁家。
  没想到袁老爷子竟然把家底都给亮出来了。
  沉思过后,谢家主跟着说道:“我谢家出五千护卫,十五万两白银。霸州卫指挥使是我的女婿,他手底下管着六千兵马。”
  霸州距离京城不过二百里,一天就能赶到。
  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谢家日后的泼天富贵,他都必须博上一把。
  眼看着袁谢两家向后表了态,其他世家一咬牙,下定了决心。
  “我郑家出三千护卫,十万两白银。”
  “我刘家出三千护卫……”
  不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在场的众人就给孟则知凑出了七万兵马,上百万两白银。
  更别提世家在读书人之中的影响力了。
  也难怪天命帝费尽心思也要灭了世家。
  “好。”孟则知当即站起身来:“孤在这里以茶代酒,敬各位一杯。”
  众人当即拿起身前的茶碗:“敬殿下。”
  说完,他们仰头将茶碗里的茶水一饮而尽。
  孟则知意气风发:“事成之后,孤必不吝以高官厚禄酬谢尔等。”
  “谢殿下。”
  “至于起事时间,就定在年节大宴上好了。”孟则知冷声说道。
  天命帝之所以把三皇子秦时的事情透露给谢家,为的不就是逼他谋反吗!
  既然如此,那他就送给天命帝一份大礼好了。
  回到东宫已是傍晚时分,贴身太监满归匆匆忙忙的迎了上来:“殿下,户部郎中宋安,吏部左侍郎贺行检求见。”
  孟则知停下脚步:“他现在在哪儿。”
  “在书房里候着呢。”
  “走。”
  “殿下。”看见孟则知进来,两人连忙跪下行礼。
  “免礼。”孟则知虚扶了一把:“怎么了?”
  “殿下,”宋安站起身来:“御史袁桥方才派人给微臣送了一封信过来。”
  说着,他从袖口里掏出一封信递给孟则知。
  御史袁桥是前身安插在都察院里的一颗钉子,亲信中的亲信。
  宋安继续说道:“他说右副都御史裴钟岳正准备联合十余名御史联名参奏陕西布政使司左承宣布政使程源中捐监冒赈,私留捐银四百余万两。”
  因为西北少雨,粮食产量不高,所以当下的陕西是个穷地方,粮库空虚。前朝时,朝廷允许陕西富户向地方衙门捐纳粮食换取国子监监生的身份,而获得的粮食则是用以补贴地方开支。
  陕西穷,捐监的价格也不高,只需百十余石豆麦(折银一百两)即可。
  只是卖官鬻爵到底不是什么好名声,乾朝成立之后,朝廷便废除了这一制度。
  程源中到任陕西之后,正逢国库空虚,朝廷无力补贴陕西,程源中便和右承宣布政使商量,以陕西缺粮为由,请求再开捐监,天命帝想想也就答应了。
  没成想,程源中打上了这些粮食的主意。
  他以粮食不便运输为由,下令陕西各州县捐纳者直接将粮食折成银子上交。
  银子收了,粮库却还是空的,于是程源中便伙同陕西上下官员,虚报当年旱灾,谎称粮食全都拿去赈灾了,然后将四百余万两捐银瓜分了个一干二净。
  直到上个月,有御史回乡探亲,路过陕西,才发现了事情真相。
  “程源中?”孟则知不记得前身手底下还有这么一号人啊。
  吏部左侍郎贺行检一脸苦笑,扑通一声又跪在了地上:“启禀殿下,臣之庶弟眼下正在陕西做知府。”
  乾朝惩治贪官采取的是连坐制度,贪银不足半两者,免去官职;半两至五两,杖五十……贪银万两以上者,绞,阖族流放千里。
  贺行检的庶弟作为堂堂一州知府,分到的银两肯定不止一万两。
  贺行检可是前身的左膀右臂,他要是因为此事受到牵连,那孟则知的损失可就大了。
  右副都御史裴钟岳是大皇子秦昱的人,显然这件事情是秦昱的手笔没错了,目的自然是为了报之前的那一箭之仇了。
  “殿下,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宋安急声问道。
  孟则知挑了挑眉:“既然如此,那就干脆把事情再闹大一点好了。”
  最好是让天命帝没那么多的闲工夫来盯着他们,也好让他相信他们是真的在准备造反。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贪污案原型为清朝王亶望案。


第147章 
  “你们等着。”孟则知对宋安两人说道。
  然后他吩咐贴身太监满归:“去把右清道率陈将军请过来。”
  右清道率是东宫六率之一,也是前身实际意义上的亲军。
  说着; 他转身回了寝宫。
  “你们都下去。”
  “是。”
  挥退一众宫女太监; 孟则知掐了掐手指头; 身影跟着消失在了空气之中。
  等他再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个木盒。
  他回到书房; 右清道率陈将军已经到了。
  他把木盒交给贺行检:“这个你拿去,保你一家应该不成问题。”
  贺行检恭恭敬敬的接过木盒,打开一看; 入眼的却是一本论语。
  “这——”贺行检看了孟则知一眼; 随手翻开那本论语; 目光触及到书册中所写的内容时,面色巨变; 他猛地抬起头; 失声说道:“这是——”
  孟则知看着他:“孤记得; 你那嫡亲的小弟是在两淮做知县。”
  啪的一声; 贺行检合上了手中木盒,他深吸一口气; 也不问这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只说道:“微臣明白了。”
  说着; 他撩起袍子跪了下去:“微臣谢殿下相救之恩。”
  “你我之间,不必计较这些。”孟则知亲手把他扶起来,而后看向右清道率陈将军:“陈将军; 贺大人就交给你了,请务必护他周全。”
  “末将领命。”陈将军当即抱拳回道。
  “臣等告退。”
  果不其然; 第二日早朝,右副都御史裴钟岳并十三名御史联名参奏陕西布政使司左承宣布政使程源中捐监冒赈,伙同陕西上下官员贪污捐银四百余万两。
  “竟有此事?”天命帝瞬间皱起了眉头:“可有证据?”
  当即便有一御史出班奏道:“微臣御史姜鹤,月前回乡探亲返程途中,因访友路过陕西,亲眼所见,陕西今年大雨绵绵。又问及当地乡民,言陕西近年来风调雨顺,少有天灾,乃是难得之丰年,且陕西捐监并非收取粮食,而是一律折算成银两收取。然陕西布政使司却连年向朝廷上报旱情,故而臣等怀疑陕西连年旱灾是假,陕西布政使司左承宣布政使程源中伙同陕西上下官员贪污捐银是真。”
  天命帝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刑部尚书何在?”
  “臣在。”刑部尚书当即出班应道。
  “命你连同右副都御史裴钟岳赴陕西详查往年赈灾及捐监情况。”天命帝怒声说道。
  “臣等领旨。”两人当即跪拜道。
  听到这儿,大皇子秦昱眼中闪过一抹得意,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看见太子大惊失色、咬牙切齿的模样了。
  这么想着,他一转头,不曾想孟则知镇定自若地坐在椅子上,面色丝毫不变。
  秦昱当下皱起眉头,忍不住的想,难道太子不知道贺行检的庶弟在陕西当差?
  也就在这时,大太监何慕手中拂尘一甩,振声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吏部左侍郎贺行检当即出班奏道:“启禀陛下,臣有本奏。”
  正要起身的天命帝不得不又坐了回去:“爱卿请讲。”
  “微臣参两淮盐商伙同盐场、运盐使司超发盐引,从中克扣、提留引银六百余万两。”
  说着,贺行检打开手中木盒,拿出一本账簿高举在头顶:“此乃臣之幼弟无意间从盐商之首范家所得账簿。”
  话音刚落,群臣面色巨变。
  大太监何慕反应过来,下意识的看向天命帝。
  天命帝面无表情,点了点头。
  何慕当即走下台阶,接过贺行检手中的账簿转呈给天命帝。
  乾朝初立时,边关依旧不是很太平,为抵御外患,筹备边储,朝廷首创‘开中法’。即由户部出榜召商,中榜商贩将粮食运至边塞或其它缺粮地方,当地衙门登记好所运粮食重量之后,发给相对数量的仓钞,而后商贩持仓钞前往产盐地运盐使司换取盐引之后,持盐引赴盐场支盐,最后运赴指定地区销售。
  所以运盐使司每年派发出去的盐引都是和盐商运到边关的粮食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