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亩加美唇ㄎ氡さ幕埃氡そ衲耆攵坝Ω媚芙ǜ雎掷隼矗
  入冬之后是匈奴入侵的高危期,如果坞堡能在此之前建成,那对沂州和瑞朝的优势是无限大!
  想定之后,陶笉然便开口道:“邱大人,如今已是农闲,你看能不能招些人手去建坞堡?”
  邱裕听到陶笉然喊自己,这才回过神来,下意识地答道:“今年不挖河道吗?”
  “先建坞堡。”粮食虽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抵御住匈奴军队的话,再多的粮食都没有用,只会平白便宜了匈奴人。
  而且现在他们有钱了,完全可以暂时去外面买粮食回来啊!陶笉然转念一想,又道:“我们这次招工不发钱,直接发粮,这样百姓应该不会再有异议了。”
  挖河道一直都是政府强制组织的义务劳动,在加上农民们也是希望自家的田能再靠近水源一些,这样才能增产,所以每年农闲的挖河道,已经成了沂州百姓的日常了。
  但是对于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收益的河道,现在明显是直接到手的粮食更有吸引力!今年先去建坞堡赚粮食,明年再挖河道也不迟啊!
  邱裕赞同地点点头,可还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也没这么多粮食啊……”
  “去买就可以了啊,现在沂州来往的商人这么多,让他们捎带点粮食又有何难。”行商们肯定是不可能给你千里迢迢运一车利润不高的粮食,但是每车带那么五六斤,还是可以的吧!
  邱裕听完陶笉然的计划,这才知道一个人脑子能好使到什么程度,对陶笉然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第172章 
  第二天; 沂州城门口; 就贴出了一张告示:从五月份开始; 每个进城的商队,一车要带五斤的粮食; 在城门口进行登记交换。官府会用比该款粮食的市场价高一成的价格收购。五月一日后; 没带粮食的外来商队,一车要交一两银子的罚金!
  陶笉然还特意去信给王琬凝,让民生日报把这个消息; 隔一周就刊登一次。
  现在是四月初,有一个月的缓冲期; 如果在此期间内都没得到这个消息的商队,那真的不好意思了。毕竟沂州城里的粮食; 最多只能撑到五月份; 不采取点强制措施,整个坞堡计划就要崩盘了!
  而商人们知道这一政令后,实在是一言难尽。
  五斤粮食吧,说多也不算多,带上也不会影响商队原来要装的货物。而且带过去他们还能回本和赚点蝇头小利; 算起来是沂州官府吃点亏?
  但是也有人算出来; 官府以高市场价一成的价格收购; 摆明就是抢啊!从别的地方运去沂州的粮食,最少也要翻倍才肯卖啊!
  对此,陶笉然也写了一封时事点评,让民生日报刊登去。
  陶笉然的文章不长; 加起来不过五六百字,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沂州产粮少是众所周知的,本地百姓都不够吃,如今还要招待这些外来行商,那沂州本地百姓岂不是只有饿死的份?!入城收你点粮食咋了!磨磨唧唧的干脆别来了,沂州还省了粮食呢!
  陶笉然的文章一如既往地直白,再加上骂人不带脏字,却又偏偏句句在理。那些个之前用恶意揣度过沂州这一新政策的人,都不由臊得老脸通红。
  陶笉然把信寄出去之后,没有时间去管自己的文章刊登出去的反响了,因为坞堡的设计方案在张大钧何陶笉然的精心打磨治下,修改了无数遍之后,终于定稿了!
  一百亩的地盘,预计建城墙圈起来的,只有西北方向的一半的面积,东南方向的那一半地头,直接用作军队的日常操练场。反正操练场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施,甚至不用特意修整,就是能跟战场一样的地形,让士兵们提前熟悉战场,多好!而且这样还能节省石料和工时。
  城墙自然是围成四方形,在四个角都建了一座烽火台。
  坞堡西北和东南方向,各开一个城门,在城门里面还分别有两个集合的小型广场,广场两旁是军械武器库,开战的时候可以直接从军械库装备整齐后,再来小广场集合,出门抗敌。
  过了广场,再往里一点就是士兵宿舍。整个坞堡的正中间的地带,则是食堂和军资仓库。
  士兵宿舍是一排排的两层小楼,而每栋小楼的一层都有个公共教室。里面有黑板有桌椅,就算没有老师给上课,平时也可以当做小型会议室。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公共厕所。这个公共厕所让陶笉然感到十分害怕。
  由于沂州水源少,建冲水厕所明显是浪费水资源的。于是张大钧直接给设计了个旱厕,但他这个旱厕也与众不同。他给设计的是两层楼结构,蹲厕在二楼,上去之后就是一排排的坑洞,到时候排泄物直接掉到一楼,而一楼直接就是个集粪池……
  根本不用冲水,完美!
  陶笉然在心中为士兵们默哀两秒钟,又让张大钧把这个设计图改得安全一些,至少别让士兵一不小心就掉到一楼去。
  设计图明确之后,陶笉然便让邱裕开始招收短工了。
  第二天,沂州各地县衙外就贴上了新的告示。
  沂州要建坞堡啦,知州府招收壮年短工多名,每日工钱是半斤粮食,种类不定,工钱日结。而且还包吃包住,每天开工前每人发六块大饼,一餐吃多少自己分配,饮水则是无限量供应。
  住的地方自然是在工地附近临时搭起来的大棚,如今即将入夏,倒也不怕会冷。
  一听工钱是直接发粮食,整个沂州城内的壮年劳动力二话不说就全给报名了。而距离沂州城比较近的两个县,也有不少人跑过来,五天之内竟有五百多人报名了!
  陶笉然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邱裕更是神色复杂。他们根本付不起这么多人的薪资啊!
  “大人,要不,让他们先回家,等下个月再过来?”邱裕捧着报名的名册,已经开始在纠结该怎么拒绝这些人了。
  陶笉然却是不肯放过这个机会。坞堡这么大,五百人都未必够呢。至于粮食问题……
  “先全部收了吧,粮食的话,我可以托人从京城运一批过来。到时候收上了税,再把钱慢慢还我就是了,工人还是越多越好。”陶笉然对沂州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并不担心这笔钱沂州官府会还不上。现在是时间不等人,哪能等沂州有钱了再慢慢建这坞堡。
  邱裕闻言,还是有些犹豫,他这种比较传统的古代人,还是不适应这种贷款的模式。但陶笉然官比他大,直接拍板决定了。又让邱裕再招一些妇人,负责做大饼和烧水。
  四月中旬,官府一共招了一千五百名壮年短工!
  在开工仪式上,陶笉然和邱裕都亲自参与了动员。
  陶笉然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也不说什么虚的,只说了所有短工最关心的问题:“现在你们每人的工钱都是半斤粮食,但本官要告诉你们,半斤只是起步!如果有人干活特别认真,就可以提升为小组长,每日有一斤粮食的工钱。如果小组长干得特别出色,就可以提升为工头,每日有五斤粮食!在坞堡建完之后,还会评出一百名干活最好的人,奖励十斤粮食。只要大家好好干活,官府不会亏待你们的。”
  听到还能再加粮食,所有工人都是双眼发亮!没什么能比这真切的利益更能打动人了,现在他们只想使出一身的力气去干活,好赚更多的粮食回家去!
  陶笉然也不废话,直接将主场交还给邱主簿,这次的工程所有调度都交由他负责。
  邱主簿将这一千五人,分了一百五十个小组,每十个小组为一队。随后点了十队人,去沂州城外南边二十里地的那座山,去开采石料,余下五队则留在工地挖地基。
  除了那些壮年汉子之外,工程队还招了十五名年轻力壮的妇人,一人负责一队的伙食和饮水。工作量不比那些汉子少,所以每日也是半斤粮食。
  张大钧负责工地的监工,邱主簿则跟去监督石料的开采情况,工程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起来。
  陶笉然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三天后恰逢互市,陶笉然决定带上宝儿和贝儿出去凑凑热闹。
  两个小家伙身份特殊,在京城的时候基本没出过门。如今来了沂州,陶笉然有意让他们像普通人家的小孩,多出门玩玩。
  但是宝儿和贝儿现在身量长了不少,陶笉然已经不能一口气抱两个了。
  “嘿嘿,公子,不如我抱贝儿吧。”子期上前朝贝儿张开怀抱,贝儿果然蹒跚着扑到了子期的怀里。
  “她倒是喜欢你,我跟博翰都没这待遇。”陶笉然有些吃味。
  “哪呀,她就是喜欢掐我脸。”子期话音刚落,贝儿就掐住了他软软的婴儿肥。
  一旁的奶娘也被都笑了,调笑道:“小小姐还喜欢掐弟弟的脸,小公子被掐哭过好几次呢。”
  宝儿似乎听懂了奶娘的话,趴在陶笉然的怀中咿咿呀呀地开始控诉姐姐的暴行。
  陶笉然给宝儿揉了揉肥肥的小脸蛋:“宝儿乖,我们去互市玩好不好?”
  说着,陶笉然也不等宝儿的答复,给两个娃娃穿好外出的小衣服后,再带上两个影卫,出去逛互市了。
  一从马车上下来,宝儿就提溜着大大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场景。贝儿虽然板着脸,但还是能看出她眼中的好奇。
  进了互市之后,看到这么多穿着长相都跟瑞朝人天壤之别的匈奴人,姐弟两人更是惊叫连连,什么都想上手摸一摸。
  陶笉然一边护着宝儿,一边往四周看去。原本舒展的眉头,却逐渐皱了起来。
  那些瑞朝商人的摊子上,几乎都是用皮毛和银子交易了,看这么久,竟不见一个用铁和马交易的!
  莫非是匈奴那边有变?陶笉然想着,脚步一转,来到了西南角落的一个匈奴商人的摊子前。
  这个匈奴商人有着瑞朝人的长相,摊子上摆放的是匈奴那边常见的皮毛和肉干之类的特产,乍一看平平无奇。
  陶笉然将宝儿交给影卫,蹲下来佯装认真挑选商品的模样,却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问道:“芝麻开门?”
  那商人抬头看了陶笉然一眼,也低声道:“北京烤鸭?”
  用这么囧的暗号接头,这人自然是那间谍培训班出来的间谍。
  两人确认身份后,陶笉然将自己的疑惑问出。这间谍虽然只能在匈奴的边境徘徊,但收集到的情报不在少数。
  陶笉然从他口中得知,原来镜子流入匈奴这么久,最开始热潮已经降温了,最近互市上能收到的铁、马匹和盐的数量开始回落。长久以往,恐怕匈奴商人不肯再冒险用这三样看管得太严的禁品作为交换了。


第173章 
  陶笉然了解情况之后; 也没心情继续逛了; 随意买了些牛肉干; 便带着大家回去。
  陶笉然不知戚博翰是否已经得知这个情况,回到府上之后; 赶紧修书一封; 让暗卫送回去给他。随后又开始琢磨着是不是该弄点新玩意儿?否则若是不能将匈奴的战略物资都悄悄弄过来,这个互市的意义就直线下降了。谁特么真的想跟匈奴互通友好哦!
  陶笉然掰着手指,开始细数穿越者必做的几样东西。玻璃已经搞了; 接下来是不是可以弄点香皂?
  但是他身为一个文科生,还是穿越了五年多的文科生; 真的不记得香皂要怎么做了啊!跟系统兑换?可戚博翰那边也不好解释……
  陶笉然陷入了天人交战,京城的纺织厂也又了新的动作。
  来到京城之后; 行知纺织厂的财政其实一直是赤字; 特别是他们一群青楼女子从良过来的,纺织手艺确实不怎么样,这段时间就只能产一些寻常的布料,批发给一些中端的布料店。
  眼见如今就要入夏,又到了天蚕丝热销的季节; 三娘知道她们的机会来了!五娘是不管事的; 三娘和百灵一合计; 决定让三娘出京,去淮阳府找郭成威。
  前两年郭成威去宁安买天蚕丝,一直都是三娘接待,两人倒是有几分交情。三娘亲自来到郭府; 十分顺利地便见到了郭成威。
  郭成威如今发福了不少,倒又几分富商的富态了。郭成威知道三娘是陶笉然的人,丝毫不敢怠慢,热情地将陶笉然迎进了待客厅。
  三娘也是个圆滑人,两人打了一阵机锋,最后还是郭成威忍不住开口道:“三娘远道而来,不知所为何事?”
  三娘放下茶杯,巧笑莹莹道:“如今又到了天蚕丝的季节,不知郭家主心中可有什么想法?”
  郭成威闻言,心中一个咯噔。莫非是这天蚕丝生意,陶笉然不打算跟郭家合作了?郭家虽然不缺天蚕丝赚的那些钱,但这天蚕丝代表的可不是钱,而是人脉啊!
  如今郭家已经有两个子弟考中了秀才,但是后续还需要人脉来铺路,若是这个路子贸然断掉的话……
  三娘看郭成威的脸色,就知道他想茬了,连忙解释道:“郭家主不必紧张,这天蚕丝的生意,只要陶大人一日不喊停,那自然是要跟你们合作的。”
  郭成威闻言,这才放松下来,又听见三娘道:“郭家主在淮阳府经营多年,有没有想过去京城闯一闯?”
  怎么没想过!每天做梦都想!
  但这也仅限于想想而已。他们郭家淮阳第一首富的名声,也就在淮阳好使一点,去了京城那种一块牌匾下来都能砸到三个勋贵的地方,他们郭家恐怕还没来得及踏入一只脚,就要被吞没了。
  “郭家主,如今世人皆知你跟圣上交情匪浅,又何至此畏手畏脚?”三娘那风情万种的眉梢轻挑,“世人也知我们纺织厂乃陶大人的产业,不如我们联手?”
  “如何联手?”郭成威知道,接下来的话,就是三娘这次来的目的了,心中不免有些期待。若他们强强联手,或许真的能在京城闯出一番天地?
  三娘也不卖关子,答道:“我们纺织厂有的是好料子,奈何没有好的买家。郭家世代经商,想必在京城开个衣裳铺子应当不成问题吧?再加上天蚕丝,今年必定能在京城打出名声来。”
  一间衣裳铺子试水,就算是亏了郭家也承担得起。郭成威心中意动:“这倒是不错,只是那利润分配……”
  “扣除成本价,五五分成。”三娘毫不犹豫道。
  但郭成威却没有立即答应:“可开铺子需要上下打点,需要花的钱可比你们纺织厂的多啊。”
  闻言,三娘轻笑一声,也讨价还价道:“我们厂里养了那么多姑娘,也是需要吃饭的呀。郭家主,或许你还不知道,天蚕丝的成本价是多少吧?”
  郭成威不成想会被问这个问题,老实地摇了摇头。
  三娘伸出一根手指。
  “一千两?”
  三娘摇头。
  “一百两?”郭成威说得有些犹豫,似乎并不敢相信一匹天蚕丝的成本价这么低。
  但三娘继续摇头。郭成威呼吸一窒,声音轻到几近于无:“莫不是十两……?”
  三娘笑而不语,郭成威已经知道答案了。
  “好!五五分!”郭成威把心一横,毅然决然地上了这条贼船。扣除十两之后五五分,比他一千两买过来之后再三七分,要赚太多太多了好吗!想到自己以前损失的那些银两,心头简直在滴血!
  三娘看他壮士断腕的神情,又不由得轻笑道:“郭家主,你将来一定会为今天的决定感到高兴的。如今厂里正在给圣人研制新的布料,若是将来圣人发话,能将那新布料贩售出去的话,那价格可不比天蚕丝要低。”
  郭成威自然是信三娘这话的,毕竟陶笉然和戚博翰的关系,他还是看得很清楚的!看来以后得好好抱紧这根金大腿了!
  为了报答三娘分享的这个内部消息,郭成威也拿出了自己的十二分诚意,只花了十天,便盘下了京城的一间铺子,开始迈上新的征途了!
  而远在沂州的陶笉然,也收到了纺织厂那边传来的好消息:棉布织出来了!
  三娘第一时间,便托人寄了一大袋包裹过来。里面除了有一封信,还有两件纯棉的小衣裳,是给宝儿和贝儿的穿的。
  陶笉然摸着两件小衣裳,感觉跟前世的纯棉衣物的手感差别不大,而且柔软贴身,比绸缎还适合小孩子。陶笉然吩咐小厮将衣裳送去给两个小宝贝,这才读起三娘的信。
  得知三娘跟郭成威合作的事情,陶笉然也很是高兴。自家的产业自然是赚越多越好了。
  陶笉然给三娘写了几点营销策略,比如说设计些新款式的衣服,再找几个俊男美女当场走秀之类的。又提笔给这家铺子写了“霓裳羽衣”四个大字招牌,可以说是给三娘撑足了面子。
  后面三娘又写到棉布的纺织试验,那为数不多的棉花就只剩一点点了,不知该如何处理。陶笉然想到前世那些加了其他纤维做出了不是纯棉的布料,各有各的功能。于是又鼓励她们勇敢尝试,可以加点其他的东西进去,试试看有没有奇妙的反应。
  最后三娘又写到,今年宁安的纺织厂产的天蚕丝数量极大,足足堆了一整个仓库。怕若是全部投入到京城市场,会冲击到价格。
  陶笉然看到这,心思一转,眼前一亮!
  匈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