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典点头应允,这个时候傻坐在这里看别人抄抄写写的是很无趣,所以招呼了一声之后就暂时离开了精舍。

    陆仁让出桌几给蔡琰,自己则在旁边帮蔡琰研墨。蔡琰对着陆仁的书简提笔抄写,时不时的是会向陆仁问及简中的一些字句。对此陆仁是没有查觉到,现在自己这样近距离的和蔡琰坐在了一起忙着这样的事,却使蔡琰的心头泛上了一股格外安心的感觉。

    傍晚时分李典归来,带回来了些猎物,陆仁这里的书简也早已重新抄好。这回再交到李典的手中时,李典就有些爱不释手的意思了。的确,蔡琰的字工整而娟秀,光是看着都觉得赏心悦目,如果不是要作为工作时的说明书来使用,李典都有想拿回去挂起来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的意思。

    “哎呀哎呀,终于不用再看陆兄那笔令人头痛不已的臭字了!”

    “……”陆仁份外的无语,作势向李典虚踹了一脚,然后又将另一份蔡琰帮陆仁写好,而且还盖上了现在自己许都令印绶的令文交给了李典:“这个拿着,去到许都城中,吏员们自会优先调拔馆驿给你暂居,然后再去府衙找县丞、县尉,做事要用的人力物力也可以优先调用。哦,再提醒你一下,烧制板砖时记得实心板砖三成,空心板砖七成。空心板砖用来修建城墙,实心板砖则尽快的送至城中供城中工匠兴建宫室和诸卿的房舍新居。”

    ————————————————————

    陆仁抵达许县时已经是八月初,乱七八糟的折腾了一通之后,也就是抵达许县这里都还没来得及有点什么动静的时候,曹操就举兵去征讨杨奉。说实话这也是不能不打,杨奉现在所处的梁地可以说就卡在濮阳与许昌的中间,这个钉子要是不尽快的拔掉,对于曹操衮州地区军政的南移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出兵打仗的事当然和陆仁没啥关系,他去了也派不上什么用场,所以是老老实实的在许都这里烧砖盖房修城墙。而城中修建宫室房舍的事用不着陆仁操心,你也别真当那时候的匠人们就都是傻的。

    事实上那些盖房的工匠们很快就适应了陆仁弄来的板砖,而且对他们来说,这种板砖相比起当时传统的土木建筑,兴建起来要快捷便利得多,而且还要结实得多。这里顺带还得说一句,就是许都这里可以弄到石灰,陆仁就弄出了生熟石灰混搭,再辅以一些其他材料而成的水泥。

    这种水泥的质量虽然比不上现代建筑的化工水泥,但在当时用来粘接板砖已经是相当的结实了。至于砖墙彻盖好之后的刷浆涂料,那个就根本用不着陆仁去操心,因为这玩意儿是古以有之的,也轮不到陆仁来再盗个什么版。

    盖房子的事不用陆仁操心,可兴建城墙的事陆仁却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这个大事要是出了什么纰漏,陆仁诂计自己有多少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因此在李典那里的第一批空心板砖烧制出来之后,陆仁并没有马上就按之前工匠们筹划好的地基开始兴建城墙,而是让李典先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各试建了十米,打算在测试过后再决定用哪种方式来正式兴建。

    经过测试,以及征求过参与测试的工匠们的意见之后,陆仁和李典选定了“外砖墙而内夯土”的建筑结构。说实话,还真别小看夯土的结实程度,真正夯到了位的夯土,其结实程度和硬质石材都是有得一拼的。

    只不过夯土的缺点是经不起水的长时间浸泡,现在在夯土的表层之上加一层不怎么怕水浸泡的砖石,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夯土的这个缺点。而且事先彻好砖基的话,对夯土的进一步夯实也有很大的帮助,要知道那时夯制夯土,围板用的可都是木板,而木板能比板砖结实吗?

    除此之外,陆仁还有试着对夯土进行改良,结果却意外的整出了有些类似于混凝土的材料。把材料倒进去,稍加夯实再待其干透,工匠们用铁锥子都得费很大的劲才能砸进去。有这样的结实程度还不够吗?而且这种“混凝土”的制作与夯制,相对来说要比传统的夯制夯土要快捷便利得多多了,不但可以节省下大量的人力资源,结实程度又远胜传统夯土,那不取用干嘛?虽说在材料成本方面是高了一些,但这个时候谁又会在乎这些成本?

    暂且不提陆仁正在许昌这里忙得不可开交,只说曹操出兵征讨杨奉,三下五除二的就把完全是乌合之众的杨奉给打得落花流水,不久也就顺便的收回了梁地周边的地区,其中当然有包括被杨奉给破坏得不像个样子的陈留城。

    收回陈留之后入城暂住,曹操在城门楼上环视了一下城区的样子,慨然长叹之下,却又忽然想起了现在还扔在陆仁那里的蔡琰。因为有着诸多的顾忌,曹操暂时还不便去见蔡琰。再说以曹操的为人,当然是会以大业为重,女人则是可以先扔到一边不管的。现在许昌周边的局势稍宁,曹操得了些闲才会想起女人的事。

    但这会儿也只能是想想而已,一扭头见曹昂侍立在侧,在心中想起了女人的情况之下,却又想起了曹昂在濮阳闹出来的一些事。之前曹昂跟着陆仁回到曹操身边的时候,曹操一直没时间、没精力去过问一下,现在到是可以问一问了。

    “……父亲,濮阳之事便是如此了。”

    听完曹昂的叙诉,曹操向曹昂点头赞许道:“昂儿,你做得对。欲成大事之人,又岂能为一女子而令麾下之人寒心生变?你收婉儿为义妹其实于己无损,但却能安人之心,适得其所。所谓的御下之道亦不过如此。你既认婉儿为妹,为父也只当是多了一个不用赔嫁妆的女儿。天下间女子极多,到时为父寻一国色之女与你为妻也就是了。”

    曹昂道:“多谢父亲。只是孩儿因一时气盛,险些铸成大错,还望父亲能原谅孩儿。”

    曹操笑道:“你方过弱冠,正是血气方刚之年,会因一时血气而做些荒唐事出来也无可厚非。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既已知错,且能引以为诫,为父甚是欣慰……其实为父似你这般年少之时,曾与袁本初做过比你更荒唐的事,曾经去抢别人家的新人!”

    曹昂一听这话双眼立马瞪得溜圆,而曹操则仰天大笑。笑过之后,曹操似乎是被勾起了往日的回忆,闭目沉吟道:“光阴似箭啊……转瞬便是二十余载过去了。昔日为父在你这般年岁,在这洛阳城那是何等的放浪形骸肆意妄为!每每回想起来,为父都觉得那是为父一生中最为开心的日子。可是二十年后,为父与袁本初都已是雄霸一方的诸候,西边的洛阳城也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父亲……”
第一百五十四回 试守其才
    “父亲……”

    曹操轻轻点头,又向曹昂摆了摆手才缓缓的睁开双眼,思索片刻之后向曹昂问道:“陆义浩并不识武艺,可那时尽然孤身闯入田宅,被其斩杀者不计其数……这是怎么回事?”

    曹昂解释了一下陆仁“暴气之术”的事,曹操听过之后倒吸了口凉气,双眼又眯了起来:“如此说来,他岂不是有过人的武艺?有这般出众的武艺,却又为何要一意隐瞒?难道他别有居心不成?”

    曹昂连连摇头道:“非也非也。其实孩儿初时也怀疑他是有意隐瞒,因而在其养伤之时曾多次暗中试探,发觉他身上根本就没有习练过武艺的痕迹。之后孩儿又仔细回想过与他在田府中拼杀之事,感觉他完全就是在凭着一勇之气乱砍乱斩,跟一个疯子没有什么区别,说得难听点就是除了气力奇大之外就再无可取之处。按孩儿的仔细观察,他应所言非虚。”

    曹操沉吟道:“一个发了疯的人的确会不好应付,只是他发起疯来也未免太骇人了点。罢了,这些事不再去提他。昂儿,你既与陆义浩结为好友,那你觉得其为人如何?”

    曹昂思索了片刻回答道:“陆兄嘛……虽在某些事上心胸有几分狭隘之气,有时甚至会有几分无赖痞气,但也只是常人之态而已。若他胸无所长,或许只会是一介平平无奇的市井匹夫、贩夫走卒。不过其人心地纯良胸无城府,兼重情义,确实可为互信共事之良友。”

    曹操点头道:“昂儿,这陆义浩虽有几分小人之态,但能得你元让叔父与荀文若的联名举荐,想必不会是泛泛之辈,必有其过人之处。而你既愿与其结交为友,诸事就看你自己如何去把握了。想为父已年过四旬,而你正值青壮之年,多与这些有才干的人交互往来对你自有莫大的好处。但是亦不可过从甚密,顾此而失彼。”

    “孩儿谨记!”

    曹操满意的向曹昂点了点头。其实在曹昂的身上,曹操能看到几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有意的想把曹昂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现在见曹昂年纪轻轻的就能妥善的处理好与属下之间的关系,隐隐然已经有了几分上位者之风,曹操能不感到欣慰?

    正事差不多谈完,曹操便与曹昂聊起了家常。谈了一阵,近卫来报说郭嘉求见,曹操自然是请郭嘉过来谈话,彼此间随意的行过礼之后,曹操又想起了刚才的话题,就向郭嘉问道:“奉孝你与陆义浩交厚,那在奉孝看来,义浩此人如何?”

    郭嘉略有些无奈的摇摇笑笑:“他?要我说他,说得好听点是胸中常怀避世之意,说得难听点他就是懒人一个。很多时候不踹他两脚,不拿点事逼一逼他,诂计他连动都不愿动一下。之前他是有主动的自荐求职,但我感觉得到他并不是为了仕途亦或是求得功名而如此。在我看来,他似乎只是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事成之后便打算一走了之,继续当他的闲云野鹤逍遥世间。”

    曹操闻言微微的皱了皱眉,曹昂则若有所思的接上话道:“孩儿到是也曾听婉儿提起过陆兄似乎只想为官数年,数年之后便会带着婉儿辞官回乡隐居。至于这为官的数年里,陆兄似乎就是想让百姓知晓农事的精耕之法,让百姓能多收点粮米,不再饥寒度日。

    “之后孩儿也曾与陆兄攀谈过一些这方面的事……若按他的原话,说如今百姓耕作之法都是什么‘粗旷式’的耕作。而如果教会百姓如何精耕细作,至秋收之时可多收获不少粮米。还有什么套种之法、轮耕之法、家禽圈养之法……孩儿虽鲁钝,但也曾苦读过不少书籍,只是对陆兄所言及的事物,根本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父亲知孩儿倦惰不曾躬耕,因而不知晓农事,但是濮阳按陆兄所言之法去做,秋收时孩儿也曾特意寻十屯老农问询过,都众口一辞的说今年的濮阳十屯按陆兄所授之法耕作,虽不是丰调雨顺之年却胜似丰年。再依孩儿观察,总感觉陆兄胸中之才仍未尽显。”

    “嘶——”一向不怎么过问后方农耕的曹操这会儿也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曹操只是不怎么过问,农桑之事一向都是全权交给荀彧来处理,但绝不代表曹操不重视农耕。正相反,曹操自举兵以来可没少在后勤粮草方面大吃苦头,所以曹操对粮草补给方面的事其实是非常之敏感的。

    先前荀彧与夏候敦的举荐就已经让曹操开始重视陆仁这个人,突然一下又从自己的亲生儿子的口中听说陆仁还很可能是“才未尽显”就能让他老曹的境内粮草产量提升好几成,那如果真的让陆仁全力施为又会是什么情况?这个已经很难想像下去了。

    背起双手踱了几个来回,许久之后才眯起双眼向曹昂问道:“昂儿,你可有因与陆义浩结交之故就刻意偏袒、夸大于他?你方才所说之话,是否言过其实?”

    曹昂赶紧摇头:“父亲何出此言!?举贤任能,为的是父亲大业,孩儿又怎能只顾私情而坏却父亲之业?”

    曹操望了曹昂好一阵,眼缝也越眯越细。以他这个当父亲的对曹昂的了解,曹昂的确不会在这种事上面为了私人感情而去说假话,只是方才曹昂所说出来的话,也未免使农业知识还停留在现时点的曹操太难接受了一些。

    再一扭头望向了郭嘉:“奉孝,你最初向孤举荐陆义浩,其实是以私情居多吧?”

    郭嘉马上拱手笑道:“不敢欺瞒主公,初时嘉举荐义浩出仕,的确是以嘉之私情居多。只是在那时嘉便觉得义浩虽看似平庸,但胸中见识亦有其过人之处,若为军之参议对主公也当有所裨益。到是义浩求职试屯之后一步一步所做出来的事着实出乎意料。且容在下在此也斗胆坦言,在下也有些看不透他这个人。”

    曹操点了点头:“奉孝之荐有私情在胸,不顾可也;元让心性率直,易为人所欺,其荐亦可不置。到是文若之荐不可不理……”

    其实曹操此刻的心底有些犹豫。怎么说呢?毕竟陆仁给曹操的第一映象也实在是太差劲了点,别忘了陆仁最初在见到曹操的时候是个什么鸟样子。

    而此时此刻,曹操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心态,采纳荀彧的举荐任命陆仁为许昌令。说实话,曹操会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荀彧看人眼光的信任,但许昌令那是什么官?如果迁都成功,许昌令可就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市长!如果没有非常好的才干,这个官当不下来还是小事,曹操的军政中心乱成一团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曹操也只是让陆仁去修建城墙宫室,真正许都令要负责的那些军政诸事,却并不是陆仁在管。

    犹豫了很久,人也跟着多踱了几个来回,曹操才捋须沉吟道:“他只想出仕数年吗?好吧,孤到想看看在这数年之中,这陆义浩能做出什么样的功绩!”

    郭嘉问道:“主公之意是……”

    曹操摆了摆手道:“文若在孤举兵勤王时就再三提醒于孤,说圣上应允迁都于许的诏命一下便表奏陆义浩为许都令,除去兴建城池宫室之外,亦需他能在赶在来年春耕时节之前以许昌令之名慕民屯田,充实府库。

    “只是京畿城令又岂是可随便给予的?陆义浩一无名望,二无家世,兼之年齿甚幼恐难服众。因此孤是先表陆义浩为试守许昌令,权领许昌城建与农桑诸事,之后再观其情而定之。若只是身怀百里之才,不能胜任许昌令一职,孤自会量才而用,且日后他要走孤也不会留难于他;但如果他真的如文若信中所说的那样身怀富国之才,孤自当重用。”

    说完这些话,曹操的双眼又再次眯了起来。其实还有几句话曹操没有说出来:

    “文若一向看人极准,我本应对陆仁信而用之。只是此人连奉孝都无法看透,我不好好的试探他一下心中不安。如果他真的是一个身怀富国之才的人,却只想出仕数年而已,那我就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留下来。若他真是这种人才,就绝对不能落到其他诸候的手里!”

    ————————————————————

    颍川,若按字面来理解的话就是今天的连接洛阳与许昌之间的颍水河的两岸。而如果非要把颍川认作某个地区的话,大概就是在今天的禹州市附近。

    就东汉时期的地理位置而言,洛阳是东汉的国都,而许昌是河南中心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颍川作为连接洛阳与许昌之间的一个地区,可谓得天独厚。特别是自东汉中叶,随着颍川荀氏在汉庭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颍川的发展。

    所谓的发展主要来自于颍川书院的设立。颍川书院,其实是颍川世家荀氏与其他世家共同设立的一所非官方性质的教育机构,但是由于颍川在东汉时临近国都的地理位置,以及荀氏在汉庭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自然就给颍川书院加上了很浓重的政治味道。而进入颍川书院就读并展示出个人的才华,期待着能借此得到朝中大员的赏识继而飞黄腾达,也成了那些想求取仕途的士子来到颍川的原动力。

    此时此刻,陆仁正徐徐策马走在颍川的道路上,环视了一下周边之后便轻叹道:“只可惜现在的颍川却完全不是之前的样子了,恐怕得用破败不堪这个词来形容喽!”
第一百五十五回 往赴颍川
    “只可惜现在的颍川却完全不是之前的样子了,恐怕得用破败不堪这个词来形容喽!”

    也难怪现在陆仁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黄巾之乱的那几年里,颍川由于地近洛阳,能够直接得到汉庭中央军的保护从而避过了战火,更使得颍川成为了青、徐、冀、杨等州郡的士子阶层心中最佳的避难所,结果便是大量的人才纷纷涌入颍川。一则是为了避难,二则这些士子们也希望能在避难的同时寻找到出仕入朝的机会。颍川随着大批人才的集中,而许多的士子们又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