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荀彧瞪了陆仁一眼,到也没再多说什么。其实荀彧和陆仁相识又不是一天两天。对陆仁的那点毛病早就习惯了,再说只是弄点酒菜来一起吃喝,也真算不得什么事。当下二人就喝酒吃菜。多多少少的也谈了点正事。

    不过陆仁今天来可不仅仅是给荀彧送点酒菜那么简单,他是有别的事要问。又是几杯下肚之后,陆仁就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道:“老郭那家伙上哪儿去了?我昨天傍晚回到许都的时候就差人去他府上想请他去我那里喝酒,可门人回报说老郭不在府中。”

    荀彧白了陆仁一眼道:“你还好意思说?你总是在诸屯之间跑来跑去,有时候我想找你去办事连人都找不到,无奈之下只好让奉孝去帮我考较一下各屯的丁亩之数,所以奉孝最近也不在城中。不过算算日子。他诂计也快回来了吧。”

    一听说郭嘉去考较钱粮籍户什么的而不在许昌,陆仁的脸色马上就微微一变,急问道:“那……刘玄德现在何处?”

    荀彧道:“就住在主公府坻左近之处。听说最近因为闲暇无事,在其居住的后院之中开出了一片田地学圃种菜。”

    “种、种菜……”陆仁心中暗道:“那是刘备在养光韬晦,以示胸无大志!不过刘备种菜嘛……如果是我那个时代的xx农场就好了,看我怎么盯紧刘备的农场。然后偷菜偷得他血本无归!”

    想到这里陆仁的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几分奸笑。荀彧看在眼里,眼珠转了几转便轻抚其须沉声问道:“义浩,你问刘玄德作甚?你本来问的是奉孝的下落。”

    陆仁回过神来,赶紧解释道:“刘备此人不可不防啊。当初他来许都投奔曹公,曹公与老郭因为怕有碍天下能人的相投之心才没有杀他。只是杀固然不能杀,可也不能……”

    荀彧略一摆手道:“此事主公心中甚明,你我亦无须挂在嘴边。不然若为刘玄德闻知,恐怕会反生祸端。”

    陆仁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心说曹操你明了个屁!要是真的明了,那在历史上又怎么会轻易的就答应了刘备出兵讨伐袁术的事?

    之前陆仁就已经想过让刘备在曹操的掌控之下多呆上一段时间。一方面好分散曹操对自己的注意力,所以陆仁想给刘备下几个绊子;而另一方面,糜贞正在徐州那里主理着陆、糜两家迁居夷州的事,这个时候刘备要是过去把徐州占了,糜贞那头天晓得会多出些什么样的麻烦。

    只是现在听见荀彧这么说,陆仁知道自己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去乱说话,不然只怕刘备没有绊到,自己却会先栽个大跟头。虽说有个血衣诏的事可以揭发,但一则是陆仁现在还摸不清这件事有没有发生,二则如果是他揭发的话就肯定对他现在的声名有损,搞不好还会因此而影响到自己和糜贞这里陆、糜两氏人丁的立足之事,所以陆仁盘算了半晌,决定还是在这件事上装聋作哑为妙……很多时候做一个谁都不得罪的老好人才是自保之道。

    甩甩头不再去想这些,陆仁便向荀彧问起了自己这次来真正想问的事:“荀公,我今天来主要还是有一件事想问一问,就是得我举荐的阿诚和阿信,他们的能力如何?有没有可能当上个一官半职?”

    这件事可是陆仁的“善后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陆仁留下来的时间已经不足一年,而只是这不足一年的时间想把现在陆、糜两氏发展成有足够自保实力的大族、豪族无疑是件不太可能的事。因此在陆仁的“白日飞升”之后,陆、糜两氏中必须得有人出仕为官接下陆仁的班,至少也要稳住许昌陆、糜两氏的阵脚,然后平稳的发展下去。

    听陆仁提起陆诚与陆信,荀彧不由得轻捋清须,轻轻的点起了头道:“义浩,你举荐的这两个人嘛……陆诚今年十八岁,陆信十六岁,以二十而冠而论都还没成年,年纪都还很轻。不过真要是做事,到也够了年纪。而且我看这俩小子可能是跟你跟得久了,耳暄目染之下到也各有其可取之处。

    “陆信谦谨沉稳,处事稳健而不妄动,颇有少年老成之态,兼之勤奋好学,且追随了你数年得你亲自教导。对民事颇有其长,所欠者不过是历练而已。如今先为一小吏增其阅历,至弱冠之年必可成为一方良吏;至于陆诚嘛。他平日里的嬉闹之心到是与你有些相像……”

    说着荀彧便瞪了陆仁一眼,意思是这就是典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陆仁都把别人陆诚给带坏了:“不过我观此子平日里虽喜嬉闹,但目光深沉,有坚韧不屈之态。此外还有一点我注意到,就是你随军出征,留陆诚在萌村的时候。他聚乡勇整顿兵甲而巡警乡里,亦或是率乡人修缮水利、护送萌村钱粮赀货到许都等等诸事,无不进退得法。我亦曾有意的试问于他。发觉他胸中颇晓军事,有统御之才……”

    “啥!?”

    陆仁的眼睛顿时瞪得老大,惊呀之情溢于言表:“阿诚他有统御之才?没搞错吧?他今年才刚刚十八岁,在跟随于我之前只是甄……啊啊。是个破败人家的遗孤。靠乞讨野盗为生。一直以来我也没听他说过有学习兵书战策什么的,荀公你怎么说他有统御之才呢?”

    荀彧摆了摆手道:“有些人身上的才干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只需稍加点拨指引便可有所成,这陆诚便是如此了。再说十八岁也不小了,孙伯符向袁术借兵;进而席卷江东的时候也就是那个年纪而已。”

    陆仁哑然心道:“天份?怎么我就没有带兵打仗的天份?靠哦!”

    荀彧接着道:“话虽如此,但陆诚仍需多读兵书、多晓事理方能以长其统御之能,所以我赠了两卷兵书给他,希望他能用心参读。彼若能学有所成。我到想在合适的时候举荐他在主公帐下试统军兵,用以为将。”

    陆仁再次哑然。心说这方面的事看来不用我费什么心了。本来按陆仁的打算,对陆诚、陆信的官职也不要求太高,大概混到个平平常常的都尉、校尉什么的,能够立下些功劳苦劳,然后借此来保证许昌陆、糜两氏的平安也就行了。

    可是陆诚与陆信年纪轻轻的就能得到荀彧这样的评价……陆仁知道荀彧一生知人识人、举贤任能那是出了名的,用陆仁的话来说就是《三国志11》中的特技“眼力”,那么现在荀彧这么说那就多半错不了。

    也就是说,陆仁可能在最后的这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可能连路都不用帮诚、信铺什么,只要这两小子认认真真的做事就行。因为曹操一向赏罚分明,事情做好了的人就绝对不会亏待。而且陆仁还能给诚、信留下点什么“金手指”之类的东西,相信也会对二人以后的仕途大有帮助。

    他在这里张大了嘴巴哑然无语,荀彧见状笑而问道:“义浩,你举荐你身边的两个小子为官,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在里面?”

    陆仁回过神来,赶紧的点了点头道:“我也希望这两小子能够成才嘛。”

    “成才?”荀彧面色当即一沉:“陆义浩,最该成才的人应该是你!”

    陆仁赶紧摆手道:“我再加把劲说不定都能混上九卿了,这还不算成才?所以请荀公你在这口舌之上就饶了我吧。哦对了,差点忘了正经事。”

    说着探手入怀,取出了两本用自家雪纸线装而成的纸制手抄本给荀彧道:“我随军归还许都时不是在路上发现了一片盐田吗?不知现在那里修建得如何了?”

    荀彧随口应了一声还不错,注意力就集中到了这两本纸制手抄本上,奇道:“义浩,这是?”

    “哦,这是如何开采、提炼矿盐的文献。矿盐不同于海盐,一般情况下可能会带有轻微的毒性,要在煮盐工艺上稍加改进,去除掉这些毒性才行。上次因为赶路太急,我没能完全的写出来,事后回想起来就赶紧写了这些。”

    荀彧接过手抄本翻开细看,见上面记载着有关矿盐的开采、选取、提纯等等的详细资料,此外还有不少工艺、器械的工本图样,于是便点头赞许道:“义浩,真想不到你对制盐一事也这般精熟。还有你在萌村打制的铁器亦属上乘……水、粮、盐、铁,你都颇有建树,看来日后这大司农一职还真是非你莫属啊!”(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三回 琐事重重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太农令,至汉武帝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为三公之下的九卿之一。两汉时期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只是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渐渐分散,变得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不过在陆仁现在所处的时间点上,大司农一职的职权范围仍然是很广的。

    荀彧感慨的说陆仁只要好好干、认真的干,大司农一职早晚会是陆仁的囊中之物,却不知道陆仁在心里连连摇头,因为陆仁这是转抄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再适当的加上了一些现代化学知识在里面而已。按陆仁的说法,他要是没记错的话,矿盐在现代是属于工业用盐,一般是不能作为食用盐的,不过在古代这个物资相对贫乏的时代就将就将就吧。

    不过荀彧的注意力似乎并没有在手抄本所记载的制盐工艺上,而是翻来覆去的细看这两本纸制手抄本的质地,爱不释手的道:“义浩,这纸是你那纸坊自家出产的吧?其实我族中也有人懂得如何造纸,但是造出来的纸比起你的这种雪纸实在是相差甚远。”

    蔡伦改良造纸工艺并且制出良纸是在公元105年左右,而稍迟一些就进入了东汉的衰败期,再加上蔡伦是宫庭内员,也就是宦官,知识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这改良了的造纸术还没有来得及真正的普及下去就天下大乱了。

    而天下一乱,百姓们民不聊生,肚子都吃不饱的,谁又会有心思去造纸?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造纸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因此直到三国末期,文字的载体仍是以竹简、字帛为主。造纸业真正发展起来那还是三分归晋以后的事。

    却见荀彧爱惜的抚摸着这两本手抄本,轻叹道:“好纸啊……义浩,我一向不向人求取何物。但今天仍然忍不住想在你这里破一破例。其实也不是白要你的,你那里出产的这种雪纸,能不能便宜一点再多卖点给我?”

    陆仁笑道:“这个好说。其实这种雪纸在试制的时候成本自然是要高一些的,不过坊中的工匠熟练之后成本下降了不少,而且产量亦提升了许多。多了不敢说,但荀公你去买的话,多卖个两百幅给你不成问题。”

    荀彧表示满意的轻轻点头,又问道:“你那时怎么会想起来造纸的?”

    陆仁再笑:“那时昭姬初嫁于我,我没点婚聘之礼给她也说不过去,可是金珠之类的东西又未免太俗了一些。她也不见得会喜欢。偶然间听她说起修补简椟很累、很烦琐,我就想起了纸册之便。

    “再说荀公你也知道我一有闲暇就会把自己所知之事编写成籍以求能流传于世,而竹椟这样的东西的确太过笨重,且文字载量有限,绘制图样什么的还多有不便。反观纸张轻便,书写便捷,装订成册的话文字载量亦大。我既然知道怎么弄,手边又有弄出来的条件,那不弄出来干什么?

    “这雪纸造出来之后。昭姬一直在帮我较验、转抄各类文献,等再过一阵昭姬转抄好了其它文献我会再送来这里,到时还请荀公另行命人抄录并择人而授。”

    荀彧是尚书令,主管的是天子的奏章及出纳。而图书秘籍的掌管本来应该是兰台属官御史中丞的事。不过因为御史中丞尚缺,所以暂时由荀彧这个现时点真正的内政大管家代行。听了这些话,荀彧点头微笑道:“此举到不失为利国利民之计。而昭姬在你身边帮你整理典籍,到也可说是才有所用矣!且有昭姬在家助你。你亦可以安心……”

    陆仁笑着接上话道:“有昭姬帮我处理这些琐碎且烦心之事,我可以安心任职为官。”

    荀彧点头称是,陆仁心中则在暗道:“行了!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嘿嘿。以前是想写完整却没条件写完整,现在则是故意的不写完整,关键的部份只口授给蔡琰,让蔡琰牢记在心,这样的话就只有蔡琰能补充完整我事先留下来的文献资料。

    “到我闪人之后,曹操想富国强兵就不得不重视蔡琰,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蔡琰可是接上了我的班。如此一来,不管是谁想动蔡琰的话就得考虑考虑他有没有那个份量,担不担得起这个责任!哎呀,我说蔡大美女啊,我对你已经够好了吧?连以后的事都帮你安排好了。等我走了之后,你自己好自为之吧……”

    想到这里陆仁便笑了笑,接着按自己事先安排好的步骤往下实施:“荀公,一开始你不是问我举荐阿诚和阿信是不是别有他意吗?其实我是考虑到有很多事单凭我一个人是顾不过来的,得向其他的郡县推广,像之前鸡鸭牛羊的大量圈养……”

    荀彧摆手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你这小子这一手是以公为名而询私情。不过话又说回来,那俩小子跟你跟得最久,你身上的本事他们的确是学了不少……说起来你那小小的萌村,好东西还真是不少!大量的牛羊鸡鸭供给许都已逾一年,许都因此而肉食价平,而百姓得肉食为补皆身强体壮获益良多,我现在都在打算把你萌县所行之事向其他郡县推广,因此也的确很需要像那俩小子那样艺从于你的人来实施。”

    陆仁大点其头道:“正是如此。荀公,我此举不会惹人非议吧?”

    荀彧道:“非议肯定是会有些的,不过你既然是在为百姓谋福,这些许的非议又何必挂在心上?远了不说……”

    说着荀彧晃了晃手中的纸制手抄本道:“我现在就很希望你能把这造纸术在完善之后再形成规模,取代笨重的竹简与昂贵的绢帛。想天下已大乱多时,至今民间贼盗盛行,皆因教化不足之故。如今许都方宁,且百姓渐渐富足,正是大行教化之时,而此物看似寻常,但对教化百姓令之从善的帮助那可是非常之大的。”

    陆仁心说行啊!你荀彧想得可真远!荀“眼力”果然名副其实。

    ————————————————————

    却说陆仁从荀彧那里离开之后就回了府。而在回来之后,陆仁就在书房里发起了呆。

    虽然在荀彧那里谈了不少的公事,但那都不是陆仁真正的目的,或者说只是陆仁明面上摆出来的样子而已。说白了,陆仁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小职员,在上司和顶头上司的面前显一显做事勤快,免得被上司和顶头上司炒鱿鱼。别人被炒鱿鱼最多是卷铺盖回家,自己万一真把某人给惹火了却是得卷铺盖逃命。

    陆仁真正的目的是从荀彧那里打听一下刘备目前的状况,因为刘备接下来的动作,可直接关系到陆仁这里的安排。往大了说,糜贞在徐州那里正在准备第二次南下夷州的事;往小了说,陆仁对貂婵有承诺,承诺过把貂婵和吕玲绮送到夷州去。

    这些事如果是在平时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现在的这个时间点上,却着实让陆仁头痛不已。如果按原有的历史,袁术是死在盛暑的时节,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在五、六月左右,最迟不会超过八月,以这个时间点稍加推算,可以得出刘备自许昌出逃的时间不会超过五月,可现在陆仁所处的时间点已经是四月初了。

    这么说吧,刘备逃出许昌再占据徐州,基本上可以肯定的事。而刘备一到徐州就肯定会与曹操作对,连带着当然会切断与曹操之间的往来,那么陆仁与糜贞之间的联系就断了。而与糜贞之间的联系一断,就意味着夷州的那条线也会跟着断掉。

    刘备到了徐州肯定要招兵买马对抗曹操,糜竺又是刘备的铁杆支持者,到时候会不会把糜贞准备二次夷州之行的人力财力物力全部抽空再交给刘备?至少在陆仁看来这可是很有可能的事。而夷州是陆仁留给身边的这些人的一个退路,怎么可以这样被断掉?

    因此,陆仁目前想出来的比较好的办法是在刘备逃到徐州之前就派人赶往徐州,让糜贞以最快的速度把第二次的船队发送出去。这样在人、钱、物送出了海之后,糜竺就算是再有想法也只能干瞪眼。

    本来派个人去通知一下糜贞也不算什么事,可陆仁这个时候却又想起了对貂婵的承诺。徐州方面的事,由于有个刘备在这里面搅了一下,糜贞那头最好是尽快出发,那连带着貂婵这里当然也是马上动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