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兵不死-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遭遇;揭露了日军的虐俘罪行。

    走到不屈战俘馆露天入口前,王亮突然停下了脚步:“他们都曾是中华民族抗敌的战士,但他们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没有受到正视,长期被历史埋葬。”

    “他们的艰苦战斗、英勇牺牲和苦难遭遇,是六十年前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所付出的重大代价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永远正视的历史。”

    说完这番话,王亮才迈出那沉重的一步。

    不屈战俘馆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生成手法,借鉴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褶皱、绽裂,但仍保持方整锐利的形态,以隐喻不屈战俘的坚贞品格。

    在曲折、变化的空间序列中,着意安排了窄巷、牢笼、放风院,扭曲的展览空间、不作任何修饰的墙面天花,以及高窗、采光孔、小天井所营造的光环境,与展览图片相结合,营造了一种悲怆、沉重的氛围、

    无数人走进这座建筑参观的时候,流下了泪水。

    整个建筑空间序列以平静的水院结束,人们在这里可以思考并重新审视战俘这一特殊人群的人生命运。

    战俘馆的入口是露天的,曲折的走道两边墙上挂满了战俘的照片,除了少数几张照片外可以平视外,其余的照片都需要仰视,寓意深刻。

    樊建国道:“因为觉得做俘虏是一个污点。这些人一生可能就一张照片,那就是被杀之前日本人拍摄的,他们死了,亲人还不敢说,这是个几百万人的大群体啊!就这么被忽视、被遗忘了!想想就让人心酸。”

    王亮点了点头。

    他太懂了。

    走到两边墙上那一张张照片,有不少是熟悉的面孔啊。

    但还有一些是陌生的,照片上没有他们的名字。

    是啊。

    那是他们唯一一次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影像资料,还是日本人拍的。

    在那之后,他们就被残忍地杀害了。

    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中**人到底有多少人成为了日军的战俘,一直没有准确答案。

    谁也没有勇气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王亮甚至有的时候会感觉到悲哀。

    愚蠢的国民党,愚蠢的常凯申。

    为什么说他们愚蠢?

    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中日并未宣布断交,也未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美国爸爸’的‘命令下’常凯申政府才正式向日本宣战。

    所以,在此之间被日本鬼子俘虏的中**人,鬼子都借由双方未宣战为由,不给于这些军人“战俘”身份。

    更别说遵守《日内瓦协议》中对于善待战俘的约定,让中国战俘接受人道主义待遇了。

    同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几乎全部遣送日本投降战俘回国截然不同,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绝大多数的中国战俘都被日本鬼子残害致死亦或是杀害。

    除被虐杀外,大量的中国战俘被日军用作苦力。

    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要被押着去抬煤、筑路、开矿,工时长达十二三个小时。

    王亮记得当初日本鬼子逼迫中国战俘修黄河铁桥。

    因为长期从事超负荷劳动,战俘营内和工地的死亡率极高。

    那里每天早上都会有一辆马车把被折磨死的俘虏向外拉。

    找个地方,挖个大坑,就地埋了。

    还有一种方式是抽血,日军专挑年轻力壮的抽血,给日本军人做血库,许多战俘因为失血过量而导致死亡。

    女俘虏所受的折磨更惨,更难以想象。

    白天不停地洗衣、推磨,毫无休息时间,晚上还要遭受日本畜生们的种种凌辱。

    还有侵华日军第731防疫给水部队。

    成千上万的战俘被输送到那里,被做**实验。

    细菌感染致死。

    冻伤致死。

    器官摘除致死。

    毒气致死。

    这些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啊。

    墙上那一张又一张直击人心的照片就是最好不过的证据了。

    王亮觉得自己的心里难受极了。

    他不敢去看那一张张面孔。

    痛苦的、亦或是无所畏惧的、从容的笑的、严肃的、无奈的。。。。。。

    王亮之所以不敢看,是因为自己没能替他们报仇。

    把那帮该死的畜生们全部杀光。

    为什么要在露天挂这些战俘的照片?

    樊建国的意思太明显了,以前这些战俘都不愿被人提起,一直被埋没,直到现在才有人愿意宣扬他们,重见天日,所以要露天挂这些照片。

    让他们,先烈们,重见天日。

    抗俘。

    王亮不想管他们叫俘虏,王亮更愿意称呼他们为抗俘。

    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鬼子俘虏的中**人。

    王亮觉得,只有抗俘这个词,才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个群体的形象,把他们的精神面貌乃至魂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0396 谨以此章献给不屈的战俘们

    0396 谨以此章献给不屈的战俘们

    【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山知道你们江河知道你们

    ,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王亮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抗俘是一个被历史彻底遗忘的群体啊!”

    “对于这个群体,长期以来,我们采取了回避、隐匿、淡化、掩饰和失语的集体立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没能留下姓名,我们甚至都没有一个抽象的数字来统计他们。”

    那七年,有多少无名英雄倒在了日寇的屠刀之下?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熟悉的那些英雄,不过就是那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罢了。

    还有多少连名字都没有记载下来的。

    被日寇和汉奸秘密逮捕并杀害的。

    英雄的家属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亲人竟然是抗日志士。

    在抗日战争期间,军统的特工们无数次实施对日伪狗贼实施暗杀。

    亦有不少的特工被日伪逮捕并且残忍地杀害。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太平盛世,连父母的生日都记清楚的年轻人们又怎么会记得住这些英雄们呢?

    他们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

    王亮找不出答案,也不知道答案。

    当国家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时,他们慷慨从军上阵了。

    他们上阵与日军奋勇博杀。

    他们身不由已被敌人俘虏了。

    他们中大部分人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

    他们是我们的先辈、先烈,他们是保家卫国的壮士。

    他们是受了太多艰辛、苦难和误解的中**人。

    漫步在走廊里,抬头凝视这些抗俘的脸。

    他们的表现令人震撼。

    这些照片绝大部分是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

    作为当时的普通中国人,这很可能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张照片。

    王亮这位从那个年代活下来的人,怎么会不百感交集呢?

    倏然,王亮又见到了成本华。

    那个王亮给网友们讲过的姑娘。

    直击人心的照片。

    一个女孩的微笑。

    仅有昏暗的灯光打在照片上,但她眼中的光却那么明亮,图片一旁的简介写道:“成本华是在坚守安徽省和县城门时,战斗到最后被捕的,当时她不过二十岁。”

    二十岁,只有二十岁的她,笑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心中不禁充满疼惜,花样的青春碰上冰冷的刺刀钢枪。

    王亮的胸口在隐隐作痛。

    还有一位少年。

    照片中少年身着戎装,人还没有枪高,却有军人的标准站姿。

    他便是少年军人季万方。

    季万方是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份于粤省增城被俘的,时年只有十五岁。

    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照片中的季万方看上去仅有十岁的样子。

    王亮记得,这张照片当年曾经被刊登在日本读卖新闻上,这个叫季万方的小战士被日军俘虏了,日本人觉得可以用来宣传中国的穷兵黩武情况,于是叫这位小战士照相,并且上了他们的刊物。

    于是,这位小战士留给我们后人一张珍贵的历史的照片。

    他表情肃穆、坚定,小眼圆睁,身上披挂着诸如子弹带、军号、水壶、搪瓷茶杯之类的军事装备,下身一件短裤,打着绑腿,双腿并拢,一双赤脚以四十五度角,呈现出一个标准的立正军姿。

    细看,会发现季万方的右脚大脚趾上缠着绑带,显然是受伤了。

    他是一个人站在那儿,站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姿势。

    根据季万方胸前的铭牌不难解读出他所在的部队番号,过命革命军第六十四军一八六师五四七旅一九六团。

    王亮道:“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四军原本是粤系部队,前身是粤军第八路军一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第六十四军成军。”

    “六十四军历练成长在十四年抗战中,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一度是华东战场**的救火队,哪里的战事吃紧就要去哪里堵。”

    在这条走廊上,照片有很多很多。

    【一九三二年初,日寇在上海炮制一二八事变,借机转移国际视线,便于在东北占领区内扶植傀儡政权,成立伪“满洲国”。图片中的人物为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宪兵队抓捕的抗日志士。这名志士身着便衣,双眼被蒙,嘴角和衣衫上带有明显的血迹,显然是经过搏斗后被捕的。】

    【被俘的中**队第六十八师少将参谋长,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伤,其苦恼的脸、夹着纸烟的无助的手,显示着无奈;但其不抬头,不看相机,则显示着的刚毅与不屈。】

    【日军沿长江向南京进发,从东发起攻势的两角部队在鸟笼山、幕府山炮台附近的山地上俘获了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七名国民党士兵。】

    【四位中国战俘,席地而坐,身后站立着五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军人,其中一个战俘吹奏起口琴,其他三位战友沉寂其中,表情洋溢着对抗战胜利的向往,悠扬的歌声飘扬,二十一世纪,太平盛世之中的我们看见了,也听到了。。。。。。】

    樊建国在搜集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无法确定所有人的名字,有的甚至连部队番号都难以确定。

    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图片的内容进行解读,通过环境、动作、神态和外貌来剖析人物的内心。

    在两侧英雄们的注视之下,王亮一行人沉重地穿过这个长二十六米,宽三米的引道,进入博物馆的主体。

    这是一个压抑、扭曲且到处都是坚硬锐角的特殊空间。

    整个空间由混凝土直接浇筑而成,除了展品的陈列以外,没有再做任何多余的修饰。

    空间的照明都来自于高处或者贴近地面长窗的自然光,王亮能够感受到建筑师刻意不在人的视觉高度设置窗户,与灰色的曲折空间,高大厚重的围墙,随处可见的铁栅栏一起为参观者创造了一个仿佛空气凝结的牢狱。

    不但是**的牢狱,也成为精神和心灵的枷锁。

    随着踩过钢板地面的锵锵的声音,走过一个个埋在地板玻璃罩之下的日本钢盔,一段不堪回首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历史铺陈开来。

    王亮一刻也不想在这极度压抑的地方做停留,走出展馆后,他才长松了一口气:“抗日战争时中**人装备低劣,深知敌我实力悬殊,深知此去难返,深知他日这世上可能不会留下任何自己来过的痕迹,哪怕仅仅是一张照片。但,国仇,不能不报;家恨,不能不雪。不有行者不能救将来。”

    【。。。。。。据《国*军抗战全纪实》中记载,中国战俘保守估计在三百万人,绝大部分战俘被日军杀害、或充作劳工。在日本投降时,作为战俘仅存四十三人。。。。。。】

0397 飞虎奇兵馆

    0397 飞虎奇兵馆

    飞虎奇兵馆。

    看到这五个大字,王亮不由得想起一个人,陈纳德将军。

    克莱尔李陈纳德,美国陆军航空队少将、飞行员。

    1893年9月6日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康麦斯,1936年6月3日,宋美龄任命陈纳德为中国空军顾问,帮助建立中国空军。

    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成立,陈纳德担任上校队长。

    在抗日战争期间,陈纳德本人在中国击落日本战机四十一架。

    王亮感慨道:“我不记得你是怎么来到中国的,但我记得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的。”

    1945年7月6日,那一天,是陈纳德卸任的日子。

    中国政府授予了他最高荣誉,云省宣布将昆明市区通往巫家坝机场的路更名为陈纳德路。

    1945年月8月2日,陈纳德欢送仪式举行,王亮也参加了。

    下午六点左右,上万名中国人民赶到欢送仪式的现场,想一睹这位美国将军真容。

    王亮仍旧记得,当陈纳德将军所乘坐的敞蓬吉普车出现在那条路上的时候,整条路已经被前来送别的市民们围的水泄不通。

    维持秩序的宪兵根本就要没有办法有效地控制住当时的场面。

    市民们是发自内心地爱戴这位美国将军。

    现场人声鼎沸。

    所有人都挥着手大声呼喊着陈纳德的名字。

    这一幕让年近六旬的陈纳德备受感动,不会汉语的他流着泪,反复用“顶好”两个字回应大家。

    滴滴滴

    前来送别的市民们把路给堵上了,陈纳德将军的车子无法通过。

    直到八点钟,陈纳德将军的车子才出现在会场上。

    王亮努力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记得那辆敞篷车不是开过来的,而是被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给推到会场上的。会场上有台阶,陈纳德将军想下车,结果那辆车直接被当作轿子抬进了会场。”

    纯朴的山城人民,正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出对英雄的不舍和敬重。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在陈纳德离开山城的时候,山城的市民们自发地向他赠送了上万件小礼品。

    国民党政府则送了陈纳德一把金钥匙,以表示中国的大门永远都为他敞开,欢迎这位家人随时回来。

    在老百姓赠送的礼品中,陈纳德选择了一部分带回国。

    当时的王亮回想起过去的那段岁月,不免有很多触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鬼子凭借着空军上面的绝对优势,很快占据了在中国的制空权。

    日本人的飞机在战场上疯狂肆虐,针对上海、武汉、重庆和西安等中国的重点战略城市进行了狂轰乱炸,处于弱势的中国空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无数无辜的中国人丧生在轰炸之中。

    生逢乱世,生命都不由自己来掌握,这是何等的悲哀。

    每日每夜担惊受怕,当防空警报拉响的时候,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冲入防空洞。

    王亮感慨啊。

    1945年的那一天,王亮回想起四年前,陈纳德带领着美国空军飞行员来到中国战场打击日本侵略者。

    由于当时美国政府还没有对日宣战,因此这支空军当时称之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队’,每驾飞机上都要漆上青天白日标识。

    中国就是在这一支空军的援助之下,让不可一世、作恶多端的日本空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空军连续轰炸了日军机场、日军军事基地和战略目标,甚至还直接对日本本土进行了轰炸,为中国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今时今日,王亮看着展馆里收藏的东西。

    当年飞行员使用过的饭盒

    陈纳德将军登机照片

    飞虎队标识

    美军枪刺

    王亮道:“这支由美国人组成的援华空军有近五百名年轻的军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牺牲。”

    这些事情,同样是鲜为人知的。

    中美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为种种原因,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宣传不多,力度也不大。

    但王亮觉得,那年,那些人,那些事,不能忘。

    或许我们之间的意识形态存在的对立,但这并不是阻碍我们成为好朋友好兄弟的屏障。

    为了纪念这些盟军将士,在飞虎奇兵馆,樊建国用中国特有的形式把能够找到的美军官兵照片烧成了瓷板画。

    一张张整整齐齐的悬挂在展览厅的墙体上,让人们永远追思、怀记。

    在展厅的中央,王亮注意到了一张樊建国和一个外国老人的合影。

    不难推测,这是个美国人。

    看上去得有**十岁的样子了,坐在轮椅上。

    “这位是当年飞虎队的老兵,他的名字叫做罗伯特格鲁勃,曾是美国第十航空联队的飞行员。”

    樊建国继续向王亮介绍道:“两千零一年的时候,经过多方打听和寻找,我得到了当年飞虎队老兵的一些信息,便邀请他来到咱们的博物馆。。。。。。”

    樊建国为大家还原了当时的情形。

    当看到墙上的战友们照片的时候,罗伯特不禁放声大哭。

    他问樊建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