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级鉴定师-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闻笑呵呵的道:“看来王老板对这二位挺有信心的,没关系,可以慢慢看,这里什么年代的古玩都有。”

赵卓鉴定了好几件东西,包括玉器,瓷器和青铜器,都鉴定为是真品,景瑶的鉴定结果也一样,二人站起身来,朝着王姐递了个眼色。

王姐便明白过来,说道:“徐老板,那你这些价格可得给我好好优惠一下哟。”

徐闻微微笑道:“王老板既然是黄老板介绍来的,我当然会给足面子,就是不知道王老板你是要长期做还是玩玩票?”

王姐说道:“当然是长期做。”

徐闻笑眯眯的道:“长期做么?那不知道王老板你是做大的还是做小的?”

看到王姐有些不明白这话的意思,徐闻呵呵笑道:“做小的意思,就是经营些小物件,比如这里的东西,全都是真品,但是利润嘛可能就不太高。”

“那若要做大呢?”王姐听出话里的意思,却依旧问道。

徐闻打了个哈哈道:“王老板你若要做大,那就要记住一件事情,古玩行当吃的是眼力饭,眼力够,能拣漏,眼力不够,就要打眼,无论是拣漏还是打眼,全是各凭本事,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所以说,但凡是做这古玩生意,没有一家出售的是百分之百的真品,一定都有赝品掺杂在内!”

赵卓和景瑶不由对望了一眼,徐闻这话说的倒也是实话,这无奸不商在古玩行当里可谓是最合适不过的形容词了,虽然其中也不乏有那些做正当买卖的古玩商,但是这个行当实在是太鱼龙混杂,什么人都可以来参上一脚,甚至于很多古玩商自己便是仿赝品的。

不管是有意在店铺里贩卖赝品,还是因为瞧不出来把赝品摆在了铺子里,总归来说,的确是没有一家铺子出售的是百分之百的真品,就算是再正规的店面,那也总有收购者看走眼的时候。

第六卷 白城风云 第六十二章 假玉

王姐微微眯起眼来,揣测道:“徐老板你的意思是……”

徐闻深邃的笑道:“做生意无非就图个财,有的行当做生意要实诚,要有口碑,但是有的行当就不能太实诚,这古玩行当,乃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意,赚的就是暴利,若是王老板你真想做大,就要懂得掺点水分。”

王姐没有应承也没有拒绝,只是淡淡说道:“这要掺水分也得掺得高明才行,否则被人家一眼就戳穿了,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徐闻便笑道:“王老板这点就不用担心了,我也是看在你是黄老板的交情上才给你说这番大实话,既然话说到这份上,我就让你开开眼界好了。”

说着,他带着三人走到库房深处,便见到里面有着另外一堆箱子,箱子里放着的同样是各种各样的古玩,其中玉器占了大部分。

徐闻站在一边,笑眯眯的朝着赵卓二人道:“你们可以看看,看是不是真假难辨。”

赵卓蹲下身来,拿起一块有血沁的玉器看了一看,没看多久,他心脏突地猛烈的跳动起来,同时眼睛睁得大大的。

他立刻又拿起另外一件玉器来,定眼看了一阵,又连续拿起了另外几件。

徐闻见到赵卓一脸沉重,还以为他是认为这些真假难分,脸上的笑意显得更浓了。

而让赵卓如此沉重的原因,乃是因为这些玉器的造假方法,他是似曾相识啊!

早在玉器的鉴宝大会上,赵卓便见到过用这些造假法制造出的赝品,要知道,虽然玉器的造假方法很多,甚至有的方法在程序上都是相同的,比如血沁造假,便是将动物的腹部剖开,趁血热时将玉器塞入动物腹内,将其埋入地下,一两年之后取出。

但是,不同的动物,不同的血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土质都可能对出土后的玉有着不同的影响。

然而目前赵卓所看过的这几件玉器,对血沁、黑斑、土沁等各种沁都有造假,而且仿得非常逼真,若不是他在玉器上造诣非凡,恐怕也会被糊弄住。

更重要的,他在鉴宝大会上对所鉴定过的这类玉器印象很深,所以一看到这些玉器,立刻便想了起来,同时脑海里浮现出中天会所老板汪正明的对话。

他的父亲便是因为被一块战国时代的高古玉龙赝品骗得倾家荡产,后来创建中天会所,为的便是找出当年的幕后真凶,然而随着寻找却发现那骗子不过是个小角色,被赝品所骗的也不止他父亲一个,其幕后者有着一个庞大的势力专门制造赝品假玉,并且拜托赵卓帮忙调查。

只不过,当时赵卓因为事态重大,所以没有答应下来,但是没有想到竟然在这个地方遇到了同类的赝品。

但是,这些赝品和自己所接触过的赝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那就是价格上,目前这些箱子里的赝品目测上去,价格都属于中下水平,根本就没有高价位的,如果高价位的赝品也在这里的话,那这个徐闻不消说肯定就是这股势力中的一员。

而且,看来这个黄老板也不简单,否则徐闻不可能直接说明这些是赝品,将王姐当成了下家。或者,这样的推心置腹根本就是个骗局,只是为了取得王姐的信任而已。

徐闻此时笑道:“怎么样,二位,没有看出个究竟吧?”

赵卓和王姐虽然相处不久,不过还是深知她的为人,颇为正直公道,所以倒不担心她真的会被徐闻说动,毕竟王姐的家世不一样,更和纪家是世交,若是象普通商人那样倒腾起赝品,甚至会影响到其他的产业。

见到王姐似乎准备说话,赵卓抢先开口道:“徐老板,这些东西的确仿造得很不错,但是细看之下也能分辨出是赝品,卖出的价格也都不高,最好的也不过几十万一件,而且若买家不是新手,只要在这玉器上有着几年沉浸的工夫,恐怕就不会那么容易上当。”

他一边说话,一边朝着王姐和景瑶递了个眼色,二人虽然不知道赵卓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都没有说话。

徐闻有些希奇的看着赵卓,笑道:“你这年轻人倒还挺有眼力的,这赝品也和真的古玩一样,也有上下等之分,既然这些你们不是很满意,那我就为你们介绍更高档的东西好了。”

说着,徐闻便领着二人出了库房更深处,打开了一道密码门,走进里面后,是一个小房间,里面放着很多金属柜子。

徐闻打开其中一个,从中小心翼翼的拿出一个木匣子来,上好的红木匣子里用颇有些年代感黄色绸缎包裹着一件东西。

待到将绸缎打开之后,便见到里面乃是一件玉质福寿瓶。

此瓶乃是由整玉雕成,高有20CM,器型规整大气,瓶盖圆雕瑞兽钮,瑞兽回首俯卧,颇具气势,在瓶颈处以阴刻手法琢制“福”“寿”二字,瓶身浮雕规整有序的花草纹,琢工精细,是清代颇为标准的器型。

粗略看来,这玉瓶不仅雕工上乘,而且玉色纯白,似乎是由和田玉的籽料雕就,在瓶身上还有着圆润的包浆,表示其是传世而来的。

玉雕器皿对于玉料、玉工的要求较高,历来为收藏重器,在历次清宫旧藏拍卖会上,玉雕器皿往往能拍得高价,不乏拔得头筹之作。

而如今,在和田玉料日益枯竭的形势下,玉工考虑到周转周期与投资收益,很少将大块玉料来制作大型的玉雕器皿,往往会制作周转时间短、投资收益高的牌片及把件类,所以用料极佳,雕工精美和形象美观的大瓶就更难得了,更何况是清朝之物呢?

赵卓眯起眼围着玉瓶看了一阵,便慢慢的看出了破绽。

和田玉的价格,以羊脂玉最高、籽料高、山流水料次之、山料更次之。

首先,这件玉雕并非是和田玉的籽料,而是用最次的山料制成的。

和田玉籽料乃是在河水的长期冲撞之下,冲刷侵蚀经千万年的冲刷所形成,质地细糯滋润,乃是玉中珍品,价格自然不菲。

山料则是由山上的玉矿开采而出,在档次上远不及籽料,不过,不法商人为了达到最大的利益,将山料玉或者其他相似的玉石进行切割打磨,制造出籽玉的外形,再辅以染色做皮而成,形成人造籽料。

一般来说,人造籽料还是颇容易分辨,因为天然籽玉的表面系在河流中经年累月地被水冲,砂磨,既润泽又到处充满像毛肤一样的细小砂眼,形成的是凹凸不平的麻皮坑,并且外形弧线非常自然。

不过,染色做皮之后,分辨的难度就会加大许多。

在和田籽玉外表分布的一层褐红色或褐黄色玉皮,因此习惯上称为皮色籽玉。用籽料来做成玉雕器皿,一般为了表示此玉乃是真的籽料,所以都会留下一部分的皮。

象此件福寿瓶,在瓶口那里便留着一小撮褐黄色的外皮,一般辨玉者见到这层外皮便会判断此玉瓶是真的籽料。

然而,这外皮确实真的籽料的外皮,然而却是将真籽玉的皮色加在了山料之上,这就象假瓷器的瓶底是真,而瓶身是假的一样,若是被瓶底所迷惑,那就会上当。

而赵卓这么看完,更是百分之百确定,这个徐闻一定和那造假集团有关系,因为这以真籽料做皮的造假手法和鉴宝大会上所遇到过的造假法如出一辙。

徐闻此时笑道:“怎么样,这下是真看不出来了吧?别说你这年轻人了,这玉仿得比真的还象真的,就算是有十几二十年鉴定经验的老行家那也看不出来啊。至于这价格,卖个三四百万也绝不在话下了。”

赵卓也不由点点头,朝着王姐笑道:“的确是真假难辨,不过王姐,这投资古玩店不是一下子就能弄好的事情,我看很多事情还得好好的戳商一下才行啊,象弄个店面什么的,得开在其他地方,不能抢了徐老板的生意。”

王姐立刻会意过来,笑道:“小卓说得不错,徐老板今天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啊,不过,有些事情我还得好好琢磨琢磨。”

徐闻也没什么意外,笑呵呵的道:“王老板可以慢慢想,不过,这件事情可得好好保密啊。”

王姐说道:“徐老板放心,我是真心想开古玩店,这种商业机密自然不会乱说。”

三人出了古玩店,上了车之后,景瑶才开口问道:“赵卓,刚才在店里你究竟发现了什么事情?”

赵卓便将造假玉集团的事情说了出来,不过并没有牵涉到汪正明,只是说自己认识的一个人被假玉所害,这么一说,二人不由得唏嘘不已。

景瑶便希奇道:“王姐,这事情怎么听起来这么诡异呢,那个黄老板会不会也有问题呢?”

王姐微微蹙眉,沉吟了一阵道:“我想,这可能真的是一个局,我记得前不久,老黄似乎跟我提过关于几项投资的事情,我当时没有答应下来,但是,如果我有把柄落到他的手上,那恐怕就是身不由己了。”

第六卷 白城风云 第六十三章 第三场开幕

王姐对黄老板和徐闻有了警惕,关于这古玩店的事情变得更加慎重起来了,赵卓便让她把这件事情先拖着,然后便打电话将事情始末告诉了汪正明。

汪正明接到赵卓的电话,还以为他答应帮忙,哪知道一来便提供了这么好的情报,汪正明耗费了这么多年的时间,也没有深入到这股势力的内部人员,哪知赵卓却接触到了批发假玉的人,这也让汪正明大为惊喜。

赵卓打完这通电话之后,心里也稍稍舒坦了一些,也算是帮了下汪正明的忙了,和景瑶二人告别之后,便回了纪家大宅。

第二天,是斗瓷节第三场开赛的日子,比的是六朝时期的瓷器。

实际上在原始青瓷比赛中,也涉及到不少六朝时期的瓷器,不过,这一场比赛的六朝瓷器则是比较成熟的青瓷。

成熟青瓷虽然在东汉晚期就已经烧制出来,但是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局混乱,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窑口的水平也大不相同,所以即有着原始青瓷的存在,又有着成熟青瓷的蓬勃发展。

在历史上,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合称六朝,因为他们先后都是以建康为都城的朝代,不过在考古学概念中六朝青瓷包括了西晋青瓷,所以六朝时期的瓷器就包括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瓷器。

原始青瓷造型简单,质地粗糙,釉色不稳,但是整体质朴自然,而成熟青瓷不仅同样质朴自然,更有种洗尽铅华的美学意境,而且,其在胎质、造型、釉色、纹饰上远比原始青瓷上等,所以在古玩市场上的价格也仅次于唐五代时期的瓷器。

连续两天的斗瓷节经过媒体竞相报道之后,会展中心外更是一片人山人海的景象,全都是早早来到场外,等待入场的观众。

参加了两场比赛,赵卓对进场、安检等程序已是习以为常了,在参赛席上坐定之后,发现这场比赛的参赛者人数比起上一场更多一些。

这也难怪,六朝瓷器经过各大窑口大量产出,流传于世的并非少数,只是市场上多见的乃是现代仿品和真品中的明器、抵档粗品,真假六朝青瓷可谓是鱼龙混杂。

不过,每一场比赛的参赛者比起前一场来说,不仅资金要雄厚一些,眼力也要更足一些,众人耗费三年的时间,为的便是在这斗瓷节上露露脸,所以自然也是施出了浑身解数,收集到了能够参赛的藏品。

随着观众的入场,会场里开始变得有些嘈杂,待到嘈杂声渐渐安静下来之后,评委们也都入了席,童会长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六朝瓷器的商业价值之后,便宣布第三场比赛开始。

赛程一开始,第一个参赛者所拿出来的便是一个大箱子,其实一般高度在20多厘米左右便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大件器物,但是这件箱子却足有半米高,可见乃是一件颇罕见的重器。

器物越是大件,保存就越难,所以自然价格也就比小件的东西要高出一个档次了,所以木箱子还未打开,大家都议论纷纷起来。

很快的,那参赛者便将箱子打开来,从中抱出一个大罐子,却是一个青釉谷仓罐。

谷仓罐流行于三国东吴晚期到西晋时期,是一种专门用来陪葬的模型明器,俗称“魂瓶”,即死者灵魂的栖息地或寄托物。

其主要是在罐上堆贴人物亭阙和佛像等形象,目的在于“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此罐高颈圆鼓腹,颈上作五连管式,四面贴着飞鸟群。下面有着重檐阁楼,一头头蹲兽为柱,边上又有城阙。在旁边立着两组高冠胡人,各有所执,每组三人并侍,在罐腹还贴塑朱雀、辟邪、天禄等。

此罐一出,就算是参赛者们也都不由得微微颔首,评头论足起来。

纪渊不断颔首道:“这罐子制作规范工细,青釉润亮,如此大件,保存得还这么完好,在明器中也不多见啊。”

崔世烟点头道:“不错,看这罐层楼叠出,神雾迷漫,应该是江南东吴西晋时期越窑的重器了。”

赵卓在一边叹道:“可惜只是一件明器。”

众人也都纷纷点头,评估瓷器的价值,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陈设器为最高,文房用具其次,冥器又其次,以日用器最低,这罐子虽然大件,然而因为是明器,所以价格上就要扣掉不少分。

明清时期的将军罐也是如此,虽然是大型的重器,有的甚至有半米多高,然而因为是盛用佛教僧侣的器物,用以充当明器,所以在价格上也就逊色了许多。

在评委们几经鉴定之后,鉴定为此器为东吴时期的越窑真品,价格为25万。

第一件瓷器便估价为了20多万,便让场中的气氛变得格外热烈起来,一件件瓷器陆续上场,其中不乏有精品产生,价格竟然很快的便提升到了百万之列。

古代的制瓷工匠往往一辈子都在操持瓷器,以烧瓷为生,有的还是世代传承,其技艺娴熟自如,所制的器皿亦是精神十足,纹饰或秀巧大方,或柔美生动;尤其动物造型的器皿,个个栩栩如生,灵性飞动,呼之欲出。

不少参赛的藏品,都让人看得耳目一新,其既有明清时期瓷器的那种雅秀大气,又有着原始青瓷的古朴自然,二者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让人看得不住点头。

众人看得越投入,时间便过得越是飞快,百来件藏品似乎在一瞬间便展出完毕,又好象经过了桓古千年一般,六朝青瓷的最高价格也提升到了三百五十万的高度。

紧接着,便是古玩圈子里的参赛者陆续拿出藏品来,方路也在第一时间登场。

方路上一次输给了童费宇,这次也是卯足劲,拿出了一件青釉龟形砚滴。

砚滴属于文房用具之类,因为古人倒水入墨中,不好控制水流,砚滴的产生正是用以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因为是文人所用的东西,所以在造型上就显得颇具文人气息,其材质不止是陶瓷,还有金属、玉石、玛瑙之类,造型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很有寓意。

这件藏品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

远远的看来,乌龟活灵活现,顿生妙趣,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施的青釉也是润泽有度,和胎质和二为一,即显得古朴浑厚,又有着细腻精细之美。

虽然砚滴的出土量也不少,不过这件实属越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