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向往的生活[七零]-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老太太就会在村民们上下工人多的时候带着古明妍刻意避着些人群,从不在这时候带着她大胖孙女儿出去打别人的眼儿。
  故而这回,老太太没办法之下把孩子带到了课堂上。就这一会,她不希望的事情还真的给发生了。
  没办法,这世界上大多人都有左性,你越不让他干什么吧,往往人就越想要试探,越是瞒着还越能引发起人们的好奇心。搁平时,谁家还没个小丫头啊,那都是不稀罕看的,顶多就是觉得人家老古家条件好,养的好,孩子长得比一般孩子好看罢了。可这老太太越是稀罕越是金贵还老藏着不叫人看,那人们就愈发的想看看这孩子到底有什么特别的了。
  只在自家奶奶的扫盲班课堂进行过一次早期教育之后,就又被自家奶奶给藏了起来的古明妍,十分无奈的想着,自家奶奶的想法怕是要落空了。
  就看最近几天下来,打着各种旗号上门套近乎的人越来越多,不是这个要借点儿粮,就是那个想挖点儿你家的菜,要不然就是来借用缝纫机的。反正就是各种想方设法的想往家里钻,想要借着这些由头看看古明妍长什么样的,还有那趁着老太太没注意的空挡,伸手捏捏人家小婴儿的脸,摸摸人家的脚丫子什么的。那些实在是没什么借口可找内心又十分好奇的人,干脆直接说想跟老姐姐/大娘/婶儿的唠唠嗑来的,然后就待在家里半天也不走,就差在脸上写明我来就是想要看看你家孙女儿长什么样的了。
  古明妍……
  就这样,古明妍被当成展品又给众人展示了这么一遭,这感觉其实还真挺酸爽的。
  在村民们中的一部分被满足了好奇心后,又逐渐将自己看到的说给自家老头子孩子孙子什么的,然后慢慢的,古明妍这姑娘长得白白嫩嫩,还听话不轻易哭闹的名声便这么传出去了。
  另有那些抓错重点的,传出了人家小孩子穿的是多好多好的羊毛毛衣啊,老太太给穿的棉袄有多软和啊这样的话。反正就是看到的都给讨论了个遍,谁叫村里人没什么消遣,有点什么新鲜事都得被拿来说道说道好打发时间呢。
  慢慢的,人们对古明妍的好奇心在翻来覆去的八卦中慢慢消退了,毕竟她还是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婴儿,被人讨论这么久已经算是够特殊的了。
  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有的人想起来毕老太太曾经在扫盲班上不让老汉抽烟的事儿,说是怕呛着孩子。
  想着毕老太太不叫她家里的小孙女儿闻烟味,他们就想着那古老头在家是不是也是被管束的对象啊?想着就连古老爷子都有可能连口烟都不能在家抽,人们也就自我安慰,只被毕老太在课堂上按着不叫抽烟也算不上啥大事儿了。
  想想古老头真是可怜啊,这老古家疼孩子真是没边儿了啊。
  然后又有不知从哪里传出的话,说是半夜出去上厕所,看见古老头蹲自家墙根儿那儿吸烟袋杆子呢,背影看着好不可怜,各种萧瑟的那种。
  于是慢慢的,村民们尤其是别的老头子们,看着古老头的目光中就夹杂着点儿同情了。原来老哥在家也跟我们一样是被媳妇管的那一款啊,我们这好歹媳妇儿在外面还给留点儿面儿啥的,老哥这是直接被赶出家门了啊。顿时感觉自己跟大团长的距离被无限拉近,古老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划到了同一耙耳朵阵营,被好生同情了一番。
  过了好一阵子才知道事情原委,明白过来这阵子大家看他眼神不大对头的原因的古老头,简直不知道该说啥好。
  自家老太太的确不叫他在孩子们面前吸烟,不过也没有残忍到给他大半夜的赶出家门啊。再说了,他有部队上给的供应,抽的是香烟,压根儿就不吸烟袋杆子的好不好。
  也不知道是哪个半瞎看到谁蹲自家墙角了,给编出了这么一番话出来。结果大家还都信了,一点儿没有分辨判断能力啊这是,简直要把老头子给气死了。


第17章 过年准备
  老话说,三翻六坐九爬,说的就是小婴儿大致的成长过程。宝宝们基本上三个月的时候会翻身,六个月时能独立地坐起来,九个月左右学会爬行。不过这当然是根据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的,加上还会与孩子是不是吃得足够有营养,家长的教育训练程度的深浅也是十分相关的。
  古明妍的身体里住着个成年人的灵魂,自然不用大人督促着才会进行翻身之类的练习啊什么的。有空了她自己就会多加练习,动动手动动脚的,对于能够早日自己独立行动,也是十分渴望了。
  有了意志的指导,加上上辈子对身体运用的下意识里的经验,古明妍让现在自己的这幅新生的身体学习起这些动作来,进度还是很快的。不过她也不敢让自己显得太过特殊了,也就遵照着时间差不多的一点点表现出来而已。
  而且为了不让宁荣薇和古建国错过她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而感到遗憾,她基本上都会选择在他们回古家村的时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次古明妍又掌握了什么新技能展示给他们看的时候,可以看出古建国两口子还是很高兴的,对于自己没有错过小女儿每一个小小的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两口子很是满足。
  吃吃睡睡的日子过得飞快,在古明妍在差不多六个月的时候学会了坐的同时,也迎来了她这辈子第一个农历新年。
  这时候农村里对过大年那可是相当的重视的。早在年前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毕老太太就指挥着古老爷子还有几个儿女,让他们帮着置办年货了。家里有队上秋里分的粮食,再加上部队上年下给的补贴,粮食什么的到是不缺的,只不过需要去城里的粮店用钱票把粮本上的供应给领回来就是了。
  说起这个买供应的事儿吧,那就不得不说说这年头为什么农村人都那么羡慕城里人了。这不光是因为城市户口找工作的时候机会远大于非城镇户口的人,而且主要还是因为城里人都是吃供应粮的,每个人都有最低的供应标准,就算是有的没有工作的,那也能有基本的供应。从新生儿到成年人,按照规定逐年增加相应的供应,不像农村人那样没有基本的保障,只能靠着下地挣工分赚口粮,就这还得看老天赏不赏饭吃呢。
  但是,这也不是说城里人就一定比农村人吃得更饱。只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粮食紧缺,如果不统筹限量供应,就会使得有的人吃不上饭。只有统一规划限量供应,才是解决家家有饭吃的最好的办法。
  这年代的供应本是一个厚纸壳本,中间的纸页是12个月的供应表格,封面上印着《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的字样。供应本上第一页是家庭人口和每人每月粗粮、细粮、豆油的供应量。春节时还会有黄米、大米、葵花、芸豆等偶尔会供应。这些都在这个供应证上被印的清清楚楚的。
  因为算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根本所在,每个月一发工资后,买供应粮油就是一家人的头等大事。这个年月,粮油少,钱票也少,如果不及时把粮油买回家,钱一旦花完,就没有粮油吃了。买粮油几乎是一家子人都出动,把一个月的供应粮油全买回来。计划经济时代,发工资几乎都是同一个日子。于是,每到这个时候,城里的粮店副食品店总是挤满了人,排号卖粮的队伍挤挤茬茬的,就像是一条长龙似的,很是热闹。
  每年过年的时候那就更夸张了。每年的腊月十五前后,粮店屋里屋外像唱大戏一样,人们都侧着身子来回挤,赶着买过年用的东西。时冬腊月,豆油凝了,还得在油桶下面垫几块砖,烧木头柈子,把豆油烤化了再卖。每当这时,粮店屋里总是烟熏火燎的。领完粮油后,都在粮店院儿里系好口袋绳,把豆油瓶装进帆布拎兜里,然后,大人背重的,小孩扛轻的,就这么一路扛回家去。
  凡是城镇户口的居民都吃供应粮,农民靠土地自给自足。那时候农村人最羡慕的就是吃上供应粮的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供应粮店是肚子不饿的保障。其实,按照供应本上供应的粮食量,是不够每个人一日三餐吃饱饭的。夏秋季节还好说,有青菜、瓜果,实在买不起了,还有榆树钱、野菜、大头菜根等可以挖来参合着吃。可要是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野外光秃秃的,一口吃的也找不到,家家秋天储存的土豆和冬天买的豆饼都成了最好的副食了。这个时候也没人会计较什么好吃不好吃了,只要能填饱肚子的,那就是好东西。
  这个年月,供应粮分粗粮和细粮两种,粗粮有高粱米、苞米茬子、苞米面;细粮有白面和小米。不到春节或是想国庆、劳动节这样的特殊节日,那是不大会供应大米的。喝苞米馇子粥和吃高粱米饭、苞米面大饼子就是家常便饭了,平常人家是很难很难吃到大米饭的。
  古家二老的户口已经迁到了生产队了,所以他们才能参加劳动赚取工分,队上也会给分粮食。只是部队上平时还是会补贴点钱票给他们,逢年过节时也会有些特殊的供应可以领取。所以二老也是有自个儿的供应本的。
  但是因为这年代好些东西不是你的供应本上有,就能保证一定能够保质保量的被你给买到,这还要得碰巧赶得上粮店什么的有供应才行呢。
  古家小姑在百货公司上班,百货公司所在的地方算是城市的中心主街了,那里不仅有百货公司,像是国营饭店,粮油店,副食品店,供销社,邮局什么的也都聚在那一块儿街区。古丹华又是做这个工作的,自己也是当家的主妇,跟粮油店的工作人员时常接触,平时百货公司有什么瑕疵品要处理的她也会提前给人家捎信儿,有来有往的相互便宜。
  所以古家买供应这件事儿好多时候都是她在帮着张罗,跟认识的朋友打好招呼,提前把自家的那份留出来。虽然不是每次都要找人帮忙吧,不过在一些要紧的时候,比如节假日和年关前,还有平时来了什么稀罕的物资的时候,那这些关系和人脉都是能起到大作用的。
  老古家的年货就在古老爷子一趟趟进城,还有孩子们每次回来时都会捎带点儿,就这么慢慢的给置办齐全了。
  这年头,农村普遍面临温饱困难的问题,平时家里几乎天天都是红薯、玉米粥、红薯面馒头和面条就着咸菜糊弄肚子,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勉强吃上回白面馒头(收获的小麦绝大部分缴了“公粮”,供应给了城市人口)或者肉馅儿的饺子这样难得的好饭。所以农村里对于过年这件事儿,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那都是十分期待的。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孩子憧憬过年,还因为这时候他们能有“新”衣服穿了。过年前,家里的母亲会把全家的被褥和衣服翻新一遍,拆一些旧棉被和棉衣,把里面的棉花捶打一下祛除灰尘,把棉被棉衣的里表洗一下,缝制成“新”的棉衣棉被。于是乎,过春节孩子们就算是有了所谓的新衣新帽穿了。
  由于天气冷,古家都是把拆洗的被褥衣服什么的放在主屋烧炕的房子里慢慢烘干的,所以这拆洗工作就开始的早,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好在古家村靠着大山,不缺柴火烧,毕老太太又是和善人,不会去计较烧柴多了浪费。所以冬天里她和陈红春浆洗衣服的时候都是兑了热水的。家里要烧炕,灶上常年的温着水,冬日里不管是用来喝还是洗漱做饭洗衣的都是极好的。可别小瞧了这点儿热水,它能让人在寒冷的冬日里少受好些罪,少生好多病。尤其是对家里需要操持家务的女人来说,这一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除了拆拆洗洗之外,过年当然还少不了要进行大扫除。
  毕老太太是个干净利索的小老太太,平时家里就被她打扫的十分干净整洁。这临近年关,那更是不遗余力的以着近乎是洗房子的程度在打扫了。
  桌椅板凳,床上地面这些自不必说,连平时不太清扫的房梁都要站在梯子上整个的洒扫一遍。当然了,这活儿是儿子们回来帮着给干的,老太太也上了年纪了,可不敢叫她这么的爬高上低的。
  除了房间里,前院中庭和后院也都被毕老太□□排着全部给收拾了一遍。古家的院子里铺的都是大青石砖,说来平时就经常洒扫,不像别家的土路那样刮个风下个雨的,就会弄得满院子尘土飞扬泥泞不堪的。
  里里外外的都收拾干净了,就到了过年的重头戏,也是华国人自古都看重的——吃。
  这个年月不像后世那样经济发达,交通通讯便利,商业繁荣。对于年货和过年期间的食物完全可以不用提前准备。反正就是大年三十儿的时候,超市也都还开门营业呢,一点儿用不着担心准备不充足会大年下的饿肚子。
  但回到这几十年前的现下,这时候过年那真的是要提前准备好整个正月要吃的食物的。因为这时候过年大家统一的都放假了,城里的粮油店、供销社、国营饭店什么的都停业了,要是不自家自个儿准备好了,那就只能饿肚子了。
  而且华国人还十分讲究要过个好年,就是就算是辛苦了一整年,大年下的也要尽量吃得好,否则将来的一年就会吃苦受罪,还不吉利。华国人的团圆文化和好吃这是出了名儿的,大年下的一家子聚在一起,都会尽量做些好吃的来慰劳过去辛苦的一年。
  准备吃食,那就少不了肉。
  这年头想吃牛肉羊肉基本不太现实,就是条件好点儿的人家,过年能杀只鸡买点猪肉的,城里的遇上供应了,能弄来条鱼的,这都能算的上是过了个好年的。
  城里买猪肉靠供应,得提前得了消息连夜的排队去买。农村人家吃肉一年也就大年下这么一回。村里养着任务猪,交了公家的那份后能留下个一两头的给各个生产队,等到过年的时候,杀了按照工分给各家分肉。
  杀年猪、杀猪饭,这一年代文种田文里必不可少的重要情节就在古明妍的身边真实的上演着。可惜她奶考虑到她太小,不好看那血腥的场面,就没带她去瞧热闹。加上她现在也吃不了肉,她也就刚长出了两颗小乳牙,勉强吃点鸡蛋羹到头了,就更别说杀猪饭了。所以,到了村里杀猪那天,古老爷子和陈红春都去帮忙了,自家大堂哥也跟着他的一群玩伴儿(据说是叫铁柱、土墩儿什么的……)疯跑着去看热闹了,家里只剩下她跟毕老太太大眼儿瞪小眼儿。
  老太太为了照顾她也不能去吃杀猪饭了,只让大伯母陈红春给她带回她的那一份来家里吃。
  农村年下杀猪一向是传统,有句话是“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这句话体现了农民对于杀猪的期待,标志着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有句老话说得好“百菜白菜鲜,诸肉猪肉香”,杀年猪用的猪是村民们养了一年的猪,肉质是后世超市里卖的普通猪肉比不上的。
  杀猪是不会浪费掉猪的每一个可用部分的,猪血、猪肠、猪的内脏都是不会浪费的,得用来制作杀猪宴。把猪下水和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跟蔬菜土豆什么的一锅乱炖,加上调料入味儿,在这年头就是顶好的杀猪饭了。
  杀了年猪后主要要进行分肉,各家各户依照公分领属于自家的那部分。这年头家家缺少油水,都想要肥肉多的部分,那这就要看这家人跟分肉的人的关系好坏了。
  像是古家这样的人家,在村里地位高,又跟大队长家是亲家。故而虽然家里只能靠老两口和大儿媳陈红春的工分,能分到的肉不多,但都是油水较足的部位。
  只是只这些肉过年是不够的,所以每年老太太都会让儿女们尽力的去淘换。这时候也不计较他们是不是从黑市上弄回来的了,反正只要东西好,能给大家过个好年的就行。
  年下计划要吃的肉之外,毕老太太还会分出一部分肉给做成腊肠腊肉,这些有的是要给在部队的大儿子古建党寄去的,一部分是要给些重要的老领导老战友走礼用的,再有就是给平时馋肉的时候或是每月聚会上给家人添菜的时候备着的了。
  在置办完年货,打扫完卫生,分完猪肉后,就到了过年最后准备吃食的工作环节了。
  习俗讲究:“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按着这里的习俗,到了年二十九,老太太就开始带着大儿媳妇蒸馒头,炸丸子、麻叶什么的了。由于没有足够的油,炸货也不能多做,只保证能给大家能解解馋便罢了。


第18章 第一个年
  到了除夕的这天,古家人都早早的回到了老宅。
  老宅的院门儿上贴着古老爷子写的对联,家里的窗户上还粘着毕老太太剪得窗花,总之就是处处都洋溢着过年的喜气。
  古家倒不讲究男人不能进厨房,来家之后,人人都是撸袖子上阵,洗碗刷锅烧火的帮忙。
  今年古家运气好,赶上了城里的供应,弄来了两条大草鱼,一直在院子里给冻着呢。这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