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俏七零-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啊!这不是……都生完了吗?”孩子父亲有点不想去医院,这么一耽搁,连回家过年都赶不上了!

    “糊涂!回家重要还是老婆孩子重要?医生说要去医院,就肯定要去!”韩警官眉眼一横,粗声粗气的说。他平时积威惯了,这么一说,人家赶紧连连称是,一点都不到犹豫的。

    正交代好,列车提示到站了。有人看见月台上已经有医护人员和担架,连忙告知众人。接着就不用杨小贝出力了,车上有的是壮劳力,大家伙合力把产妇抬下车,送到等待多时的救护车上。杨小贝跟着对来到现场的医生交代了一下具体情况,交接清楚后,耽误了半小时的列车才缓缓开动起来。

    等糊涂的孩子父母都坐在救护车上了,孩子他爸才想起来,“哎哎呀,都忘了跟医生说谢谢了!”孩子他妈昏昏沉沉的说,“可不是?连人家姓什么都不知道呢!”

 第227章 回家

    不知道姓什么的杨小贝,根本不会在意这些问题。救死扶伤是职业本分,她也不是为了得到感谢而出手的。所幸情况并不负责,也算是比较轻松的完成了。

    上车的时候,直接从站台去了自己所在的车厢,免去了再一次“攀爬”之苦,杨小贝非常满意。韩警官一路护送她到了铺位,见到了同行的杨老汉,就一个劲的夸奖他有一个好女儿。

    “老同志!您教导的好孩子啊!这次要不是她帮忙,还不知道会怎样呢!”韩警官跟围观的众人大致讲述了一下杨小贝的事迹,无非就是热情主动,技艺高超,沉着冷静等等,把她夸得像一朵花儿一样。

    自从杨小贝说去帮忙,大家的话题就没有离开过,有的是对如此年轻的女孩子就是医生感到好奇,有的是心存疑惑,还有些人纯粹就是起哄。总之一直就这些事情在谈论。杨老汉嘴上不说,心里尽管对小妹有信心,还是有点担心的。

    这也不是在家里,小妹两手空空的就这么过去了,也不知道那边的情形怎样。要是病情凶险,她一个女孩子应付不来,到时候反倒弄出是非来,就不大好看了。结果小妹一去就两个钟头,才在到站后回来。

    饶是对女儿有着迷之自信的他,还是被穿着警察制服的韩警官的夸赞弄得飘飘然,之前的担心早就不翼而飞了。他就说嘛!小妹那么能干,做的好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这个年代,警察、军人在大家心中的公信力是无可置疑的。有韩警官背书,那些对杨小贝心存质疑的人再也没有话说。人家警察都说到时候要写表扬信,去人家的单位请功呢!

    “咳咳!”杨小贝脸皮再厚,也被众人的围观和赞叹弄得不好意思起来。何况韩警官还一直强调铁路上要写表扬信。刚才那对小夫妻糊里糊涂的,连救命恩人都忘了问名讳。可是小杨医生帮了乘务组的大忙,他们可不会让人家默默的做好事不留名。

    这是学雷锋做好事,是见义勇为,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宣扬好人好事,这种事迹必须得写信给小杨医生的单位,好好表扬一样人家嘛!不止韩警官坚持,闻讯一同赶来的列车长也是非常热情的表示感谢,并表达了要写感谢信的决心。

    杨小贝……她只是依着本心做了分内之事,完全没有奢求什么回报好不好!在后世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打滚多年,她对所谓的“荣誉”完全没有感觉,也根本不明白在这个年代,一封感谢信所代表的意义。只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一个劲的推辞。

    “小杨医生,这是你应得的,按照规定,乘务组是有义务给你感谢信的!”老杨见他们一老一小,好像不明白这代表着什么,也帮忙劝说道。这可是好东西,评职称,评先进,这些都是干货,可遇而不可求的。

    杨老汉出于一个老农朴实的想法,本来也认为没有必要——出门在外,大家伙不都是这么互相帮忙的吗?现在听老杨这么说,才反应过来对小妹有好处,他有点疑惑地问道,“可是我闺女的单位就是村卫生室,这……有用吗?”

    “哎呀老哥!怎么会没用呢?感谢信寄到乡上,小杨医生可就是先进个人,还有学雷锋标兵、入党积极分子等,好处可大了!”老杨激动的说,不是别的,这种大单位给出的感谢信,可抵多少印象分知道吗?

    听说对女儿有好处,杨老汉也不推辞了,把自己家的地址告知了韩警官他们。杨小贝也是无语,算了,虽然她坚持认为这么个东西对自己一乡村医生没有任何意义,不过……你们开心就好!

    经过了这么一段插曲,接下来的旅途倒“丰富”了不少。周边的旅客都保持了充足的好奇心,时不时过来围观一下。没多久杨小贝“孝顺——千里迢迢带父亲看病”“聪明——年纪轻轻就已经做了医生,并且医生精湛”等等流言就遍布车厢。加上她又有一付好相貌,待人温和有礼,谁见了她都微笑示意,对她的印象非常好。

    殊不知杨小贝暗地里苦不堪言。谁想坐个车,走到哪里都被人围观啊!况且对于她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接生了一个顺产的婴儿,传言中都跟观音菩萨差不多了,至于吗!

    人家越的关注,她又是个完美主义者,断不会冷言冷语让别人难堪,只好一直笑颜相对。一天下来,脸都笑僵了,真是冤孽啊!

    和她的难受相比,杨老汉倒是乐在其中。一来因为这件事情,大家都高看他一眼,很多人来找他聊天。坐车本就无聊,又是夸奖自己女儿的话,说多少他都开心。不是他轻狂,小妹做的事情有目共睹,他又没有半分夸大,有什么不可以讲的?

    这样一路喧嚣,直到第二天早上到了市里,下车以后杨小贝才松了一口气,总算不用如芒在背了!

    二舅怕夜里不好走,头天晚上就到了市里,早早的就等在车站了。终于等到杨小贝他们的身影从出站口出现,高兴的招呼着,“杨叔!小贝!我在这儿呢!”

    “叔!杨医生!”王大成也来了。虽然合作社早就放了假,可他不愿意早些回去见到糟心的家人。杨小贝和周品正都不在,他自觉的在合作社值班,直到今天一起来县里接了杨小贝他们,才会回去。

    等杨小贝他们出来,二舅和王大成手脚麻利的把轮椅和行李都搬上车,让俩人赶紧上车暖和暖和。“叔,您可真会算着日子,这都二十九了,将将赶回来过年!”

    “那是!爹催得跟什么似的,就怕赶不上过年呢!”回到熟悉的地方,杨小贝特别放松,摊在后座上笑着说。

    “我们不回来过年,像话吗?家里怎么样?”杨老汉腿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精神头好得很。哪里看得出来他是大病初愈,又刚刚坐了几十个钟头的火车?果然只要到了家乡,就有了底气,什么病都没有了。

    “放心吧杨叔,家里都好着呢,就等着你们回家过年!”如今易家和杨家已经的正经的亲家,又因为一起做生意走得很密切,二舅也不像以前那么客套,都是自家人嘛!

    这样杨老汉就放心了。一行人先送王大成去了长途车站,嘱咐他一路小心,这才调转车头,迫不及待的像白云县开去。

 第228章 家庭

    哪怕归心似箭,到底也不能跨越天堑。他们出来的早,可是第一班过江轮渡还是没有赶上,眼睁睁的看着开到对岸去了。这下又得在江北等两个钟头。杨老汉按捺不住着急的心情,感叹道,“要是有一座大桥就好了!”

    是啊,天堑变通途,是住在南岸的百姓多少年来的夙愿。因为地理原因,本来应该是鱼米之乡的白云县还有其他几个县城,被困居一隅,多年来深受其苦。交通不便,出行不利,与外界的沟通也滞后。现在还好,等过几年车多了,过江的轮渡每天都要排好几个钟头的队伍,碰到雾天等极端天气,那就更惨了。

    如今虽然车子还少,多数都是自行车、行人、公共汽车。但是架不住船小班次少,早上这班没赶上,你又不能插上梦想的翅膀飞过去,只好老老实实在岸边等着。

    杨小贝板着手指头数了数,负责任的告诉爷爷;“咱们市里的长江大桥,还有二十年才能建成通车呢!”。此时此刻,连规划都还没有,爷爷上辈子去世的时候,桥墩的影子都不见,还是只有纸上的一个项目。

    “二十年?那也快了!到时候啊,过个江只要几分钟,哪像现在一等就是半天,多好!”杨老汉并没有深究小贝的话,算算也差不多,当年枝城的长江大桥不也是解放后就开始规划,十几年才造成?“可惜我是看不到咯!”杨老汉有点遗憾的说。

    这次的病倒,让一向坚强的他也有了一些唏嘘。原来人在生老病死面前真的很脆弱,他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无坚不摧。谁能想到,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把他给打倒了呢?

    江边风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但是明年就是年三十,赶着回去的人也不少,渐渐的在岸边聚集起来。住在附件的村民们早就机灵地把热烘烘的烧饼、烤红薯等搬到这边叫卖了——一不小心就要等上半天,总有些生意可做。杨小贝他们算是好的,就坐在车上也暖和些,不用在寒风中缩着脖子苦苦等候。

    现在“小汽车”还是阶级的代名词,一般都是“当官”的坐的,所以尽管码头熙熙攘攘,大家还是默契的在车子周围空出来一大片地方,这让想找人说话的杨老汉很遗憾。枯坐着又无聊,他从下火车兴奋到现在也根本不困,又想起来往王大成的事儿。

    “那个小王……还没有找到对象啊你?”王大成也经常出现在杨家人面前,大家对他都比较熟悉了。

    “可不是!这小子闷声不吭的,眼界还挺高,我妈给他介绍村里的几个都看不中!”易二舅抱怨道。他们也算的老兄弟伙儿了,周品正是一根筋吊死在小贝身上不提,王大成也老大不小了,还总是单着,弄得合作社这边除了自己,都是黄金单身狗,成天吸引一些大姑娘小媳妇上门,看得他都火大。

    杨老汉也听过王大成家的糟心事,他本来也是有点偏心的——十根手指头都有长短,一碗水也端不平,可是小王的父母做的也太过分了,唉!怪不得孩子都不跟父母亲近了!

    说起这个,二舅还一肚子牢骚。本来看他就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边,逢年过节什么的,他就好心喊王大成到家吃饭。老娘也是个热心人,给帮着介绍了好几个村里出挑的姑娘。要说他的条件也不错,如今一个月几百块的工资,合作社也有他的几分股,年底分红也是一大笔。可是就是没成。

    人家姑娘倒是乐意的。虽然是外乡人,可是王大成长的规规矩矩,人有老实收入又高,那都不是问题。可小王本人却总是支支吾吾,不肯答应下来。问他到底想找哪样的他也不说,逼急了干脆都不到家来了。

    家里老娘还以为自己好心办了坏事,叨叨了好几回。两个妹子也问王大哥怎么不过来了——他倒是想知道啊!唉,对于什么事都喜欢嚷嚷出来的二舅来说,真心不喜欢这种锯嘴葫芦,你问上脸,人就是不吭声!

    杨老汉估摸着,搞不好还是小王家里的问题。他没有父母做主,大概总也定不下来吧!作为过来人,杨老汉认为也不能说人家的父母有多坏,还不是穷闹的!要是没有小贝回来带来的变化,他还不是计划等幺儿成了家,自己也去跟老大过。

    老大家条件好些,不用再给小两个添负担。但是那样一来也有坏处,要是老二和老幺家中有事,他就不好出面了——要老大养老,就要听人家的,看人家颜色。唉,养儿防老,也很无奈啊!

    杨老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杨小贝不禁大惊失色——这不就是上辈子发生的事吗?看来爷爷也的有自知之明的,也许他认为这样对孩子们最公平,也许只是无奈之举。可事实上,大家心里都不舒服,闹出了很多不愉快。

    还好现在这种情形不会发生了。杨小贝平时也很注意,条件好了,也会不患寡而患不均。父亲和二伯不用怀疑,大伯那两口子就不行了,时间一长,总要闹出点什么来。所以杨小贝并没有把生意的事情在家中和盘托出,而是选择性的交代了一点。她不是小气或者自私,而是宁可自己再补贴家里,也不愿为了利益让大家产生间隙。

    谈谈说说间,轮渡已经返回了北岸。二舅小心翼翼的沿着坡道把车开上船——这可不的开玩笑,高大的江堤坡陡路滑,每年都会出几桩事故。到了对岸又更加小心的把车开上堤,才算是真的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么一折腾,到家都已经中午了。家里人早就翘首以盼,看见车子开回来,杨启泰首当其中冲过来,“爹!小贝!回来了!”

    尽管周品正早已经发回电报,告知了手术成功的消息,让大家的担忧稍减。但是老爹年纪这么大了第一次出门,腿脚也不灵便。小妹虽然有经验那边也熟,但毕竟只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过去的时候有周品正大家还放心,回来的时候,只要还没见人,都是提心吊胆的。

    从早上望到现在,总算是平安到家,杨家众人一片欢腾,喜气洋洋的围了过来。杨启泰弯下腰说,“爹!我背你进去吧!”

    杨老汉其实已经可以扶着走两步了。之前在车站的时候,他就非得自己扶着人走到车上,不让王大成和易老二背。但是现在幺儿蹲下来,他二话没说,就上到儿子的背上,被背进了家门。

 第229章 背脊

    杨启泰和杨小妹出生的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艰苦的时刻。所以杨启泰从小就长得瘦弱,个头也比别人矮一大截。还好他从小聪明会读书,杨老汉才不那么忧心——以幺儿的小身板,种地实在比不过人家,力气不足,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就会更辛苦。

    但是不知不觉间,印象中瘦弱的幺儿也有了坚实的背脊。杨老汉伏在启泰的背上,被他轻轻松松的背着进了家门。是啊,自从家里条件好了,吃的有了油水,启泰就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脸色青白,身体纤弱。渐渐的他长得壮了些,连个子都高了点。本来就肖母的他,在脸上有肉气血充足的现在,越发俊俏了。

    在杨老汉的心目中,幺儿永远是需要自己呵护的存在。家里有什么脏活累活,他想到的都是老大和老二。然而转眼间,幺儿也长大了。他已经是光荣的大学生,也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在安稳坐在椅子上后,杨老汉感叹道,真是不服老不行啊!

    “爹,你累不累?要不要先去睡一会儿?”杨启泰不知道自己简单的举动,让爹想到了那么远。他只是顺应本心,本来特别想陪伴爹和小妹去浦海。可是爹坚决不同意,让他在家的这些日子里成天担心不已。现在好不容易到家了,他是跑的最积极的,就是为了早点看到爹。

    “累什么?真当我的纸糊的了?”杨老汉不高兴了。他昨天晚上已经适应了火车上的铺位,不同意去的时候心事重重,睡得不要太香。就是小妹有点矫情——认床!接连两天睡不好,脸上都跟国宝死似的,俩大黑眼圈子。

    结果是杨老汉没事人儿一样,到家就吃了两大碗饭,还有闲心叫人推着他屋前屋后看看,检查一下忙年和婚礼的准备工作,精神头不要太好。而年轻人杨小贝,放下东西烧水洗了个澡,倒头就一觉睡到了晚上。

    等她起来的时候,二舅早就回家去了。冬天黑得早,外面已经是松涛阵阵,寒风呼啸。屋里却是忙得热火朝天的。

    算起来,这已经是她回到这里过的第三个年了。时间过的真快,仿佛就是一转眼,已经过了几百个日日夜夜。当时她还在窃喜,平白多了十几年的青春,赚大了!然而事实证明,最禁不起消磨的就是时间,在不经意间,她又已经二十岁了。

    在原来的轨迹里,二十岁的她在做什么呢?中专毕业以后,找实习单位、进修,父亲和老师为了她东奔西跑,找关系求熟人,然而耗费了两三年,得到的却是必须出一万五千元的“赞助费”,才能进乡镇医院做一个月薪150元的临时工,自家诊所又因为“一刀切”的政策突然被关闭的结果。

    当时的家中正是最艰难的时刻,自己和弟弟沉重的学费,还有断绝的经济来源,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一生的事业被毁,父亲也非常消沉,家中是气氛完全说不上欢快。即使是这样,父亲还是想着去借钱、托关系找人让她进医院上班——当时除了这条路,好像也无路可走了。

    杨小贝坚决的拒绝了。她实在不忍心让本已经压力巨大的父亲再去为了自己奔走,更加不想家中再背负沉重的债务。还有弟弟要上学,后面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不是任性的时候。再说了,一趟趟的碰壁,还有对现实的失望,让她对继续从事这项工作有了抵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