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俏七零-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杨小贝重回79年,第一时间就拿定主意要帮忙老爸弥补这个遗憾,保证他考上大学的。可是如果事情顺利的话,老爸真的成了大学生,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户口关系就上去了,到时候毕业都是包分配。妥妥的吃商品粮,变城镇户口了,哪里还会像后世那样急急忙忙地相亲、和老妈结婚?如果他们不能按照原来的轨道来生活,就不能结合,不能生下杨小贝。虽然现在她还是属于未出生,“不存在”的状态,也不能意味着她穿越一次,就把自个儿折腾没了吧?
这个真的是个悖论。如果不帮助老爸,她穿越最大的执念就没有,穿越的意义何在?如果帮助老爸完成心愿,又有很大的可能导致不可预估的后果。杨小贝纠结了一下下,干脆不去想了。穿越大神的设置规则如何不是她这个凡人可以揣摩的,还是走一步算一步,船到桥头自然直吧……
芳姐和丽姐收获了一堆羡慕嫉妒恨,得胜归来。这回可是跟杨小贝一点隔阂都没有了,挨在她身边一口一个小姨,一口一个小姑的,亲热的不得了。在村里的其他女娃,还有远处亲戚家的孩子眼里,杨小贝也成功升级为“别人家的小姨”,真是的,自家怎么就没个走丢的小姨呢?小的几个也巴巴的过来要梳好看的“公主头”,把杨小贝缠得哭笑不得。还公主头呢,头发都没长齐,就想着漂亮了。无奈只好翻出来一些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卡片什么的,好不容易给这帮小萝卜头糊弄过去。
“洗三”酒只摆一天,还算是比较简单的。老家讲究这些老规矩,门道特别多。像结婚酒,前前后后要摆三天,前期还要有很多礼节。过寿要2天,正日子前一天晚上就要开始摆正席。丧葬就更不用说了,从停灵到出殡、头七、五七、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一趟又一趟。每年都为了这些在走亲戚,还不能不去,不去就是失礼。现在还好一点,大家随礼也就是意思意思,到了后世日子好过了,礼金也水涨船高,每年在农村份子钱都是一项庞大的支出,让人不堪重负。
晚上还是按照中午的流程,流水席吃完,再把客人都恭敬地送走。离的远的几个老亲,还要留宿。像姑婆他们,年级大了好不容易来一趟,肯定要住上一两天再走。于是还要安排晚上的床铺。好在杨家早就有所准备,在大伯那边备好了两张床,把亲戚们去安顿好,都已经晚上十点以后了。
家里简直跟打过仗一样,一片狼藉。姑姑们也累坏了,收拾收拾,拉扯着玩疯掉的几个孩子各回各家去了。丽姐死活不肯走,要留下来跟小姨一起睡。杨下贝有些尴尬——她都多少年没有和别人同床共寝了,而且还是跟一个孩子。不客气地说,半夜她会不会把人家踹下床去,还是个未知数……丽姐只管撒娇,大姑倒是发现杨小贝的为难,她也没多想,一声令下,让丽姐过去和芳姐一个被窝睡去。这下正好,两个平时就好得跟什么似的,立马把下姨抛到一边,手拉着手回那边屋上睡觉去了。至于她们俩晚上疯到什么时候,大过年的,也不用像平时那样有干不完的农活,就随她们去吧。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都在收拾“残局”,光还村里借的碗筷、座椅板凳什么的都要一天。完了还要去亲戚家拜年,爷爷要在家陪亲戚,杨小贝刚回来不熟悉,人都不认识的,所以出去拜年还是以二伯和老爸为主。家里面刚办过事情,今年过年是不会有什么客人来了,杨小贝主要还是在家烧饭、洗衣服、照顾月母子。说起来还真是辛苦啊!她也是农村里长大的,算是从小苦过来的,可是那个时候哪像现在条件这么艰苦!
首先没有水。家里每天都要去河里担水,至上挑三担才装满家里的大水缸。姑姑们没出嫁的时候,家里的水都是她们挑的。杨小贝试着挑了一下空木桶,也有个一二十斤重,那扁担把肩膀硌得生疼,更别提装上水了。现在都是每天一早由二伯或者老爸把水给她挑满。这是用来烧饭、喝水。至于洗菜、洗衣服之类的,就只有到河边去洗了。那滋味……
每到这个时候,杨小贝都泪流满面地怀念家里的热水器。哪怕是有一双塑胶手套也好哇!最好是带绒里的……千金难买早知道。箱子里拉拉杂杂一大堆的东西,现在都排不上用场。而她现在最需要的,只是一双塑胶手套而已!砸开冰面直接在冰冷刺骨的水里洗洗涮涮,简直就是反人类的酷刑有木有!每次冻得手生疼生疼,碰都不敢碰一下。回家要使劲的烤火才能缓过来。照这样下去不出多久,这手就得生冻疮。
22 艰苦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家里还有个奶娃……尿不湿这种东西现在不知道有木有被发明,反正才几天大的平哥,唯一的工作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由此产生的是数不清洗不净的尿片。还不能堆了一起洗,用大人的旧衣服制作的尿布不是无限多的,一旦脏了得赶紧洗出来,放在火炉傍边烤干,否则就要有无布可换的危险。有的时候一个不好,厚厚的褥子也被尿湿了,整个床上被褥都要拖出去洗,简直悲催。
什么?你说在家烧水洗?前文有说,这个年代柴火也是需要精打细算的。虽说靠山吃山,山里人家不愁没柴烧。可是柴火会自己长脚跑到家里吗?前年秋天摞起一大垛柴,都是直接从山上砍回来的。要烧火的话,还要拖出来晒干,再用稻草扎成一个个的小把子,才能放到灶头里面去烧。这种事情也是女人家的活,要是哪家的男人在扎柴把子,会被别人耻笑的。会过日子的妇人,早就利用农闲的时候码了很多捆预备着烧。而杨家之前只有二伯母一个,她又是出了名的锅里等着了才会去拉柴火的。这次家里办酒席扎好的柴把子都不够烧,还是从大伯那边拿了几捆。等事情一过,简直是一穷二白,什么都要杨小贝准备起来。
老爸仗着年级小,也不管那么多。帮着她扎了一些。但是大多数还是要由她一个人完成。好吧!这个时候需要一副劳保手套……山上砍下来的柴,都是些灌木、茅草、荆棘等等,粗糙自不用说,关键还时不时有木刺。扎的时候需要用力扎紧,否则很容易散开不好烧,这时要么被茅草割伤,要么被木刺刺得鲜血淋漓的。从小做惯的人,手心都有一层茧子,倒没有什么。可怜杨小贝的一双手才过了几天,就已经被剌得不成样子了。饶是用代购的名牌护手霜也没有什么卵用。
其他的诸如烧饭、喂猪之类的事情,也都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一天忙活下来,也没有多少时间空闲。杨小贝也不是真的娇气小姐,哪怕再苦再累,也咬着牙坚持在做。她总不可能跟才20岁的老爸撒娇,让他帮忙做。虽然后世只要她一埋怨水冷,老爸就赶紧接过去洗。可是现在他白天要出去,晚上回来点着油灯还在看书。平时无论什么活,包括洗尿片都会抢着帮她,也不管别人说男人不能做这些。杨小贝也不忍心再叫老爸帮忙,她还想老爸好好看书,考上大学呢!
爷爷和二伯是大男子主义惯了的,这些事情在他们眼里天经地义就是女人做的。要让他们烧个饭,那是不可能的也不会。倒不是不疼杨小贝,看她没干过活的样子,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让她下地。就家里的小事做做好咧!而且挑水、喂牛、打猪草这些脏话重货都帮着做了。还能咋样呢?她出生的人家,就是这样穷苦的,这些让她吃不消、感觉到辛苦的工作,芳姐、丽姐她们才十多岁的女娃都是驾轻就熟,做惯了的。没道理她这么大的姑娘家,在家里坐着等长辈们来做。所以虽然被虐的龇牙咧嘴的,杨小贝并没有怨天尤人。命运就是如此,哪怕转换了时空,是你该承受的,就是你的。老天并没有亏待你,只是让你做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呃……这个时候,是不是需要来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又一次经历冰水洗礼的时候,杨小贝被冻得咬牙切齿的,嘴里念叨着这句话安慰自己,被帮忙的老爸听见了,笑得不行;“小妹你古文学得不错啊!活学活用!”的确,农村的日子是很艰苦,小妹从温饱不愁的大城市,突然回到这里干这些,一定很辛苦吧!虽然她说自己在浦海过的一般,可是决定不可能做这些家务活的。看小妹的手就知道的,这几天都被冷水泡得又红有肿,上面还有很多小口子,是收拾柴火的时候被划伤的。杨启泰心疼妹妹,但是他除了尽量帮她做一些,并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环境。他只能默默地告诉自己,努力,再努力一些!一定要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改变家庭,也才能让父亲、妹妹等亲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说起学习,杨启泰有了兴趣,问道:“小妹,你读的是卫校,将来是要当医生吗?”“编故事”的时候,杨小贝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在浦海念的是卫校。其实如果有人较真就比较麻烦了,毕竟学校都是有档案的,学历也不可能编造,街头三、五十元办个毕业证的日子也还早着呢!她后面想想这个BUg挺多的,正好老爸问起来,心里盘算了一下,说道:“其实吧,因为收养我的阿婆去世,我着急回来,已经退学了……”
杨启泰吃了一惊,没想到读书这么大的事情,小妹说放弃就放弃了。可是责怪她也不行,毕竟她变得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以上脑补中),想要回家找家人也是正确的选择。“那你以后有什么想法呢?”他不禁替妹妹着起急来,女孩子不读书,只有等着嫁人,妹妹这么优秀(并不是),怎么能就这样嫁在乡间呢?除非……
“小妹,那你还回浦海去吗?”杨启泰毕竟还年轻,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不回,阿婆去世后,房子也被政府收回了,我回去也无处可去。再说,过去这些年阿婆并没有办正式的收养手续,我的户口也不在浦海,读书也都是算旁听生,连档案都没有的。”杨小贝故意表现得失落的样子,把杨启民心疼坏了。
“那咱就不回去!等节后乡里上了班,让爹带着你把户口补上。”至于学习,一来他也不清楚杨小贝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打算开学了去问问老师。二来,如果小妹可以继续读书的话,学费也是不能解决的难题。杨启民自己开学的学费,还是这次家里办酒席收到份子钱,外债都没还,先紧着这头了。
23 打算
看见老爸被自己的谎话弄得方寸大乱,杨小贝感觉自己真是罪孽深重啊!没办法,撒了一个谎,就得不停的为了圆这个谎而继续撒下去。她赶紧打乱老爸的沉重思考,“没事的哥!我年纪还小不着急,等过好年上了户口,我有其他的打算。到时候再接着读书也行!”她早就计划好了,当务之急,是要趁马上就要改革开放、分田到户的契机,把家里的经济搞上去,让大家不再为了钱财而担忧。然后看情况自己还是要再去学校学个文凭出来的,这个时候的文凭可比后世含金量大多了,有此机会最好还是弄个比较保险。
1978年12月的一天,寒冷、饥饿、困苦的十八户小岗村农民冒着生命的危险按下手印,将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单干。此举受到中央的重视与支持,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当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今年过年,大家也都隐晦地说起这些。“分田到户”,每家每户都要分到自己的田地,对农民来说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土地了。但是上面的政策还不是十分明朗,具体到丈量土地,分配等等细节问题,还不知道要到哪年哪月。到时候到底是怎样的,谁也说不清楚。
相比大家憧憬中带着忐忑的期盼,杨小贝清楚的知道,今年上面就会确定实施第二次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内就到开始落实下来,进行前期的测量、土地普查。明年就要正式分田到户。老爸还在读书就匆匆忙忙结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毕竟要成户,才能分配到相应的水田、旱地、山地、宅基地、自留地等等。这个时候农民的狡黠和算计,也是理所应当的。如果老爸没有成婚,他就只能分配到自己名下的一亩三分地,那肯定是极不划算的。
所以在80年大家都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杨小贝出生在81年秋天,正好是自家的土地收获的第一年。那种丰收的喜悦,属于自家小日子的满足,加上新生命的到来。爸妈无数次地跟她强调那种喜悦、快乐,是他们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而正是因为他们一次次的提起,杨小贝才对这段“历史”知道的如此清楚。而随着土地改革一起的,则是改革开放,全面放开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地球人都知道了,今年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刻,趁这个机会,杨小贝决定先去趟趟路子,看看能做什么生意。她后世好歹在外面摸爬滚打那么多年,做的就是销售这一行,这个时候封闭的内陆地区都还没有这个意识,应该会有很好的机会。
但是现在刚过好年,一切都还没有清晰。杨小贝也没办法跟老爸说起她的计划。再说了,她的计划就是没有计划,到时候再说……
杨启泰忧心忡忡地回去了,他没有解决办法,只好一头扎到书堆里去,用他自己的方法来排解烦恼。好不容易把老爸糊弄回去的杨小贝,也愁得不行。不说现在这个每天窝在家里做这些家务活有多少辛苦,关键她现在迫切地需要去采购一些日用品。没人会在回家的行李箱里面放洗漱用品,她那么长的头发都打结得梳不开了!话说这年头大伙是用什么洗头来着?洗澡也是,没有热水器,没有沐浴露,每天都只能端着个大木盆擦一下身子。还好是冬天不怎么出汗,还能够忍受一下,可时间长了也是浑身难受。至于女人用的必备品……就不要提了,想起来脸都是黑的。她得赶紧想办法,出去采购一些生活必备品。
还有,杨小贝扳着手指头数要买的东西——说好的要做衣服,自己带的衣服都不能穿,请师傅上门做也不容易,起码要给自己预备几套换洗的四季衣裳。还有家里其他人的。对了还有鞋子,现在她穿的是大姑给是一双老棉鞋,干活方便,和自己的雪地靴换着穿的。她可是以前听老妈说起,这年头鞋子都是自己做的,从来没听说要没鞋子穿。大姑娘大婶子们,晚上闲坐、白天休息的时候,手里都不会闲着,都在纳鞋底子呢!真正的千层底,纳起来特别费劲,一双鞋做起来十天半个月的算是快手了。所以大家都不会放过一点点时间,出工的时候休息一下,还要从篮子里拿出来纳两针。
马上开春了没有单鞋穿,也是要解决的问题。杨家大伯母是一点指望不上,二伯母的手艺简直不忍直视。按照老妈的话来说,“就像一块牛粪绑在脚上”,姑姑们肯定会答应帮她做,但是她们要负责给全家做鞋子穿,杨小不想她们点灯熬夜的帮她。其实,最好的指望就是老妈啦,她的手艺是远近闻名的,鞋子做的又合脚有漂亮。而且她是家里的大女儿,上面有两个嫂嫂,还有外婆,她只需要做自己的鞋子就好了。姑姑她们的手艺说实话真心不咋地——奶奶去世的早,也没有别的长辈们教,她们能学会就已经算是很好的了。
想象是很美好的。可惜老妈这会儿还在家做她的大姑娘,谁知道杨小贝是哪根葱?唉,这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穿上老妈做的爱心牌布鞋呢?以前她最喜欢穿妈妈做的布鞋,哪怕出门在外,也都是要带着过去穿的。自己当个宝贝似的,比几百块钱买的鞋舒服多了。老妈知道她爱穿布鞋,每年都会给她做新的。后来年纪大了老花眼,快看不清针线了,她一口气做了满满一大木箱子足有二、三十双鞋子。等杨小贝回家后开心地跟她邀功:“以后不愁我做不出鞋子你就没得穿了!等将来我不在了你都有!”当时她的眼泪就出来了,要不是怕年头太久了会放坏,估计妈妈会做满满一柜子……
24 母亲
想到这里,杨小贝吸吸鼻子,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老爸娶老妈!额……这话听起来怎么就这么别扭呢?不管了,为了美丽又能干的老妈,为了自己,为了家庭的幸福,老爸!你就从了吧!甭管发生什么改变,总之一定要让他们在一起,握拳!
那么首先,要想办法给两个人牵线搭桥。她当然知道外婆家在哪里,可是总不能直接冲过去吧?爸爸妈妈虽然是相亲认识的,但是之前他们都彼此听说过对方。都是一个乡里,老爸是出了名的高材生,高中毕业生,在整个乡里也没有几个。老妈家里是家学渊源,不止本乡,在县里知名度都有的。外公姓易,周易的易。从祖上就是从事风水堪舆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