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俏七零-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关心你媳妇呢!这也要护着,真是有了媳妇忘了姐姐!”
杨小贝笑盈盈的看着周品正被大姐“欺负”,这才是亲人之间的正确相处模式啊,还好有个大姐真心的心疼他们两个,看来以后在浦海的日子也不是那么的难熬。她揉了揉因为过度紧张而有点痉挛的右手,引得周品正顾不得和大姐斗嘴,赶紧过来帮她按摩,又埋怨她非要抢着干活,都说了他来包了……
虽然吵吵闹闹,互相埋怨着,但这就是家庭的味道。这一刻家里才不是那种空旷的冷清,而是有一种久违的温暖。相信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家人终究会接纳她,真正成为一家人……吧!
第291章 出行
杨家三兄弟在韩家冲也算是能人,老大在队里当队长,也算个小干部。老二种田捞鱼都是一把好手,现在来说那是致富小能手。老三就更不用说了,村里头一个大学生,还没毕业就成了校长,绝对是人才。
但是再怎么说,他们也都没有出过远门。杨启泰还好一点,再市里读了两年大学,普通话也说得不错了。老大和老二两个压根就没有去过县城以外的地方(以前搞建设那不算,都是荒山野岭的),虽说是三个大男人出门让人放心,其实他们谁也没有坐过火车,还真有点怵。
杨启泰作为见多识广的小弟,一路上由他安排,有事情也由他出面。本来按照杨小贝的意思,火车要坐两夜一天,硬座太累了,让他们买卧铺。但是杨家兄弟节俭惯了的,虽然现在手里不差这几个钱,但是这卧铺和硬座的价格相差也太大了吧?杨启泰排队排到窗口一打听,果断买了坐票。
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哥和二哥的一致好评。都是大老爷们,哪里有那么娇气还坐不得了?想当年大跃进的时候,连着干通宵都是常事,何况现在只是坐着不干活,又不累,怎么想都是划算的。
现在家里都富裕了,生活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他们从骨子里还是吃苦耐劳的朴素农民,一辈子也学不会享受。在他们眼里能有座位已经很不错了。随着人流上了火车,为了不露怯,他们仔细看别人怎么找的座位,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的位置,又被其他人给占了。
他们三兄弟个头不高,但是一看也不是好欺负的。经过一番交涉,占座的人觉得不好惹也就悻悻地让了出来。这出门在外的,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按规矩办事,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软弱,要不然就只有被欺负的份。杨家三兄弟可不是憨厚老实的人,齐心协力之下,倒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捋虎须。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杨启国(老大)长叹了一口气,“咱国家的人就是多啊,好家伙,这火车站简直是人山人海!”。杨启民(老二)头一次出门也很兴奋,一改平时的沉默寡言说道,“可不是!我还以为那年去搞建设,看到是人是最多的。几万人在一个大工地,一眼就望不到边。谁知道这火车站挤得前脚打着后脑勺,这不得有十几万?”
十几万是没有的,不过火车站人流集中,看起来就格外多些。杨启泰作为幺弟,在哥哥们坐着讲白(聊天)的时候,还要忙忙的把行李往头顶的架子上面塞。虽然小妹嫁的远,他们送亲没有带嫁妆,可是姐姐们还是精心准备了绣品和鞋子,慧芬也抽空给小贝做了新衣服。这些都是家里的心意,比值什么钱,但是千里迢迢的带过去就是情义。
除了这些,他们在路上吃的喝的,带是换洗衣服——路上就要4天,计划在浦海停留三天,也要一个礼拜呢。他们邋里邋遢的到时候会给小妹丢脸,所以都是尽可能的做了新衣裳带着,穿得齐齐整整的。
说不来不怕人笑话,三兄弟加起来一百岁了,还都是第一次坐火车,新奇感不言而喻。杨启国坐不住,不一会就到车厢去转了一圈回来,走道里都是人,挤得格外辛苦,他回来还是满脸兴奋的说,“嗨这火车上啥都有,厕所也有,开水也有,嘿嘿!”
他们对面坐着的一位中年人看来是长坐火车的,一听这话就是土包子第一次坐火车,倒也没有嘲笑他们无知,只是用带着优越感的语气说,“大哥你看你说的,这火车上这么多人,没有厕所大家伙不得憋死啊!”其他人听了也哈哈笑了起来,可不是?这位大哥也太孤陋寡闻了点!
杨启国也不生气,他当然一看就明白了,只不过自家兄弟也不怕笑话,才故意这么说。这会子听别人搭话,不见外的说,“咱这不是第一次坐火车,看什么都稀奇嘛!”
“那倒是!想当年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吓得跟什么似的,一晚上没合眼!”中年人见杨家老大姿态大方,虽然一看就是农民,但绝对不猥琐,也打开了话匣子。出门在外,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就是缘分,除了个别一些的,大家都乐意在旅途中聊聊不同的风土人情。
这位同志绘声绘色的说起他第一次坐火车的囧事,把大家都乐得不行。这种时候杨家老二和老幺都不爱怎么说话,也就老大出溜一点。他大大咧咧的说,“这都是开玩笑,俺们大老爷们出门在外,总不能被尿憋死!咱兄弟几个虽然是第一次出远门,好歹也是识文断字的,我们家乡有句话,鼻子底下一张嘴!带了眼睛和嘴巴出门就什么也不用愁了嘛!”
大伙儿都点头称是,这时就有人问了,“哥儿几个这是去哪儿啊?忙什么去?”。之前杨老大说了都是农民,他们穿的干干净净的也不像是出门干活的,因此就有这么一问。
“这不是我们妹子出嫁,在浦海!我们算是送嫁,但是太远了只有我们三个光人去了嘛!”杨老大也不瞒着,这是喜事。
哟!这倒是见新鲜事!这年头由于交通、信息闭塞,一般来讲很少有异地恋的。除非是工作关系,或者前些年很多是知青遗留问题。看杨家兄弟的年龄,他们的妹子应该不是嫁给知青。那就是工作在浦海?
“你家妹子好福气啊!”对面的那位同志竖了个大拇指,“浦海可是好地方,全国的轻工业基地,国际化大都市!这回是去做城里人啰!”这年头人都是挤破了脑袋往城里钻,在乡下苦哈哈的,到了城里随便做点什么不比乡下收入高?以前讲工分、计工龄都过时啦,城里有的是机会赚钱!
杨老大不乐意了,“这话我可不爱听!农村人咋啦?农村人再穷,那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是饥荒年景绝对不会饿着自己。城里人就不好说了,没有工作那是来拿饭都没得吃。”对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存的根本,没有农民种地交公粮,怎么养活国家那么多人口?
“是撒!现在的农村可不比从前,自从分田到户,每家每户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红火。今天过年我回乡下,家家都杀猪宰羊的,粮仓里堆得满满的!”旁边的一位年轻人赞同的说。
第292章 美食
这话大家都同意,自从79年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基本上农村分田到户的工作已经完成了。除了极个别地区,农民们在时隔三十年后重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迸发出来的热情是难以想象的。农民们的精神面貌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座的有工人有农民,但说起这个都异口同声的夸赞党的政策好,邓同志是真的为人民着想的好同志啊!国人都是很知足的,只要生活安稳,有一口饱饭吃,就发自内心的拥护党的领导。至于每年的提留太重,粮价太贱,那都是可以忍受的。
后来为什么都不知足了呢?也许古时候的统治者做得对,愚昧的人民是最好统治的。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增加,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信息的越来越透明化。当所有的一切都摆在台面上的时候,心里面的落差就越来越大了。
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有这个概念,关注的都是那些改革带来的变化。杨启国说道,“现在咱们不但种地、种经济作物,也可以在农闲的时候搞点副业增加收入,日子比以前的确松快多了。我家4个娃,现在我可以说,他们想读书读到哪,我就答应供到哪,绝不含糊!”
“好!”大家都鼓掌叫好,“不愧是楚地,向来都是最重视教育的”。一位带着眼镜的同志赞叹道,“咱们那儿一穷就出去乞讨,孩子也不重视教育,就没几个读书读出来的,唉,这样下去不行啊!”
大伙儿问他是哪儿的,原来他是徽省,早年在汉市读书,后来就落在这边上班。杨启国闻言说,“你可说对了,咱们那虽说穷,从来就没有出去讨饭的传统。但是徽省可不一样,每年都有人去我们那讨米。今年还有好几批呢!我就不明白了,回去分了地,随便怎么种不是就有饭吃了?”
话题立马歪到地域上去了。这会儿还没有后世的地域黑,但是说起来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鄂北人讲究,爱面子,喜欢动小脑筋,所以被叫“九头鸟”,但在后世却没有什么别的黑料。相比什么“偷井盖”,“挖掘机”的,好像还蛮庆幸的?但是这个时候,徽省穷那是出了名的。
“那不都是穷闹的吗?唉,要不是被逼到哪份上,也不会有小岗村拼着命搞分田到户了。”眼镜叹了一口气,说道。家乡穷,他也没面子。希望现在开始改革了,会越来越好吧。
谈谈说说的,时间也过去的快。农村城市的差距还没争论出来,地域的差异又扯出来了。这不还没说出个所以然,已经到了饭点了。餐车上的饭菜又贵又不好吃,除了单位可以报销的,没有几个人会去那边吃。于是各拿各的干粮出来打算凑合着吃晚饭。
吐槽农村穷的那个中年人,带的是大白馒头加榨菜,喝着开水吃起来也管饱。眼镜是知识分子,带的是面包和香肠,看来条件不错。杨家三兄弟把包拿下来,掏了半天。牛肉干,肘子、整只鸡,茶叶蛋,炒面……小小的桌子上都摆不下了,杨老大又从口袋里摸出一瓶苞谷酒来。
对面三个啃着干粮的眼睛都看直了。现在的农民条件都这么好了?这出个门吃饱就好了,他们居然大鱼大肉,还带着老白酒,这是要吃席吗?现在一般的席面也没有这么丰盛好吗?
杨家老大热情的招呼大家一起吃,“来来来,我们带得也不多,一起尝尝,都是家里自己做的,味道保证好!”见众人一副见了鬼的神情,又说道,“这不是第一次坐车没经验吗?屋里人怕我们路上吃不饱,给准备的好像跟大家伙的不一样哈!”
这还不叫多?大家都无语了。杨家兄弟热情邀请,这大鱼大肉的当然比白面馒头和干巴巴的面包好吃。本来啃着面包有优越感的眼睛也不客气了,拿起一块牛肉干就吃了起来,“大哥,你家这生活不错啊!”
杨老大得意的说,“这算啥?我说了如今咱不缺吃喝!”又解释道,“鸡啊鸭的都是自家养的,猪是过年猪,我们家前阵子办酒席杀了,这腊肉都是现成了!除了牛肉是买的,别看东西多,其实不花一分钱!”对了,还有一大包麻辣小龙虾!
如今气温低,肉什么的可以放好几天,可是小龙虾就不能放了,家里吩咐今天得吃完。这玩意儿现在外面价格也渐渐高了起来,但是在韩家冲,尽管天气冷了,自己吃的还是能弄得到的。这一大盆红通通的麻辣小龙虾一出,附近的旅客都抽起了鼻子,哎呀妈呀太香了!谁这么不地道在火车上吃,太拉仇恨了!
隔壁一个大妈忍不住了,探起身子问道,“我说大兄弟!你们这是吃席面哪?这年节还有小龙虾?”。这几天,这虾子莫名其妙的就火了,原来深受其害的地方,成了人人羡慕的好地界。没有虾子的地方看了眼红,还特地去引进到河浜里去,就为了能抓了卖钱。
城里的饭馆,哪家要是没有这道菜就是没与时俱进。据说是一个叫白云县的地方先发明的吃法,什么麻辣味的,五香味的,还别说,这虾子看着个头大肉少,顶不经济,但是那么一弄就成了美味。还有人说最正宗的小龙虾就是“白云小龙虾”,还有专门做这个的饭点呢。
乡下人别的舍不得吃,这卖钱的虾子更舍不得。再说家里也没馆子烧得好吃,大家也只是听说白云小龙虾的大名,却没有几个乡下人吃过。城里人就不同了,这两年小龙虾俨然成了一种时髦,谁还没在夏天吃过几顿小龙虾?他一摆出来没人再假客气了,几只手都同时伸过来。
“唔……这个小龙虾够味儿!”眼镜大概平时吃得多了,一口就尝出来这是正宗的白云小龙虾。“大哥,怎么这个时节还有小龙虾啊!”
杨启泰见大哥忙着喝酒吃肉,替他回答道,“咱们家自己就是收虾子的,夏天的时候小虾子就扔在小池子里喂着,现在可以捞的到。”这还是小妹想出来的,说是以后啊小龙虾都要考养殖了,让自家先试验着养着。其实就是她嘴馋,不过也没关系,家里还吃不起几个虾子了?
“这就是最正宗的白云小龙虾,你就是去白云县也吃不到这么正宗的。”杨启民一本正经的吹牛皮,“这可是白云小龙虾的祖宗!”
第293章 觉悟
严格来说,这一点都不算吹牛。杨启民可是自己亲手抓到的小龙虾,看着小妹折腾出来的。在此之前,烦都烦死了那些张牙舞爪的虾子,还真没人吃出个花头来。
中年人吃了一个满手流油,还是赞不绝口的说道,“不错不错,就是肉空了一点,但是味道绝对正宗。”麻辣鲜香,怎一个好吃了得!他们这边吃得热火朝天,旁边的人也忍不住全都往这边张望,杨老大最喜欢的就是出这种风头,再说对杨家人老说,小龙虾都吃腻味了,冬天的虾子哪有夏天的好吃?
“老幺,把虾子给大伙儿分分,让大家都尝尝咱家的小龙虾!”。爹不在,他使唤小的们很顺手,杨启泰也配合着站起来给车厢里的人分发。一大包小龙虾看着多,但是架不住车上人太多了,一人一个发生就被拿光了,就剩下一个空盆子被传了回来。
“大家都尝尝,咱们白云县正宗的麻辣小龙虾。味道绝对好,到夏天的时候虾子还要壮实,现在还差点!”喝得满脸通红的杨启国还不忘跟大家普及一下小龙虾。车上很多都是远处的,小龙虾虽然火,但是时间到底不长,也就喜欢吃食的鄂北及周边地区风靡。杨家兄弟无意间还做了一场小龙虾的推广,让很多的外地人都知道了白云小龙虾的大名,这也是意外的收获。
这么出手大方,家里为三人准备的吃食果然就不够路上吃的了。不过反正带的酒喝完了(什么鬼?),他们正好去了趟餐车,领略了一下火车饮食,虽然一致差评,但好歹也是体验了一把。到了大站,一停半个钟头,还下去溜达溜达,买点当地特产什么的,不要太悠哉。
这下大家伙算是看出来了,这哥几个说是农民,那完全是不差钱!果然分田到户后农民的日子都这么好了吗?杨家三兄弟但笑不语,他们怎么会说村里现在是新式农业试点项目,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都远销国外去了。加上合作社那边杨家三兄弟都有分红,不是他们吹,万元户都已经不在话下了。
但是出门在外财不露白,他们才不会这么炫耀。但是不经意间透露出老三是大学生,还是让别人刮目相看。那个眼镜更是拿杨启泰当成了知己——他是以前的老大专生,自认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本来还有点瞧不起乡下人,谁知道人家还是大学生,毕业后位置都落实了,小学校长。
“校长好啊!哪怕是小学业是一校之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事业。不想我,当初学了个技术,一辈子就是技术员,人家领导知识学历都不如我,还要被他们瞎指挥,唉!”眼镜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拉着杨启泰说着工作的一些不平事。杨启泰却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不是想做官才会去当校长的。教书育人到哪里读是一样,只是我们村里的小学刚建起来,没有公办老师愿意去,我才决定回去的。”他这个人完全没有功利心,对金钱上看得也很淡,以前穷的时候照样过自己的日子,现在有钱了更加不用说,反正不用为钱操心了。
中年人说,“小杨的想法是对的。大家都想着当官,往城里去,实事谁来做?不过能够在读完大学不留城里,反而选择回到乡下教书,小杨的觉悟很高啊!”不是所以人都有勇气走出这一步的,大家都是鲤鱼跳龙门,挤破脑袋想走出来,能有几个人会选择回去奉献呢?
杨启泰说,“我只是不想家乡的教育从小学就落后人家,既然我走出来了,以后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走出来,这不算什么。”他大哥也说,“可不是,我之前也不赞成,好不容易家里出了个大学生,这每两年又回村去了。多没面子?不过站爹说了,干点实事最重要,就是这个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