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快穿之考场妖精-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护城河回环曲折。从上俯瞰而下,完全是一派大好河山,富丽风流之景。
  这到底是怎么办到的?在近乎废弃的地方上重建一片辉煌的城,怎么可能?
  少年忽然又想起说书人那些莲花般的词,“大祁疆域辽阔,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然九州上下不思进取,蚕食社稷,不知古人居安思危之诫言,终酿祸患……强邻环伺、虎视眈眈,垂涎已久……”
  而带兵打仗的将领谢君怀出现,可以说是有如天神降临,让这个几乎要灭国亡种的大祁在乱世纷争中得了苟延残喘的机会。
  只有当一个人亲眼见到眼前壮美秀丽的山河,才能清楚的知道出“谢君怀”这三个字对这个国家而言,分量到底有多重。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没有谢君怀,大祁的百姓可能早已成为覆巢之卵、砧板之鱼、为外邦人之奴,为异族人之牛马,不得不留发辫,烙奴印,听人驱使,任人宰割。
  谢君怀,果真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小皇帝眼神灼灼地盯着眼前人的手,那本该属于一介柔弱书生的双手,因为常年征战,手心及指腹全是粗糙的厚茧,摸起来很不舒服,但又给人极强的安全感。
  一袭谢氏白衣,长发束冠,面容清俊,身姿飘逸,翩翩风采如皎月,完全让人想象不出对方身披戎装的模样该会是如何的英姿勃发。
  “满腹圣贤书,不如刀枪戟。一腔鸿鹄志,南征北战走。”这首流传民间佚名文人称颂谢君怀的诗,如今看来饱受读书人诟病,什么叫做文不如武?读书还不如习武有用?难道我们这些秀才还不如一个武夫吗?但这确实是特殊时期下的最好选择,当国破山河时,那些握着狼毫笔文质彬彬的读书人,没有一个敢像谢君怀一样站出来,当然,当时也没有人对他寄予厚望。
  可最后,整个江山翻盘重建的希望全都押在他身上。他用他连中三元之才和领兵带将之能,证明了他确实是个文武双全、雄韬伟略之人,这样的人如若称帝,绝对是众望所归,为什么还要特意从民间寻回幼帝?难道谢君怀真的对大祁一片赤诚?对君王忠贞不二?
  感觉到隐隐背后有探究的目光,季海衡停下,眼神投向远方那些新修起来的宫殿,色泽浅淡的唇轻轻一笑,道:“大祁目前百废待兴,只能暂且委屈陛下了,臣只能劳烦陛下日后多为国忧心了。”
  这些事情姬影当然知道,他抬起脸,很认真地问:“那你和我一起吗?”
  感觉到对方话语中的依赖,季海衡愣了一下,随即微笑答道:“当然。”
  话音一落,小皇帝别别扭扭地将掌心往他手里放,这双手还涂满艳红寇油,手背看似玉白纤细,但内里却让人明白,这也是一双尝尽人间愁苦的手,手心很软,但也很干燥,指尖亦有厚茧。
  当两手相触,厚茧与厚茧摩擦,似乎在无形之中,这对君臣也有了心灵相通的味道。
  ————
  登基那天
  黑鸦鸦的人头跪满了殿宇,高台累阶上,钟罄声惊振林木,响遏行云。天空中百鸟齐飞,万家争鸣。
  年仅十五的幼帝整肃面容后,一步步走向了天阶,在专人引领之下,缓缓褪去象征着太子的黑红长袍,披上了真正的帝王之衣,明黄色泽,气势和华彩彰然流溢其间,然后接受百官朝贺。
  一系列礼制流程都进行完毕后,本次充满简朴、崇德礼法之美的新帝登基大典落下帷幕,新皇宣布天下大赦,普天同庆。
  当然,因为新帝尚且年幼,经验不足,朝政大权自然还掌握在九千岁手里。
  比起肃穆平正的典礼,更让姬影在意的是,太傅谢君怀从头到尾的眼神。对方身穿着纯黑色的端正黑衣,比起白衣的出尘飘然,黑衣更显稳重端庄。戴着的黑色乌纱帽,也衬得人肤色莹白如玉,对方就那样静静站在群臣之前,对即将登基的幼帝颔首低眉,弯秀的眉眼儿让人想到黛青色的崇山峻岭,心旷神怡间又让人想到青山与绿水之间天荒地老的陪伴,刹那间就令他心头漏跳了一拍。
  如同他们两人在御书房里教书习字般,因他没受过正统的私塾教育,比他高了半个头的太傅便将他拥在怀前,手握紧他的拳头,一笔一划教他,他只要微微往后一靠,就能靠上太傅的胸膛,接近那一袭浅碧色的衣衫。
  他也有幸见识了对方的书法造诣,字如其人,那挥洒在纸上的墨迹浓淡得宜,字体硬瘦遒劲,骨力凛然,间或流丽,有盛世之风。
  如果他练得不好,太傅就会板起严肃的面容,对他分外严厉,那打在他手心又短又硬的戒尺,痛得钻心,连同那眼神也是失望的。然后他就很不服气,卯起了劲学,就为了对方眉梢处那一个若有似无的笑意,亦或者是一个微带着满意神色的轻轻颔首。
  当他被接回宫,众人宠着他,宫里的太监婢女争相奉承他,只有谢君怀态度至始至终没变过,对他温柔时,让他觉得四海八荒之上,他皆可随心所欲,对他刻板时,他又觉得暗无天日,晴天霹雳。
  而且在他自己还未察觉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开始习惯在对方面前使闹脾气,就为了对方一个眼神的停留,哪怕是无奈和纵容,也让他心里跟开花一般爽利。
  所以他也极端不爽任何会分去太傅心神的存在。
  他记得很清楚,翰林里有个叫王仕云的学士,长相器宇轩昂,丰神俊朗,在世间也是个不可多得的美男子,与长相略显阴柔的皇帝相比,阳刚之气的王仕云更符合大祁的审美喜好。
  而太傅在翰林亦有插手事务,常常会与其交谈言欢,乍一看过去,两人都是尘世间的翩翩君子,他们亦有相同的性情爱好,时常一同咀嚼文字、观花赏鸟,他们之间的往来如同时代名流所推崇的风雅之士,饭蔬食,饮泉水,挽袖间破玲珑棋局,谈笑间又是薄酒相候,于纸上运筹帷幄。
  有朝一日,见了他前来,王仕云叩拜后便退下了,他发现太傅站在原地,目光竟然还追逐着对方远去的身影,他顿时有点吃味了,他虽然极为痛恨自己的美貌,但他同时也极端自负,不管宫内宫外,只要看到他的面容,众人都是一脸惊艳,若有人盯视他的时间过长,他心里就会戾气大发,私下将人眼珠子剜去。
  他不否认王仕云这个翰林学士的风姿,但他也自诩颇有姿色,几时何曾让太傅连一丁点注视他的眼神都没有?于是他语气有些不好的问:“太傅,吾与仕云孰美?”
  感受到小皇帝口吻中的怨气,此番孩子气般的询问令季海衡发笑,尤其是对方皱起俊美的眉眼,幽黑的眼珠子也盯着他,似乎非得他给个满意的答案。
  盖因他是第一个将年少的幼帝接回宫并释放善意的人,幼帝心中对他总有几分浓厚的雏鸟情结,总喜欢日日夜夜睁大眼睛盯梢着他,不喜欢他跟其他人过多亲近,言行举止就像是民间防范父亲被抢走的幼童般率真可爱,于是季海衡宠溺一笑,故意哄着他:“君美甚,仕云何能及君也。”
  然后满意地看着幼帝白皙的俊颜上泛起潮红,眉眼间的戾怨之气也烟消云散。


第118章 前朝遗孤副本4
  时间一晃大半年过去了,大祁风调雨顺; 又是一年端午佳节来; 民间早已挂起粽包艾草; 一眼望去全是碧绿的颜色。那些年轻的姑娘们甚至还会用色泽鲜亮的彩线缠着玉臂; 站在玉楼上; 看那河堤烟柳赛龙舟。
  这是独属于民间的热闹,跟长于市井但现在已经入宫的皇帝没什么关系; 入了宫再想出宫是不可能的。季海衡想起,按照史书描写,谢君怀下朝碰到了幼帝,可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幼帝却一直盯着他不说话,半晌转身离去。现在想想,谢君怀那日身着的是素色锦袍; 腰间系着玉色腰带,衬得人分外雅致疏朗,穿着打扮没什么问题; 但幼帝恐怕盯的是对方腰带处挂着的尖角粽形玉佩。
  季海衡揣测对方的心理,被关在金丝牢笼里的小皇帝怕还是想着民间这传统习俗的,只是面上不显,话语不说; 于是纵使谢君怀再足智多谋; 也没有足够细腻的心思去发觉帝王的心思。
  于是今日下朝; 季海衡连衣服都没有更换; 径直前去寻找小皇帝,将准备好的东西交给他。
  感觉到那漂亮的眼睛骤然一缩,他眉眼微弯,他准备的自然是用粽叶包裹的民间之食,足足有一大串,绿油油的,挂在烟色的长线上,里面有甜粽,亦有咸粽,有八宝粽,亦有枣粽,配料鲜美,少数甜的里面也考虑周到的放有果脯、豆沙作馅。
  粽叶还没打开,就有一股清甜的香气扑鼻而来,一个个被包裹成尖角形状,煞是玲珑可爱,分外讨喜。
  皇帝不能出宫,那他就从宫外带东西进去。
  姬影怔怔地看着眼前的一大串,心里涌现着自己都难以描述的感觉,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心思竟然被人看穿了,完全毫无防备,心脏处就像被人狠狠撞击着,令他有些不知所措,只能动作僵硬地接过这些碧莹的粽子,带着点自己都没有发觉的小心翼翼。
  半晌,又盯着眼前人,一袭素衣让对方仿若迷路人间的仙人。
  见姬影半天不说话只知道盯着他看,季海衡轻笑着道:“陛下不看粽子,看臣作甚?”那双瑰丽如西域珍宝的眼眸,因为笑意而泛起惑人的光彩,浅浅的,极易让人失神。
  因为你好看。姬影这话堵在唇边,突然又把这句话咽了下去,只是低着头,极端冷艳的脸庞嘴角微勾。
  ——————
  当时季海衡所说的,大祁江山百废待兴不是说笑的,距离他将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国土收复不到两年,纵使新皇登基,天下不安定的因素也颇多。
  被赶走的蛮族依旧蠢蠢欲动,频繁骚扰边境,边境子民饱受侵害,而大祁内部的祸乱也时不时爆发,在那场乱世争霸中,各路人马都得了权,享了权力的好处,想立刻从他们手里夺回权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季海衡平日除了当帝王之师教导新皇,还有辅助新君整顿江山之任。毕竟江山越早巩固,他才能越早脱身离开。
  当然,攘外须先安内,他最先瞄准的目标是京城脚下的那群权门豪族,这些世家大族俨然是吸血鬼般的存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崛起的速度最快,趁风起势,肆意收揽有才能的门客,形成一股强大顽固的势力,就跟定时炸弹一样,随时会发动政变,引发大祁内部的动乱。
  早在季海衡扮演的谢君怀彻底掌权之后,有眼色的朝臣就已经自发请命还乡了,但一些还依然贪慕权势,不肯放权。前朝养客之风盛行,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一直颇受人欢迎,不少朝廷大臣门下都养着大批门客,这些人大多都有真才实学,能够为主人出谋划策,可如果门客数量多了,就成了一股隐患,相当令人忌惮。
  还好这些门客中也有不少是徒有虚名,混吃混喝,秉承着能收买一些是一些的想法,季海衡决定从内部入手,将庞然大物底下的人物一一瓦解。
  古人曾言:“不平则鸣。”诗文这种东西,可以用来言志,可用来观赏,当然亦可以用来发泄苦闷牢骚。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文章这种东西,可煽动性太强了。
  春愁、夏愁、秋愁、冬愁,文人基本一年四季都在愁,不过秋天最愁,所以前天也是文人最喜欢大抒情怀的季节,很多人都会趁着秋风矫情兮兮地写着大把文章来抒发思乡之愁。你一篇文,我一篇赋,写着写着大多雷同,只是为了应景而抒,压根就没什么新意。
  赶着秋季,季海衡也写了一篇秋思文章,以乔胜春的名义发了出去,大意是:“吴江水里的鲈鱼肥美、连那长在莲叶间的浅水莲蓬看着都可爱死了,啊!秋天又来了,家乡的野菜又丰美了吧,好想吃啊!可是我已经离乡来京多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的野菜和鲈鱼了。”
  大祁文坛有四大家,很尴尬排在第五的是一个名唤乔胜春的文人,此人确实有金玉之才,吟诗作赋也文采斐然,不过在强者如林的大祁文坛,那诗作水平还不足以让他跻身前列。然而,比较特殊的是,此人社会影响力很大,他每次一发牢骚,那些文人学子都很买账。
  所以此篇以他名义的诗文一出,追捧者众多,细细读后,大家都有点震惊,不是因为此篇诗文辞藻绚丽、语言清新明快,而是其中所描绘的肆意快活之景,逸禽高飞、鲈鱼肥美,驰骋野猎,带着浪漫的田园诗意。与其他以落叶秋风带起一片思乡之情的文章相比,立意新颖,全诗围绕的重点就是吃,似乎在作者眼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都很好吃,看得人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一时间,此诗广为流传,城内争相传抄,不要小看吃货的力量,此举胜过无数无病呻吟的秋思文章。而诗文中所透露出来的隐秘辞官之心也备受人关注,很多人也由此联想起了自己家乡独一无二的美食,不由潸然泪下、泣涕涟涟,据说有不少人读了此诗后,当即选择了解衣致仕,交还官印,连夜归家。
  君子们最擅长的就是洞察先机、聪明之人自然能嗅到诗作里的深意,联想到最近当权者的态度,自然会浮想联翩。比起一些时日后当权者狠心铲除豪门权臣的羽翼,殃及他们这群池鱼,他们还不如此时解甲归田,说不定还能成就一番千古美名。
  于是短短几日内,解甲归田者,多日近百。
  不过季海衡知道,这还不够,辞官的都是些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小官或门客,真正的大人物,连一丝皮毛都没撼动,要想不动刀刃的让那些大权在握的世家权臣自发请命还乡,还欠些火候,必须得下一把狠劲,不过他已经都安排了。


第119章 前朝遗孤副本5
  大祁有民谣广泛远播; 大意是帝王手中无实权; 而谢氏一人权倾朝野; 只手遮天; 朝堂亦有权臣相互勾结,横行无忌,越过君王招贤纳士,收揽城中名士,美名其曰; 广纳贤才、集思广益,实则伺机而动、有所图谋。
  其实他们也未必不知晓自己大势已去; 毕竟表面看来,就算是受人牵制的傀儡君主; 但也是大权独揽的谢氏一手扶持上去的; 这天下; 连皇帝都要仰谢氏的鼻息,何况是他们; 这谢氏能插手的地方太多了。到时候若看他们不顺眼; 向上请命,除奸恶,清君侧,他们都得玩完; 但是大家都是征伐四方时打下的权势; 没有人提供一个顺势而下的阶梯; 是不会轻易放权的。
  季海衡面上端着风雅圣洁之貌; 似乎完全不插手这些事,其实早已打入内部,也准备着最好的时机发动表演。
  时机就是那些权臣照例大肆宴请宾客的时候,流水般的宴席摆满眼前,八珍玉食,金杯美酒,极其奢靡。
  权臣杨得苓看着他的门客,黑眼珠子盯着眼前的山珍海味,突然涕泪俱下,哭声很大,瞬间惊扰了不少宾客,面上不悦,但还是得端起礼貌的样子询问:“先生,何故?”
  那个门客抽噎着,断断续续地回道:“请大人原谅臣子人前失仪,只是……只是……臣突然想起了臣的老母亲,她一介村妇,从未尝过如此的美味,尤其是眼前这道汁多味美的鲈鱼,令臣忆起了旧乡……”
  “臣旧乡在苏州,当年蛮族来袭,城内民不聊生,臣终日食不果腹,只能拾野草充饥……苏州河里有那小小的鲫鱼,臣的老母亲将其捞起,用四处采摘的野菜温炖,无盐可作调料,味道极淡,但在那饥寒交迫的日子,却是难以忘怀的鲜美!臣……臣……!”语未尽,已是泣不可声!
  话毕,轮到杨得苓自己神色微怔。歌舞停了,席间也静了,大家执筷的动作也顿了,纵使眼前菜肴再精美诱人,也没了大快朵颐的兴致。
  前有乔胜春的鲈鱼秋思文章,后有门客的忆母涕零,众人的神情不由也染上了几分哀戚,眼前的盛宴堪比满汉全席,咸甜荤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连作为摆饰的配菜都精雕细琢无一不精致。
  可是却无端端让人忆起了故乡的蔬果,蜜橘、青果、蚕豆,茭白等,这些都是难以言喻的思乡蛊惑。
  杨得苓来自吴中地区,听了门客一番话,也想起了儿时的乌篷船,想起了自己离乡前最爱吃的莼菜羹。
  莼菜羹与鲈鱼脍并称为吴中名菜,自古便有“清清莼菜雨后滑,玉美鲈鱼雪片肥,吴中双璧一并来,任尔不逊江东名”的佳句传诵。
  比起垂钓才可得的肥美鲈鱼,莼菜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皆有,形状如碧色幼芽,尝起来非常爽口,但若不放调料中和,煮起来的味道极淡,也没有那么鲜美,兵荒马乱时期,盐这种东西,可以说是奢侈品,纵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但此情此景,让人忽地想起,记忆中那寡淡的味道,似乎鼻尖依旧可以嗅到曾经那破败的碗中扑鼻充盈的香气,母亲端来的热气腾腾的一碗汤羹,莫名就让人舌尖发馋,唾液分泌,心尖却是一阵颤动发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