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书]明朝攻略手记-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这两件事情,郭翠娥心里其实对朱元璋早已芳心暗许。彼时朱元璋为了安抚郭子兴,又用了迎娶正室的全套大礼来迎娶郭翠娥。郭翠娥当时只想与姐姐一道,效仿娥皇女英,伴在他身侧,这一生就别无所求了。
  可是事情与她想象的完全不同,当时朱元璋把统帅的位置交给郭子兴是迫不得已,明知郭子兴将生女嫁给自己是为了进一步控制他,又怎会与她亲近呢。于是,八抬大轿娶进门之后,美貌比姐姐高出一大截的郭翠娥却被晾在了一边。
  当时天下未定,朱元璋心系大业,郭翠娥也没有多想,可是这一晾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成了习惯,就晾上了十六年。郭翠娥再不知道朱元璋是有意冷落自己,就成傻子了。
  从元至正十四年,到洪武三年,从十四岁的如花少女,到三十岁容颜即将逝去的半老徐娘,女人能有多少个十六年?洪武元年分封诸嫔,甚至于比她晚两年嫁给朱元璋的李淑妃和其后的郭宁妃都比自己品位要高,她只被安在了东宫第三的位置。
  想当初姐姐并不知内情,见她多年未诞下子嗣,还私下询问过,可是……她心中的苦是不能说出来的,不管出于面子还是自保,都不被允许。
  直到洪武三年,洪武帝某天突然一时兴起,终于临幸了她。而郭翠娥肚子也很是争气,那唯一的一次,居然就让她有了椿儿。从那之后,洪武帝许是觉得郭子兴早已作古,郭氏几个儿子也都战死了,郭家翻不出什么花样,便没再冷落她。
  可是那么多年,由爱到恨,一种莫名的毒在她血液中发酵、沸腾,让她痛彻四肢百骸,甚至有时候想起当年自己默默垂泪的情状,便不能入眠。郭翠娥,永远回不到最初了。
  惠妃放下梳子,为儿子梳好发髻,过一会,他的丈夫,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将亲手为椿儿戴上九旒冕,而她也将作为妃嫔在后殿列席。可是……蜀王,呵呵,真不错,当她知道椿儿将被封为蜀王的时候,她心里掩藏了二十四年的毒又有一种快要发酵喷发的感觉。
  “椿儿,你现下住的宫殿有些背阴,可想换个住处?比如慈庆宫……一样的。”掩下眼中的恨意,惠妃平淡地开口问到。
  闻言,朱椿的手轻轻抖了一下。慈庆宫是什么地方?是太子东宫,也就是大哥朱标住的地方,母亲久居后宫,怎么可能不清楚,她这么状似无波地隐喻了一番,含义却是很清楚了。
  朱椿沉默了一会,才装作没听懂似地回了一句:“孩儿现在住的地方很好。”
  “好?”惠妃轻轻一笑,“就算你觉得好,不久之后,你父皇却是要把你赶去那穷山恶水的蜀地了。”
  古代交通不便,难于上青天的巴蜀,向来就是流放待罪之人的地方,皇上把椿儿分封到那样的地方,别的不说,光是远在三千里之外,她此生还能见得儿子几次?
  古人早熟,尤其身在皇家,八岁已经懂得很多事情了。母亲心中一直不似表面那么温婉,这两年来朱椿已经隐隐有些感觉,但是今天,他却是第一次清楚她心里图的是什么,那样的想法何其可怕,根本不应该有。
  朱椿定了定心神,仍是故作不知地回道:“蜀地多险、民风彪悍,非干吏不能治之,父皇将我分封到那里,正是对我能力的寄寓。”
  “呵呵……”惠妃笑了笑,没再说什么,知子莫若母,她这个七窍玲珑心的儿子在跟自己装傻,她怎么会不知道。不过算了吧,椿儿还小,而且他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不仅聪明还很孝顺,这些事情,慢慢图之也就是了。
  朱椿的心情因为一大早母亲的一番话,突然带上了几许阴霾。皇宫大殿上,父皇亲手给自己带上九旒冕的那一刻,百官朝拜,他却并不觉得高兴,一种莫名的沉重感直袭心头。
  藩王的冠冕是用藤蔑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并缀以一百六十二颗五彩玉珠,何其奢华,朱椿却只觉得戴在头上有千斤之重,可是……他没有选择,他只能和其他四个不谙世事的弟弟一样,面带笑意接受百官朝拜。

  ☆、第6章 惠妃所

  册封大典结束,洪武帝宴请完一众王公大臣,又批阅了大半天奏章,不知不觉已经亥时三刻了。
  大年初一依然是一尘不变的辛劳,劳模如朱元璋同志,也忍不住叹了口气,果然如他先前做作的诗句——“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啊。洪武帝一边揉着胀痛的眼睛,一边从如山高的公文堆中抬起头来。
  伺候在旁的宦官陈锦看皇上把奏折全部放到右边,心知今天的政务处理完了,便赶紧上前恭敬地开口道:“皇上,今个儿不知您想摆架哪一宫?”
  其实陈锦也就是问问,在洪武帝身边伺候了多年,他对皇上的习惯已经了如指掌,通常大年初一,他必然要去马皇后那里的。
  没想到今天却有些不同,陈锦话一出口,洪武帝居然犹豫了几秒,然后说到:“去长阳宫吧。”
  “是。”陈锦将内心的惊疑掩饰得很好,低下头应了一声,便通知门外侍卫摆架。
  长阳宫内,惠妃取了钗冠,却并未卸去妆容,静坐在桌旁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没有金钗玉冠的装点,乌黑的头发随意披着,冰肌似雪、唇色殷红,一双杏眸如秋水般温婉,带着淡淡的慵懒,美得让人怦然心动。
  “皇上驾到!”门口的传唤声传来,惠妃嘴角微微扬起一个弧度,赶忙起身迎了出去。
  “皇上恕罪,”惠妃迎到门口就要下跪,眼中带着几许慌乱,“臣妾不知皇上今日过来,没有准备……”
  洪武帝上前扶住惠妃,见她已经卸了钗冠,长发披散,果然是准备入睡了。
  “爱妃何罪之有,朕并未提前着人通知,你又怎会知晓。”凑到近前,惠妃略一抬头,洪武帝才发现,她乌发垂肩的样子比平日盛装打扮更多了几分风情,端的是让人移不开眼。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样的美人在怀,洪武帝也忍不住生出几许柔情。
  “谢皇上不罪之恩。”见皇上心情不错,惠妃笑吟吟地起身,将洪武帝迎了进去。
  两人在桌边喝了杯清茶,惠妃又令宫女奉上些茶点,不一会,洪武帝屏退旁人,屋内单单留下两人烛下相对。
  “今日椿儿封了蜀王……”洪武帝是个直来直去的人,四下无人,便直奔主题。他今日来此,无非是觉得对惠妃有些过意不去,也想探一探她的想法。
  当年他冷落郭氏,确实是出于忌讳郭子兴。郭子兴老狐狸一般的人,又气度狭小,当初只肯把养女嫁给自己,一是因为郭氏年纪尚幼,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舍不得把亲生女儿嫁给一个粗布鄙夫。后来却又眼巴巴把郭氏送上来,无非是想用他这个艳名远播的女儿套住自己。
  朱元璋志在天下,私生活抑是相当克制,哪里会如了郭子兴的愿。不过郭子兴死了之后,他确实是忙于战事,忘了家里还有这位美娇娘。但无论如何,对于惠妃,他总还是有些亏欠的。
  幸而惠妃贤良淑德,并未因为十多年的冷落而心存怨恨,反而谨守本分,在后宫倾力协助姐姐马皇后,在后妃中也风评很好。但是……他总觉得惠妃不似面上这么与世无争,却又找不出什么把柄。朱元璋一向是个直觉很准的人,战场上的几十年,他都靠着精准的直觉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所以,对于惠妃,他总是不能完全放心。
  防患于未然,总归没有错。于是,他早早分封了椿儿,并且封地特意挑选了远在西南的蜀地,那么不管惠妃到底有没有龌龊之心,都算是断了她的念想。
  闻言,惠妃盈盈一笑,说到:“多谢皇上厚爱,早早给了椿儿名分,臣妾也就放心了。”
  洪武帝盯着面前陪伴他多年的女人,清澈的眼神没有一丝做作,很少有人能在他的威严下装腔作势。这么说,惠妃这件事情上,也许真是自己想多了吧。
  于是,洪武帝柔声宽慰到:“蜀地甚远,朕知你爱子情深,椿儿还小,虽然分封了,就藩可多耽搁几年。”
  “谢皇上,”惠妃说完,带上一丝顽皮,美目含笑,“臣妾爱子情深,莫非皇上就不爱椿儿?恐怕是您自己舍不得吧?”
  此情此景之下,惠妃这样的顽皮调侃,并不显得逾越。皇帝贵为九五至尊,却也是平常人,身边的人总是战战兢兢的,他也不喜。再说闺房之内,女人若是跟木头一样,空有美色,也没什么趣味。惠妃正是这样长相出众,又适时能与自己调笑的玲珑美人。
  “朕自然也舍不得椿儿。”这是实话。他这十一子从小天资聪颖,六岁就能作诗。洪武帝虽然是马上得的天下,文化功课却也没有落下,而且他一向尊崇文人,也深知“武平天下、文治国家”的道理,教儿子不是挑武将,他一向更偏爱文化功课优异的儿子,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那末……”惠妃见刚才自己的调笑并未让皇上反感,索性更大胆了,“臣妾有一事相求。”
  洪武帝心下沉了沉,难道惠妃还是对椿儿的封地不满?面上却不作声色地道:“但说无妨。”
  “椿儿从小对经史诗文甚是喜爱,现下也已经八岁,不知皇上可否为他安排一位师傅辅导,巴蜀自古多文人,假以时日,或可有当年李太白、苏东坡之风。”
  没想到惠妃并未提及封地之事,而是将话题绕到了儿子功课上。李白、苏轼都是籍贯巴蜀的诗文大家,惠妃以此做比,倒也侧面说明了椿儿心在文史,对武功并不执着。虽然皇子在宫中有统一学习的上书房,老师也都是当代大儒,但是……椿儿确是可塑之才,他也真心喜欢。
  “好,明日朕就命宋濂辅导椿儿功课。”
  “多谢皇上。”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令宋濂同时辅导椿儿,可谓是大大的恩典,惠妃心头也是一喜,看来皇上对椿儿还是相当喜爱的。
  那么……余下的事情,可以徐徐图之。

  ☆、第7章 初入应天

  冬去春来、时光荏苒,洪武十七年的应天比往常更加热闹非凡。这一年,朝廷恢复了科举考试,从洪武五年废止,到现在已经过了十二年,历年积压郁郁不得报国之门的学子们这一年可以说是井喷了。虽说会试要到明年开春,但是很多外省的学子为免路途耽搁,乡试成绩一出就匆匆赶到了应天。
  而兴许是胡惟庸案和空印案杀的人太多,国中一时无人可用,不少官员还不得佩戴脚镣到衙门办公。洪武帝在这一年还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下令有学识的僧人都去礼部参加考试,录取者任用为官。
  于是,这年秋天,考生及其家眷,以及各路僧人塞满了皇城,整个应天府客栈已是人满为患。
  月牙湖边,一位青衣公子和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相携站立。秋日长风万里,城墙巍巍、湖水潇潇,气候和景色两厢怡人,而那青衣公子也是一表人才、人中龙凤,像极了来赶考的书生。只可惜……两人的对话貌似不那么和谐——
  “师父,你再说一遍!”夏子凌咬牙切齿地问到。
  “我要你假扮僧人去参加礼部的考试。”戊真看起来垂垂老矣,慵懒地复述了一遍刚才已经说过的话。
  “……我为什么要假扮僧人?!”来到大明朝十二年有余,在戊真严苛的教导下,夏子凌已经渐渐融入这个时代,并且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修养,但这件事情,还是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
  戊真对他的教导,从武功入手,但是在强身健体的目的达到之后,却是以文化教育为主。毕竟他的身体底子在那,想要训练成八尺武夫,也不太容易。
  夏子凌初初以为在武功上,戊真已经够狠心了,文化课会好些,没想到却也好不到哪去。戊真对自己的教育,秉承“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皆习之”的要求,每天晨起而读、亥时方休,每晚还要看上半个时辰的星象。
  七天一小考,不能通过就每餐减三分之一口粮;半月一大考,不能通过除了口粮减半之外还罚睡茅房。头悬梁锥刺股算什么,夏子凌觉得他师父这两招才真是狠绝。想他在二十一世纪,也是吃货一枚,没有美食已经很委屈了,饿肚子什么的完全是非人的折磨,再加上古时茅房条件不知比现代的卫生间差了多少,他虽然不算有洁癖,在那里也断然睡不着的。
  在戊真的高压政策下,夏子凌的学业突飞猛进,不敢说满腹经纶,饱学之士也是当得的。因此,他一直以为自己会通过科举这个途径进入朝廷,从而接近蜀王。
  “你不觉得你一个道士,让徒弟假扮僧人很可耻吗?”夏子凌的声音忍不住拔高了几度。
  “唉,你声音小些,”戊真虚咳一声,“这城中现在僧人四处可见,被他们听到,你就吃不完兜着走了。僧道本是一家,再说,你也没跟我一起做道士啊。”
  “……”那倒是,戊真虽然收他为徒,只是教导他文略武功,并未让他出家。其实他最舍不得的还是一头青丝,虽然他没有古人那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但是十二年来有些理念也慢慢渗入血液,就算在现代,剃光头也是犯人的待遇好吧,让他如何冷静得了。
  “如果参加科举,我朝人才济济,这压了十二年的上千学子中,你有把握一定能进入二甲前十?”戊真反问了一句,“就算你会试通过,只要不能成为庶吉士,就不能留在翰林院,而会外放做官,到时候如何见得蜀王?”
  戊真的话说在理上,夏子凌一时无语。他虽然十二年苦读,但是学的多是实用性强的杂学,科考却是偏向经史子集,这些东西看了就头大,这么多年下来,他也就是通晓一二而已,真要跟当代人比拼,胜算还是渺茫的。但他的水平放到僧人里就不同了,僧人中虽然也有博学之士,毕竟是少数。
  戊真见状,继续说了下去:“这次选拔僧人,名次靠前的都会留在太常寺等五寺,或者僧录司,每月着人进宫讲经,诸王也会时不时到庙里敬拜,到时候你便会有面见藩王的机会。”
  这听起来虽然有几分道理,但是……夏子凌从心理上还是有些抵触。
  “再者,师父命不久矣,”戊真趁夏子凌有些动摇,上了感情攻势,“不看着你走上正途,我终究不放心啊。”
  哼哼,教唆人造反还叫正途?夏子凌对戊真的话不置可否。他还以为他这师父能力通天了,居然也逃不脱生老病死。不过,说归说,他却不是个冷情的人。这十二年来,两人相依为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师父也算是教了他一身自保的本领,戊真的感情攻略,还是用对了地方。
  夏子凌叹了口气,说到:“师父,你这么厉害,事事尽在掌控中,辅佐……的事情,为何还要借我之力。”他这么说,其实已经是接受戊真的安排了。
  这个问题,戊真通常都是笑而不答,今天不知怎的,倒是淡淡说了一句:“你道是插手帝王纷争有那么容易?像姜尚那样的仙骨也只有化作凡人。”
  夏子凌紧盯着戊真,后者却恢复了浑浊困顿的摸样,缄口了。
  于是,半月之后,夏子凌就身着僧袍站在礼部的考场门外了。洪武帝登基之后,严格户籍登记制度,但是僧人多是避难之人,流动性很大,要伪造个僧人身份还是很容易的。
  顶了十几年的头发突然没了,头上凉飕飕的感觉还有些不适。身边鱼贯而入的僧人,有的却是头上已经长出了一两寸的短发,夏子凌突然有些无语凝噎。想来这些僧人都铁了心要还俗入仕,索性提前蓄起了头发。早知道他就剪一个潇洒的短寸好了,干嘛还傻兮兮的剃光头呢?
  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了,拿着号牌,夏子凌对号找到了西北角自己分到的号房,光线晦暗,淡淡的霉湿气息扑鼻,他嘲弄地笑了笑,能回到古代体验一把久负盛名的科举号房,也算是不枉走这么一遭了。
  与科举一考三天不同,僧人的考试只有一整天而已。将试卷拿在手上,夏子凌看了看考题——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是《中庸》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论道的基本条件是人,一条路欢迎所有人走,如果只允许自己走,而把别人推离其道,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用这么一句相对浅显易懂的话来做论题,显然是顾及到僧人的水平有限,降低了难度。
  结合现下朝廷招纳僧人的情况,以这句话做论题,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想到为官之道,有识之士都可以为之,继而以朝廷广纳天下之才来做文章吧。但是这样的切入点未免浅了点,夏子凌凝神思索了一番,其实道要能够不远人,根本原因还在其本身的设计。从实际出发,兼容不同人、不同情况,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这样的制度才是科学可行的。
  从这一点延伸到目前明初的制度,自然首先要肯定一番,然后可以对比唐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