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手有余香千千结-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他们的出路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之前他们与秦伟的公司合作,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现如今,与永昌公司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他们又成了被套在笼子中的猛虎,不得不按照永昌公司的管理标准和质量体系来完善生产链。这笔巨大的投入,压得他们气喘吁吁,疲于奔命。但市场是座巨大的搅拌机,他们唯有在被搅拌其中,才能看到出路。
  两家公司都咬着牙,卯足劲了劲头,想要借船出海。
  “顾书记、卫县长,我们呢,希望县上在支持力度上,还能在加强一些。永昌公司搞市场前端,我们能不能参与到产业融合之路,我们搞文旅融合。”
  顾天青翻了翻他们递交过来的规划书,皱了皱眉头,心中有些起伏不定。文旅融合,林县在余香分管的时候,是多条腿走路。马塔桥村的模式,走稀奇资源的路子在不少村得到了推广。而温馨他们以园区为核心,以渠口镇为基础,搞起了中医文化小镇也初见规模。还有一些农家乐也搞起了文旅观光,主打休闲养生。半年多来,旅游观光产业的数据,也在成梯度增长,但都是粗放型,并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卫婷儿埋着头,一边听着他们的汇报,一边仔细地翻阅他们的规划书。
  “你们做个调研没有?这么弄,弄得出来不?”
  科新文见邱总欲言又止,连忙对卫婷儿说道,具体请邱总给两位领导再汇报一下,规划的创意也是他们提出来的。
  邱总轻咳了一下嗓子,方才不紧不慢地答道,我们的创意呢,来自我们林县根深厚重的医药文化,林县出药材,自然也少不了名医。我们的想法是挖掘名医资源,打造养生康养中心。两位领导,请看这里是渠口镇的中医文化小镇,这里是涪江,这里是毛公河,两河交回之地,目前还是一片荒山和河谷,周边的高山是天然的养生屏障。我们计划把养生康养中心建立在这里,主要配套中医名医馆、中医养生疗养院、中医美食街、中医药研发中心、中医休闲体验馆和生态康养氧吧。预计投资规模20个亿,占地1500亩,建起之后能够新增就业1000人,利税预计每年可以达到3000万元。
  “你们这个名医馆是博物馆?”
  “不,不!不只是博物馆,而是综合性中医医院。”邱总见卫婷儿有些疑惑,连忙再次解释道。
  “你们这个养生康养中心,与中医文化小镇能够形成配套?”顾天青也连忙追问道。
  “能,肯定能,还必须能!不然形不成养、医、研、游、乐、购的格局。我们得借助中医文化小镇的人气和东风,与它们相融互补。”
  “这是不是又意味着,我们县上必须在基础配套上再投入一笔。”
  “卫县长果然是一针见血,说道点子上了。不错,你们看,这里!还有这里,我们必须得修两条快速通道和架两座桥梁,形成闭合式环线,这样才能留得住人。”邱总立即站起来,展开图纸,挨着指了指图上标注的路线图。
  “那,你们测算过没有,我们需要投多少钱?”卫婷儿管理着财权,也最关心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科新文嘿嘿笑了笑,“也不多,我们估算了一下,大概需要1个亿。”
  “一个亿?”顾天青吃惊地看着他。“这可不是小数目!”
  卫婷儿迟疑地问道,“你确定?一个亿能够拿下来?”
  科新文尴尬地有些拘束,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我们是按照最低等级来估算的,如果按照我们的设计最好是高标准建设,否则这条环线就太煞风景了。”
  卫婷儿当即一拍桌子,不满地站起来说道,且只是煞风景,根本就是在打我们政府的脸。真要按照最低等级建起来,我们还不得被人骂死。“卫县长,你的意思?”顾天青惊愕地望着她。
  “我的意见如果县上同意建养生康养中心,基础配套投入少不了2个亿。”
  顾天青很清楚林县的家当,“2个亿?我们能拿得出来吗?”
  卫婷儿不怀好意地打量了一下科新文和邱总,咯咯笑了起来。“我们当然拿出来,不过嘛?有人拿得出来!”
  “不行,不行!我们可拿不出那么多资金。20个亿我们分三年投资,每年都得6、7个亿,这还得去争取银行授信才行。”科新文和邱总连忙苦笑地摆了摆手。
  “拿不出来,我们想办法啊,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有这样一个建议,书记你斟酌一下。我们可以采取ppp的模式,先行由两家公司垫资修建,我们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分年度进行回购。当然康养中心前期的三通一平,由政府投融资公司来进行融资修建,政府以实际投资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康养中心经营。”
  顾天青琢磨了一下,“你们两位老总呢,卫县长这个建议,你们觉得如何?”
  科新文和邱总当即垮下了脸,“两位领导,你们这个想法很好,但我们的资金都投入到基建上了,那我们的那些配套就要打折扣啊。这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啊。”
  “乱说!你们的思维还是太僵化了!资金不足,一方面我们可以共同对上争取,另一方面你们可以找企业借资啊!比如永昌公司,你们就可以试一试嘛!他们公司的姚总眼光毒得很!你们这个想法,他们未必不会支持。”
  科新文和邱总原本就是打着吃独食的主意,就是想撇开永昌公司,自个单干。卫婷儿提到向永昌公司借资,俩人心里都不很痛快。“这么一弄,就成了三家公司合股经营了啊!我们独立经营权能够得到保障不?”
  卫婷儿见他们又把皮球踢给了她。当即嘿嘿笑道,这就得靠你们自个的本事了,看你们怎么跟永昌公司谈了。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我们只能敲敲边鼓,具体事务还得你们自个去谈。
  “谈!怎么谈?万一他们狮子大张口,把我们扔到一边,跟你们合作自个干!我们怎么办?”
  顾天青听了他们这种泄气话,连忙摆了摆手,给他们打气道,“这个你们放心,做事情总得分个先来后到,创意是你们的!我们肯定支持你们优先发展!”
  “这事情呢,我给你出个主意,你们去找一个人,没准就能成!”卫婷儿坐下来,合上规划书,得意地笑了笑。顾天青心神领会,当即也笑了起来。
  “你的意思是?”
  “找余香啊!余香也是你们的老熟人,老领导!”
  “这能行吗?余常委已经到了梓县啊,她怎么可能在帮忙啊!”
  “你们啊,还是不了解余香。余香这人啊,念旧!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她是奠基人!你们去拜拜她这座菩萨,准成!”
  科新文和邱总见她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只得点头道,那我们试一试。不过呢,县上还是得支持我们才行,土地的问题、周边环境配套的问题和“三通一平”的问题,县上多少总得出一点吧!不能当周扒皮吧!
  “我跟你们说,这事呢我们跟市里汇报之后,如果市里同意,这些都不是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我们义不容辞!你们少个我们在这里吊二话!我先把话撩在这里,这个项目县上肯定大力支持,至于资金渠道怎么来安排,我们会商论证之后,会立即通知你们!你们呢,抓紧时间编制规划和项目方案!争取尽快落地建设!”顾天青当即没好气地批评道。
  卫婷儿对顾天青的表态,没有异议。康养中心,是个朝阳产业。两家公司能够提前布局,对于县上来说,也是好事情。她必须得支持。
  。

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浪潮涌(三十五)

  李太沟村,黑夜的尽头零星闪烁着灯火。
  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还在调试中,零星几盏的灯光,被一群夜来的飞蛾簇拥成了一盏盏昏暗的煤油马灯。从飞蛾翅膀中穿透出来的轮廓,犹如柳莺刚刚新建好的鸟巢。
  夜如此的沉静,沉静得宛如一碗凉水。
  手指宽的白水河,透过指缝中狭小的空间,何晓敏半掩着脸面,手里拿着一支手电筒,步履蹒跚地走在乡村的水泥路上。脚下咯吱咯吱的声响,犹如踩着了沉睡的萤火虫。
  额头上的伤口,扯得他不由自主地皱上了眉头。
  刚刚上任不到三天,按照镇上秸秆禁烧的要求,他原本打着手电筒想要来一次暗访。却不料,刚刚走进村口不久,便被人蒙头盖脸地捶了一顿。手里的手电筒也被人踩碎了玻璃片,好在他用的高能充电手电筒,勉强还能用着。
  他没想过太多的挣扎,这些人的力气不小,他挣扎也无济于事。
  只得抱着脑袋,由着这些人无情的发泄。等到这些人跑远了,他才一把扯掉了头上的黑布,抹了一把嘴角的血水,索性直挺挺地躺在水泥地上,望着黑夜的天空,由着手电筒散乱的灯光,照亮头顶上的一片迷茫。
  他恨不得大声地喊叫出来,但他还是忍着没有发泄出来。而是静静地待眼角的泪水,打湿了身下的冰冷而冷酷的泥地,方才心有不甘地从地上翻爬起来。
  何大山太狠了,一脚将他踢到了李太沟村。
  对于这个小山村,他并不陌生,甚至比鲜家嘴还要熟悉。他的母亲,便是从这个村子里嫁出去的。他的童年有一半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处于上风上水的白水河,远没有在鲜家嘴那边宽。小时候,外公经常开玩笑说,“尿大的荡荡,不过手指宽。”
  外公跟大叔何凤山一样,当年都是修过鲁班湖的,亲手建起过不少比白水河还要宽阔的水渠。自然是看不上眼前这潭水,他的世界里,只有像鲁班湖那样的宏大工程,才能称得上是大江大河。那时候,外公经常说,白水河太小了,小得连鲁班湖的一条鱼都装不下。
  从未去过鲁班湖的他,对此深信不疑。
  李太沟村的人,生来就有一种优越感。与鲜家嘴的老何家不同,老何家是靠拳头打出来的威风,而李太沟村则是靠笔杆子闯出的名声。
  上百年来,张献忠剿杀之后,从湖广迁徙而来的老李家,便传承着书香门庭。“太白家风,老子家风,道德家风”,乡里百里没有哪个村子的香案上有老李家这么霸气。嘴上斯文,从不骂脏话,也不张口闭口自称老子,但却家家户户把老子的威风悬挂在堂屋的香案之上,但凡来个客人,推门进屋,入目之处,便是他们得意的用毛笔书写的硕大的“老子家风”、“道德家风”。至于“太白家风”,一般是家里出过秀才、举人,再不济也当过私塾老师的家庭,才会悬挂这种散发着诗文味道的匾额。
  老李家的人,生漫,性格孤僻,向来排外。
  即便是小时候,与外婆家的表姊表妹们在一起,老何家出生的棒头娃娃,也多被讥讽排斥在她们的小圈子外面。
  一度时期,何晓敏极其迷恋李太沟村的霸气。家家户户都有小人书,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三字经,对上几幅对联。即便是冲壳子,老李家摆谈的不是杨家将、岳家军,便是水浒传、三国演义,最不济也是李三太子撒豆成兵的神话,山海经里的鬼故事。不像老何家的那些棒槌,成天只晓得打架斗殴,与人争长到短。
  他的童年,在李太沟村并不讨好,也没有多少人看得起他这个时常吃鼻涕,邋里邋遢的小兔崽子。
  虽然过得不是很快活,但他就是愿意跟着表姊表妹们,有盐无味地凑热闹,听稀奇。
  李太沟村出了那么大丑事,苗新月把他送来当驻村第一书记,相当于是让他来帮老李家擦屁股。一贯骄傲的老李家,心里都很窝火。“老李家的人都死绝了吗?要让一个棒槌来当家!”
  这些年,鲜家嘴虽然变化很大,大得让不少人都很眼红。但老李家的人,并不服气。“都是用钱砸出来的,有啥了不起的!”“嘚瑟个啥,不就是一个暴发户,带出了一群暴发户。”
  何晓敏自然也被人贴上了暴发户的标签。
  老李家的人,暗地里捶了他一顿。顺着村道走了大半宿,他不但没有声张,反而想明白了。老李家的人,已经是穷途末路了。连老何家十几年都不屑一顾的下三滥手段都使出来了,还能耍出什么威风。
  他挺直了腰杆,抹掉了眼角的泪水,舔舐了一下嘴角的血水,使劲地拽着被踩碎了玻璃的手电筒,带着一股子从未有过的优越感和征服感,无比自信地走在乡村道路上,每迈出一步,他都故意地使劲地踩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他不断甩动的手电筒灯光,虽然微弱,但却让黑夜里的小山村多了几分惊恐。
  被人捶了一顿,额头上流着血,反倒成了他羞辱老李家的军功章。走在村里摸黑的路上,见着坐在院子的老李家乘凉的人,他便自个凑上去,也不说挨打的事情,就冲着他们吆喝李大爷、张大妈,火不能点,烧不能烧,天干物燥烧了要遭。烟熏火燎搞不得,秸秆禁烧要记牢。做事情走正道,违法违规划不着。
  老李家的人,被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只得哼哼哈哈地点着头,低眉垂眼地由着他吆喝。“放心,放心,我们绝对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
  何晓敏打了一夜胜仗,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到家里冲何友生、母亲和妻子一阵傻笑。
  他的妻子连忙跑了过来,心疼地看了看他受伤的额头,“咋的啦?跟人干架了?”
  母亲赶紧拿出了家用医药箱,给他用碘伏给他清理了伤口,贴上了创可贴。“怎么弄成了这个样子?”
  “没事,路上黑,摔了一跤。”他乐呵呵地解释道。
  “看样子,你得抓紧时间把李太沟村的路灯都安装起来。现在秸秆禁烧抓得严,老是这么黑灯瞎火的也不是个事啊!”何友生也没有往多的地方想,只得提醒他。
  “晓得了,应该就是这三五天就能调试好了。”
  老母亲心思细腻,在清理伤口的时候,多少看出了点名堂。等到何友生和儿媳妇各自回了屋里,她便将他拉到一边低声问道,咋的了,你还瞒着妈。他们打你了?
  何晓敏嘿嘿一笑,摆了摆手,“没有的事情,你别瞎猜疑。我是书记,他们谁敢!再说了,老李家的也没这个本事!”
  老母亲将信将疑地看了看他,见他一脸的坦然方才松了口气。“你舅舅他们,从小你也知道,别跟他们蛮干,他们啊,都是吃软不吃硬的!”
  “晓得了,你就别瞎操心了。我心里有数。”
  持续半个多月,市里动用了卫星和无人机全天候监控火情。何晓敏翘起个二郎腿,嘴里叼着一支烟,坐在办公室里,轻轻地哼着小调。自从那一夜之后,李太沟村居然没有一个人敢私烧秸秆。李太沟村还在镇上暗访过后,被评为了先进。
  。

第二百六十章 大浪潮涌(三十七)

  一顿闷头痛打换来了,何晓敏在李太沟村的威望。
  余香和苗新月原本还有些担心,他太年轻,镇不住塘子。但没有想到,短短半个多月,他便收拢了人心。何友生在幕后帮忙给他掌舵,倒是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何大山和李大海,他们捡的都是落地桃子,没啥好稀奇的。你呢,就学余香和何大海。你现在的处境,比当初余香来鲜家嘴强多了,你得学会总结他们的方式方法,活学活用。”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舅舅他们那里你要多走动。我呢,也找个合适的机会,帮你敲敲边鼓。你舅舅他们家,在老李家也是大房。他们的心齐了,你干起工作来自然是事半功倍。”
  文旅融合试点,在秸秆禁烧完成之后,再次被推上了李太沟村的议事日程。
  鲜家嘴的布局太大,格调太高,他学不来,他也没有何大海那么多资本来倒腾。何晓敏思来想去,还是走搞配套的路子。鲜家嘴的产业发展方向,他都很熟悉。如今,鲜家嘴的康养产业已经走上了路子,正在爬坡上坎。而水产养殖基地的转移,让何晓敏下定了决定,不再走余香当年走过的老路。生态化零污染,以水为媒,发挥他自有的长处,趁着鲜家嘴还没有来得及搞影视观光产业,他得抓住机会,抢到头筹。
  当初这个主意,是他出的。
  他最熟悉不过,影视观光基地的市场效应和文化传播效应。
  打定了主意,他把村里有文化的老辈子全都组织了起来,请来了县上文旅局文艺股的专家,对李太沟村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典型故事进行集中攻坚。他去过多次江南,对那里的西湖情的大型情景剧目,十分感兴趣。就着李太沟村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水环境,他列出了第一批实施的项目打造大型水上情景表演和水上魔幻灯光秀。
  打小他听过太多与李太沟村相关的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传奇。什么李三太子撒豆成兵,什么寨子坡上的莽子洞、九节龙上的铜尸银僵等等。在他看来,这些有文化渊源的故事,都是可以打磨出来的文化景观。
  水产养殖是基础,水上景观是载体,民间文化是舞台。一贯善于策划的他,得心应手地干了起来。
  “不走寻常路,不搞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